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赞他:“战必胜,攻必取”楚汉时期人们评价他“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后人奉为他为“兵仙”、“神帅”……他是韩信他在军事上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留下了与之相关的34个成语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也展现了他历经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一
饭
千
金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胯
下
之
辱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比喻极大的侮辱。国
士
无
双
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妇
人
之
仁
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形容处事和认识事物时感性强,缺乏理性思维。推
陈
出
新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明
修
栈
道
暗
渡
陈
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解
衣
推
食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背
水
一
战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励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拔
旗
易
帜
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置
之
死
地
而
后
生
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人
心
难
测
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独
当
一
面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战
无
不
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十
面
埋
伏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兵
仙
神
帅
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曰:“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为祭拜韩信,于汉中拜将台制立“兵仙神帅”诗碑。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是公认的“兵仙”、“神帅”。居
常
鞅
鞅
樊哙追随高祖刘邦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后受封为舞阳侯。韩信后为淮阴侯,曾到樊哙处,樊哙事之谨细,跪送迎拜,口称大王臣下。韩信出门,感慨笑称,生乃与哙等为伍。事实上韩信羞与哙伍事出有因:樊哙历为韩信部将,刘邦伪游云梦,诈擒韩信,樊哙助纣为虐亲手执缚韩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此也让韩信瞧不起樊哙。【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功
高
震
主
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金
石
之
交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略
不
世
出
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不
赏
之
功
韩信在战争中的功劳太大,无法封赏。后形容功劳极大。【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释义】形容功劳极大。勋
冠
三
杰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伐
功
矜
能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伪
游
云
梦
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钟
室
之
祸
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世。【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问
路
斩
樵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多
多
益
善
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释义】比喻越多越好。鸟
尽
弓
藏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慨叹。【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气
吞
山
河
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乡
利
倍
义
韩信平定齐国后,刘邦策立韩信为齐王。齐人蒯通劝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肝
胆
照
人
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智
者
千
虑
必
有
一
失
李左军是赵王的参谋,赵王不听李左军之言而被韩信击败,韩信俘获李左军后,以礼待之。韩信欲讨伐齐国,问策于李左军。李左军给出计策,并表示,“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韩信按李左车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一
竿
之
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传
檄
而
定
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成
也
萧
何
败
也
萧
何
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这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
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的成语。
韩信真是个行走的“成语大王”呀!
源自:醉美宋词
就是“胸有成竹”.
【典 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最后再说明一下,竹是“岁寒三友”之一.
苏东坡创造了哪些成语:
〖傍人门户〗
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东坡志林》卷十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白首如新〗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士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拟孙权答曹操书》)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拟孙权答曹操书》)
〖白俗元轻〗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
〖百世一人〗
百世一人,千载一时,惟时与人,鲜偶常奇。(《祭司马君实文》)
〖不时之需〗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后赤壁赋》)
〖不时之须〗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后赤壁赋》)
〖渤澥桑田〗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二)
〖不言而谕〗
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却鼠刀铭》)
〖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问之》诗)
〖不以为然〗
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再乞罢详定役法状》)
〖哺糟啜漓〗
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超然台记》)
〖寸兵尺铁〗
不用寸兵尺铁,而天下屏息,莫敢或争。宋·苏轼《策略五》
〖成败论人〗
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孔北海赞序》)
〖出词吐气〗
水丘仙夫,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与扬州豪俊交游,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其出词吐气,亦往往惊世俗。(《送水丘秀才序》)
〖撑肠拄腹〗
撑肠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饱死更不偷。唐·卢仝《月蚀》诗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试院煎茶》诗)
〖餐风露宿〗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
〖车过腹痛〗
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图像
首先,单从外貌论,很多人评价苏轼是一名翩翩公子,风流倜傥,深得女人的喜爱。这点从他一生中的婚姻便能看出一二,苏东坡一生曾娶妻三任。在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其堂妹王润之因一直暗恋姐夫苏轼便托人做媒,最终也是如愿以偿成为第二任苏夫人。为了怀念逝去的妻子,苏轼曾作《江城子》一词,深深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怀,也因为此,他被后世评价为多情之人,也算是当之无愧。
其次,单从目标方向论,人们对他的定义则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之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少时的苏轼是很崇尚儒家思想的,他也一心为考取仕途,以取得功名然后报效朝廷为自豪。但他显然并不被命运之神所眷顾,仕途之路也算是一波三折,风波不断,更曾经因为得罪新派势力而被冤枉入狱,出狱后苏轼曾经一度重新被任用,但很快地又再次被一贬在贬。但这种曲折的经历,并没有打消苏轼的最初方向和理想,从这点来看,他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有为之人。
最后,单从思维论,评价苏轼是一个思维开阔,豪迈大气之人可谓是精准确切。他的诸多作品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豪迈之师,当属苏轼。
苏轼画像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韩愈雕像
韩愈:出生于唐朝,是唐朝的文学大家同时也在哲学上有很大的造诣,他在散文上也很有大的成就,不过他一生和苏轼一样,一生坎坷,被贬官都成家常便饭了,韩愈的性格也很开朗,他被苏轼推上“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出生于宋朝,和韩愈相差的比较远,但是在文化领域不分种族和年代,苏轼和韩愈同样都是八大家之一,但是苏轼和韩愈在诗词、性格和所面对的坎坷人生是很相像的,他们都看清了、想通了,走出了一条豪迈的人生道路。
他们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其余六位分别是曾巩,苏洵,苏辙,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其中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的,其余是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那么苏轼和韩愈并称为什么呢?这主要是从两人所作出的诗词上来定义的,韩愈的诗词多偏向于豪迈、奔放,虽然韩愈本人他是偏古的,但是却不影响他个人作品的发挥,而苏轼的作品和韩愈一样,大有一种气吞山河之势,也行两人在性格和所面对的人生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两人所作出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韩愈和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所以人们并称他们为“韩潮苏海”。
王维画像
苏轼在后世看过王维的诗词赞赏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其是写作山水的诗词称为了最高的成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比得过王维的造诣。但是在王维后期的作品里,苏轼并不怎么看好,因为王维的诗中大多写的是自己的心中幻想,王维虽然人生坎坷,但是和苏轼却大不相同,苏轼是抱着豪迈的眼光看人生,而王维则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当时的黑暗。
在唐代的时候,山水田园派是当时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当时有很多的人喜欢关于王维山水的诗歌,因为一方面这些诗歌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是代表着很多一部分人的思想。
苏轼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无论从性格还是人生态度上来讲,苏轼对于王维还是比较的赞赏。
晚年的时候王维无心再作诗词,他的作品改变得也是很厉害,那些诗词也都没有流传下来,不值得在后世流传和讨论,全面的说王维此人也算是不幸之人。无论后来他做过什么,就以苏轼对他的赞赏,我们也无话可说,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大家。
苏轼雕塑
苏轼故乡在眉山,眉山是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除了回家戴孝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故乡是苏轼想回去回不了的,因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家乡的山水景色,所以诗中常见到“峨眉”、“岷山”等地点,这些都是故乡之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苏轼的山水诗从故乡到被贬谪的地方或者路途上的景色都包含在其中。诗中的“海南”、“钱塘”、“齐安”、“岭南”这些地点是路中之景或居住地之景,表达诗人心高气傲、不肯为权贵折腰,总是被贬。
而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里面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将山水的宏大和当时的困苦的心境描写了出来。
苏轼的山水诗不光带我们看到了风景,还看到风景之外的世界。诗中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山水,还包含着对百姓的关怀和时间万物规律的认识,这些都是普通人到不了的意境。比如《题惠崇春江晚景》里面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简单的描写却将春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诗开始于汉朝,在魏晋时期已经初具规模,诗人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到了唐朝时期,诗人更喜欢用景来表达心中之情。苏轼却不是用山水诗来纾解心中郁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豁达和开朗,不为当时的困境所困扰,而是看得更高、更远。苏轼的仕途非常的艰难,他的才能和名气都是其他人想害他的原因,种种困难,只让苏轼更加的勇敢,看事情更加透彻。
苏轼像
在苏轼被贬的经历中,有一次是被贬到黄州,当时他虽然身上有一个‘团练副使’的职位,但并没有什么实权,而且每个月给的俸禄也很少,加上苏家当时的人口很多,因此一家人生活的十分贫困,尽管生活的有些困难,但日子还是可以勉强维持下去的,可就在两年之后,随着苏家人口的增长,每天的开销逐渐变大之后,连这种苦日子也都快过不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好友马正卿来黄州看他,看见自己的好友现在生活的艰难这么之后,就去找了他的同学,也就是当时的黄州太守帮忙,看在马正卿的面子上,黄州太守给苏轼找了一块不用的土地让他种点粮食什么的来维持生计,而这块地正好黄州城东山坡上,苏轼想到自己一直崇敬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担任忠州刺史的时候,曾经在城东山坡栽过树,还经常去那里散步、作诗,而现在他所开垦的这块土地也在一块坡地上,和白居易那个时候有些相似,出于对白居易的敬意,他就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也在那过了近两年的农夫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2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