◆◆◆
语音阅读 | 小溪
寺庙里同时皈依了一对兄弟,他们两人虽一奶同胞,却性格迥异。
老大品行俱佳,温和有礼;
老二小肚鸡肠,尖酸刻薄。
这两兄弟都会时常的来庙里,却很少一起前来,至于为什么,也没有人知道。
这天老二又来向“了空”大师讨字,看到了正在打扫卫生的悟岸小和尚,问大师去向。
小和尚一看是老二便没有什么好气:“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
说完嘟嘟着嘴巴继续干活。
老二看到小和尚这幅爱理不理的样子,当时怒了。
他一把拉住小和尚的手臂一边指着他说:“我也是为咱寺庙做过贡献的人,你凭什么对我如此冷漠。”
这时候正好“了空”大师走了过来,看到此景连忙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老二丢开拉着悟岸的双手,也跟着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等他得了字心满意足的走了之后,大师将悟岸叫到禅房。
“悟岸觉得今天的表现是对是错呢 ”
小和尚说:“我不愿意搭理那个小人难道错了吗 ”
大师讲:“越是小人,你才越需要热情。”
小和尚不解:“小人我们又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对他热情呢 ”
大师微微一笑:“等老大来的时候,你且用对待老二的方式去对待他,看他如何回应吧!”
小和尚记住了师父的话。
等过了几天,老大来了,正好悟岸坐在院子里,他问“了空”大师可在寺庙,小和尚故意爱理不理的回答:“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
老大看到悟岸这样,连忙道歉:“实在对不起,打扰到您了,您继续休息,我自己去找找吧。”......
悟岸在心中偷笑了一会,等老大走后将经过告知师父。
大师问:“可找到答案 ”
小和尚说:“我看到了好人脾气好,小人脾气坏。这是不是您让我要对小人热情的原因呢 ”
大师笑笑说:“对了一半。你可知他们的脾气好坏从何而来 ”
小和尚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大师说:“他们对你产生不同的脾气,是因为在心中责怪的对象不同而形成的啊!小人喜欢‘怨人’,君子喜欢‘责己’。同样是遇到事情,小人会先想到‘你为什么这样’,君子会先想到‘我错了吗 ’只所以让你不要和小人硬碰硬,也是想要你做一个懂得‘责己’的君子啊!君子们对待小人,决不会嫉恶如仇,因为嫉恶如仇者只能称得上‘匹夫’,还算不上君子,‘匹夫’往往会勾起恶,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而君子只是去‘笑、顺、引、敬’就可以了。”
小和尚不解,让大师解释一下。
大师淡淡地说道:“无它,对侍小人,只要学会‘笑脸相迎,顺其言语,引其向善,敬而远之’,就已经是最大的功德了。”
.......
感悟:
我们即使不在背后讨论小人,也总难免与小人接触,谁人身边没有一个两个的狭窄之人呢
小人其实也并非都是坏人,只是因为自私,因为缺少责任,而只懂得自己需要,不愿顾及别人而已。
有的人天生是一块璞玉,有的人天生就是一块顽石。
如果明白了他们心中装的都是自己,你又何必一厢情愿的想着去改变他们呢
能说的就说两句,不能说的就微笑吧!
三省吾身:
1、遇到事情我是常“责己”呢还是常“怨人”呢
2、我对待身边的“小人”是冷漠呢还是微笑呢
3、如果遇到了小人的攻击,先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啊!
《论语》教给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区别君子和小人。以及如何与君子或者小人交往。
第一,从外在的相貌和气质
第二,从内在的存心和做事的出发点
第三,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
第一,从外在的相貌和气质上区别君子和小人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相由心生。君子心地坦荡,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小人心术不正,贼眉鼠眼。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越有本事有才华的人,越低调谦虚。越无能的人越张扬跋扈。
?成熟的麦穗弯腰低头,整天叫嚣的狗不会咬人。
第二,从内在的存心和做事的出发点区别君子和小人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做任何事情,追求的是道义,顺应自然大道。小人追求的是利益,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做事一定不违背道德,小人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缺德事。
3.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做事不会违背法律法规;小人违法争利。
第三,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上区别君子和小人
1.君子反求诸己,小人求诸于人
君子遇到任何问题,会反省自身的毛病和不足。小人只会挑别人的毛病。
2.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人 厚待于己,苛责于人。
君子对待自己要求严格,不给自己找借口,对待他人则是厚道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小人对自己宽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接口,对待他人却很苛刻,得理不饶人。
做人做事不能太绝,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随波逐流。(眼不随人观,耳不随人听,口不随人语)小人没有原则和底线,墙头草随风倒,为了利益与他人同流合污,一旦没有了利益,马上翻脸。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在一个集体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会巴结上位的人,也不会瞧不起下位的人。小人为了利益拉帮结派,对上位的人谄媚巴结,对下位的人,盛气凌人。
如何与君子或者小人交往?
1.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宁伤君子,毋宁小人。
2.君子易事而难悦;说之不以道,不说;小人难事而易说,说之虽不以道,亦说;君子使人量其才,小人使人求全责备。
《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扩展资料
《论语》中,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如:
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意思是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
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乡土;君子关心法制,小人心系恩惠。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正义,小人只讲究私利。
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你一定要做个有道德的儒者,千万不要做个没有道德的儒者。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意思是君子事事处处时时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意思是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正好相反。
国学网——《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
荀子说“君子粹而能容杂”,意思是说品行高洁、纯粹的君子能包容品性有缺陷的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真君子对待小人的态度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是除恶务尽地要消灭他们,而是持包容态度。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小人相处,的确考验人的智慧。
01
小人爱揭人短,以揭人短处愉悦自己;小人不记恩,他们盼着被施与恩惠,恩情过后,又不懂得感恩;在小人眼里,利益至上,所谓的情谊只是达到利己目的的道具。
小人就算博览群书,也不是为了知书达理、而是为了给自己忘恩负义找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不反省自己的过错,认为能让自己得利的言行举止就合乎情理,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仅仅简单罗列一下小人的行径,就没有人想容忍他们的存在,他们安于世俗鄙陋的规矩,追求日趋卑下,越是粗鄙庸俗越喜欢,如果真的和小人狭路相逢,怎么办?
是针尖对麦芒还是坚守君子之道?对伤害自己的小人,以直报怨即可,切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小人的手法对付小人,用无赖的方法整治无赖,听起来蛮有道理。孰不知在那样做的时候,也让自己澄净的心灵蒙尘。
对讲道理没用的小人,不和他们一般见识,把精明放心里,内方外圆地和他们交往,以公心为准则,坦荡磊落为上策。
02
那么怎么区分谁是讲道理没用的小人呢?曾国藩有番话为世人所称道,他说“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则为小人。”
话语犀利恰切,首先告诉我们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或小人,缺点人人有、错误谁都会犯,鉴别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要就事论事,要以他是不是知事明理为准则。而且天下很难有谁能够时刻秉承君子之风,同理,也没有谁会永远践行小人行径。
怎么才能知人善用,让德行不足的人也发挥才能,又不至于让他们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呢?这一点很难把控。连曾国藩都失误过。
曾国藩手下第一幕僚赵烈文的妹夫周腾虎是个才高德薄的人,在筹办厘金上有手段,见成效,曾国藩一度将他提拔到高位上施展才华,可是舆论不容,众人联名弹劾,周腾虎被免职后郁郁不已,英年早逝。
这件事让曾国藩深刻反思,后来在提拔人才的时候,首先会考虑个人品性因素,对才高德薄之人只重用其计策,而不重用其人,避免发生德不配位的情况。
03
历史 上,季康问孔子,治理国家时杀光无道的小人,行不行?孔子回答“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番话表明孔子认为治理属地时根本用不着杀人,当政者想行善做出行善的举动,老百姓自然会跟着行善,当政君子的品格好比是风,百姓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然向着风吹的方向倒。
小人也是俗世生活中避不开的一道风景,我们觉得他们存在不美好,就要约束、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向善而为。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正德年间宁王起兵造反时俘获宁王,按说是在平叛中立了大功,却遭到朝中一众大臣的非议,大臣们联名上奏皇帝要将他下狱。是什么让王阳明最终平安度过这一劫难的呢?是他和小人的相处之道救了他。
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造反,明武宗下诏说要亲征,其实是南巡游乐。而王阳明在皇帝到达之前便一举俘获了宁王。当时奸佞当道,王阳明知道凭自己一己之力扳倒所有恶势力是不可能的。
皇帝身边二位得势又和宁王有勾结的的太监先到浙江,王阳明设宴为他们接风。席间王阳明屏退左右,把一大匣子两位公公和宁王朱宸濠相互勾结的书信全部交还给他们,表示自己不追究,二位公公看到还有回头路可走,感谢不已。
后来在王阳明被一众大臣诋毁时,二位太监从中斡旋,在皇帝耳边说尽王阳明的好话,帮他躲过一难。倘若王阳明早些时候一时冲动,要“清君侧”,他能否扳倒两位公公是两说,让两位公公仇恨他,为自己埋下祸根却是必然。
王阳明用无声的行动劝小人向善,为自己做好事寻求了两把保护伞,那两位太监心中蒙尘的的良知被点燃,在关键时刻投桃报李,保护了王阳明。
愿我们人人学圣贤,手里有光,心里有爱,把小人心中善良的火种点燃。
作者简介:宁境宁,暖眼看人间,写暖心文字。纸媒作者,多平台写手,作品见于《学习时报》,《演讲与口才》,《知音》等,见于学习强国,人民网,民生周刊全民夜读等平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56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择人而绽
下一篇: 不生孩子的人自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