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乡愁

苍耳子 2023-07-22 01:01:52

文/勿忘城市里越来越多的是异乡人的身影,人心里越来越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一群群如蚁般的人们不知疲倦,披星戴月地奔波着,只为了那有家却回不去的地方。生活让他们尝尽了乡愁的滋味,不知不觉也曾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在他们眼里,乡愁或许是一口难忘的味道,或许是一句熟悉的口音,又或许是一幅似曾相识的画面;但在我心里,乡愁一直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几句话,那刻骨铭心的话!那年秋天,我将要去向一个很远很远从没去过的地方,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送我到村口赶进城最早的班车,一路上沉默不发一言。班车到站,奶奶只顾给我搬行李,依旧沉默不语。不一会儿,司机鸣笛示意要走,奶奶这才嘴角微微颤抖地对我说:“也不知道你这一走以后还能不能看见奶奶啊” 平日奶奶常说自己还很年轻,可现在却说出这样的话让我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一瞬间仿佛奶奶变得更加的老了。此时缓缓开动的汽车已经渐渐的远了,使我未来得及向奶奶好生道一句别,只是远远望去,奶奶脸上的皱纹和头顶的白发依旧是那么清晰可见。在亲人离别的时刻,在老去的时光面前,我想再坚强的人也会变得脆弱吧!我知道奶奶许久的沉默是因为没有勇气说出这句难以启齿的话,这句藏在心里不愿说出口的实话。正是这样一句话,曾给多少游子留下过深刻的遗憾啊!“放心,家里一切都好,你就安心地工作吧”!这是我在电话里听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正如父母说的那样——家里一切都好。后来发现我远在他乡的时候,奶奶病重过,父亲累倒过,母亲也伤心过,才知道并非家里一切都好,这只不过是父母对我们说的一句谎话罢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总把儿女想在前头,把自己放在最后。父母口中的这句话,是想让远方的游子能够安心,也因为父母常说这样的谎话,又让许多游子不能安心!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漂泊,难免有失落的时候,也有高兴的时候。每当这时,总想找三两个知心朋友把酒畅谈,可寻寻觅觅,有几个能算得上真正的知心朋友呢 不禁让我想起儿时的玩伴,和那时的无乐不作,无话不说。可时光将我们拆散,就像满天星光散布于五湖四海。曾经熟悉的面孔也已经模糊不清了,仍旧记忆犹新的,唯独是那一起说过的真话、假话、大话、笑话、闲话……这些话常伴我无数个夜晚安然入睡,又让我在无数个睡梦中猛然惊醒。曾几何时,故乡还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不知何时,却成了最遥不可及的向往。是生活为我们戴上枷锁,背井离乡似乎成了逃不过的宿命,乡愁也变为了可怕的诅咒。如果故乡仍是故乡,远方才是向往,那该有多好!—END—扩展阅读原创已修改原创散文:一棵橘树的温暖散文:家和房子的关系散文精选:兴安岭的雪舞原创散文精选:这年,我有很多回忆原创原创散文:一路平安原创原创散文诗歌三首:小小,景德,被吹熄的永恒原创散文:夏日的温馨原创精选散文:在红河大道上散步原创散文:什刹海岸原创聆听散文:散文朗诵 星 巴金

散文:乡愁

故乡很远,远在千里之外,故乡很近,藏在记忆里咫尺可触。

作为纯朴的山里娃,没有什么是和大山分得开的。我喜欢独自爬上屋后的山顶,站在最高处眺望,将万物尽收眼底,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峦如同水墨画般渐渐褪去浓厚的颜色,留下轻描淡写的一笔。

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条弯弯曲曲的暗藏在群山之下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我曾见证它的来历,那是父辈们用手一锄一锄,用肩膀一挑一挑的辛苦换来的。

落后的年代里只要稍稍下点雨就会使它变得泥泞不堪,无从下脚。但这路也是沟通外界的桥梁,是每个远离故地的人必经之路。背上行囊走四方,也不知那条泥路留下过多少人无可奈何的寂寥和惆怅。

记得童年里总是看着父亲的背影在小路上慢慢消失,我奔跑追逐也挽留不住他离去的步伐,或许稚子的情怀总是简单的一场眼泪之后就可以把悲伤抛之脑后。一次,两次,三次……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已然成了习惯,那路就化作我心里一份挥之不去的离别烙印。

后来我慢慢长大,渐渐也懂得了父亲心中的苦,成为异乡之人并非他所愿,只因压着他的是整个家庭,大概这就是属于父亲的乡愁。

兜兜转转我也不再是少年,追寻梦想的脚步走出大山,走出了生我养我的故乡。但身处异乡我也时常怀恋那段逝去的时光,没有过多的烦恼,没有思考不完的未来。

只会在夏日放学后和同行的伙伴在归途的小溪里摸上几条鱼,捉上几只虾。再伴着一路的歌唱踏上回家的路,在夕阳下,我们的影子被拖的很长很长。

又或者悄悄背上家里的锅,带上自家园里的菜在春光正好的日子里邀上一伙人来一场野外郊游。

但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再也不可能回去,即使我不想长大不想离开,却还是被光阴的教鞭无情的鞭笞着一路向前。我想,这大概就是属于我的乡愁。

故乡啊,故乡!我也不知该如何表达这份向往,只得把所有的思念凝聚在那一轮孤月里,让它遥寄给远方的你!

散文:中秋?乡愁

赵越超



中秋是最相思的节日。皎皎一轮天上月,只因有了乡愁,化作千千千万万月亮的碎片。从此,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月亮,不在眉头,就在心头。

很多身在异乡的异客,也许写不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写不出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许写不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但是他们一定懂得乡愁。

明月夜,山脚下,小桥边,烟色绕人家,那是我记忆里的故乡。故乡犹如一片小舟,静静地歇卧在山下的一片洼地里,静守岁月,地老天荒。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当教师的父亲总是将饭桌搬到窗下赏月,摆上仅供四个孩子吃的四块月饼,全家六口人围坐在桌子四周,倾听父亲讲解中秋的来历、嫦娥的故事、玉兔的往事。稍长我和妹妹几岁的姐姐哥哥时不时蹦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我虽然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但是父亲讲过的故事似懂非懂。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了这些诗句和故事,也知道了父母不愿意吃月饼的原因。

长大后,我带着父母的叮嘱,背着厚厚的行囊,离开了家乡到异地求学,与父母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已是泪流满面。那一年,我才12岁,第一次体验离开家乡的滋味。

特别进入高中阶段,各种费用比较多,教材费,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刚入学手头就没有余钱了,我又不能回家。哥哥刚刚走进了大学校园,我们俩每个月的支出就是父亲全部的月工资。我天天吃白菜土豆下窝头,还吃不饱。当时我体重还不过百,看着别人吃好的,我特别羡慕,但自己又没有钱,就默默坚守。记得中秋节,一个卖月饼的商贩来到校园,学校的一个女教师当时就买了十块,顺路走过的我馋的直流哈喇子。晚上当我回到宿舍时,值宿的老师告诉我,父亲托人给我送来了两块月饼。当我手里拿到这两块月饼时,心情五味杂陈,双眼泪流满面……

高中一毕业,我又踏上开往军营的列车,来到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兵……这一当就是二十年。每至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浓的是思乡之情,想念父母、想念家人,更想念生我养我的家乡。

记得在异乡第一次过中秋时,守候在我身边的是一部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父母的声音时,我哽咽了,那些事先准备好的话,全都变成了简单的问候。望着夜空的月亮,吃着月饼,我脑海中溢满了所有的思念之情。那种乡愁,连接着家乡的根叶茎脉,连接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故乡,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就是故乡,永远都是自己的根,不管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如今,眼前的中秋明月悄悄地横过这片静寂的夜空,皓月当空,清朗如水,天空高邈深邃。深邃的天空属于广袤的大地,唯有天空的高远,才有大地的壮阔。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所表达的闲适之情和思乡之切真真切切地跃然眼前。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飘蓬在外多年,感谢中秋的这一轮明月,它如约高悬在我凝望的空中,照亮着我故乡的方向,那是一条指引着灵魂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

赵越超 ,男。笔名:皮子。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入伍, 2007年转业。现为《半月谈》旗下《品读》杂志和《贵州文学网》签约作家。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文人笔下的乡愁散文

在外漂泊的人难免孤独,寂寥的时候便会思念家乡。在这时刻,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崔颢的《黄鹤楼》中那句千古绝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想崔颢是在黄昏时登上黄鹤楼的,看着夕阳西下,眼前的孤山流水,一片凄凉景象,便产生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别人,正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上古人早已飘然离去不再复回,空留千载白云。空间上眼前虽有群山、芳草、沙洲,而我的故乡又在哪呢?

我们都知道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实际并不远,那他为什么只在烟波上独自发愁呢?既然思念家乡,那为什么他不回去呢?对此,几百年后的一位游子给了我们答案。他说任何一个早年离家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即具体有不具体,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台。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么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化为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缭绕心头的家乡就是这样的么?对此,他打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方,他是这么说的:“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太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乡也会很快走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游子在外没完没了的思念却又傻傻的问自己故乡在哪了。

文学迁客都爱思乡,却又都爱漂泊。当代最着名的游子我想应该是余秋雨了。这位文坛泰斗将自己比作一位行者,而其一生也就成了一场漫长的旅行。他匆匆的脚步在荒芜的大漠中停留过,也跋涉到严寒的冰岛,从美丽的地中海到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他都从为停止触足,你总是看到他在不停的旅行。而他的家乡在哪呢?他也会思乡么?我找到了答案,他的家乡在浙江余姚,他也思乡,当他拖着疲倦的脚步回到日夜期盼的故乡时却发现已没有人能认得出他,乡亲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这位“外来者”,幼时的玩伴已不在,故宅也已住上了别的人家,此时的故乡是如此的陌生,是故乡抛弃了他还是他淡忘了故乡?无人知晓。匆匆告别后继续旅行,因为他坚信行者无疆。我想他是努力使自身处于“置身异乡”的体会中吧,成为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这样也就时刻都在思乡却也无所谓归乡了。

一首《乡愁》道尽千万游子的心。一位叫余光中的老人站在海峡边上,望着大海的'对岸,热泪盈眶。每每看到此景我们也总是热泪盈眶却也不禁会疑问。他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那他为何不回乡长居而是隔着海峡无尽的怅惘呢?没人能回答。我想他已习惯了漂泊习惯了思乡吧,也许乡愁正是老人的一种寄托吧。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情景:一位白发华侨远道赶来,呼喊着母亲怆然而泣,他们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不会不来又不会把家搬来。他们不说理由也说不清理由,擦干眼泪与故乡道别又悄然离去。暮年的老者呼喊母亲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流浪。

无论是崔颢还是余秋雨或是余光中,他们都是能写的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乡愁。而更多更强烈的乡愁是无以表达的,只有靠一颗小小的心去承受去感受。心何时停止跳动,乡愁也就何时停止,一切都杳无可寻。也许散落在沧海间,也许漂泊于小溪里,也许埋葬在荒漠里。我想这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千千万万的游子,千千万万的漂泊,或无可奈何或义无反顾都并入这首史诗中,宛转悠扬却又荡气回肠。

结束文章时我又想起了一句无名的诗:“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有深醉后才能忘记乡愁,看来游子已四海为家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4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