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天下人唯懵懂足以成事

七里香 2023-07-20 21:28:13

昔有兄弟二人,兄不谈阴阳,弟多迷信,频年兄弟均未逢凶宿。弟拘禁时日,颇以为苦,思效其兄,以自疏放。不择日径出,果遇黑煞神于途,责其不循故辙。弟曰:“吾从吾兄,奈何独当其咎 ”神曰:“汝兄懵懂,阴阳怕懵懂,不得不避之。汝畏服我者也,胡可违命。”

——〔清〕刘体智《异辞录》卷一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这个故事的,是清代“中兴名臣”胡林翼,标题是针对曾国荃而发的。

当年曾国荃带领部队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往东攻打南京,但这支部队走在路上犹犹豫豫,尤其是那些懂军事的人顾虑重重,总是担心此去不适应新的地形,没有后援,没有退路。估计曾国荃的参谋们还为此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风险报告书,说此去风险大于所得,“知兵之士多虑后路之孤”。

曾国荃也犹豫起来,这时候是胡林翼给他打的气。胡林翼也没讲多少大道理,而是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说是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根本不相信阴阳那一套,弟弟却很迷信,这哥俩按各自的方式行事,倒也没发生不利的事情。

有一年,弟弟觉得老是恪守阴阳那一套,拘谨得很,做事放不开,苦不堪言,于是打算向他老哥学习,扔掉以前那一套,做人做事疏放一点。于是,某一天,弟弟不翻老黄历,也不看阴阳,不择日子,直接出门办事。没想到,在路上碰到黑煞神,所谓黑煞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即指一种不好的煞气。黑煞神指责弟弟说:“你今儿个怎么不按照以往的规矩办事 ”弟弟不服气地说:“我是学我哥哥的,怎么他不择日不信阴阳就没事,我却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厄运 ”

黑煞神说了一番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你的兄长是个懵懂之人,阴阳择日这一套只对那些信它的人有用,碰到懵懂不信的人,俺也得让路避开他。你是畏惧服从阴阳的人,怎么可以不按规矩行事呢 ”看样子,黑煞神只欺负相信他的人,对懵懂不信的人完全失效。

讲完这个故事,胡林翼还总结一句:“天下人,唯懵懂足以举事。”受到胡林翼的鼓励,曾国荃果断带兵东下,果然成事。

寓言里说:“阴阳怕懵懂,不得不避之。”其寓意就是说,风险和困难的程度大小,有时候也取决于做事者的认识态度,你无视它们,它们倒让路了。

做事固然要考虑风险和困难,要冷静分析、量化分析,但如果眼光纯粹停留在这些消极因素上面,很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决策和执行力。你越是犹豫,越是惧怕,风险和困难也可能随着你的态度呈正比例增长,变得越来越大。原来可能不算难,但你过于在乎,还真就成为难事了。

过于强调风险,等于迷信风险;太在乎风险,风险也会在乎你。有时候,要成事还真要有点懵懂不怕的气度。当然,技术上不能懵懂,方法上不能懵懂。

曾国荃后来在湖北任官,还是用懵懂的态度和人相处,导致人事关系僵化,李鸿章就拿胡林翼当年的话取笑他:“是太懵懂矣。”

唯愿天下人都来认识他——王财贵教授,你我生命中的“贵人”!

很多人在亲切地称王财贵教授为“王教授”时,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王教授最高的职称其实是一个副教授。或许所有人都难以置信,但王教授确实是以“副教授”的名义走下大学讲台,结束他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的生涯的。有时我想,当王教授走在教授成堆的大学校园或出席某个学术会议,心头是否偶尔也会掠过一丝不平?不过现在大家好象不管这些,仍然称他为“王教授”,或干脆直呼“教授”,好象天底下就他一个教授似的。显然,在当今学界和教育界,王教授与众不同。

儿童读经,对受过“五四”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来说,要么不能理解,要么有所理解而不敢或不屑于实行。对于现代教育,他们也常常义愤填膺,抨击未尝不激烈,批评未尝不尖锐,但往往止于纸上的牢骚和发泄,鲜有人能提出解决的方案。王教授却是一个起而行的人。早在几十年前,他就认识到了儿童读经对教育进步和文化复兴的重大意义,至迟在二十年前,他就走出象牙塔,正式向社会推广儿童读经了。

教育界因他提倡儿童读经及对现行体制的严厉批评,和他多少保持点距离;学术界则因为他没有规范的论文和砖头样的巨著,也不把他当作一个正经的学界中人。王教授的身份因此有点飘忽可疑。这都是“出走”的代价。然而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问,王教授在体制外多年的存在,做出了另外的诠释和回答。他日益广泛的影响力,正逐渐改变着流行的教育观念和学术风气。多年以后人们或许会发现,正如托尔斯泰没获诺贝尔奖一样,王教授以副教授的身分退休,不是本人的遗憾,却是评委会尴尬的疏忽。

当有人问起王教授推广儿童读经是否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说:“没有困难,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以前没有人读经,经我的推动,有一个人读经了,就是成功!”其实,做什么事没有困难呢,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重提读经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编写《读经教育手册》、成立推广中心、到处演讲、开读经班……资金的窘迫、事务的繁剧尚在其次,最难以面对的,恐怕还是社会的冷眼和非议。二十年前,当你宣讲读经,有几个人不以为是天方夜谭?有几个人不会马上给你扣上“封建”、“落后”、“吃人”、“腐朽”等一大串帽子?甚至“读经”这两个字一出口,就让人满腹狐疑。不只普通人,就是那些学问中人,那些德高望重的学问大家,听说你让儿童读经也不免犹疑。那些习惯于“五四”偏激文风的名流学者和文人,更会施展他们尖刻的文笔嘻笑怒骂。在现代社会提倡读经,不啻以一个人的力量与整个社会作战。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但他们认同而不能深入研究,研究而不能实践,实践而不能持久,真正把儿童读经当作毕生的事业,投入全副的精力,把它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都研究透彻并极力提倡落实,几十年如一日,当今之世除王教授而外,恐怕难觅第二人吧?

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我们翻阅他的从前,不管多么潦倒艰困,也会羡慕,觉得那不过是英雄暂时落难,终有奋起之时。然而当他不名一文,如置身荒原四顾茫茫,其心之悲苦凄怆,或有难以言之者欤?

王教授自认是一个资质平常的人,唯一自信的是他的努力。他认为当今之世,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在儿童读经问题上花那么多的时间,下那么大的功夫,用那么真切的心。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当别人去旅游休闲的时候,王教授正风尘仆仆于读经推广的路上,口沬横飞于理念宣导的讲台。理论的完善来自于长期而专注的思考与实践,西人云“道成肉身”,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看似简单的儿童读经理论,它的每一段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王教授的汗水与血肉。

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情并乐此不疲,一定有他特别的感触和洞见。十五六岁,正当孔子所说“志于学”的年龄,王教授陷入了茫然,因为他发现与民国时期那些优秀人物相比,自己实在太差了。他留心去看国文教材中那些作者的生平介绍,发现他们多半儿时即开始读经。二十岁后王教授遇到隐居的儒者掌牧民先生,在掌先生的指导下读《四书》和古文,这是王教授第一次系统地读经,掌先生的谆谆教诲与人格风范,亦让他感受到儒家活的精神。后来在掌先生的介绍下,王教授师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研究学问,走上学术之路。他本来可以像别人一样,在大学里安静地从事研究,著书立说,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他感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遇到了掌先生和牟先生,但多少人有他这样的幸运?而且一个人到了十五六岁才开始读经,毕竟已经太晚了。

他意识到当今世界之所以动荡,学术之所以腐败,人心之所以陷溺,个人生命之所以痛苦,皆因为远离了经典。不读经,一切努力都如空中楼阁。这个问题触动了他,使他不能忘怀。当今中国和世界,多一个教授少一个教授有什么关系,读不读经却关系重大。他深信自己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中华文明复兴的关键。但这么重大的问题,别人似乎都还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但不如他所感受的那么真切。于是他放下学术研究,思考怎样在全社会恢复读经。这不是静态的研究,而是一场运动。他以中国儒家的天理人性学说为根基,融贯西方现代教育哲学,对教育应该回归经典做出全面深入的说明,从而提出一个简易可行又意义深远的方案:儿童读经。

在荒经蔑古全盘西化一百年后的今天,重提儿童读经,绝大多数人不免视之为毒害儿童的复古倒退之举或迂腐的不经之谈,少数人虽然认可但又看不起它,觉得这是教小孩子的事,不是真正的学问。但王教授珍惜自己的感知和洞见。他深知儿童读经不仅是对的,而且是这个时代迫在眉睫的事。别人的讥笑或不屑他并不在意。他只是做他认为该做的事。他写了一本名为《读经教育手册》的小册子,来阐释他对儿童读经问题的思考,篇幅不长但充满真知灼见,不知被翻印了多少次,直到现在仍然是儿童读经的纲领性文献。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两岸三地宣导读经,并亲自主持华山书院儿童读经班。

古人曾言,风气起于一人之心。现代儿童读经运动,倡自王教授,从一两个人开始,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而其源头,不过是王教授一颗纯真善感的赤子之心。

儿童读经的理论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对西化思想已经浃髓沦肌的现代中国人来说,要理解它却远非易事。反感传统、崇尚西方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潜意识。所以宣导儿童读经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提出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而在于怎样破除国人根深蒂固的西化意识和“五四”以来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一百年来,中国人正是在怎样面对西方文化这个问题上看走了眼,吃了大亏。所以王教授虽然以推广儿童读经闻名,但他更重要的工作却是“再启蒙”——对新文化运动造成的巨大思想偏颇进行纠正,对“启蒙”造成的“新蒙昧”进行启蒙。儿童读经之外,王教授致力于宣导一种面对外来文化的健全开放的态度和一种立体圆融的思维方式,让人能够在中西文化深度碰撞交流的大时代中站稳脚跟,保持清醒的眼光和理性的态度。人们经由儿童读经认识王教授,获得的却不只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而是思想文化上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教授乃是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头脑清醒、富有远见的文化导师。

在演讲中,王教授提到最多的人,除了孔孟朱子阳明等圣贤大儒之外,就是牟宗三和康德了。牟先生对王教授的影响自不待言,王教授常自言其道德学问不及恩师之万一;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深刻洞察(把人类理性分为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而且认定实践理性有优先性),则成为王教授论述中西文化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得益于从牟先生那里所受到的严格的哲学训练和对牟、康二人哲学思想长期的钻研,王教授论述文化问题时总是步步踏实,层次清晰,极具雄辩。而王教授赤诚的儒者情怀和深湛的心性修养功夫,则化解了纯粹哲学思辨的枯涩。他从来没有忘记一切学问的落脚点是教人成德成圣,是对身心的妥贴关照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磨炼。他一直教人志于道,志在圣贤,随时体认天理,从良知而行。逻辑清晰的思辨,平实朴素的语言,对天道性理的体认追问,对人人成德成圣的深切期盼,在王教授的演讲和文章中近乎完美地融为一体。

初次接触儿童读经理论的人,往往下意识地瞧不起王教授,以为他不过尔尔,但只要对他了解稍久,会发现王教授绝不只是一个儿童教育的专家,更是我们这个时代难得的文化导师,一个受过精密思考训练的哲学家,一个博学多识的国学大家,一个重视心性修养功夫的儒家信徒。很多人对王教授都经历了一个“二次认识”、“三次认识”的过程,自以为已经认识了,后来发现还没有认识;自以为已经懂得了,后来发现还没有懂得。

王教授提倡儿童读经,但他不仅仅是儿童读经;儿童读经理论是简单的,但王教授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经是饱经沧桑后的真纯,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王教授以深湛的学养和无限的悲怀,为我们这个文化没落的时代开出的一剂良方。

王教授常自嘲他的儿童读经理论,从二十年前正式提出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因为既然说对了,那就是对的,不可以再变。但事实上,儿童读经理论一直在拓展和深化。儿童读经本是天经地义千古如斯,但今天我们提倡它,必须要面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并妥善解决,才能让它真正复活于世。所以王教授不像其他一些有识之士,只是泛泛地提倡读经,而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而不厌的精神,不断提升学问,融化新知,把儿童读经一步步推向深入。熟悉儿童读经发展历程的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这种精进。每一问题的解决,都让儿童读经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王教授常开玩笑说,大家不要因为可怜他头发白了而让孩子读经,但显而易见,儿童读经的每一步推进,都让王教授头上的白发更加密集。

“我已经做了一千场演讲,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场。”王教授常常这样开始他的演讲。他肯定不记得已做过多少关于读经的演讲,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远远超过一千场。虽然他的多数演讲已被刻成光盘或放到网络上,即使海外或穷乡僻壤,都可以看到听到,但人们还是想一睹他的真容,现场聆听他的演讲。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政府礼堂还是偏远寒俭的小学校,无论是专家学者云集的高端论坛还是大学生读书会,无论是千万人隆重热烈的大场面还是稀稀落落三五个人,王教授都有本领兴致勃勃地讲几个小时。真是“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他曾发愿,即使只有一个听众,只要邀请他讲读经,他也义不容辞。演讲结束,他常常被听众包围,问那些他不知已经回答了几百遍的问题,常在他身边的人真是耳朵都听出了老茧,但王教授仍然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王教授则说,“只要还有一个人不知道读经,就是我王某人推广不力。”对他而言,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读经,都能够理解读经,不能拒绝任何一个想要了解读经的人。

为了更广泛有效地宣导读经,王教授很早就成为一个网民。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开通后,他一直以此为园地,与网友交流读经教育。王教授曾说,发表在读经交流网上的每一个字他都认真看过。他不放过任何一个与读经有关的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理论上的空白。他深知“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一字不敢轻下。很多知情者透露,有时王教授为了回复一个重要的贴子,会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反复斟酌,有时贴子本来已经写好了,却按下不发。凡上交流网的人,不仅能了解到读经的方方面面,更能体会到王教授的真诚与宽容。很多人带着情绪质疑读经,甚至直指王教授本人,充满暴戾之气,他也总是以极大的耐心来化解。他好像有无限的耐心,并且总能发现对方的优点予以肯定赞扬,然后循循善诱。很多时候,熟悉他的人包括像我这样温和的人,都觉得他太未免太谦退了。后来才省悟到还是自己未能忘己,而王教授已无人我。

他深知现代以来,因为经典的缺失和教育的失败,中国人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准已跌至最低,因此他致力于提倡一种真诚、开放、包容的讨论风气。对于少数执迷不悟的人,王教授不得已保持沉默,行不言之教。他是把交流网当作一个道场,来讲读经,来传道,来救人。有人把十多年来王教授在读经交流网上的回复整理出来,居然有厚厚的几千页,不仅详细地解答关于读经的问题,还广泛地讨论文化、哲学、历史、宗教等问题,简直是一套人文百科全书,现代版的语录体巨著。其内容之丰富,义理之深刻,文字之粹美,与历代大儒们的语录体著作相比,不见得逊色。
?

像王财贵教授这样的人物,恐怕是永远说不尽的。笔者一人所见,实不足以形容其万一,其道德学问文章,更远非一篇小文所能尽。唯愿天下人都来认识他,接近他,了解他——这一位我们国家民族的“贵人”,中国文化的“贵人”,人类的“贵人”,也是你我生命中的“贵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为啥会这样想?

替古人洗白这件事,无疑是愚蠢的。

所以,书生不做。

但,从多角度去看古人,给其更加中肯的评价这件事可以做,书生也一直在做。

当然,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多年读史,得出的很多结论还处在幼儿园阶段,文笔就更差了,仿佛婴儿学语。幸得诸多朋友垂青,谢谢大家了。



本文,咱聊聊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古往今来,大家骂曹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句话。

有了这句话,曹操的一生就基本定调了,自私自利,残暴不仁,唯我独尊,生性多疑,等等。

他成不了忠臣,不取而代之就阿弥陀佛了。

只顾骂,不行。

要弄清楚同样出生时是“一张白纸”的曹操,为何变成了如此自私的一个人。

一、特殊的时代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东汉永寿元年,“永寿”是汉恒帝刘志的第五个年号。

刘志,袭爵为蠡吾侯,因外戚梁冀把持朝政,希望找个娃娃当皇帝好控制,刘志因此当上了皇帝。

本来会是一辈子傀儡,但梁冀看到刘志宠梁猛女,还封了她的母亲为长安君的时候,梁冀开始嫉恨,他深知自己的权力是怎么来的,所以怕这母女影响他专权,故而杀长安君。

可惜,失败了,长安君找刘志哭诉,刘志下决心除掉梁氏外戚,后在宦官的帮助下,灭了外戚。

但是,刘志不是有作为的皇帝,灭了外戚之后,开始了自己更加昏庸无道的一生。



宦官当政、卖官鬻爵、荒淫无度等,加深了社会矛盾,加快了东汉的灭亡速度。

刘志之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在位期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以用于享乐,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帝国危在旦夕。

上述就是曹操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年代。

这样的年代,不自私自利一些,恐怕活不下去,朝野内外,自私自利的小人比大公无私的君子活的踏实自在。

曹操从小亲眼目睹了这些乱象,使其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其实,即便不是东汉那样的乱世,自私自利的人也很多,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谁,因为我们自己也很难做到大公无私。

当然,大公无私者也多,但他们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

二、特殊的家庭

曹操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曹腾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生于官家,且父亲也不是个清官,所以曹操对官场的那些尔虞我诈等非常的熟悉,也清楚那个战乱年代的官场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无耻。



跟这些人讲大公无私,等于对牛弹琴,结果不会好。

所以,曹操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乱世想自保,就要自私自利。

刘备自私自利吗?也一样啊。

他一个卖鞋的,凭什么让张飞出钱出力?凭什么让关羽追随?

无以为凭啊。

“汉室宗亲”就可以让别人替他卖命吗?不能。

刘备自己很清楚卖鞋的他想有所作为,就要有很多人为其倾其所有。



所以说,刘备也自私自利。

刘备与曹操,都是自私自利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刘备还有良知,曹操完全没有了。

后来的曹操没有取而代之,这看似是良知,其实不是,时局所致,不允许他取而代之。

三、特殊的评价

桥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汝南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这三位的评价,非常特殊了,在那个乱世,对一个尚没有为官且整天不务正业的人做出如此评价,可见三人的远见卓识,但也可以看出曹操的不凡。

有了这些评价,曹操信心十足,要大干一场。

想大干一场,就要先保命,有命才有将来。

所以,不管面对谁,曹操都要先保命,哪怕威胁的可能性只有0.0000000001%,他也要提防。

四、特殊的经历

官场险恶,从曹操懂事儿那天起,他就清楚这个道理。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

当官之后,曹操经历了黄巾军之乱、何进掌权、董卓掌权这三件大事,目睹了朝廷的险恶和忠臣的悲惨下场。

黄巾军之乱,只要沙场勇猛就好了,可面对何进和董卓,要靠智谋了。

当时大公无私的官员很多,可都有好下场吗?没有啊,不是被贬就是被害,剩下的都不敢作声了,还整天哭哭啼啼。

曹操倒是想大公无私,可时局不允许啊。



经历这几件事之后,曹操也明白了,活在乱世,想有所作为,一定要自私自利,否则难以更好的生存。

说在最后:

谁都不是出生就自私自利,很多都是被逼出来的,曹操就是如此。

假如他不自私自利,活不到陈留起兵。

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跑了,再杀半路遇上的吕伯奢,这是卑鄙无耻的,可不杀呢?事情也会如曹操所说那样,被吕伯奢告了,然后官军知道了他的行踪,前来追杀。



这样理解,其实不为错,也算不上太过自私自利,只是曹操杀的是收留他的父亲故友吕伯奢,这才被骂的狗血淋头。

至于那陈宫,眼光也不怎么样,后来投靠了吕布,失败后被杀。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很多事看明白就行了,至于是否去口伐笔诛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等,大家自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3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