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精选散文:人在上海

金樱子 2023-07-22 01:18:19

因了儿子在上海读书、工作、安家,我与上海有了频繁的接触。这次学校一放假,我便去了上海,意在给孩子们做做后勤,特别是想让孩子们的胃得到较好的照顾。尽管才住几天,却有了一些关于上海的初步印象。做学生时我就听说上海人大多看不起外地人,总把外地人叫成“乡下人”。几次到上海遇到的上海本地人似乎并不比外地人多,尽管偶尔也听到上海人在聊天时出现乡下人这个词,但话语中已经没有了蔑视的意思,仅仅是口头禅而已。事实上,上海人对外地人是挺热情的。比如说,人生地不熟,又不习惯看路牌记路的我,总喜欢问路,而被问到的上海人都很热情的给我指路,看来“乡下人”已经成为历史。也许正是上海人观念的转变,上海的海纳百川才使许多在上海读书的年轻人愿意留在上海工作。上海是个不夜城,上海夏夜的气温也迟迟降不下来,傍晚走出家门竟有走近了空调外机的感觉。然而,在这似蒸的热风中,却有不少人坐在小区里的藤椅上、石桌旁或水池边纳凉。坐在人们脚旁的或大或小的宠物狗则不约而同的大张着口,伸着舌头喘粗气。夜幕下,以跳广场舞为锻炼方式的人,则自觉的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相对固定的开阔空地上,踏歌起舞。也许组织者更关注群众的参与度,舞蹈的动作相对简单,跳的幅度也不大,我很快就融入了跳舞的人群。但越跳越感觉肺被蒸得难受。于是,转身向后想寻一处清凉地,但到处吹着一样的热风。回去的路上,我突然生出要在上海生活,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肺功能强大起来的想法。是啊!室内室外两重天,呼吸的空气一会儿热,一会冷的,肺功能不好怎么吃得消。不过,上海的清晨,雨后的夏夜空气还是清新、凉爽宜人的。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都有一种我们年轻时大多没有的拼命三郎精神,不少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在单位已经是技术骨干了,IT行业更是如此。有人兼顾几个大公司的软件项目,甚至做几个大项目的项目经理,常常是八小时以外还有工作要做。他们经常吃过晚饭沙发上眯一会儿,再在计算机上编写白天没有完成的程序,然后一直工作到很晚才休息。家长心疼孩子,可孩子们自己却不以为苦。相反倒感到自己作为年轻人奋斗是第一要义,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不仅很充实,有成就感,而且富有挑战性,真可谓紧张地工作着并快乐着。我的儿子是搞会计软件的,实施的是成本绩效管理,预算、报表合并等项目。他不仅有自己担任项目经理具体负责的项目,而且要负责上海分公司的技术管理、员工的招收和培训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儿媳搞审计,忙的时候几乎每天要加班到9点多钟才能回来。所以我说是来给孩子们做饭,实际上要让每个孩子每天认真的吃上我做的一餐饭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呢。在上海,乖巧懂事的儿媳不仅妈妈不离口,而且眼快手勤的帮我做这做那,还总是说妈妈你休息让我来做,或者为妈妈倒茶拿水果,待我那个亲哟,让我越来越坚定了儿媳就是女儿的念头。儿子在儿媳榜样的激励下也变得善解人意,细致周到起来。这不,一下班赶快回来陪妈妈,并抽空陪妈妈到小区、商场转转,或者到空地上打会儿羽毛球。总想着呵护孩子的妈妈,在上海,反过来真切地享受到了有媳若女的幸福和儿子已经长大了的快乐。—END—扩展阅读原创已修改原创散文:一棵橘树的温暖散文:悦之无因散文:院子里的那一抹绿散文:一株行走的草散文精选:在布尔哈通河畔散文:端午小感原创已修改原创散文:故乡习俗原创原创散文:探家原创原创连载小说:双飞(上)原创原创散文诗:囚,我不摇首,也不点头

微信号 : aishangsanwenba

微博:@散文精选大全

扫码关注

实惠的上海人散文

经常听见周围的北方朋友们用这样的一个词来形容上海人:小气。

每当听到这样的评语的时候,我总会愤愤地为上海人辩解,是的,上海人,哪里小气了。

同事是一个粗壮的山东大汉,他忙不迭地举出一连串的例子:请客的时候,什么菜都是一小碟一小碟的,他这样的大胃王,三口两口就吃完了,弄得他根本不敢吃,怕风卷残云的吃相过于难看;劝酒劝菜的时候,嘴里说着吃啊,吃啊,手里却不动,也不知道给人家布菜;一家人分零食的时候,居然还会数数,每人几包鸭胗干、几包牛肉干、几包猪肉脯,分得清清楚楚……

我听了哈哈大笑,不知这是哪户人家,居然给我的同事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我忙解释说:这个啊,不叫小气,这个叫实惠。

请客的时候用小碟子盛东西,是因为想在桌子上腾出空位来放更多的菜肴,你尽可以放心地大快朵颐,吃完了这一盘,不用你开口,主人家准会从厨房里,端出另一盘来,同样,还是那种小小的精致的碟子。

吃饭的时候,不会主动给你布菜,是怕万一夹了你不喜欢吃的东西,让你为难。放心,只要你稍微赞一下,某个菜好吃,他一定会连着碟子,整个儿地都挪到你的面前,让你可以夹起来方便。

至于分零食,这倒真不是每个家庭都这样的,恐怕是这户人家原创的吧,不过,我也能理解,那户人家的家长,一定是想帮助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处事公平的态度。

听了我这么一解释,朋友也不觉莞尔,他笑着说:“你还真能解释,不过,我还是觉得,大盆子的菜好,吃着过瘾。”

我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心,把“盘子”说成了“盆子”,不过,看看他的块头,我相信,真的给他一盆子的红烧肉,他也是能毫不犹豫地消化光的。

上海人的实惠,就是不铺张、不浪费。就比如吃吧,能吃多少,就盛多少。这点,不光是普通的市民家庭,就连一些著名的上海本帮菜馆,也是如此。

以排骨年糕闻名的“鲜得来”饭店,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店里所有的点心,包括它的招牌点心“排骨年糕”,都是放在一个个只有巴掌大的小白碟子里。

就冲着这一个个小白碟子,就足以看出,正宗的上海小吃的实惠。没错,有多少货,就用多大的餐具。如果为了盛这么两片年糕和一块排骨,也用一个硕大无朋的大盘子,那真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了。毕竟,我们吃的是排骨年糕,而不是吃“盘子”,盘子再花哨,如果年糕和排骨味同嚼蜡,那就本末倒置,犹如买椟还珠了。

曾看见一家西餐馆,用一个硕大的、漂亮的白瓷盘来盛东西,它有厚厚的盘沿,里面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地方本来就只有一小块,而端上桌后,我发现里面放的只有小小的一坨土豆泥。我不禁暗想,这样有意思吗,这么大的排场,只为了吃那么几口土豆泥。而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小小碟子中的排骨年糕,货真价实,价廉物美,要把它们全部吞下肚子,嘿嘿,一口可不行呢。所以,我更欣赏那种实惠的摆法。

衣食住行,这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条件,而上海人的实惠哲学,也已经渗透到了这每个方面,实惠,已经成了上海人生活世上的基本条件之一了。

刚才我们说到了“食”,那么下面就来看看“衣”。

没错,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大都市,在这里,你几乎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一种名牌时装的专卖店。但是,在上海,生意最好的服装店在哪里呢,我恐怕并不是淮海路、南京路上的那些名品店,而是类似七浦路服装市场、轻纺市场等的半批发办零售式的服装市场。

相对于昂贵的品牌服装而言,更多的上海本土居民,还是更看重实惠,这个已经深入到上海人骨髓中的购物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上海人,甚至感化了不少的新上海人。

是的,名牌服装为什么会那么贵,就是卖一个商标。谁敢肯定地告诉我,画着小鳄鱼的包包,就一定比没有小鳄鱼的包包质量好吗?我看是未必吧。既然这样,实惠的上海人,又为什么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去买那一个小小的商标呢。

在那些普通的'服装店里,你完全可以买到质量比名牌商品更好,甚至连款式都更时尚的商品。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纠缠于品牌问题呢。

当然,还有不少上海人,去那些廉价商店,为的也是要淘一些名牌,或者说是伪名牌。对于,这点,我当然是不认可的,但是,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上海人,抱着实惠、便宜的念头,去买一些廉价的水货。这点,的确是实惠哲学中的一个误区。

真正的实惠,是货真价实的实惠,而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不是用李鬼来冒充李逵。

“住”当然更不在话下了,虽然目前房价飞涨,但是,买房子,永远都是手中有余钱的上海人首选的投资方法。

毕竟,银行存款利息太低;投资股票、基金风险太大;购买珠宝玉器,又害怕打眼上当……算来算去,能够又保险又升值的,还真的就只剩下买房了。所以,买房子,永远是实惠的上海人的最爱。

说起买房,自然就会让人联想起买车。很多女孩子,都把有房有车作为自己择偶的要求之一。当然,这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毕竟,恋爱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爱”,指的是爱“人”,而不是爱“物”,要以人为本,否则就成了拜金女,有哪个好男人会喜欢一个拜金女呢?

有房有车,只是一个梦想而已,有很多普通的市民,都是没房没车的。更有些时候,买了房,就买不起车,供了车,又买不起房,这时候,怎么办呢,在这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实惠的上海女孩,她们的首选一定不会是车,而是房。

房子多好啊,你看或不看,房子就在那里,不会自己开走。家里没条件的,买了房子,就可以自己住,家里有条件的,如果有多余的房子,那么就可以租出去,每月的租金,可也算是不小的收入呢。

而车子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啊,只能成天担心国际油价继续上涨,摸摸兜里的零钱,看看还够喂这头“铁马”喝多少汽油。

于是,没有车的上海人,在需要出门行走的时候,选择的主打交通工具是地铁、公交和自行车。

地铁绝对是远程路人的必选,它方便、快捷,不会堵车。当然,相对其他城市而言,上海的地铁票价算是贵的了,起步费就是三块。于是,实惠的上海人想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来省钱。

当然,逃票,我是绝对反对的,而事实上,真正有教养的上海人,是不会逃票的。我们要省钱,也要在合理合法的角度上省钱,这才是真正的实惠。

于是,在地铁推出一日票、三日票后,聪明的上海人想出了利用这些票子的好方法。首先,如果一天之内要多次乘坐地铁的话,那是一定要买一张一日票的,不过,上海人会计算一下,这一日的票价是否真的超过了一张一日票的价格。

精明的上海人还研究出了针对上班族使用的如何巧用一日票或三日票,乘坐整整五个工作日的方法。其具体技巧无非是打时间差了,第一天早上晚点乘车,末一天的晚上再早点乘车。而且,热情的网友还计算出了,每日上班要花多少钱以上的乘客,使用这种方法才是省钱的。这种方法,而是曾经被登在了晨报上的。实惠的上海人,认可这样的省钱方法。

公交车也是不错的交通工具。因为在两个小时之内,两部公交车连乘的话,第二部公交车可以少付一块钱。上海的公交车一般都是统一价格:两块。所以,省一块钱,可就是半价喔。于是,有不少上海人,在出门办事的时候,都会计算一下,是否能赶上换乘优惠。

自行车,那自然不必说了,这是一种世界公认的又环保又省钱的交通工具。这样的好东西,当然要提倡了。所以,在这个城市的很多角落里,都有可以随意租用的自行车,方便借用。

上海人的实惠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树大根深地密布在生活的每个细小的角落之中。你只有真正地融入了这个社会,认可了上海文化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深入骨髓的实惠观。

不只是日常生活,就连就业、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海人也是密切关注实惠原则的。

首先说就业,绝大多数上海人,还是喜欢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单位的。于是,公务员,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每年,到了考公务员的时候,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人,争着报一个职位的现象,都是不足为奇的。其盛况,真是远远超过了高考啊。

是的,做生意,做得好,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可是,做生意是有风险的啊,如果赔了本怎么办呢?所以实惠而稳妥的上海人还是会选择更牢靠的工作。

现在轮到说结婚了。上海的剩女数量,是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的。社会各界,对于这件事情,不可谓不关心、不重视。于是,各种各样形式的,实惠的相亲大会此起彼伏。

这不,前些日子,在世博大舞台,还召开了一个万人相亲会。数万计的剩男剩女及其家长们,浩浩荡荡地杀进现场,到处贴满简历,到处都是闪烁着饥渴的光芒的眼睛。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剩女呢?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实惠观念在作祟。既然要实惠,那就自然要找一个比自己好的,于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就比比皆是了。这种婚姻观,也算是上海人实惠观念中的一个副产品吧。

就是这样,实惠,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使得上海人变得更睿智、更聪明,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上海人,变得更市侩。

作为一个上海人,要如何扬弃地继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实惠哲学,还需要仔细研究啊。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实惠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上海人的老传统,但是,实惠并不意味着就是老土,实惠也可以很时尚。

比如,时下流行的DIY,就是时尚的实惠哲学的一种具体体现。

十字绣、缎编等各种工艺品好看不好看?好看,时尚的女孩子,大都喜欢。可是,要买成品的话,价格实在是很贵的,让这些腰包尚不丰腴,甚至是还在学校学习的少女们只能忍痛割爱。

既然买不起,那就买些半成品或者是原材料来自己做吧。虽然花费了很多功夫,但是价格确实是便宜了不少。而且,拿来送人的话,还能显示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心灵手巧。如果是给心上人的话,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显出自己的真情实意了。

上海人,那独有的包容万物的海派文化,使得上海人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外地,甚至是外来文化。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海纳百川的胸襟,把各种文化、各种思想理念,融汇综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

上海人的这种温然怡和的习性,从千家万户弥散开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散发出来,弥漫在整长江入海口的上方,弥散在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文化基调。

而在这包容万物的海派文化中,有一个基础而原则性的问题,那就是上海人的实惠哲学。

这种实惠哲学,是上海人固有的,是上海人打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上海人的本质特点。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实惠原则,上海人又怎会如此彻底地贯彻他们的“拿来主义”,把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文化,融会贯通,拿来就用。上海人积极地汲取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并加以合理地利用和演化,这才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海派文化。

所以说,实惠原则,是海派文化的基础。

有一部分外地的朋友,会对上海人有误解,除了把上海人的实惠,理解成是“小气”或“抠”以外,还有部分朋友,会把上海想象成是一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人人都在享受生命,穷奢极欲。

其实,这也是一种偏见。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恐怕和电视中充斥的民国影视剧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吧。在电视剧里,遍布极尽奢靡的贵夫人、娇小姐、小白脸儿、公子哥儿……座座洋楼耸立,俊男美女们坐在酒吧中,听着爵士、蓝调,喝着美酒、咖啡。舞台上衣着华丽的助兴歌手用懒洋洋的声音,唱着那首家喻户晓的《夜上海》。

没错,这的确也是上海,但不是现在的上海,是故事和影视剧作品中,用夸张的手法而凸显出来的上海的一个剪影。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是上海独有的,各个大城市都有。

而上海所拥有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大家从这些影视剧作品中,只看到了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属于旧时代的,奢华的、精巧的、颓靡的、享乐的上海,而忽略了,我们现在的中国时尚大都市,上海,已经不仅仅只有这些了。

当黎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彻大地的时候,匆忙的环卫工人已经开始工作,牛奶工送着牛奶,邮递员递送着晨报,这些忙碌的身影,也是上海。

在霓虹灯闪烁的夜幕下,小区的弄堂口,衣着时髦的白领女职员,舍不得买新的鞋子,让皮匠师傅,修补一下已经磨坏了的高跟鞋鞋跟。这,也是上海。

在昏黄的台灯下,学子伏案疾书,演算着数学题,全然不顾蚊虫的叮咬。而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他的老师,同样扇着蒲扇,驱赶着蚊虫,给自己的学生们批改着作业。这,也是上海。

是的,这一切也是上海,只是,大家没有看到。也许,实惠的上海人,更愿意把流光飞舞,光彩夺目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

但是,谁又能想到,褪去华丽舞裙之后,卸去浓墨油彩之后,留下来的上海,才是真正的上海。它是一个平凡朴实的家庭妇女,只是偶尔在宴会上,会戴上光灿夺目的项链。

所以,对于上海人,他们是理性而现实的,他们固守着自己特有的实惠的文化,他们用理智和聪慧,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事。这,就是上海人独有的处世哲学、生存哲学。

所以,当他喋喋不休地向你介绍哪家商店打折的时候,请不要嫌弃他的罗嗦,他只是关心你。这本就是一个温情的市民城市,上海人,就是这样普通的小市民,每天的柴米油盐,张家长、李家短,才是他们关心的大事。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人,实惠的上海人,可爱的上海人。

散文:我的恩师,在上海

作者/南山文学浅谈

前言: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师——@上海戏剧学院徐家华

“徐老师”

我怯怯的叫了一声。当我见您的那一瞬间,我认出了您,从我第一次在家乡的新华书店见到您写的书,书上有您的照片。

“你是XXX?你怎么长得那么娇小玲珑?”

您惊奇的眼神,满面笑容, 中长的大波浪很自然披在双肩,高高的个子,穿一条很飘逸的长裙,气质优雅,比照片上还要漂亮,一点看不出当时您有四十岁。和您站在一起我像一个很土气的小女孩。

您一边笑一边说:“你比照片的还要小,坐车过来辛苦了。让生活老师带你到宿舍,先安顿下来,然后明天去注册。好吗?”您说话爽朗动听。我一切听您的安排,我来上海是冲您来的。

我一脸的娇羞回答:“是,徐老师。”

于是,我跟生活老师走出红楼,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充满新鲜好奇,这里不愧是国家一流的@上海戏剧学院,培养艺术的梦想殿堂。穿过一座花园,小路干净,路上有来来往往的帅哥美女,让我应接不暇。从他们的身上我闻到艺术的气息。很快,我们来到一座有四层楼的宿舍区,上步行梯三楼转右手边第三间宿舍,生活老师说:“你跟她们编剧五个女生住一起。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你先拿现金去吃饭,明天再去办饭卡。食堂在礼堂的旁边,有路牌指示。”

“好的。”

我回应。我卸下背包,铺床,太累了,我倒下床沉沉地睡去,直到深夜,宿舍有同学说话的声音,我才醒来。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充满喜悦,我终于来到上海,来到戏剧学院进修。好像在梦里。

在一九五年的秋天,我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女孩,怀揣对美追求,对学习的渴望,对自己的改变,一个人为了省钱,傻傻的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上海,就凭一封信给的地址,就不计后果的跑去上海,一个硕大的牛仔背包是自己全部的家当。在车上我害怕有小偷,一直不敢睡觉。

当时的我带着一分憧憬,九分的勇气,敢去人生地不熟的上海。现在想想蛮佩服当年的自己。

火车咣当咣当的前进,离开柳州,离开湖南,离开浙江,一路奔向陌生繁华大都市—上海。在车上我抱着您的书,想象我们见面的情景,您的书我几乎翻烂,感谢这一部关于美的书,让我在新华书店一眼看中,对于当时并没有钱的我狠心买下,因为书里面的内容我太渴求,当时脸上长满青春痘, 对于一个渴望变美的我斗胆给您写信,诉说我的苦恼。想不到,您很快给我回信并告诉我方法,不久,我的脸奇迹般好了,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为了报答您,我寄了家乡的土蘑菇,鸿雁传书,我们变得越来越熟悉,我向您发出想学习化妆方面的诉求。过来很久,终于等来您的回信:“院领导同意开办进修班。”一封信让我插上梦想的翅膀。

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您上课的话依然余音绕梁:“作为一名化妆师,在化妆之前,首先要有立意,清楚自己想要表现什么样的美。要观察自己画的模特优点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化妆的目的是美,是和谐,因为和谐才产生美。”

我深深记住您说过的每一句话,您上的每一节课。对于当时一个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我,上了几节专业的课,跟不上老师的速度,我很焦急,开课的都是理论课:服装心理学、美学、素描、色彩学、古代发式史等等,学这些不能回去开店用的,离我想象不一样。于是,我哭了。想放弃了,想回去了。

您了解情况后,耐心开导我:“为什么要学这些看似跟化妆没有关系的理论课,它们有什么意义?从事一份美的工作,你对美没有鉴赏力,你如何可以化出漂亮的妆容?相信老师,你来@上海,对你将来都会很大的帮助。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学,不急。”你温柔摸摸我的头。

我安静下来了,于是从一个艺术的门外汉,慢慢的去 探索 ,运用一切时间和投入,别的同学休息,我还在学,图书馆是下课后光顾最多的地方,对于不懂的地方多看多学多向同学请教,结业会上,您说我的进步很大。

在上海戏剧学院,能免费看《哈母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雷雨》等很多话剧,还有幸听到@余秋雨院长的一堂课。我沉溺在艺术的知识里,如饥似渴。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接纳,自己发生了蜕变。

深秋过后,冬天来了 ,想不到上海的冬天风很大,那么冷,下起了雪,您看我只穿一条单薄的长裤,于是,约我到您家吃饭。您家住在离学校不远,叫静安区的地方,您家住在二十二层,家里很小但非常的温馨充满艺术气息。您把女儿衣服拿给我穿。说:“在上海不能感冒生病。”记得在来上海之前家乡的朋友告诉我,上海人很排外,看不起外地人。但是,您一直给我那么好的印象,把我当女儿一样看待。难道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缘分吗?我想是的,不然,我们远隔千里,就因为一本书,让我有幸认识您,成为您的学生,您为我打开一个新奇、美的世界。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那么怀念您,没有后悔去上海。尽管后来因为自身家庭的原因,没有机会继续在上海深造,自己不敢留在上海打拼。随后回到家乡 ,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的气质变了,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我回到一段时间,才发现一切都已经不适应了,于是,我跑到南宁,谋求发展。但是,很快发现当时的南宁也没有化妆这方面的土壤,自己更没有足够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家里频繁出事,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从那以后,我不敢再给您写信,觉得放弃了自己专业,很对不起您,每每想起,后悔的雪便堆积成山。

如今我已到中年,依然如此怀念上海,怀念您,曾经想去上海看看您,却一直没有勇气。现在的您也六十多岁了吧,我在百度搜了您,您依然那么美,那么神采奕奕,您是我心中的女神,我梦想自己和您一起把美撒播在人间,梦想有机会再见到您,聆听您上课的声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41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