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一生简介:
“释迦摩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北部,一个叫做“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内,出生时间大约与我国的孔子同一时代。
父亲为为“迦毗罗卫”城国王,母后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小憩,于“无忧树”下产子,取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事成”。
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悉达多”遂由姨母“波阇波提”(二皇后)抚育成人。
长大以后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
“悉达多”在二十九岁,孩子刚出生不久时,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为寻找“解脱”之路,舍弃了王子的生活,出家修行。
他先后跟随两位师傅修行,后又自己进行了六年的苦行,最后终于在35岁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建立了佛教。
行走说法共45年,于80岁时圆寂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
佛祖的一生光辉灿烂,后人无以匹敌。
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指出了一条超越自我的境界之路,寻求到了痛苦迷茫的解脱之门。
观看《佛陀》之后,能顿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俗气、自私和无知。
因为本人对佛法所知甚少,只能从这54集电视剧里领悟一顶点思想,下面就将曾经的疑问和一些启示罗列出来,可能比较片面,但也希望有所帮助,对自己、对众生。
一、佛祖为什么要出家
当佛祖发现人世间的痛苦,决定要去寻找解脱之路的时候,为什么非得要穿僧衣、打赤脚、去树林、乞食呢 这些属于自虐吗
想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了解佛祖当初看到的“痛苦”是什么
1、恐惧 ; 2、悲伤 ; 3、厌恶 ; 4、生气; 5、怨恨 ; 6、后悔;7、嫉妒等等。
有了这些痛苦,就需要想办法一一化解,这便是佛祖一生追求的“解脱”之路。
人类在恐惧、害怕、担忧一些什么呢 它们是生老病死 、得不到 、怕失去 .......
当离别时,会产生悲伤,当不喜欢的人出现时会厌恶、生气、怨恨,当做错事时会后悔,当别人优秀时会嫉妒等等。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这些痛苦无时无刻的不在束缚着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摆脱它们呢
佛祖发现了众恶的一个根源-------欲望!
所有痛苦,皆是欲望所致!
“怕老怕死”是因为你有“想活着”的欲望,“得不到 、怕失去”是因为你有“想得到”的欲望,“离别带来悲伤”是因为你有“拥有”的欲望,“厌恶、生气、怨恨、嫉妒你不喜欢的人和事”是因为你有“自我”的欲望。
看来,所有痛苦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欲望”,所以佛祖说想要解决痛苦,先要节制自己。
如何节制
抛弃身外之物便是节制!
衣服是用来取暖的,有两件僧衣轮流替换便可,若是无止境,紫貂皮、水獭皮也又怎能满足你的欲望;
食物是用来饱腹的,不饿肚子不就行了啊,若是无止境,山珍海味、海参鲍鱼又怎能满足你的欲望;
衣服必须要穿,因为需要用它来遮羞避寒,食物必须要吃,因为要用它延续体力,而鞋子和房子便可有可无,赤脚走路、野外生存不也是一种意志磨练吗
家庭更是一种感情的束缚,它会让你瞬间恐惧和悲伤、瞬间生气和怨恨。
床上的妻子和怀里的孩子都想要越多越好,谁说他们不是一种自私的贪欲呢
总之在自己的身上尽量的做减法。
这就是佛祖所说的“戒”:
1、戒杀生;2、戒偷盗;3、戒淫欲;4、戒妄语;5、戒饮酒;6、戒非食(过午不食);7、戒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8、戒花蔓、香水、涂油、衣物、装饰品;9、戒高广大床;10、戒金银珠宝钱。
有了这十戒,才能远离痛苦,安心修行。
想做到这十戒,就必须出家,远离世俗!
二、佛祖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明白了“十戒”可以远离痛苦后,佛祖决定开始苦行。
他独自一人用了六年时间持戒苦行,中途几度昏厥饿晕,多亏好心人相救,才得以存活下来。
在苏醒的那一刻,佛祖感觉到了自己的苦行之路并非明智之选,这种苦行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解脱,想要真正解脱还需再寻找新的方式方法。
于是佛祖走到菩提树下开始禅定。(以下皆是个人观点)
第一天他看到了身体内存在着的无数众生。
第二天他看见自己的过去和所有生世的生生死死。
第三天他看见无数星体和世界的建造与毁灭。
第四天他感受到所有生灵的喜乐与悲哀。
第五天他看见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天地万物。
第六天他跨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七天他顿时觉悟。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一句,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只因人心狭隘,才不可成佛也!
那究竟什么是佛
我认为佛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心怀世界、格局无限的人。
苦行只能解决根源,却不能解决根本,佛的根本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非单纯的牺牲成全,若一味苦行,便无人皈依,佛法也难以普及。
只有活在当下并且活的不累,你才能去渡人,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极乐世界。
佛祖悟到的或许就是一个“度”字吧!一切一切,沿其自然、顺其自然。
当然,佛法的高深我等小辈根本不能望其项背,只是一个俗人在此信口胡言、醒觉自己罢了。
三、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
1、佛能让我们懂得爱
我们可能一直会天真的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何为“爱”,不就是孝顺父母,疼爱亲人子女吗
其实那只是“小爱”!
道讲“无为”,佛讲“无我”,都是在讲“大爱”。
有了“大爱”,社会才会认可,事业才能成功,工作才能顺利。
而那种家庭式的小爱其实只是小格局的私爱,只属于人的天性罢了,只有懂得“大爱”才能把自己的格局扩宽,才能够走出井口,而不做井底之蛙,才能去享受世间的真正乐趣。
2、佛能让我们有所成就
有了“无我”的思想,做起事来便不再功利、不再浮躁,便可不忘初心、有始有终。用这种思想做事,不管你做什么,总会超凡脱俗、成就自己,却只在不经意之间。
3、佛能让我们少犯错
因为犯错的成本太高,有可能一次的失足会导致人生的整盘皆输,所以每个人都不愿意犯错。
可是上学的书本里并没有给你指明方向,那谁会教你少走弯路呢
只有佛!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归作"五毒心"。
人类所有的犯错行为,基本上为这“五毒”所害。
①、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着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甚至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
②、嗔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
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
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③、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
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 死后怎样去
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至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
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
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④、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
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
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
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
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
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
。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⑤、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明白了五毒的毒害,那在以后人生之路就要小心翼翼,做一个聪明人,才不会犯错,才不会被五毒所害!
那该如何才能破五毒呢
佛祖告诉为我们“只有知足方能常乐”也!
4、佛能帮我们不再痛苦
教科书上教了我们“怎么赢”的本领,却没有交给我们“面对痛苦”的高招,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面对失败、离别、失落、迷茫时,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佛会引领这些迷途者一步一步走向淡然,让一颗颗痛苦的心通过佛法慢慢走向平和。
只有这样,世间才不会浮躁,人间将充满祥和!
四、如果人人都出家,世界还靠什么发展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思想的误区,是较真的行为。
假如较起真来,佛祖会反驳说:
当官好,难道都去当官吗 都去当官谁来生产
经商好,难道都去经商吗 都去经商谁来教学
......
可是佛祖毕竟是佛祖,他不会去给你较真,而是微笑着说:“一切随缘!”
是啊,佛只渡有缘人呐!
有很多人,即使受了佛陀的感化,很想去出家,佛祖也会拒绝说“缘份未到。”
实际上,佛祖也是根据人的慧根决定未来啊!什么是慧根呢
就像所有的师父收徒弟一样,你得具备适合的背景、头脑、缘份,才会允许你入门的啊!
虽然佛说:人人皆可成佛,但不一定非要出家啊!假如你很想皈依佛门,却不具备条件,佛祖会给你指出另一条路,那就是在家“居士”,也称“俗家弟子”,这种皈依方式不需持大戒,只需持小五戒,在家即可修行。
居士所持五戒相对出家人比较简单,分别为:1、戒杀生;2、戒偷盗;3、戒淫邪、4、戒妄语;5、戒饮酒。
五戒中,1、2、5、三戒都比较明了,也较好实施,唯3和5较为晦涩难懂。
在佛家思想中,和自己的爱人同房称为“正淫”,夫妻之外的性行为称之为“邪淫”。
戒邪淫就是要求皈依佛门的居士要对性行为检点,不可逾越婚姻雷池。
妄语即指谎言,戒妄语就要求居士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假话。
有人会说:饮酒又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之一呢
佛说: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它会是犯罪的媒介啊!
在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居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隔壁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大矣!所以佛陀才制定“不饮酒”戒。
在佛教里流传一个说法:劝人皈依是善行,劝人出家是恶行。
皈依持五戒、学习佛法是一件好事,因为居士坚持持五戒不光是对佛的虔诚,更是对社会、对家庭也带来了更多的和平。
而出家则会毁坏已经婚配的家庭,会有所牵连,所以并不支持。
五、佛提倡清心寡欲,可没有欲望如何进步
佛提倡清心寡欲,最初目的是让有痛苦的人类能够远离痛苦,可并没有让所有人戒掉欲望。
假若你已经病入膏肓,医生吩咐不允许你去饮酒,而你却依然偷着喝两口,这不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吗
同理,佛法只渡有缘人,你失去亲人了,想不开,痛苦不堪,佛法就是治疗你伤口的一剂药,这剂药里可能要让你静下心来、远离愚痴,如果你愿意,便可能很快走出悲伤的影子,假如你不受劝,依然我行我素,自然难以解脱,只能继续痛苦。
佛和医生一样,都是在救人,拯救病人,而并没有强制不需要治疗的人去清心寡欲。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万事皆需一个“度”。
眼前没有痛苦的正常人,在人生行走的道路中也会时常迷茫无助、吃亏犯错,如果了解一些佛法,去除一些欲望,可能就会离得幸福更近一些。
拿五毒来说,不让“贪”并非让你一无所有,而是懂得适可而止。
因为人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终须一个底线的制约,有了还想再有,只会让你更累。
掌握好一个“度”,懂得知足,方能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啊!
不让“嗔”并非让你永远没有脾气,只做好好先生,这样别人是会不断欺辱你,让你更加痛苦的!
佛祖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村中有一条毒蛇,噬咬数人,夺去了他们性命,村民们都十分惧怕,孩子也不敢在毒蛇栖息的树旁玩耍。
有次,一位比丘途径此地,就坐在那棵树荫下休息,毒蛇爬出欲咬,见那比丘,仍是面色正常,很是惊讶。
比丘对他言道:“当你咬人,给他们伤害时,人们会处于极大的痛苦,甚至会丧命,你可知道 ”
毒蛇听后起了苦行之心,决定不再害人咬人。
见毒蛇不再咬人,村民便慢慢不再害怕。
他们取笑他,孩子用脚踩他的尾巴,而他从不伤害任何人,孩子们向它扔石块,他也不去报复。
饥饿、疼痛让他虚弱无力,到了晚上,只能吞下一些沙子,而白天,又会受到攻击。
那条蛇伤得很重,村民们就拿他当一条绳子一样。
某天,那位比丘又来到了这里,看到蛇的境况,他很难过,给蛇敷药时,他问道:“你怎会落到如此呢 ”
蛇回答:“我已经领悟真理,就不去咬人了”
比丘笑了,然后说:“我教你抑制咬人的冲动,但你怎能连吓一下人都不去做了呢 ”
佛祖说:任何行为的过度,都将转化为暴力。不杀、不嗔,亦是如此。
......
不让“愚痴”也需要有度,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还真的需要糊涂面对,聪明反而误事。郑板桥先生不就推崇人的一生“难得糊涂”吗
该“傲慢”的时候还需要“傲慢”,该“怀疑”的时候还需要“怀疑”,不要被一个规矩束缚,要懂得活学活用,操纵适宜。
在游刃有余的去工作去生活的时候,你觉得是更幸福还是更痛苦了呢
如果佛祖所说的“知足”能够让你感到幸福,那说明你正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你正在前进啊!
谁又会说不是一种进步呢
佛祖的一生放弃了所有,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人,普渡了众生。
他的教法走过2500多年依然非常适用,是多么难得的壮举。
直到今天,寺庙的清规依然保持到让人刮目相看,佛祖创立的“十戒”不但一点没有破坏,甚至还新添了许多戒律去约束着僧侣。
而俗家弟子也是分布全球各个角落,坚守五戒,推崇和平。
“纵欲让人痛苦,自律方可解脱,人人都持五戒,世界充满祥和。”------悟凡
后记:
以前是佩服那些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人,认为他们最厉害。
后来却发现,明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却偏偏能够控制着自己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这样的人,才应该是这个世上最牛的吧!
释迦摩尼----你是我的偶像、精神导师。你是世界和平的倡导者,您也只是肉体凡身,为何能够如此伟大呢
下面是54集大型印度电视连续剧《佛陀》
《佛陀》第1集:
《佛陀》第2集:
《佛陀》第3集:
《佛陀》第4集:
/x/page/w03780rwlmu.html
《佛陀》第5集:
/x/page/d0386s758fh.html
《佛陀》第6集:
/x/page/h0500xayrex.html
《佛陀》第7集:
/programs/view/dPRKLwGzmBc/
《佛陀》第8集:
/v/XMjY3MDYwMDM0MA==.html
《佛陀》第9集:
/v/XMjY3MDYwMDEyNA==.html
《佛陀》第10集:
/v/XMjY3MDYwMDU2NA==.html
《佛陀》第11集:
/v/XMjY3MDYwMzk0NA==.html
《佛陀》第12集:
/v/XMjY3MDYwMzc5Mg==.html
《佛陀》第13集:
/v/XMjY3MDYwMzgyOA==.html
《佛陀》第14集:
/v/XMjY3MDYwMzg4MA==.html
《佛陀》第15集:
/v/XMjY3MDYwMzg0MA==.html
《佛陀》第16集:
/v/XMjY3MDYwNzkxNg==.html
《佛陀》第17集:
/v/XMjY3MDYwNzU0OA==.html
《佛陀》第18集:
/v/XMjY3MDYwNzY5Ng==.html
《佛陀》第19集:
/v/XMjY3MDYwNzkzNg==.html
《佛陀》第20集:
/v/XMjY3MDYwNzczNg==.html
《佛陀》第21集:/v/XMjY3MDYxMDcwMA==.html
《佛陀》第22集:/v/XMjY3MDYxMDM0MA==.html
《佛陀》第23集:/v/XMjY3MDYxMDYwMA==.html
《佛陀》第24集:/v/XMjY3MDYxMDcyOA==.html
《佛陀》第25集:/v/XMjY3MDYxMDc0OA==.html
《佛陀》第26集:/v/XMjY3MDYxMzE4MA==.html
《佛陀》第27集:/v/XMjY3MDYxMjg5Ng==.html
《佛陀》第28集:/v/XMjY3MDYxMjkxNg==.html
《佛陀》第29集:/v/XMjY3MDYxMzAyNA==.htm
《佛陀》第30集:/v/XMjY3MDYxMzY4MA==.html
《佛陀》第31集:/v/XMjY3MDYxNTkwNA==.html
《佛陀》第32集:集:/v/XMjY3MDYxNTk2MA==.html
《佛陀》第33集:
/v/XMjY3MDYxNTkxNg==.html
《佛陀》第34集:
/v/XMjY3MDYxNTg5Mg==.html
《佛陀》第35集:
/v/XMjY3MDYxNTg2NA==.html
《佛陀》第36集:/v/XMjY3MDYyMTg4MA==.html
《佛陀》第37集:
/v/XMjY3MDYyMTcxMg==.html
《佛陀》第38集:
/v/XMjY3MDYyMTk1Mg==.html
《佛陀》第39集:
/v/XMjY3MDYyMTcyNA==.html
《佛陀》第40集:
/v/XMjY3MDYyMTc4MA==.html
《佛陀》第41集:
/v/XMjY3MDYyMzE3Mg==.html
《佛陀》第42集:
/v/XMjY3MDYyMjkwNA==.html
《佛陀》第43集:
/v/XMjY3MDYyMzA3Ng==.html
《佛陀》第44集:
/v/XMjY3MDYyMzExNg==.html
《佛陀》第45集:
/v/XMjY3MDYyMzIwNA==.html
《佛陀》第46集:
/v/XMjY3MDYyNDA0OA==.html
《佛陀》第47集:
/v/XMjY3MDYyNDAzMg==.html
《佛陀》第48集:
/v/XMjY3MDYyMzk2MA==.html
《佛陀》第49集:
/v/XMjY3MDYyNDA4NA==.html
《佛陀》第50集:
/v/XMjY3MDYyMzk3Mg==.html
《佛陀》第51集:/v/XMjY3MDYyNTMwMA==.html
《佛陀》第52集:
/v/XMjY3MDYyNTI2NA==.html
《佛陀》第53集:/v/XMjY3MDYyNTQyOA==.html
《佛陀》第54集(终):
/v/XMjY3MDYyNTMxNg==.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3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农夫与法师
下一篇: 两段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