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闲暇时,喜欢悄悄在皇宫里面四处溜达。一次,当他走到便殿时,忽然听到有争吵的声音,他躲在柱子后面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名侍卫在聊天,侍卫甲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侍卫乙却认为,他们都是伺候皇帝的人,命运自然是由皇帝决定的。两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所以争吵不休。宋仁宗听了感觉十分有趣,他忽然想起来,原来的侍卫队长升职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替补。于是,宋仁宗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笔来在两张纸条上写下了同样内容的一句话:“谁先到达你那里,就让他成为侍卫队长。”然后,他将纸条分别装到密封的小金盒里。接着,宋仁宗派人叫来侍卫乙,让他带着一个小金盒送到负责皇宫内务的一名主管那里。宋仁宗估计侍卫乙差不多已经走到半路时,又叫来侍卫甲,同样给他一只小金盒,让送到那名主管那里。不久,主管传回消息,他按皇帝的旨意,已经推荐侍卫甲为队长。宋仁宗明明特意安排了侍卫乙先去,为什么结果却是这样 原来,在侍卫乙和侍卫甲离开之后,宋仁宗又安排了两名侍卫,分别在半路上拦住他们打招呼,侍卫乙遇到可以聊天的人很开心,从昨晚做了什么梦到中午吃了什么饭,聊得不亦乐乎;侍卫甲却一心惦记着要完成任务,只是匆匆打了声招呼就继续往前走,直接把小金盒送到了主管那里,仅仅因为抢先了几步,他就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宋仁宗感叹道:“人如果自己不努力,就连皇帝也帮不上他。”自己不努力,再好的机会也会失去。
日有万机 [ rì yǒu wàn jī ]
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同“日理万机”。
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日理万机 [ rì lǐ wàn jī ]
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刺促不休 [ cì cù bù xiū ?]
刺促:劳碌、繁忙。繁忙劳碌,不肯停息。旧多用于形容勤于公务。
案牍劳形 [ àn dú láo xíng ]
案牍: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夜以继日 [ yè yǐ jì rì ]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日昃之劳 [ rì zè zhī láo ?]
昃:太阳西斜。从早晨到午后一直顾不上吃饭。形容工作繁忙。
?
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中后期的皇帝,普遍的评价是懒。有几个人一辈子躲在宫里,很少上朝。就像一个人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而且有几个人在兴趣爱好上耍花招。还有会骑马打仗的,会炼丹的,会鉴定珠宝的,会做木工的。所以后来很多史学家说到这里,无不痛心疾首,说明成祖铸错胎,改业必当排头兵。我只是不想当皇帝。
要不要做另一个行业的标兵,很难说。但不管他会不会当皇帝,事实告诉我们,明朝皇帝可以玩真的,但是玩一辈子还是能保证国家大事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些皇帝有脚抽筋的时候,他们仍然牢牢地掌握着权力。至此,这些贪玩的家伙们其实就要当皇帝了。
不过说到懒,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会怎么想。他的儿子和孙子这么懒,真的不是他所期望的。
但你要知道,其实明初的几个皇帝总是很忙的,因为朱元璋为明朝设计了中国古代史无前例的君主专制制度。
首先,废除了中国有千年传统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皇帝要坐在宫廷里管理政府。从此政令畅通,颁布无碍。与此同时,汉唐时期呼风唤雨的宦官集团,在明朝也是一蹶不振。明代宦官机构庞杂,各部门相互制约。同时,朱元璋在宫门设置了铁卡,禁止宦官插手。
地方藩镇的隐患也被朱元璋切断,地方行政权力被一分为三。每个省都有一个处理民事事务的政治使节,一个处理司法事务的司法部门,以及一个处理军事战争的司令部。这就是具有明朝特色的地方“三司”制度。三司互不关联,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而最容易直接引起叛乱的兵权问题,也被朱元璋肢解了。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即国家拨地给军队耕种土地,军队自己耕种土地养活自己。没花国家的钱和粮食,国家可以通过控制土地牢牢控制士兵的饭碗。
同时,在士兵隶属关系上,明朝国防部有任命军官和调动军队的权力,但对部队没有直接管辖权。明朝的军事机关,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有管辖权,但没有人事权和派遣权。结果双方互相牵制,谁也无法独立掌控军队,只能老老实实对皇帝负责。
这个系统有很多优点。宰相制度废除了,前宰相不可能欺负皇帝了。随着三分制的确立,前诸侯国不可能脱离中央,前宦官也不可能掌权甚至操纵皇帝废除。而军队指挥权和司法权的肢解,前朝权臣的特种兵,中央的叛乱,更不可能上演。这样,一切可能的实权部门和权力都被朱元璋推倒,整个官僚体系相互制约,谁也无法主宰。所有实权官员只能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负责,没有人能超越皇帝自己的路,所以没有人能威胁到朱朱家族的家族。
但是,当你真正成为皇帝的时候,你会发现,独揽大权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这就像在现代社会,当一个人早上刚睁开眼睛,即使他还在睡觉,手机也开始认为我
明朝以前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都是这样的工作狂。按照《明实录》年朱元璋自己的话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宫。即使睡觉,他也经常失眠。当他经常思考国家大事时,他突然醒悟了。当他醒来时,他穿上衣服起床。他记下白天需要处理的国事,下班后一一落实。甚至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什么,可以找个纸条写下来,然后贴在自己的衣服上。很多时候,朱元璋召见大臣的时候,大臣会惊讶地发现,他的衣服上贴满了各种纸条,都是国家大事。
年,有这样的统计:朱元璋连续八天处理了1600份奏章。他仔细审阅了每一份奏折,并总结了主要内容。从1600份奏折中提炼总结出共计3200件东西。明代奏折的格式,如果一份奏折要单列一章,至少要有1000字。
也就是说,在八天的时间里,朱元璋总共读了至少160万字,平均每天至少20万字。而且这不是一个略读的速度,而是认真的推敲,总结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的工作强度就像现在的高考生,每天要做总长高达20万字的阅读理解题。而且必须保证每道题都不能出错,所有答案都必须是100%。
更何况,如果考生做错了题,最严重的后果也不过是扣几分而已。如果朱元璋批错了奏折,后果就更严重了。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耽误的可能是一千个曙光,所以他必须仔细核对官员的每一句话。
永乐皇帝朱棣的工作方式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早饭后,上朝前,你要抓紧时间,在脑子里把当天要处理的国事过一遍。然后我们开始了早期的王朝。根据《明实录》年的记载,明朝初年的开始时间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五点。在早期王朝结束后,朱棣将开始处理国家事务,并审查各种奏折。他每天都复习奏折,经常是深夜,也经常是凌晨才睡觉。
这样,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不到六个小时。而且,朱棣规定,一旦有紧急军务,即使他在睡觉,也要立即叫醒他。否则,就会有犯罪。这种折腾也让朱棣深感苦涩。当朱棣最后一次远征北方蒙古草原时,他设宴招待他的大臣们。席间,他十分感慨地说:“我即位以来,每天都很努力,不敢懈怠。”而皇帝的辛苦,也是做了皇帝之后深深体会到的。
一个叫儒太素的大臣给他奏章,在奏章上写了一千字,到了第五千字才说到点子上。朱元璋很生气,下令找人揍他一顿。事后,朱元璋安慰茹太素,向他诉苦说:“你以为我愿意打你吗?500字就能说清楚的东西,还得写几万字。我当皇帝容易吗?”我受不了整天看你的追悼会!
连朱元璋都受不了。其他皇帝就不用说了。朱棣当政时,设立了“文远阁”,开始协助皇帝处理国事。文远馆的官员是大学五年级的学生。之后,这个原本设置为皇帝秘书的新机构成为了明朝的“宰相”。随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为了加强皇权,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宦官的权力逐渐加强,产生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宦官专权”现象。
从此,文官的内阁权力、宦官的权力、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皇权成为明朝最高皇帝的铁三角。而朱元璋早期苦心建立的专制制度也有了新的效用。随着内阁制和宦官监礼制度的日益成熟,原本分权的明朝行政体系从此得到了更好的整合。这种没有皇权就无法发挥的制度,在礼监和内阁的双轨控制下,才能实现有序运行。
这样明朝皇帝就放松了,不用像朱元璋那个时代那样,天不亮就起来批皇位了。他只需指示内阁起草意见,而要同意这些意见,他只需由李思主管盖章,即所谓的批准。作为皇帝,只需要听汇报,点点头,国家就能正常运转。
史料总说明朝某某皇帝多少年没上朝。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是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仍然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实现朝廷的正常运转,其制度根源就在于此。
明朝这种高度专制的制度,皇权极度强化,被历代皇帝修正。打着表面上不改变“祖制”的幌子,只在关键部位做了细微的调整,最后改变了本义:本来是想让皇帝忙起来,结果却让皇帝闲了下来。
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皇帝的工作除了上早朝之外就是批奏折,其实批奏折这样的制度是在清朝的时候才兴起的,因此总共实施的时间在两百多年左右。身为一国之君的皇上,就能够通过这些上传上来的奏折,了解到朝堂当中的大大小小的事宜,同时也能够根据这个奏折体察民情,让朝廷得到更好的管理。对于皇帝而言,大多数的时间都会花费在批阅奏折上面,因此一天大概要忙十多个小时。
对于那些勤于执政的皇帝而言,他们会将大多数的时间都花费在百姓和朝廷的事情上面,因此一天大概要忙十多个小时才能够得到休息。而且每天都不能够有丝毫的松懈,这样才能够管理好国家,也能够不辜负百姓的信任。一天的开始是由早朝来拉开帷幕的,在上完早朝之后就会去用膳,然后就是向太后请安。在请安之后就是处理大臣们所交上来的奏折,必要的时候也会和大臣们召开会议,商讨一些国家大事。
相比于现如今白领的一些工作时间制度而言,皇帝们的工作时间要长的多,而且工作的强度也要高上许多。对于白领们而言,他们都多数的工作时长都控制在九个小时左右,即便有时候会有加班的情况出现,工作时间也会控制在十个小时以内。到了晚上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皇帝们也都在批阅奏折,处理朝廷中的大小事宜。基于本上会忙到子时才睡觉,这个时间也就相当于是半夜的12点左右。
对于皇帝个人而言,批奏折这样的工作的确是又劳神又费心,但是对于朝廷的管理而言,批奏折这样的制度却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因为大臣的意愿是直接传达到皇帝那里,在这其中也省略了许多繁琐的环节,工作效率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大臣所上传的奏折也是经过保密的,在朝廷当中也让权力得到了相互的制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55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钓鱼高手
下一篇: 朱元璋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