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万事不成皆因懒

金樱子 2023-07-22 07:05:19

◆◆◆

语音阅读 | 小溪

李先生是寺庙里的常客,他经常来找“了空”大师喝茶聊天,却总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这天他又在谈话中悟到一个做蜂蜜的好路子,决定在一周之内让寺里人都尝到他亲自养蜂酿造的蜂蜜。

很快一月过去,其他人都将此事淡忘了,唯有悟岸小和尚一直在那念叨着。

了空大师听到后笑一下说:“是不是想吃人家的蜂蜜了呢 ”

小和尚嘴巴一撅:“我才不想吃呢!只是觉得人要说话算数,可他为什么总是喜欢撒谎呢 这不是犯下‘妄语’戒了吗 ”

大师笑了笑说:“‘妄语’是指那些为了伤害别人或者为了误导他人而讲出的谎言。他这个只是未守诺言,对别人的伤害并不大,所以算不上‘妄语’。”

小和尚听后点了点头似有所思。

大师看了看茫然的悟岸接着说:“虽然礼施主没有犯戒,但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啊!

为什么有的人会言行不一呢

我觉的在言行方面可以划分三类人:

一类‘只做不想’;一类‘只想不做’;还有一类‘即想又做’。

‘只做不想’者,喜欢让别人铺出一条路,自己在上面一直往前走。这种人不愿意去开拓创新,因为他最讨厌思考;

‘只想不做’者,喜欢在脑子里铺出千万条路,却不愿意去执行一次。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即想又做’者,他们不但懂得思考,还喜欢去落实自己的想法,做事从不拖延。

你觉的哪一类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呢 ”

小和尚说:“当然是要‘即想又做’了,悟凡师兄禅房里挂着的‘知行合一’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

大师道:“是啊!‘知行合一’是五百年前的大学问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因为知易行难,所以做事方面一定要学会‘知行合一’才能提高执行力,才能将事情做好做成啊!”

小和尚问:“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

大师说:“其实‘只做不想’和‘只想不做’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懒,一个懒得思考,一个懒得行动。他们可能会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不作为,其实真理只有一个:‘万事不成皆因懒’啊!想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去除懒惰,根本别无他法。”

小和尚听后不好意思的搔了搔头说:“对了师父,不跟您聊了,我要去读《佛佗传》了。”......

今日静思:

1、我属于哪一类人呢 是‘只做不想’还是‘只想不做’还是‘即想又做’

2、在内心深处问自己一下:我的不作为是因为“懒”吗

3、找到‘不作为’的真正原因之后,下一步准备怎么改变呢

(留言里可以写下你的想法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实用参考范文三篇

《曾国藩家书》里面洋溢的浓浓的亲情,是很多现在社会的家庭所没有的,希望你看完后会有属于自己的反思,别忘记录下来,下面是我整理的《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实用参考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实则不然,唯有保持勤俭,切忌奢侈浪费,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乱挥霍,就会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我们不能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勤俭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将会把“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牢记在心,做一个勤奋、谦虚、勤俭的人,让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其中《曾国藩家书》作为其代表作,与《傅雷家书》、《一生忠告》并称三大家书。《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须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忧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

劝学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贵之,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当然,曾国藩是功还是过,后人如何评价,历史终究是客观和公正的。正如丘吉尔所说:“建筑师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师。”对于曾国藩,历史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更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字里行间尽是一位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在330多封家属中,他讲求人生道理,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我们的教育似乎太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定当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身边有没有那种低调,但是很厉害的人?

我跟我朋友认识很久了,算是发小,朋友家里很有钱,属于抖一抖就撒一地的那种。但是他相当低调,平常跟我一起吃街边小摊,住在那种很普通的居民区,房子大概百来平方,装饰也简单,以至于当我认识他三年之后我才发现他卡里有巨款,是个富二代。

他爸爸是一个工程师,妈妈是银行经理,(看上去也不算特有钱啊)但是在我认识他大约五年之后,我才发现他牛逼的地方。

嗯,大概是晚上,我跟他在街上溜达,后来打算抄小道回家,结果在小巷子里被三两个混混堵了,大概是劫财。我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真的一脸懵),然后我朋友二话不说,上去把他们揍了一顿(我从来都不知道他会警用格斗!一打三啊,帅呆了),然后掏出手机打了一个电话,说XX路有几个混混把他堵了,让电话那边的人过来处理了,搞不定就别给他打电话。然后一脸淡定的接着往回走。

后来我追问才知道他是当地地头蛇的朋友(瑟瑟发抖),曾经帮过地头蛇忙,自己的身手是他教的。他父母并不知道这件事。

我还能说什么?我觉得我要好好抱住这个大粗腿。

懒散的引证解释懒散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懒散的引证解释是:⒈懒惰散漫。有时亦指不热心于世事。引宋苏轼《徐大正闲轩》诗:“君看东坡翁,懒散谁比数;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朱子语类》卷七六:“吉凶未定时,人自意思懒散,不肯做去。”明李贽《与焦弱侯书》:“草野之人懒散,不欲驰书京国,然此怀则尝在左右也。”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文学》是我托书店寄的。由我自办,就怕懒散而常有迟误。”⒉引申为不认真,不放在心上。引《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那医家初时来看,定_能医,连病人服药也有些兴头,到后来不见功效,渐渐的懒散了。”⒊_散:怠惰散漫。引金王渥《游蓝田》诗:“蹇予_散本真性,临水登山此生足。”明焦_《焦氏笔乘·宏甫书高尚册后》:“且吾闻宏甫氏,_散不事生产作业。”清许光治《天净沙》曲:“老渔归也,春来_散生涯。”。
懒散的引证解释是:⒈懒惰散漫。有时亦指不热心于世事。引宋苏轼《徐大正闲轩》诗:“君看东坡翁,懒散谁比数;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朱子语类》卷七六:“吉凶未定时,人自意思懒散,不肯做去。”明李贽《与焦弱侯书》:“草野之人懒散,不欲驰书京国,然此怀则尝在左右也。”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文学》是我托书店寄的。由我自办,就怕懒散而常有迟误。”⒉引申为不认真,不放在心上。引《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那医家初时来看,定_能医,连病人服药也有些兴头,到后来不见功效,渐渐的懒散了。”⒊_散:怠惰散漫。引金王渥《游蓝田》诗:“蹇予_散本真性,临水登山此生足。”明焦_《焦氏笔乘·宏甫书高尚册后》:“且吾闻宏甫氏,_散不事生产作业。”清许光治《天净沙》曲:“老渔归也,春来_散生涯。”。注音是:ㄌㄢˇㄙㄢ_。词性是:形容词。拼音是:lǎnsàn。结构是:懒(左右结构)散(左右结构)。
懒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懒散lǎnsǎn。(1)懒惰散漫。
二、国语词典
懒惰散漫的样子。元.马致远〈四块玉.酒旋沽〉曲:「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蒯公愈加懒散,上京会试,只照常规,全无作兴加厚之意。」也作「懒懒散散」。
三、网络解释
懒散(词语解释)懒散,指懒惰散漫;形容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如:令人懒散的夏天。
关于懒散的近义词
泄气荒疏懒怠懒惰散漫懈怠散逸怠惰怠懈疏懒
关于懒散的反义词
努力勤劳勤快勤奋勤恳起劲勤勉
关于懒散的诗词
《赠相僧杨懒散》《懒散·一味放落魄》《永遇乐·懒散家风》
关于懒散的诗句
懒散形骸不自持形骸懒散无机事蹉跎懒散
关于懒散的单词
floppyloungelolllazelazierlackadaisicallazyuntidy
关于懒散的成语
零零散散钻懒帮闲好吃懒做帮闲钻懒贪吃懒做心灰意懒懒残分芋
关于懒散的词语
偎慵堕懒贪吃懒做意懒心慵心灰意懒意懒心灰钻懒帮闲心慵意懒意慵心懒懒残分芋偷懒耍滑
关于懒散的造句
1、意思是,我目前很懒散。
2、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3、懒散的人们正坐在太阳底下数云朵。
4、带着懒散的微笑躺在草地上。
5、与贪污腐败等相比,或许“庸懒散”算不上“重病”,但如果不当它是回事,就极可能发展成膏肓之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懒散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5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