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智慧从哪里来?

佩兰 2023-07-22 07:04:39

◆◆◆

语音阅读 | 小溪

小和尚悟岸跑到了空大师禅房问“师父,您总说静能生慧,可我天天打

坐也没见得多智慧啊,您能告诉我智慧究竟从哪里来的吗 ”

大师说:“智慧存在于知识中、道理中、阅厉中和你的感悟之中。”

小和尚说:“您能祥细的讲一下吗 ”

大师说:“知识是‘术’,是做事的方法,就是我们上学时学习的内容;

道理是‘道’,是做人的根本,是古今圣贤总结的真理大道;

阅历是做人做事的历史经验;感悟是静中思考的观念总结。

四者结合,便成智慧。”

小和尚听后说:“知识和道理都能知道在哪里获取,可像我们年轻人,阅历没有该如何增加啊 ”

大师笑了笑讲:“这个问题非常好,阅历并非要上了年纪才能拥有,其实只要会学习,他人的阅历又何尝不是自己的阅历呢

像我们出家人是不允许结婚生子的,可有人来问婚姻问题还不是一样解答 我们并非是从自己阅历中寻找的答案,而是从他人身上了解的是非。

想要阅历最好多读多看名人传记,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看的多了自然自身阅历就增加了啊!”

小和尚非常赞同的点点头,跑到师父书架前挑了一本“佛佗传”问师父是否可以借给他看。

师父点头微笑道:“当然可以,悟岸的学习力是越来越强了啊!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智慧,可以关注一下你师兄悟凡开的公众号,名字叫做‘经典智慧哲理故事’,我看了一下还不错,里面还有你的故事哦!”

小和尚非常高兴:“是吗 这样就能帮助更多的人了呀,真是太好了!我要赶紧去看看啦”

......

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朝一夕的累积,一念一思的感悟。

它时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你若排斥,处处皆是愚蠢,

你若想学,处处皆为智慧。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从两个地方来,首先心要静,因为心主神明,心是神待的地方,心灵肮脏,神明远离,邪灵占居,心如明镜,真神居之,邪灵远去,神住心中,人才会明白世界的一切,才会看透万事,第二,智慧从上头来,世界上只有知识,学问,但不是智慧,神是智慧的源头,丶

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才。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就只能从释迦牟尼的经历说起了。释迦牟尼出生于距今大约2500年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王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以下简称悉达多)在他出生后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应该是死于产褥热。在佛教中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真实世界的帷幕。

悉达多作为净饭王的长子,得到了净饭王的百般呵护。在他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曾经请过一位非常有名的外道算命先生为其算命(在佛教当中,外道是指除佛教意外的宗教),算命结果为,这位小王子未来要么成为明主,要么成为教宗。意思就是说,悉达多将来要么会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要么会成为一位宗教创始人。

悉达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找大师为其算命

他的父亲为此就大为恐慌,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因此从小就把他圈养在了皇宫之中,因此在他19岁以前,他是从未出过皇宫的,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间的生活样貌。

直到他19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走出皇宫,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观,他在四个城门哪里去周游,第一次目睹了贫老病死的人间苦难。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那就是触目惊心。因为他从小就生长在宫中,过着封闭的优渥的生活,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见到人间的苦难,可以想象这对于他来说当时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冲击。

四门游观之后,悉达多就进入了冥思,苦苦思索人类为什么会苦难。到了29岁的时候他毅然抛下了美貌的妻子和他的国家,出家修行去寻找解救人间苦难的真谛。

人为什么会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悉达多,最终悉达多放弃了王位,放弃了美丽的妻子,一个人去苦苦修行去了

最终在经历了少女献食、以身饭虎等事件后,在经历了多年的苦苦思索之后,悉达多最终在一颗菩提树下冥思七日突然明白,顿悟成佛,之后便成为了释迦牟尼。其实释迦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族名,既有仁爱也有能力的意思。牟尼是印度梵语,翻译过来是寂默的意思,是在山林中修道而获得成就者的通称,释迦牟尼的称呼有很多,一般称为佛陀,佛陀意为正觉者。

佛陀正觉之后讲经45年,有传说佛陀顿悟后看破一切,一时间决定自杀寻求解脱,被一位婆罗门教士劝阻,婆罗门教士对他的顿悟之想深感惊讶,建议他传布思想形成教派,于是佛陀后来历经45年讲经不缀。

那么佛陀所讲的佛教,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大概来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如何摆脱人间的苦难,即“了生死、灭苦悲”。

要了解佛教是如何“了生死、灭苦悲”,就要说一下佛教的四圣谛,简称为四谛佛教学。佛教其实是一个辞藻极为华丽,逻辑体系极为缜密的思想系统,与我国先秦时代散点式讨论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了解佛教就必须要了解四圣谛。

四圣谛的第一谛为苦圣谛,也可以简称苦谛,即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比如你一生下来就大哭临世,你的母亲要经历分娩的痛苦才能把你生下来,人生中十有八九都不顺心,你历经所有的磨难——肉体磨难、精神折磨始终伴随你的一生。而你一切的快乐,都只不过是下一茬苦难的引诱剂。当然,佛教对苦讲的很深,也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对于苦谛,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八个字有两层含义,前四个字是表达肉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表达身外的麻烦。任何的事业,你以为做成了,随后你觉得把它保持住了,但很快就会溃破,最终归于大空。佛陀把苦圣谛表达为一切生命皆为苦难,而人生是苦难的最高体验者。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那么下一个逻辑必然追问苦难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四圣谛的第二谛,集圣谛。简单来说,就是苦难根植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那么为什么叫集圣谛呢?因为在古代,集的发音与习的发音相近,集圣谛其实就是追究苦难的根脉,佛教对集圣谛讲的非常细致,讲三毒三业。所谓的三毒就是贪嗔痴。由于你有贪欲,所以你的欲望旺盛,而且难于实现,难以满足。贪欲不能实现你必然会因此愤恨,甚至愤怒,这叫嗔。贪而不得必然嗔,嗔之后所达成的心境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佛家认为,苦谛的根源在集谛里,分三毒。

接着就是三业,业其实是你的身外之作,如事业、工业。佛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真是空,它分为三业,叫做身、口、意,所谓身就是你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给你做出业;所谓口就是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业;所谓意,就是你心里每一个动念都是业,这叫做三业,也叫作业。佛教认为,如果你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你所作的业必是恶业,也叫做作孽。所谓业障,就是你身口意所作的那个业,构成了你的世界,这是一个虚像的世界,但它却蒙蔽了你的智慧,叫痴、无明,它使得你对本真世界被隔离,因此叫做业障。

在讲述了苦圣谛和集圣谛后,那么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是要追问灭苦集的境界,这就是灭圣谛,简称灭谛,也可以表达为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境界。那么要灭掉苦和集,灭掉苦难,你所能达到的那个状态和境界叫做涅槃。在佛教当中,涅槃其实就是下辈子绝不做人,更深一步就是绝不做任何生命,进入大空境,是为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无余涅槃是任何人,包括大德高僧终生修佛直到寂灭也就是死亡能达到的境界。有余涅槃仅指佛陀肉身尚在,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所谓无住涅槃,意思是佛陀本人虽已经没有肉身,但以涅槃状态仍然可以普度众生。

当然,灭谛是修佛很难达到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灭谛的境界呢?这就是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要追问的问题,便是道圣谛,简称道谛。它的含义是修持,“戒欲以升正觉”是摆脱苦难达成涅槃的唯一通道,也就是修佛。佛教的修佛是由浅入深的层层推进,讲的极为细致,讲三学、六度、八正道等等。所谓的三学就是戒、定、慧,所谓戒就是戒除贪欲,或者戒除贪嗔痴,也叫戒三毒。在你戒了之后你才能进入定,所谓定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确定在不受文明红尘骚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才能修,你才能在这个状态下修证。

所谓六度,第一度叫布施度,所谓布施度并不是给与他人好处这么简单,而是要由内向外释放,而不是向外摄取;第二度是持戒度,不仅是戒除杀生、偷盗之类的戒律,而是要戒绝一切文明红尘的纷扰;第三度是安忍度,一般来说就是无论对方对你做什么,你都不会生气,比如对方向你吐痰,你不但不发火,还安然地抹掉它,乐呵呵给对方行礼,这叫安忍;第四度是精进度,在你达到了前三度,达到了三学里的戒和定,你在定的状态下也叫禅定。所谓禅定是没有任何杂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个全空的通道,才能够进入修证的精进,这叫精进度;第五度是禅定度,就是精进到一定程度,你才能进入禅定的状态,逼近大空境,是为禅定;第六度是般若度,般若是梵语的音译,般若其实并不完全是智慧,而是绝不执着,绝无贪念,绝不在世上竞争。只有达到这个度你才能进入涅槃,才能进入消除痴的有明境界。

而所谓的八正道,是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可以分出身、口、意三个层次,这些讲起来就更为复杂,在此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佛经,姑且可以在字面上去理解它。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佛教是一门辞藻极为华丽,逻辑极为缜密的思想体系,对于人世间的苦难,有什么样的苦,为什么会苦,你如何消除这些苦难以及达到什么境界才能脱离苦难,佛教其实是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去解释的。能够悟出如此高深的智慧,我也只能说,释迦牟尼确实是属于天才般的人物,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天才。

当然,佛学本身就博大精深,我用这么少的文字,也很难把佛教表达清楚,佛经所说的内容,其实是对释迦牟尼当时讲学时候所说的话的记录,所以你看佛经的时候,开头都会有如是我闻的字样,意思就是我听佛是这么说的。

在此多说一些的就是,佛教在逻辑学上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深的程度,而完整的逻辑学是科学文明产生的前提。在唐玄奘西天取经回到唐朝的时候,就曾经带回过一部完整的逻辑学,只可惜这套逻辑学太过于深奥,而我们国人非常注重于实用,这些逻辑学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长期以来被人忽略了,所以我们千百年来便与科学文明失之交臂了。

那么佛教的逻辑学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呢?在佛经中曾经记述过十四无记的问题,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非常有意思,一位外道童子曾经问过佛陀“世有边,世无边,世无边非有边,世有边非无边”的问题,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问佛陀这个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的话,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边界外面是什么?在逻辑上来说,如果回答说宇宙是有边界的,这点在逻辑上成立,因为你无法想象一个无边无界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回答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在逻辑上也成立,因为宇宙边界的外面其实还有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佛陀没有回答。又比如,曾经有人问过达摩类似于宇宙边界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达摩说,二者皆可,视缘分而定。

这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也就是如果你按照逻辑去推导,当你推导到极致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两个截然相反,但逻辑都成立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直到18世纪的时候,才由著名哲学家康德得出了结论,当然康德是证明了二律背反问题。

其实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能看出佛教在逻辑学上所达到的程度。其实凡是大德高僧,都精研过佛经,也受过非常良好的逻辑学训练,判断一个和尚是否是真和尚,你和他辩论便能看出了。

好了,关于释迦牟尼,就说这么多吧,佛学毕竟太高深了,我也只能简单地说一下。对于佛陀的智慧,我也只能说,我很惊叹,能做出如此高深学问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天才能做出来的,佛陀的智慧,也只能是天生的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跟笔者以前一样,对于释迦牟尼悟道后得到的智慧非常迷惑,自从他32岁悟道后,竟然可以说法长达49年,才进入涅槃。

问题来了,49年的说法,经弟子阿难和众师兄弟整理后,得到了无数的典籍,这些智慧是怎么来的?

(释迦牟尼与弟子们想象图)

因此题涉及唯心哲学方向,所以相信唯物哲学的小伙伴请暂避一下。

我们的这个世界,在佛学里,小乘佛法认为是众生共同业力感化而生成,这个众生包括胎生(动物)、卵生(有蛋动物)、湿生(水里生物)、化生(细菌类微生物)。在大乘佛法上则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演变成的。

注意,佛经上说的“器世间”就是指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

同时,这个阿赖耶识也叫种子藏、如来藏、第八识,既然叫第八识,那前七识是什么?前七识是指人的眼识,为第一识;耳为第二识;鼻为第三识;舌为第四识;身为第五识;意(大脑)为第六识;第七识叫末那识(潜意识)。




第七识负责传送消息(或信号,如记忆等)给第八阿赖耶识,储存在那里。

这个阿赖耶识,就是禅宗苦苦追求的“心”,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指反观自己的思维念头 等内在 ,发现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毕竟空的,但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空的”,因为它藏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智慧。

因此,悟道(见到第八识)后的人,他即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因为他可以从第八识里得到他想得到的智慧,包括人世间所有的学问,以及关于宇宙所有的学问。

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人的心藏,而是这个世界无数众生的共同心藏,包括胎生(哺乳动物)、卵生(有蛋动物)、湿生(水里生物)、化生(微生物),因为菩萨常怀慈悲之心,就是因为众生共用一个如来藏,同心同体,杀一动物就是割自己身上肉一样。(在佛法里,得了“他心通”这种神通,就是同体同心这个情况,跟量子纠缠是不是有些相似?)


(量子纠缠)


打个比喻,可以把阿赖耶识比喻成整个因特网(大数据库),而我们每个人,每个生灵,就是每部上网的电脑或者手机,众生通过因特网链接在一起,不分彼此,悟道后(远程访问)可以随意浏览别的计算机和整个因特网的数据。

只不过我们的手机电脑会断网,阿赖耶识可不会断网,每个众生的生与死,都与阿赖耶识无关,它只会忠实的把这些生死断续的信息储存好,供悟道后的人查阅。

这就是万法归一心,一心生万法!《大乘起信论》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好了,笔者啰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正题:释迦牟尼的智慧哪里来?

(吕良伟饰演的释迦牟尼剧照)

很明显,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因机缘抬头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后,即从阿赖耶识,得到了过去无尽众生、佛陀等,他们忠实记录下来的无穷无尽智慧,支持他说法49年。

智慧从何而来

8.17

我们开始共读《能断金刚》第3期:第一章《金刚经》的由来——智慧从何而来

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如下:

1.富有的王子悉达多,从小住在宫殿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可是他看到这世上的人们都过着痛苦的生活,都必定将失去他们所至爱的一切人和事物。于是他离开王宫,独自踏上寻求烦恼根源和如何停止烦恼的道路。(获悉智慧的缘起,感悟大慈大悲之心!)

2.一时——意味着古代印度人所具有的非凡才智——他们可以在听法同时就将其牢记,并且领悟其深意。(“一时”即当下的力量,如何迁移应用?)

3.《金刚经》的开篇,让我们来想象一位身材高大,形象儒雅的王子,默默游历于印度,以智慧,信念和慈悲心传授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来获得成功并使生活充满意义的理念。(感受智慧的殊胜与能量)

4.我们必须服务于社会,而且为了服务于社会,我们必须在世间生活。例如:沙先生像照顾自己的儿女一样照顾手下的每一位员工,有时帮忙操办婚礼,有时帮忙失去亲人的员工筹备葬礼。虽然每天经手数百万美元的交易,绝不会挪用一分不属于他的钱。

商人有常人不及的动力和能力,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全力以赴,不断提高品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他们生活的核心就是创新和高效。

5.商人做事周到,彻底,性格坚韧,见地深刻。

千万不要认为,作为商人就不具备机会,时间或个人品质来过上一种真正的修行生活,也不要以为经商与保持一个深刻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

依据《金刚经》的智慧,那些对经商感兴趣的人,恰恰具备了领会和实行深刻精神修行所需的内力。

周二清晨五点与您相约【犇犇财商——《能断金刚》共读践行计划】,用“空性”和“种子”的力量,实现您人生的五大目标(财富自由,完美关系,身体健康,内心宁静,利他助人),创造您丰盛而富足的生命!

智慧是什么,它从何处来

认识耶和华就是智慧,真智慧来自耶和华,听神的话,离开罪,而远离开罪,遵行神的话,假的世上智慧,设计谋,用鬼计,整人害人,细耍,开玩笑……这些都是罪,耶稣再来施行审判丢在硫磺火湖里(地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5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