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记载中,但凡是帝王出生都有一些传奇的,不可思议的迹象。比如汉武帝刘彻出生之前他老爸汉景帝就梦到一头红毛猪飞到了老婆王氏的房间内,王氏也梦到了一头红毛猪,结果汉武帝刘彻就出生了。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也颇为相似,相传赵匡胤出生时红光紫气笼罩,孩子身上散发出一股奇香,香气四溢,经久不散,所以宋太祖赵匡胤也被人们称作“香孩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帝王就是帝王,毕竟与普通人不一样,出生带点神话色彩也很正常。
可是今天小编说的这位人物也不简单,虽然不是帝王,但出生经历与帝王类似都是有奇怪的现象出现,而且此人最后也确实成为了国家的救星,下面就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话说在清朝,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孕妇即将生产,就在孩子出生的前一个夜晚,家里的掌门人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做了一个怪梦,梦到他们家的房梁上,下来一条巨大的蟒蛇,眼睛里闪着紫色的光,嘴里吐着它那个三角的信子,然后就开始往房间里爬,老爷子被吓得一身冷汗。结果第二天孩子就降生了。
这还不算,据说孩子在长大后得了一种怪病,一到冬天,后背就开始脱皮,全身奇痒无比,痒就要挠啊,因此常常挠破的皮肤流出的血把床单和衣服都给沾染了。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朋友都知道小编说的是谁了,没错,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晚清守护神---名臣曾国藩。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说。其实“拙”才是这一切的底子,这也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曾国藩真的是笨,他自己说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
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若比作武功,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所以曾国藩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句话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
曾国藩的大巧不工,说白了就是做事踏实。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人人知道、简单平实的那两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曾国藩书法
没有人天生就卓越出众。拜强者为师、向各路牛人学习才是自我增值的捷径。曾国藩,战场打出来的悍将,官场炼出来的能臣。自古以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与王守仁。
曾氏有大量家书、日记等文稿传世,后人只需花一点时间阅读,就能学到他一辈子的管理、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
梁启超在成家时读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毛泽东、蒋介石均在青年时读曾氏日记、奏折,参悟到受用一生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这些牛人都是幸运的,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纪,及时读到了曾国藩。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文集,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
曾国藩一共活了六十一岁,但是他的一生却比太多人都精彩。晚年的曾国藩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但是他却一直都保持着健旺的精神,依然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停下折腾,生命才不会变成一潭死水。
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努力折腾,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只有这样,生命之花才不会凋萎。这样的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预告一下
后面还有和曾国藩息息相关的资料
向下拉
别着急离开
曾国藩全书精装珍藏版
■■■■■■■■■■、
《曾国藩全书》豪华精装版
【全4册】
原价:696.00元/套
粉丝回馈价:198元/套
小编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满意,可联系寄件人处理;
2、7天内可与寄件人协商退货,15天内仍为您保留换货的权利;
3、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4、新疆、西藏由于快递原因请勿下单,请谅解。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货到付款。
阅读原文
28岁那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跨越了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的门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了地主阶级的分子。 科举,可以说是为草根提供的一个跨越阶层的机会,曾国藩在这一年完成了三级跳的最后一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但,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有多少人中了进士之后,分到各地,做一个地方小县令,分到差一些的地方,可能一辈子也没可能走出来,一辈子没能再进一步,仕途之路从分配那一刻就彻底没了晋升之阶。 也有人,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四处活动,走关系,找门路,去一个不错的地方开始历练。 曾国藩不走关系,没有门路,只好在翰林院好好呆着。这是他京城做官期间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蛰伏期。没什么事做,大把的时间,做什么呢?有人四处消遣喝酒玩乐,但是曾国藩没有。 他做了什么? 他的这段经历,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人生的平淡时刻,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巅峰期做足准备。 一、读书立志 「 ”勤读史书,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曾国藩在京为官的这十多年,读了很多书,也培养自己的胸怀和志气,家书中是这样的说的,「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这段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六弟的一段,六弟考科不中,四处发牢骚,曾国藩就写信教育老弟,你这胸怀和志气太小了,怎么能做成大事呢,成大事的人,要有大胸怀,不以一时一人之得失而抱怨。志向,真的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和起点。可能有人会说这是鸡汤,你天天跟一群胸无大志只会吃喝玩乐混日子的人玩吗?我想大多数人,宁可在高尔夫球场跟富豪一起装逼晒太阳,也不跟民工在工地吃灰流汗。学霸可能会跟学渣交朋友,但大多数时间一定是跟学霸们在一起。所以,结交良师益友就非常重要。 二、结交良师益友 曾国藩在这一时期,也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 比如说,在30岁这年,他生病了,很重,是欧阳兆熊、吴廷栋这些人细心照料他,他也因此交到了这些好友。一个人只有在不得意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认清周围的朋友,也会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你认识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认识你,没三五个交心的好友,人生真是虚度。 曾国藩就在这样的时刻,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31岁这年,他向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道,也正是通过唐鉴,他开始了自己修身自律的一生。 三、修身自律 在跟唐鉴学习的这一时期,曾国藩创建了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课程,日课十二条。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省自律,曾国藩也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具有大气度、大格局的人,成为了湖南籍官员老乡中很有名气的一个官员,也在京城官场有了名望,这也是他十年七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曾国藩这人生阶段的解析,我们发现:树立自己的志向,把自己修炼好,结交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只待时机一到,一遇风云变化龙,接下来曾国藩出京,湖南练兵开始就有一帮人团结在他周围。自身能力不足,威望不够,胸怀不宽广,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人生的平淡时刻,先把自己修炼好,静待时机就好了!
文化性格是指由一定文化决定的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征。它由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积淀而成,贯穿在人的一生行为中。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时,就深深感到他的显赫事功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他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又与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熏陶有关。
从曾国藩一生的不凡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确实是一个具有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这种特征在他的日记、书信等文字记载中就有大量的反映。
明强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辩、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明是强的前提,须先明而后强;强从明出,不明不强。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
拙浑 拙浑即拙诚浑含。曾国藩时常自称“钝拙”,因而主张去伪崇拙,不尚机权,以“拙诚”破“机巧”。钝拙又是与含浑有密切联系的。浑者,浊而不清也;也指糊涂,不明事理;亦有天然之意,如浑朴,浑厚,浑金璞玉。守拙用浑,是曾国藩性格特质中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政治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坚忍 曾国藩还经常将忍之涵养置放于时间与空间的大背景里来定位,这就使得他所身体力行的坚忍,具有极大的涵容性和主动性。正因为有这种认识,翻开曾国藩著作,坚忍维持、坚忍力争、坚忍支撑、坚忍不懈等字眼随处可见。曾国藩认为,讲坚忍得讲方法。他的方法是随而解之,不置胸次。就是随时加以化解,不往心上去,不能傻忍,以致伤肝伤身。总之,忍以克己,是曾国藩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从一个文弱书生而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平实 平实即平易笃实,是一种看似平淡、实则难持的性格特质。曾国藩认为,为人一要平和,二要求实。平和不仅可以养德,而且可以保身。“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求实就是要“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他对一些文人士子的夸夸其谈、自命不凡、言过其实颇不以为然,认为“文士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几成通病”。他用人时,比较偏爱用“乡气”重的人,盖因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
敬恕 曾国藩对人对己都重视敬以持躬、恕以待人的敬恕精神。为什么要敬要恕呢?他认为,敬恕是作人之道,立德之基。能敬,则心志坚定而不放荡;能恕,则不为一己私利所蒙蔽。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早年在京城为自己制定的身心性命修养的日课表上,第一条就是“主敬”,即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曾国藩还将“恕”列为后代必须遵循的“八德”之一,“三致祥”之一。
勤恒 曾国藩天资平平,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事功,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学业,故得以遗存著述卅卷;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晚辈桃李成荫。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他认为,勤如天地之阴气,立身居家,作官治军,都是依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隋则衰颓。所谓勤,就是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勤字功夫,一是要早起,二是要守恒。因此,他推崇早起,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认为治家要以不晏起为本。
俭廉 人生在世,需要长相厮守的东西很多,居家过日子,最重要的莫过于守俭;做官忙事功,最重要的莫过于守廉。一俭二廉,自然成了曾国藩约束家人的道德规范。他自己则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淡度日。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廉需俭养,俭因廉生。所以,他反复强调作官以不要钱为本。做官而不发财,是守廉的基本之义。一旦决意从政,就要断发财之念。不贪财,不苟取,是曾国藩为官之信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有这般清醒的认识和清楚的交待,反映了曾国藩的恪守传统道德的封建士大夫的风貌。
谦谨 谦谨即谦虚恭谨。怎样识别谦与不谦?曾国藩指出:“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这就是说,谦谨是存之内心的,是自然而然流露的,流露在外表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面色。谦不谦,谨不谨,一看面色就知道,那些习惯于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往往一副舍我其谁的面色,目光咄咄逼人,让人难以接受。二是言语。言语是思想的外壳,骄横的人并没有在额头上写上骄横二字,但言语之间透出的横气、霸气,却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因之欲要谦谨,必得言语温婉。三是书函。言语一变成文字,就白纸黑字了,所以落笔亦慎,用词亦圆融,不要口气太大。四是随员。为官不但自己要谦谨,还要让随员们学会谦谨,有的随员颇有气焰,狐假虎威,反而添乱帮倒忙,毁了主子的名声。所以选带随员要慎,管教随员要严。
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的形成,在湖湘士人性格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方面,湖湘之地由于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地僻民穷,其地理自然条件比中原地区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中,铸造了楚人倔强、执著的地方性格和独特民风。近世湖湘士人勇于任事、敢于牺牲的坚韧性格即由此而来,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另一方面,两宋以后,湖南成为“理学之邦”,儒家思想成为湖湘士人的基本信念。曾国藩出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经过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理学观念的艰苦修炼,遂又体现出儒雅的、圆融的、高度教化的一面。曾国藩将两方面不露痕迹地融会在一起,于是就有了适应当时特定环境的儒雅的“血性意志”和性格特征。
首先,曾国藩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在交通仍然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寄托了他对于父母、对于兄弟、对于家族的无限惦念之情。
其次,曾国藩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官员。28岁中进士点翰林,此后一路扶摇直上,37岁已成为从二品的清廷大员,而这时的他在书信中还时常透露出经济上入不敷出的窘迫,为官之清廉令人钦佩。
再次,曾国藩是一个有不凡抱负的读书人。以他的升迁速度,如果没有遇到太平天国之乱,也应会成为清廷重臣,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太平天国之乱中,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为大旗,广聚四方豪杰,平反治乱,可谓实现了读书人自古以来“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终极抱负。
最后,曾国藩是一个有卓越眼光的改革家。洋务运动的开展,至少使中国开始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正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至于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继续陶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曾国藩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功不可没。
看《曾国藩家书》,除佩服其为人成就,更当以其为榜样,躬身践行,成就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4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