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半起床的人=猪
不主动做家务的=懒
跟长辈对着干=固执
工作不稳定=没未来
有自己的想法=自私
......
哇,一语道破,这么懂得分析人性,该搬个“标签党”的金嘴奖给您~
生命中那些名不虚传的“标签党”获奖者,不是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亲近得有点匪夷所思。
1
“你去把水果削一削。”他很自然地说着。
小木二话不说就拿苹果削了起来,她并没有什么不自在。然而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一切变得如此理所应当。
“你去把垃圾倒了”、“去把碗洗了”、“去把鱼杀了”、“去把菜洗了”.......
稍有一点点怠慢,“你怎么那么懒惰”、“你怎么那么自私”、“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好似句句在理。
可是,小木把所有他要求的事情都做了,又有另外的使唤,附加的牢骚,恶性循环没完没了。
“咦,你怎么老是使唤人呢 ”小木被使唤了五天,终于爆发了。
“我不叫你,你会做吗 难怪你妈说你懒惰。”他又碎碎念,像念经一样。
“你能不能不要往别人身上贴上懒惰、自私的标签,你要求的我都做了,还想怎样 ”小木涨红了脸。
空气凝固了五秒。
“我们是一家人嘛,你不帮忙还算一家人吗 ”他缓缓了语调,一改刚刚的大气凛然。
小木没有说话,只是苦笑了一下。家人 呵,多了一个使唤我,往我身上贴标签的人了吗
2
以前,小木的妈妈跟她吵架的时候会拿出致命的一击:“你跟你爸爸一个德行,自私、顽固、懒惰,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后来,其他亲戚动不动就拿“懒惰”的标签来笑话她,好似这是她一生出来就有的胎记一样,洗也洗不掉。
刚开始时,她还拼命地想洗脱自己身上的罪名,假装在人前勤快,没事扫扫地、倒倒垃圾、买买菜、煮煮饭。
嗯,随后她就发现这事没完了。
她越勤快,大家越会给她安排新的任务,“来,去买包烟”、“去买瓶酒”。
随后,她就没时间写她喜欢的文字、看她喜欢的书、练她喜欢的太极。
她有一个愿意将青春奉献给家人的姐姐,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超越姐姐。
因为在大家眼里姐姐总是比她勤快、无私,姐姐还是那么无怨无悔。
后来,她想通了,反正越勤快,他们越理所应当。
索性不做了,做自己吧。接着是各种标签向她靠拢,她也成功地把标签变成了现实。算是圆了大家的金口。
她买东西只买自己的,很少考虑家庭用品。
她吃饭时从不说话,有事也不愿意沟通。不愿意分担多余的家务,除非真的非做不可。
家人给她贴标签时,不知道想过“乱扣帽子”、“乱打棒子”之后,彼此的关系已经慢慢陌生了。
小木身上充满负能量的标签,像一堵墙一样隔在她和家人中间,更可怕的是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产生的消极心态。
思维被固化,产生愤怒、抱怨、压抑,通过消极的心态吸引更多不好的情境。
于是,她诸事不顺,越发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这种病态的现象下,间接导致身体出现各种毛病。
一个人在“不友好的标签”氛围下,很难活得像个人样。
3
好在她以为自己是“懒惰”、“自私”、“顽固”的时候,她遇见了另外一人。
那个人是让她忘记自己“身份”的人,和他相处两个多月,小木子知道自己可以是“贤惠的”、“优秀”、“赞飞了”、“太棒啦”的代名词,没想到被夸的感觉这么奇妙。
她不厌其烦地给对方煮菜、偶尔给他袜子内裤、为他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浪费钱也没关系。
她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快快乐乐地做着以前家人要求她做,她却很排斥的事情。
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具体是哪部忘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事业算得上成功。他一直活得很自我,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他都毫不在意。
有一天,他炒掉一个在公司干了五年、事业上依然毫无进展的员工时,那个员工骂他:“我在公司做牛做马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现在把我开除了,你有没有人性啊,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突然,他的身上出现了“忘恩负义”的文字,他想把标签撕掉,却发现怎么也撕不掉。
当他因为公司临时有事,不能实现之前答应孩子的事情时,孩子哭着喊道:“爸爸是个骗子。”他身上又多了个骗子的标签。
他发现每当得罪一个人,身上就多了一个标签。
更玄乎的是,自从有了标签之后,看到别人身上也有很多标签。当他的标签越来越多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时候,他找到消除标签的方法,只要满足那个给他贴标签的人的要求,标签就会自动消失。
于是,他低三下气请回了原来被他开除的员工,身上的“忘恩负义”消失了。
他实现了之前给孩子的种种承诺,给他买一整套的金刚超人、带他去游乐场完一整天,身上的“骗子”也消失了。
为了让身上的标签消失,他迎合身边所有人。
终于有一天,他身上的标签统统消失了,身边所有人都叫他“好人”。这时,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为什么而活
4
标签,往往加了偏见、主观,多半是用来批判这个人的问题。
将一些人一些事思维化、经验化,变成一种看起来很自然却漏洞百出的系统反应。
“你做了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你父母是怎样,你就是怎样”、更有夸大其词的“你是几月出生,就是什么样的人”,活出半生,还不懂自己,还需要靠别人来告诉我是谁的话,那白活了。
暂且不论标签的对错、是否配得上、对自己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的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标准。
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成为高级动物,绝对是有独特和未知的潜力,我更相信灵魂是无法复制的。
标签致力于把你我变得片面、呆滞、机械思考的东西,而我们是人,应保持丰富、饱满而鲜活的生命本质。
以上,愿你们不被标签绑架,活出自我。
当你给某人或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作为成年人,一定要对自己说出口的话谨慎小心,因为这些话很快会成为孩子内心的想法。——《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吉姆·奎克
我以前公司的一位领导很喜欢给下属贴标签,例如,这人太固执了,那人没有上进心,谁脑筋不灵活,谁比较自私……
有一次,领导想找一个同事参与一项比较重要的项目,能参与那个项目的同事意味着有机会得到晋升。当时领导手下的几位管理人员都向领导推荐同一个女孩,这女孩原本积极肯干,做事认真负责,但领导却说,这人不行,她做事太死板了。就因为领导的一句话,那女孩不但那次没被重用,而且后面再有机会,其他同事都不敢再向上推荐她了。于是,这女孩一连几年都没得到任何加薪升职的机会,直到换了新的领导,她才得到晋升的机会。
这是一个成年人被贴上负面标签的例子,虽然被贴标签的人不一定会认同别人的话,但她身边的人却极有可能会认同那个标签,从而对她产生影响。
那如果被贴标签的是个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假设老师当全班的同学给某个学生贴上“笨蛋”、“坏孩子”之类的负面标签,那么被贴标签的学生和同学都可能会认同老师的话,最终可能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一个“无可救药”的学生。
由些可见,我们作为成年人,不但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给成年人贴标签,特别要注意的是,更不能给自己贴标签。
凡是跟我深聊过的人都知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观点:不轻易评论人,不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不轻易去定性一个人。其实,这个观点的萌发,是从对自己的认识开始的,是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反思出来的。
以前,经常会受一些社会上热传的价值观影响,去坚持一些观点,觉得这才是对的观点,并且最后发展成自己的视角和想法。打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被吐槽很多的一类写给还没长大的女孩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标题普遍是“爱你的男人是这样的”“爱你的人会这么做”“看一个男人是否爱你,就看他是否会为你做这些事”等等。曾经作为一个情窦初开啥都不懂的懵懂女孩,并且当时才刚兴起这种类型文章,看了很是受用,感觉他们说得很有道理,毕竟那些行为都是从一个没长大的女生视角来写的,能给自己带来认知赞同的快感,于是就有点对那些深信不疑奉为真理。不过后来,恋爱过,自己也观察过,才发现,这些文章都是扯淡。不同的情侣会有不同的相处模式,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完全统一的相处模式,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之后看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书,才深入了解了,那些文章里所谓的爱情观,实际上就是个巨婴的心理,这种人找男女朋友,实际上是个巨婴在找妈。所以,你看,连自己相信过的东西都会变得不再相信,那么,你从开始的视角看人,难道就能给一个人定性吗?对吧,很可能,当时的你评论别人的话,是针对当时那个思维下的自己的。
其次,这个观点的坚持,要追溯到反思自己的经历。以前,会很简单的说,我自己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后来一些事情的发生,在强有力的事实面前做选择才发现,原来我自己都不完全是自己想象中的自己。记得罗胖的罗辑思维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谈到一个观点,“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通过自己做什么事来推测自己是什么人”。可见,人连对自己的认识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那么,对其他人的认识,更是需要花心思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凭借几句话和一点表面情况去轻易断定一个人的品质或者内涵呢?
最后,想说一点,不轻易给别人贴标签的实质是:不轻易在自己心里限制其他人。我们常常会提到说:不要限制自己的发展。现在的我发现,其实我们也不能在心里限制别人。首先,推己及人,知道这条观点用在自己身上有效,那么,用在旁人身上也同样有效;其次,如果不限制其他人,其实也就间接疏通了你跟他人之间进行深度交往的渠道。如果别人看到你是一个不会因为某一方面就把人一棒子打死的人,他就会觉得你很有包容性,你跟别人不一样,从而也就更愿意跟你交朋友,也会愿意跟你深聊,深聊下去你会发现他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更加证实了之前的这个说法。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比上次,我们以前公司的一个从外地转岗过来的同事,之前了解并不多,但她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话有点嗲嗲的,于是有人就说,她肯定是个没什么能力靠撒娇来做业绩的人。但是我没有这么下定论,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她。有一次,由于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近,她下班遇到了我,刚好心情有点郁闷,就跟我在操场走了几圈,聊了很多。聊天期间我发现,她是一个很优秀很有个人特点值得我去学习的人。好比她的口才特别好,自己的每一个观点都能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其他人很容易理解;其次,她的思路清晰,每说一个观点,都能从不同方面陈述,说它个一二三;最后,由于她的职业特点,经过了很多次台前的锻炼,她的当众演讲能力也很棒。而这些,都是让我觉得相当值得学习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因为我前期没有去简单判断她的个人情况,于是才有了这么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了解到她真实的内心。
可见,不轻易给人贴标签的实质是不限制其他人,而不限制其他人的做法反过来作用于自己,就是不限制自己了。因为跟不同的人交流,吸收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让你的发展多样化。
So,给自己更多可能吧,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这么做,相信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包容,而一个包容的社会,才会成为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38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相爱十年,朱砂记
下一篇: 美利坚第一个因仇恨罪而受死刑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