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在人群中看着不大显眼,平时也没有见他多么勤奋努力,却总是出人意料的-----咔、出了本书,咔、获了个奖,看他的文章,好像一个“云盘”似得储存着无数量的故事啊、名言啊、诗句啊什么的,同样是人,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捏
我带着膜拜的眼光近距离观察过这些世外高人,想寻找成功之捷径,想一探他们背后到底有木有“勤”和“苦”的影子,却发现那些“悬梁刺股”啊“废寝忘食”啊压根就不存在,人家活的很滋润。
这问题就严重了!难道不用勤奋刻苦也能更上一层楼
再再后来才发现,什么勤啊,苦啊的,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作为主打产品上市了,“韦编三绝”只适合那个知识匮乏的时代,而如今是信息爆炸啊,一不小心都能把人炸晕,一不小心就会被落下十万八千里,假如再一厢情愿的“勤为径”、“苦作舟”的话,真的会累死人不偿命的呦!
这个时代,在读书学习、获取知识方面,更注重的应该是技巧 ,而非一味的“勤”;在管理计划、统筹时间方面,更提倡的应该是自律,而非一味的“苦”。
我们就把它称作“书山有路‘技’为径,学海无涯‘律’作舟”吧!
先谈自律。
人的脑袋瓜里其实装有两个心魔:一个叫做自觉,一个叫做懒惰。
佛祖曾教导婆罗门时说过:“战胜敌人需要一天,而战胜自己需要一辈子!”
当懒惰打败自觉的时候,人就失去了自律;
当自觉战胜懒惰,自律就能够成为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了。
万事不成皆因懒!一旦懒惰了,即使懂再多的道理,有再多的计划,也只是一方空谈。
所以自律的第一步就是不能懒惰。
去除懒惰情怀后,第二步就开始规定不干什么。
现如今微信、微博、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等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帮助着我们洗着脑袋瓜子,慢慢的都麻木了,不知道该选择谁了。
乔布斯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
所以我强烈建议尽量不要看微博啦、电视啦、报纸啦、杂志啦这些即时信息。
谁谁谁跳楼了,谁谁谁整容了,哪里又台风了,哪里又爆炸了,这些事情管你什么事啊
社会有社会的责任,你有你的责任,社会会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摆平,你需要的是要把自己摆平,摆平到让自己瞧得起,让社会瞧得起,那个时候你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以你现如今的所处水平,去关注社会,除了能够茶余饭后给街头大妈聊一聊,感叹两声,又能给社会带去什么实质性帮助呢
所以,请去掉那些无用的即时信息吧,他们走的比你口袋里的香烟还要速度,一天就成为历史、化作云烟不见了,你说看它有啥用呢
我给自己制定的人生“四不”分别是:一不打游戏、二不看小说、三不聊信息,四不看电视。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抵抗能力,一旦触碰这些事情就会上瘾,就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所以坚决不让自己去碰。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底线,这个底线不触及他人,只约束自己,所以实施起来还算简单。
那么,知道自己不干什么之后,省下时间去做什么呢 难道天天望着天空发呆吗
当然不是,自律的第三步就是:强制自己去学习!------去读去看向上的、对自己进步提升有所帮助的文章和书籍。
说到这里会有人马上反驳了:“谁不知道看书学习好啊,可是一拿起来书本就打瞌睡,怎么个看下去啊!”
这就要归到“技巧”范畴了!
技巧一:如何培养喜欢读书的习惯
前两日看到一个朋友圈里的视频,拍的是一帮高中毕业的学子齐聚走廊,将用过的书籍全部撕成碎片扔向空中,形成了漫天飞纸,好不壮观。
边扔边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拍掌声,这让我顿时体会到中式教育的悲哀。
逼学导致厌学,学生一旦离开“不得不学”的学校就再也不愿意拿起书本了。
所以这个社会才产生太多高分低能、有文凭无素质之人。
那么,究竟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去读书学习呢
首先,要从他喜欢的书籍开始读起!
如果他是一个即将入学的学生,应该多给他买一些启蒙的书籍,而非学校里见不到的一些电子产品。
买来之后一步步的去教去让孩子体会,当他能够因为看书而可以计算出一道题目或是讲出一段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表扬鼓励,这样他才能继续高兴的读下去。
等孩子长大入了学,更要在放学之后给予支持引导,多讲一些“知识重要性”的课外话,这样慢慢的在他的心里便会形成“读书有用”观点,而不至于一毕业就恨的将学过的课本全部销毁!
同理,成人若想培养一个喜欢读书的习惯,就应该从自己有兴趣的杂志慢慢读起。
若是直接就拿一本大部头去啃,不瞌睡才怪呢
只有自己喜欢看,你才不会困,才能够读下去,这样慢慢的就养成了可以看纸质书籍的习惯,之后根据需求再去看一些自己能够接受,不会感到太过枯燥的书籍,一步步提升,不用多久,即使拿过来一本大部头,也不会轻易瞌睡了。
技巧二:如何记住自己所看的东东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武侠小说读者,为什么不说是武侠小说迷呢 因为他只是在读,在享受那个情节而已。
读完一本之后,你若问他讲的什么 他会说:不知道!
你问他书名叫啥 他会挠着头告诉你:忘了!
读书只看不记就如同狗熊掰玉米-----白忙活。
那究竟如何能够记住自己所看的东东呢
其实每个人的知识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也就是学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或者感到新鲜的道理。
以前不知道,现在读到了,就更加明白了一些。
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生疏内容没有思考记录,而是选择继续往后看,那就可能造成当时明白,过两天就给忘记了的无用功。
换句话讲就是,不要太轻易相信自己的大脑!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记录所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该去如何记录呢
我总结了三种方法:
1、标记法:就是直接在书上画线标记。
2、摘抄法:就是记读书笔记。
这两种方法里其中“标记法”的优点是可以就地圈重点,一支笔解决问题,它更适合在校的学生,弊端是需要时刻保住书籍,如果想要重温的时候还需拿出书本来阅读一遍,比较浪费时间。
“摘抄法”的优点是在做笔记的同时可以更深一层的去记忆内容,相对用具也比较简单,一个本子一只笔就搞定了。可弊端是手写的速度太慢,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一个上午能够抄完,之后手酸背痛,也不能干别的工作了,也较浪费时间。
相比较我更推崇第3种方法----复制法:
因为现在信息更新太快,我们就不得不珍惜一切碎片时间去阅读,去更新大脑思维,我们会在微信里读到一篇见解独到的文章赶紧收藏,以为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再看一看,结果可能一年都没有再看。文章的见解也可能随风而去,根本没有留在自己的脑袋中一丝一点。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技巧出炉:我建议将文章复制下来,放到手机里的备忘录内。
手机备忘录我现在用的是“百度云记事本”,这个APP的优点是注册一个百度帐号就可以登录,登录以后你所有的笔记将会传到云盘,只要帐号存在,什么内容都不会丢失,况且这个软件简单易用,不费流量,还有就是在PC端也可以登录操作呦。
手机电子内容较容易复制粘帖,那纸质书籍怎么记录到软件中呢
这里再推荐一个我用了几年的APP,叫做“涂书笔记”,操作起来也是非常的简单,只需把要记录的文字拍摄下来,它会自动识别转换成电子文档,之后你再根据需要,保存到备忘录里即可。
三种记录方法中“复制法”是最省时省力、安全长久、也最不浪费空间的技巧了。
你想啊,“标记法”需保存好书籍,“摘抄法”需要保存好笔记本,唯独“复制法”是用“云盘”储存,这一下子给家里省下不少空间啊!
最关键是携带方便,到哪里都能翻出来回忆一下,多随性啊!
那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记录方法之后,所学内容就都算记住了吗
当然不是。
其实这只是记忆的第一步。
当我们完成第一步记录之后,就需要把这些东东输送到自己的脑袋瓜子里去了。把知识装进脑袋瓜,随时可拿,随处可用才叫做真正的记忆。
下面就说一下如何把备忘录里面的内容装进大脑。
首先你得在PC上下载一个文档软件。
我现在用的是“WPS文字”。
打开“WPS文字”新建几个文档,分别取几个名字保存下来。
比方说我比较喜欢哲学方面的东西,就建了“诗歌”“名言”“故事”“禅宗”“教育”等等等等,之后把备忘录中的内容一句一段的分类到这些文档里就可以了。
归类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再次温习的时候不会感到知识点太过凌乱,需要查询资料的时候也便于快速寻找。
归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记忆的增加。
归类好之后下一步就是打印。
为什么还要打印出来呢
原因有二:
第一是为了解脱屏幕危害----屏幕对眼镜对颈椎对大脑(辐射)都有着直接的伤害。
第二是在纸上可以随圈随划再标重点。
打印需要打印机,现在的家用打印机相当便宜,我目前用的是三星ML-2165,网上报价不到300块。
打出的A4纸再用资料册装上就OK了。
到此,新的知识才装订成册,下一步就是隔时阅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做以上事情的所有目的都是为“记住”而出发,假如不去“温故”,不去重复阅读,那些新的知识点是很难在你脑中储存的。
因为人的记忆太过短暂,所以只能用这个方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我建议隔时阅读以两月为宜。因为人的大脑在两月时间就基本上把不深刻的内容就忘记的差不多了。
如果两月之后阅读到一个标题或者一句话,就知道下面说的是什么东东,那说明这个知识点你已经深入大脑,就可以将这张纸片抽出或者将句子划掉,下一次也不用重复阅读了。
如果依然感到陌生新鲜,那说明还没有记住,读一遍之后放在那里留着两月之后继续记忆。
因为毕竟是已阅内容,所以复习完这些东东所用时间也不会太长,勤奋一些的话两天足以搞定。
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继续学习新的东西,继续记录。
就这样,周而复始、坚持下去,很快,你的境界会提升一个高层,知识面会扩宽一个大段。
这样的学习才叫做真正的学习。
技巧三:如何消化所学知识
“学”只是第一步,“记”是第二步,“悟”是第三步,“行”是第四步。
消化知识,别无它法,就是多多思考、多多延伸、多多总结、多多分享。
1、多多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就等于白学,就会对所学知识越来越迷惑。
“悟”就是思考的意思,将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是消化技巧的第一个步骤。
2、多多延伸
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延伸就是指在思考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度思考。
怎么个延伸法呢
比方说当你读到一篇养生文章讲到“喝绿茶更健康”的知识时候,可以延伸一下“绿茶种类有多少 ”“绿茶的制作过程 ”“绿茶如何泡制 ”等等问题。
只有这样,所学知识才不会片面。
3、多多总结
我们所看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思想。
当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后,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总结出来,这样才能够更加理解、更加牢记。
4、多多分享
分享就是我现在坐在这里编辑文字,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整理之后给需要的人阅读学习。
我们吃进胃里的食物需要吸收消化才能够使得身体健康无病,同理,所学的知识也需要总结分享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以上费力记住的所有知识,虽然已经存入脑中,却并非自己的,只有在记住之后再拿出来运用,“知行合一”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分享既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又是自己重新记忆的一个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而易举的出书获奖呢
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把所学知识装进大脑之后合理输出了啊。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刚上来也可能只是写一些小文章,做一些书评、影评,时间久了,积累东西多了,自然不费多少力气就能够写出十几万字的厚书了。
明白这些之后,再来重新过虑一遍学习的整体过程:
少玩(别人玩的时间你去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看到好的东东就复制下来--->把复制的内容分类存档--->打印出来---隔时阅读--->搞懂之后来个总结--->心血来潮分享个命题--->命题多了整理一下发表出书。
难吗 苦吗
当学会了控制自己,掌握了技巧方法,你也会成为下一个牛人!
识别以上二维码,可以关注原创作者“半僧半俗”公众号呦!
半生庸碌半生忙 半脱尘缘半人间 半觅知己半游戏 半为学问半为钱
半真半假半糊涂 半痴半呆半狂癫 半醒半醉半入梦 半僧半俗半神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知识的高山能找到路前行,只是需要你开拓勤奋的路径。而学习的海洋没有边际,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打造出大海上的一叶小舟。语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著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古今贤文·劝学篇》原文节选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古今贤文·劝学篇》节选翻译
刀子不去打磨就会滋生铁锈,人不去学习就会落在别人后面。知识的高山能找到路前行,只是需要你开拓勤奋的路径。而学习的海洋没有边际,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打造出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师傅领到你进师门,修行知识学习还是看自己的努力的。只有熟练才可以做的好,学习在于勤劳。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934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火头军的铁锅
下一篇: 跟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