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近日在朋友圈刷屏的摄影作品:
一列飞驰的火车,6个疲惫的旅人,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童,车上的6人或坐或卧,旅人的疲态尽收眼底,与其他5个旅人不同的是,画面左侧居中的是一个禅坐的僧人,他也是画面中唯一的老者。
僧人结跏趺坐,后背挺拔,微颔头部,这是佛家标准的禅坐姿态,僧人的长袖自然下垂,与对面熟睡的女子、画面前端卧眠的男孩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幅有速度感的画面,飞驰的列车,匆匆的行者;
这是一幅能看见宁静的画面,禅坐的僧侣,香甜酣睡的孩子。
人类的世界其实就是这样------无论有多少失望和痛苦,总有一些人在坚守着那方净土。
僧侣的姿态,也是我们内心最美好的姿态。
这张图片荣获了201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有网友这样评价:
僧侣的姿态和芸芸众生的睡相做一番对比,实在令人震撼。在而今宗教与信仰早已被物质文化追逐主流思潮替代的时代,你在这里看到了精神力量的不一样。
这是一种自律,是一种自知,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
这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僧、俗真正的样子.....
历史上的佛教对于是不是叩拜皇帝,确实有过争论。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有许多戒律与中国传统习俗不相合,比如不娶妻生子、不蓄头发之类,这些都还好解决,后来的中国僧人出家也做得到。但有一条却冒犯龙威。佛规中有不拜君父这一条规定,甚至反倒要君父拜和尚。更不用要和尚说拜见父母了。佛教的这个规定引起了和尚与朝廷的龃龉。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译成的佛典《梵网经》卷下载:“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很显然,佛教坚持要在中国这样的宗法社会不拜皇帝,与社会所公认的伦理不合拍,必将遭到全社会的排斥,于佛教的传布是极为不利的。佛教不讨好皇帝,佛教就难以顺利传播。当时朝廷进行的的几次灭佛,基本上和得罪朝廷有很大关系。
所以佛教入中土后,门内人便为此展开了争论。一些高僧始终坚持不拜皇帝的原则,大多数僧人也都认这个理。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载,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十五日下《制沙门等致拜君亲敕》,但不到两个月,于六月八日又另颁《停沙门拜君诏》。可见佛教势力在这个问题上的强硬姿态。
但佛教并非全是强硬之人,也有不少明智之士主张变通。如北魏的法果,就带头致拜太祖拓跋珪。他在面对佛教内部的反对时,也作了一番解释。他称太祖是“当今如来”,“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魏书·释老志》)。不管怎么。佛教在这个问题上,开始找台阶下了。总之大家纷纷叩拜皇帝,但心中默念,我不是拜皇帝,而是拜佛祖。
到宋代情况彻底变化,僧人对于拜见皇帝开始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古尊宿语录》卷一九《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载释方会之法语说:“师于兴化寺开堂……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知府龙图,驾部诸官,伏愿常居禄位。’复拈香云:‘……奉酬石霜山慈明禅师法乳之恩。’”这著名的“三瓣香”,不光拜君,还要奉承地方官,最后才轮到自家的佛门师傅。
顺便说明一下,方会(992—1049)是禅宗在北宋新形成的两大支派中最重要的一支临济宗杨岐方会派的创始人,以他在佛教中的地位尚且如此,那么一般的僧人更是这样。
因为泰国人都非常尊重僧侣的原因,所以泰国的职业僧侣都是非常有钱的,只要泰国人民见着僧侣在街上走,就会给他们送上东西。泰国的职业生涯也起着稳定社会的作用,所以不仅仅是那些平常百姓尊重他们,就连那些达官贵人也是如此。
在泰国僧侣那可以说是遍地都是,什么都不缺,僧侣是最多的。泰国大部分的人都是信仰佛教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在泰国大概有95%以上的人是信奉佛教的,而寺庙更是遍布全国,大概有三万多所寺庙。
不仅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是信奉佛教,尊敬这些僧侣的,就连泰国的皇家人员也是对佛教非常尊重,甚至泰国这个国家里面的许多比较优秀的人物,都曾经在寺庙里面当过和尚。泰国人民这么尊重僧侣,不仅仅是因为佛教这个宗教的缘故,更是因为这些僧侣和泰国的政府之间有着一种合作的关系,可以帮助政府团结民心,也起着一个稳定社会的作用。
泰国的寺庙不仅供奉着佛像,还是慈善机构和社会机构,甚至这些寺庙还可以成为宗教学校。有一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就可以在寺庙里面住宿和学习,这些寺庙平常还接收一些孤寡老人和比较贫穷的人们。这些僧侣不仅是为了宗教而存在的,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
每天早上还会有很多的僧侣光着脚在街上走动,他们不需要乞讨食物,也不需要靠近那些商贩。别人就会主动的把食物包装好,然后自己放到这些僧侣的衣钵里面,接着就会下跪,然后双手合十,之后这些僧侣就会在口中念念有诗,施以福报。
基督教称牧师,天主教称神父。他们的职责,我不太了解。我就对佛教作阐述,待有专业人士对基督教阐述后,您可以自己通过比较区别。
佛教可称长老(德高望重的僧人)、法师(熟悉佛法经论的僧人)、师父(对出家人的尊称)、律师(熟悉佛教戒律的僧人)、禅师(佛教禅宗的僧人)、上师(佛教密宗的僧人),和尚(以和谐为高尚的大德高僧)、比丘(具足戒律的僧人)沙弥(刚出家的僧人),尔女众则称和尚尼,比丘尼,沙弥尼,尼师等。
佛教因为有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因此僧人的职责也不尽相同。
总体上说,佛教称僧是三宝之一,佛宝,法宝,僧宝。佛,是真理的觉悟者,所以是宝,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也是宝,僧,是真理的弘扬者与传承者,因此还是宝。
佛教认为,世间众生活在烦恼中,在轮回里,唯有依靠三宝,才能得究竟的解脱,因为佛教认为,佛教的教义可以使人得到快乐,除去痛苦,因此佛教的教义(法),及佛教教义的发现者(佛),佛教教义的传播传承者(僧)是世间众生的福田,依止的怀抱。
然则,小乘佛教注重出世、自修。因此小乘佛教的僧侣,大都只是起到僧宝的作用(传承佛法、弘扬佛法、为众生作福田)而已。
大乘佛教主张入世、普度,因此大乘佛教的僧侣除了传承佛法,弘扬佛法之外,还要履行菩萨道,即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救苦救难的精神去做对社会、对人类、对所有生命有贡献的事。例如创办慈善学校,医院,养老院,孤儿院,育幼院,收留所,拯救野生动物,濒危动物,救护要被杀害的生命,开办护生园区,举行种种放生活动,提倡环保,提倡素食,还有在寺院内举办各种消灾法会,为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而祈祷等等等等。
例如汶川地震时,什邡罗汉寺的素全法师让产妇在寺内生产,救下许多伤员;
玉树地震时,有许多藏族的出家僧人,俗称喇嘛,也投入救援;
在成都,在重庆,在各地的佛教寺院都在为灾区祈祷诵经;
又例如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创办佛光会,办有多所大学,中学,小学,美术馆,图书馆,
慈济的证严法师创办亚洲最大的白血病干细胞基地,她的慈济会遍布世界,创办许多医院,孤儿院,养老院,
台湾海涛法师创办许多护生园,救护动物,创办生命电视台,宣传放生,戒杀,素食。
台湾圣严法师,也创办有法鼓文化研究院,法鼓大学等许多机构。
等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95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何为人脉
下一篇: 我就是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