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
后来安排她到图书馆里帮忙,她做了没几天,又开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来借书的人没有素质,总是乱放图书。
于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门口负责卫生,没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游客乱扔烟头,嫌孩子乱丢食品袋……最后,她带着一腔怨气找到方丈,要求重换工作。
方丈听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到寺院来做义工 ”
她答:“我想学习佛法。”
方丈又问:“学习佛法为了什么 ”
她想了一想,答:“学习佛法是为了做一个佛那样的人。”
方丈微微一笑,然后写了几个字送给她,让她悟了之后再来。
方丈写的字,义工拿给朋友看,原来是一句偈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义工请教偈语的意思,于是朋友告诉她这是六祖惠能《坛经》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说一个真心想学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净的,看不到世间的是非人我。
义工辩解说:“我的心很清净啊,所以才会看到他们的很多不对。”
朋友只好又解释说:“这个‘不见世间过’是让你不要执著于别人的过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里、口里,不起怨恼,不四处传播,而是先要自己做个好样子,然后再以悲悯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来帮助别人改过。”
听到此,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民间故事:
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
第一个月的月底,师傅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 ”学徒甲说:“饭香。”学徒乙说:“食劣。”
第二个月的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 ”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 ”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显而易见,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的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
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
“不见世间过”,这里的“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
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见或不见世间过,其根源都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心清净,是善的,那么我们的所见就都是好的;如果心不净,是恶的,那么我们的所见就都是丑的。
所以一切人、一切物的是非差别都缘于心的意识,而非外在的境缘。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其中的“观”,就是强调要向内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过失。
查看我们自己的心,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看到别人的不善处,我们也要回过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
在生活中,“不见世间过”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以宽容和大度来包容一切,对于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计较,放下取舍。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 原文: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释义:第二天,韦刺史请大师讲解佛法,大师升坐告大众说:“请净心除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道:“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已具备。只因自心迷惑,故不能自悟,需借大善知识开示方能见性。当知愚人和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因迷和悟程度不同,所以有愚和智区别。我现为大家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各获智慧。大家志心谛听,吾为解说。”
原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释义:善知识,世人虽然每天辛苦诵念般若,但始终不理解自己的本性即是般若,如同整天只说食物名称而不吃饭一样。若只口头说空,即是经历无数轮回也不可能见到自己本性,最终无法受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需要用行动来实践,不能只在口头上称念。若口念而不行动,就如同梦、幻、露水、闪电一样不起作用。若不但口里念颂而且身体力行,则心口相应。本性即是佛,离开本性没有佛。
原文: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释义:什么叫摩诃?摩诃是大的意思。人们心量广大,如同虚空世界一样,无边无际,也没有方圆大小,没有青黄赤白,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喜,没有善恶,没有头尾等等分别。一切佛土,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美妙本性本来是空,没有一物。自性本来即是真空,也是如此。
原文: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释义: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执着这个空。第一不能执着空,若追求空的境界去静坐,即会形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形成为另外一种执着。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包含万物景像。如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在这虚空之中。世人妙性本空,也是如此。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即是大。万法在我们本性之中,若见一切人,无论是坏人和好人,皆不取也不舍,也不执着,心量如同虚空一样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称之为大。故曰摩诃。
原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释义:善知识,迷惑之人只会口说,而觉悟之人是用行动实践。又有一种迷惑之人,用单纯追求空的境界去静坐,而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加认识、思考,还自称这是大,这一种人,不可对他解说,因为这种人思想被不正确的认识全部占据。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可以包容万事万物。用时历历分明,应用时便知道一切是真实的。一切真实即是真实,真实即是一切真实,心念来去自由,不要停滞,这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均从自性而生,不能从外界得到,不要理解错了。这即是真心应用。一真一切真。心量是大事情,没有捷径。不要口中说空,而不去在生活中努力实践,这与凡人自称是国王,而永远也不是真的,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原文: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释义:善知识!什么是般若?般若者,汉语称作智慧。若能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不执着,经常清净自心,即是实践般若。若一念愚迷而执着,即是丧失了般若。若一念清净,即是实践了般若。世间人愚迷,不理解般若。口中说着般若,心中却愚迷执着。虽自称我修的是“般若”,大谈空性,却不识真正意义的空。般若没有任何形状,智慧心即是。若能如是理解,即是认识了般若。什么叫波罗蜜?这是印度语,汉语为到彼岸,清净即可离生灭,执着即会有生灭。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即叫此岸。若心离相则不会有生灭,如流水畅通无碍,即是彼岸,所以称“波罗蜜”。
原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释义:善知识!迷惑之人只知口念。虽口中称念,但心中妄想、是非不断。若能时刻能言行一致,即是真如法性。悟此法人;是般若法。照此法做的人即是实践般若。不去实践即是凡夫,若能一念修行,自身即与佛无异。善知识!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念迷惑执着即是凡夫;后念觉悟离相即是佛。若前念执着便会产生烦恼;若后念离相清净即是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佛法。它无住、无往、也无来,三世诸佛皆是从勤修般若法中而成就。我们应当运用大智慧,破除一切干扰。照此修行,定能成就,把贪、瞋、痴三毒变为戒、定、慧。
原文: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释义: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自己若没有烦恼,智慧心常现,念念不离清净自性。悟此法人,即是理解了什么是无念,无多思和无执着,做到不起诳妄之念。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智慧来观照,于一切事物均不执着,即是见性最终成佛道。
原文: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释义:善知识!若想进入一真法界,以及般若禅定之人,须努力实践,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才能见性。当知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功德,经中清楚说明赞叹,不能细说。这法门是最上乘教法,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性少智慧人听闻此法,心里疑惑而不信。为什么?好比天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草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若大根性人、最上乘根性人,闻说《金刚经》,即能心开悟解。知道本性里自有般若智慧,经常运用智慧观照自心,并且知道这些道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比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都受润泽。百川众流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原文: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隆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释义:善知识!小根性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若被大雨一冲,全部倒下,不能生长。小根性人,也是如此,他们原有般若智慧,和大智慧人原没有差别。为什么闻此法门不能开悟?是他们执着错误的认识非常严重,烦恼和习气根深蒂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没有风把云吹散,日光不能透现出来。般若智慧,本来没有大小之分,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不同所致。心内迷惑而向外求法,修行觅佛,不能悟到自性,这即是小根性人。若悟顿教法门之人,不会去心外求法而执着修行,而是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烦恼、尘劳不能干扰,这即是见性。
原文: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释义:善知识!内外事情皆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除执着之心,即能通达无阻碍,能如此修行,和《般若经》所说没有区别。
原文: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释义:善知识!一切经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为人而设,因为智慧性,才能建立。若没有世人,一切万法不会存在。可知万法本是因人而兴起,一切经书,也是因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称小人,智慧称大人。愚昧人向有智慧人请教,有智慧人对愚昧人说法,愚昧人若忽然领悟心开,即和有智慧之人没有差别。
原文: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释义:善知识!若不觉悟,佛也是众生,若能觉悟,众生也是佛。应该知道,万法都在自心中。为什么不从自己心中,立刻见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中说:“我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若能识得自心见到自性,皆能成就佛道。《维摩诘经》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认识到自己本心。”
原文: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释义: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他说法,立刻理解了真如本性。故将此顿教法流传,让学道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本性。若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能理解最上乘法人,指示正路。这善知识有大因缘,他们正确开示可以使众生认识自己本性。因为一切善法是由善知识发起缘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都是众生本性中本自固有。若不能自己理解,必须请求善知识指示方能认识和理解。若能自己领悟之人,不须向外求觅。若坚持认为自己不用修行单求得外善知识即能解脱,那是错误认识。为什么?因为自心本有能力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惑、颠倒妄想,虽有外善知识开示,也不能解救自己。如果自己能够生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可全部消失。若能识得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原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释义: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即能内外光明透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即对一切事情,心无执着,既是无念。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不执着一切处。但能清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境中不多思、多想,出入来去自由,通畅无滞,这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即是无念行。如果一味执着什么都不去思考,当使心念断绝,这即是法缚,也叫作边见。(1)善知识!悟得无念法之人,万法皆能通达,悟得无念法者,了解诸佛境界;悟得无念法者,达佛地位。
注释:(1) 边见:片面、错误见解。
原文: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释义: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人共同实践,如事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转人,定能到圣人地位。但在传授此法时候,须遵循历代祖师默传心印吩咐,不可隐匿正确方法。若不是同一认识和修行之人,而用其他方法修行之人,不得传付。有损于先圣,最终没有作用。怕有些愚痴人不能理解,诽谤此法门,历劫轮回后,断佛种性。
原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释义: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都须记诵,无论在家、及出家之人,但依此偈修行。若不自己修行,只是记诵我话,也无作用。听我偈: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原文: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释义:六祖又说:今我在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所有众生,听后马上见性成佛。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法后,都有省悟。于是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
? ? ? ?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第三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四首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毒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五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第六首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德无比。
第七首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第八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第九首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第十首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第十一首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第十二首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
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第十三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第十四首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身臭皮囊,何为立功课。
第十五首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第十六首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第十七首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第十八首(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34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贪心的后果
下一篇: 没有钱,你还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