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十首明代诗词,不输唐宋芳华

柳华 2023-07-22 02:42:35

“ ”唐诗宋词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峰,

中国人爱诗歌,不止是唐宋两代,

今天,诗词君要推荐十首明代诗词,

大家一起看一看,

是否不逊于唐诗宋词呢

《岳阳楼》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杨基是元末明初诗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清俊纤巧。这首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犹入神境,因为这首诗,当时的人称他为“五言射雕手”。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伯温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伯温在是明代的军事家、文学家,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功不可没,其实,刘伯温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

这首七言绝句颇有宋诗七绝之感,这首七绝描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通过对风雨的描写,抒发了一个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梅花九首·其一》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元末明初时,演义、小说、戏曲盛行,诗人高启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

《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明朝名臣,忠烈之士,一心为国,《明史》评价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首《石灰吟》是他的名作,在诗歌的写作手法上,与一般诗歌不同,没有雕琢之感,但这首诗极强的个人情感,使这首诗千古流传。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石灰言志,即使千锤百凿,烈火焚烧,依然不改忠心之志,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字伯虎,民间有许多他的风流才子之事传扬,可实际上,唐伯虎真实的人生十分凄惨,家庭不顺,科举不顺,最后,他沦落到卖文画为生,纵情于酒色,境遇令人唏嘘。

这首《桃花庵歌》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酒盏花枝隐士缘”也真实的反应了唐伯虎的生活情况。

《登太白楼》

【明】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王世贞是明代文学组织“后七子”的领袖,才华高超。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诗中缅怀李白。诗中缅怀李白,对其文章、风采表示了极为崇敬的心情。直写李白的飘逸神姿,感叹楼仍在而大诗人李白之后无人可及。全诗融会古今,感情深挚而蕴藉。

《系中八绝·老病初苏》

【明】李贽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李贽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系中八绝·老病初苏》是李贽在入狱之后所写八首绝句中的第一首。

此生把名山大壑都登临遍了,但是只有牢狱的门还从没有踏入过。在一身的老病中才知道自己原来已经遭到囚禁,竟不清楚已经在此过了几个白天和黄昏。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境况的感慨。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是明代才子,23岁时状元及第,年少得志。36岁时,因得罪皇帝,发配云南充军,到江陵时,杨慎看到一个渔夫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酒吃鱼,谈笑风生,心生感慨,写下这首《临江仙》。

全词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令人回味无穷。

《春日山居即事》

【明】王廷陈

草动三江色,林占万壑晴。

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

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

鹿门何必去,此地可躬耕。

王廷陈是明代诗人,最擅长五言诗,王世贞称他“五言尤自长城”,评价极高。这首《春日山居即事》颇有唐人田园诗的风范。

此诗描写春日山间的景色,“三江色”、“尤壑晴”简明清丽,“春水”、“暖云”、“溪犬”、“邻鸡”则可见乡间生活的舒适与惬意。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明末诗人,14岁即随父亲抗清,后兵败被俘,死时年仅17岁,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别云间》是诗人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新书出版征集令

弘扬诗词文化,谱写时代强音。

大赛不限新旧发布与否,不限题材,是纯诗比赛,经诗人自选,初复评委详细评点等层层筛选,最终获得400首左右优秀点评作品(400首左右包括大赛前300首,以及各初评5分6分但未入选大赛前300首的作品),网上阅读时效而方便,但不易于收藏和保存,组委会拟决定把 大赛入选作品结集出版,现就有关事宜征求大家意见。

《《 大赛》作品集2017 第一期》暂定名,暂定价58元/本。提前预订50元包邮。

《《 大赛》作品集2018第二期》暂定名,暂定价58元/本。提前预订50元包邮。

《邹路诗词》28元包邮

收藏:首届 大赛诗评及排行榜

《 》主编邹路的七言绝句选

《 》主编邹路诗词(词选)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支持诗词事业,一次性赞助订购20本,我们另设诗词栏目,为您选登一首诗词作品,与大赛优秀作品同集出版。欢迎大家赞助出版!!!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

【预订流程】加主编微信15367893786,红包或者微信转账,提交邮寄地址,不会微信红包或者微信转账的诗友与主编私信汇款方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写诗填词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诗还有远方...

荐号1

李白杜甫的诗

简介:每天一首李白杜甫的诗,走近诗仙诗圣,体味李白杜甫的诗意人生!

荐号2

唐诗宋词古诗三百首

简介: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质就用读诗开始...

求《刹那芳华曲》一样的经典诗词

难相见易相别
玉楼花似雪
依门叹桃红柳绿
景书难寄
恨春风力于寄
香魂空落雨
夜色画看万
家灯火闪烁息
夜风琴罩万物
淡撒飘逸
梦聚散离
朝春花幕凋零
几许相聚
几许离缘
缘岂随青丝白发
转眼间漠首
几许沧桑
独自泪空流
缘相识缘相聚;
涯海角愿相忆;
幸相知幸相守;
苍海月明久。

哪位能说一下明朝赞美的诗我需要

诗歌一:赞美人
冰清玉洁似情操,花容月貌美人蕉。
风情万种在吹箫,看似西施笑似昭。

诗歌二:美人
冰肌玉骨锁魂萦,
秀眉欲笑还如颦。
红妆淡抹花容映,
云鬓三千如瀑淋。
纤指如兰柔盈盈,
媚首娇唱暮江吟。
孤芳自赏花黄镜,
凝眸似水浅笑盈。

诗歌三:美人吟
飞鸟在枝头喑哑
落花似春雨纷纷下
残香满华发
玉指将碧水轻撩
素裙于风中飘摇
浅笑多妖娆
红尘风景如梦更似画
且笑看他各领风骚
但求佳人入怀抱
跨越千年桥
羡煞他人我逍遥?

诗歌四:燕明妃美人浴
夜灯初上
四面一片华光
火红的蜡烛扑簌着荣光
燕明妃退下身上的华装
浴池的花瓣相互交叠着
弥漫着醉人的芬芳
浴水冒出蒸腾的气息
侍女们端着银盘
站在浴池两旁
她眼神迷离
一滴汗水滑落在额头上
退掉肩上的红纱
露出雪白的臂膀
那柔软的手腕
翘着玉管般的纤指
胸前澎湃的双乳
在这蒸腾的气息下
起伏着汹涌的波动
那红润的脸庞
纤孔中微露芬香
白皙的玉足
踏入浴池的台阶上
慢慢的
进入到浴池的中央
那柔软的双手
轻揉在肩膀上
那乌黑漫长的秀发
已经湿落在胸前的玉乳上
捧一缕池水
轻打在脸庞上
放下身姿
仰卧在水中央
她遣卷的一翻身
激起一阵花浪
从水池花瓣中冲破
吸入到醉意的沁香
芳华绝代俏佳人
花浴容颜摄心魂
新纯无瑕耀人目
隽永温存胜余晖
美人浴
情难述
最美的心动
永远难于言表
她披上华装
照耀着铜镜
为美丽的容颜喜悦
为莫名的心潮哀怨
流光易逝
难在今朝

诗歌五:美人妆
岁月催人忧红颜,
薄施粉黛妙龄间。
朱唇一点香飘逸,
星耀微波江山远。

诗歌六:美人
无雪遂迎春,更有梅花沉;
江南江北情,都作满霜痕。
月满阑珊浮华冷,光阴流觞何处安;
低吟一曲相思乐,来去浮萍影何残;
千回百转愁寸肠,都付萧何轮回转;
情缘究竟哪般猜,危楼高歌一长叹。
魅影婷婷影魅,流萤层层盈流,
冬季处处寂寞冬,釉色沉沉色忧。
羞来醉醉来羞,柔情似水轻揉,
皱水涟漪水长皱,梦还潇潇还梦。
悲情难诉,人前人后,
黯淡阳关,不为谁愁,
登临高楼,总月下,望穿水泓,
忍寒宵,度日如秋,今番又是,回梦。
往事如烟,纠葛种种,
此言难续,漏声重重,
帷帘缠卷,恨离别,一盏君颜,
怎相念,花中悠然,佳人有约,难眠。
今朝怎不醉,满城风雪,为谁?
音尘如梦,雁声断,泣谁?
最无奈,此生终老,知谁?
烛泪千行,我更伤怀,
路远悲歌,春迟暮暮,
总是许多愁,随江流,为君念念,痴种。

诗歌七:美人吟
吴宫难禁亡国恨,
君恩不及范郎情。
一朝铅华洗尽去,
浣纱溪上鸳鸯锦。

焚香拜月叹伶仃,
欢笑辗转却浮萍。
烽火争霸男儿事,
偏教红颜负骂名。

胡马潇潇孤雁鸣,
一曲琵琶泪满襟。
西出阳关故人远,
汉王相思也栏凭。

剑门关头狼烟起,
马嵬婆前红颜劫。
雄霸天下又如何?
难救佳人命归西!

诗歌八:美人珊珊
美人珊珊
汤山在烟雨中回眸
钟情于你的温柔
滋兰在清风处幽幽
描摹着你的清秀
蛩音细细在岸上拂不去
青丝恋恋在江南带不走
三世前,你是国风中的那一首
千年后,你是芳菲处的烂漫歌
岁月是最合律的平仄
相遇前曾有多少错过
我还有一盅窖藏的月色
且为小城中的故人举杯
祝酒词悄悄
因为有些美好
已被时光大声歌颂
而我只是模仿者
在夜色中的黄金时代里
模仿着哭也模仿着笑
在翻阅西厢的日子里
有一种美丽已经定格
喧嚣就由他喧嚣
冷漠就由他冷漠
你率真也洒脱
在质疑和赞美声中
缓筑着自己的城郭
不大不小
只装着自己的城郭
而我们刚好是邻居
也是知己
你猜我是哪一个
我知道
你是姗姗来迟的美人一个

明代诗词 明代诗词有哪些 明代诗词有谁 明代的诗词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
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力争最后“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同前)。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岭南诗人孙蕡,西江诗人刘崧,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其时,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

第二时期
为永乐至天顺年间。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明初诗歌尚能抒发心中磊落牢骚的情绪,而此时多数篇什是志满意得的无病呻吟。艺术上也是平庸呆板,了无生气。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诗坛。不为台阁体所困而显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诗人只是少数,如于谦、郭登等人。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尚能透过升平景象看到社会明显的矛盾,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同情。

第三时期
为成化至正德年间。其时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李东阳论诗,推崇李白、杜甫,想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他善长乐府,有些篇什笔力尚属雄健。但其论诗更多注意的是声调音节,认为“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视此为开启诗歌奥秘的钥匙,实际上未免舍本逐末。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亦有“覃研不足”(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的贫乏症,调子实际上与台阁体诗歌相去不远。李东阳也是台阁重臣,周围有一批门生故旧学他的诗,如石珤、邵宝、顾清、罗玘、罗铎、何孟春等。由于茶陵诗派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存在弱点,所以并未能真正消除台阁体诗歌的影响。待到前七子崛然兴起,才完成了这个任务。台阁体、茶陵诗派主要靠其首领官居极品而发生影响,前七子则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而引起人们注意,故其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深入。恰如胡应麟所说:“一时云合景从,名家不下数十”(同前),其中最著名的除李梦阳、何景明外,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重视民歌,认为“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推崇汉魏、盛唐诗歌。在他们看来,要创造兴象造拔、神意雄丽的作品,必须复古。他们所定目标有一定号召力,但是所指的创作途径却大有问题,李梦阳甚至认为复古就是临摹古帖,连何景明也大为反感。何景明认为拟古应“领会精神”,“不仿形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与李空同论诗书》)。
前七子大多是在政治上敢于与大官僚、大宦官作斗争的人物,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写出如《元明官行》、《岁晏行》等讽世之作。就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大盛之际,江南有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作诗不事雕饰、自由挥洒。虽不免失之浅露,但其中亦有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

第四时期
为嘉靖、隆庆年间。嘉靖初,前七子复古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模拟倾向日趋严重,“后生英秀,稍稍厌弃”(陈束《高子业集序》)。当时诗人薛蕙与杨慎论诗时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谑。”(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以,其时开始出现一些渐渐不满前七子诗风、尚能卓然自立的诗人,如“沈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的杨慎,“直举胸情,独妙闻雅”的高叔嗣,“温雅丽密,有王孟之风”的薛蕙,“才高一时”,“婉丽多讽”的王廷陈。他们虽然不走前七子模拟汉魏盛唐的创作道路,但并未从生活中吸取诗歌营养,仍然是师法古人,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加之他们在诗歌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影响不大。待到后七子再度兴起,诗必汉魏、盛唐的复古主义又统治了诗坛。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他们当中最早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他主张出入于盛唐14家之中,兼取众长,自成一家,取径较宽。但随着李攀龙首领地位的确立,他却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所以他的诗歌创作模拟倾向更为严重。如其七律主要学杜甫,初读几首尚有“高华杰起”之感。但其用字多从杜诗而来,雷同重复,以至胡应麟也认为“不耐多读”(《诗薮》续编卷二)。造成了“人但见黄金、 紫气、 青山、万里,则以于鳞体”的不良影响(同前)。后七子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他早年的《艺苑卮言》虽然鼓吹复古理论,但他要求诗歌“华”与“实”相统一,并提倡“学古而化”,在如何拟古上他与李攀龙有所区别。随着阅历增长,他也对复古理论所带来的弊病有所洞悉,对早年诗歌主张也有所匡正,诗风也渐趋自然。因王世贞一家曾遭权相严嵩父子迫害,所以他对封建官僚制度内部矛盾有所觉察,在一些诗歌里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部分诗歌现实感较强。尽管后七子复古运动声势更甚,有什么“后五子”、 “广五子”、 “续五子”、“末五子”等名目,但物极必反,它所暴露的弱点也越来越多,所以彻底消除复古理论影响的条件也日见成熟。

第五时期
为万历、天启年间。其时学舌七子者,已形成“剽窃成风,万口一响”(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的诗歌创作危机。所以在“公安”、“竟陵”奋起扫荡李攀龙、王世贞云雾之前,就有一批有识之士,如徐渭、汤显祖、李贽等人,反对复古模拟倾向。徐渭早在《叶子肃诗序》里斥责“今之为诗者”,不过是“鸟之为人言”的鹦鹉学舌,提倡诗歌应“出于己之所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更重要的是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为公安、竟陵的主张奠定了基础。公安“三袁”深受李贽的影响,他们在童心说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阐明了“独抒性灵”的诗歌理论。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就是“任性而发”、“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的诗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比那些“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的拟古诗高明。“性灵”比较抽象,因为诗人的主观感情如果不与外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很容易堕入唯心主义泥坑,但这种诗歌理论在清除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影响方面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公安派不仅从理论上与前后七子相抗衡,而且他们在创作上也以清新的诗风使人耳目一新。公安派之所以有较大号召力并非偶然。当然,诗歌毕竟需要锤炼,“信心而出”的诗歌,难免要“近平近俚近俳”。尤其是在万历中叶以后,公安派已左右诗坛,这种倾向也日益严重,因此竟陵派就应运而生。在“人人中郎”的情况下,钟惺、谭元春既吸取公安派反拟古、反传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长处,又对他们流于轻率浅露深表不满,想以“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补弊纠偏。钟惺、谭元春欣赏“幽情单绪”、“孤怀孤诣”、“奇理别趣”之类的意境,所以他们更多地描写朦胧的月色、淡淡的雨丝、孤僻的玄想、冷漠的情怀,形成一种孤峭奇崛的诗风。这类诗歌固然有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耿介绝俗的成分,但毕竟是关闭了诗人应更多感受外界世事的心灵门窗,势必引起明末一些面对现实的诗人的不满。

第六时期
为崇祯及南明诸王年间。这期间诗歌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既是政治结社又是文学团体的复社、几社里的几位诗人身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陈子龙和夏完淳。陈子龙反对当时影响较大的公安派和竟陵派,立意与之抗衡。他与李雯、宋征舆等编选一部《明诗选》,倡言复古,指出前七子“其功不可掩,其宗尚不可非”(《仿佛楼诗稿序》)。但他并非一味盲从,还是有所批判,认为前七子“模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同前)。更可贵的是,他强调诗歌反映现实的战斗作用,认为“作诗而不足以导扬盛美,刺讥当时,托物连类而见其志,则是《风》不必到十五国,而《雅》不必分大小也,虽工而余不好也”(《六子诗序》)。加之他是处在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代,很快就扭转了“以形似为工”的模拟倾向,使面对惨痛现实、忧愤时乱的诗歌倾注了沉重的感情,显得悲劲苍凉,可以说“言诗之家又为一变”(周立勋《岳起堂稿序》)。他的诗歌,有的对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寄寓了深切同情,有的对时事唱出慷慨的悲歌,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明诗的这一变化缩短了与现实斗争的距离。夏完淳的创作道路亦说明此点。他14岁从军后,克服了模拟六朝以前诗歌的弱点,使创作出现了浓郁的战斗气息,较完美地体现了少年英雄的形象。此外,抗清英雄张煌言、瞿式耜在戎马生涯中亦写出慷慨激昂的诗篇。如“六代山川愁锁钥,十年父老见旌旗”(张煌言《师次图山》),描写攻入长江时的兴奋心情,颇有气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4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