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简介
侯培学,字进之,七访斋主,田园居士,山东郯城红花人氏。常有作品发表于纸刊或网络平台,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喜爱诗词书画的退伍老兵。二零一四年创办隆远家庭农场,二零一八年创办红花书画院,望海楼诗社。人生观:人生最有意义,我要用心记录生活,品味人生。
第三届 大赛
参赛作品
鹧鸪天·祭母
岁岁清明到墓前,今春祭奠并非年。沙河北岸杨林地,慈母一别在此眠。
正月里,末一天。娘亲撒手离人寰。五七赶上清明祭,泪血染成红杜娟。
注:五七即五七三十五天,按当地风俗,去世后三十五天是第一个祭日。
长相思·娘
生我身,养我身,难报今生养育恩。恩情似海深。
别世尘,离世尘,驾鹤西天逐白云。来生做母亲。
侯培学De诗词精选
田园咏春诗八首
一、
二月东风拂柳新,田中万物挤争春。
庭前李树知先早,一夜枝头缀满银。
二、
庭前忽见李花开,密密麻麻枝满排。
是夜谁从打此过 东风浩荡春天来。
三、
东风浩荡春天来,陌上桃花次第开。蝶恋蜂争绕枝闹,春姑持剪将柳裁。四、春姑持剪将柳裁,南燕北归底徘徊。蘸水衔泥室外绕,翻飞上下过楼台。五、翻飞上下过楼台,明媚春光正孕怀。若是去年别离客,老巢净扫一层埃。六、老巢净扫一层埃,旧友新朋四面来。正是一年春好处,吟诗作赋花海埋。七、春国日暖相竟发,杨柳生新麦高拔。小草随风天真笑,满园春色看桃花。八、三月东风送暖阳,桃花粉面十里香。楼台得月我独近,妻伴田居赏春光。九、民工返城(一)正月未出是新年,亲情依依别离难。辞别掩面两行泪,只待来春家再还。十、民工返城(二)只待来春家再还,无声流泪似留言。男人知道家多重,父母妻儿肩上担。
十一、田上居近年田上居,为儿在打工。量力而行做,时紧时有松。紧时帮着干,松时慢绕行。放眼四野处,景色皆不同。南边是果树,北边是大棚。四季瓜果菜,春夏和秋冬。春日桃花开,林间鸟常鸣。周末孙儿到,田边放风筝。夏日骄阳烈,桃粉瓜瓤红。邀朋阴下坐,品尝听蝉声。秋日丰收季,苹果红彤彤。山楂似玛瑙,柿子像灯笼。冬日不缺菜,大棚啥都种。黄瓜西红柿,茄子和大葱。一年又一年,妻伴居田中。风光无限好,不想去县城。闲余拾旧好,读书或笔耕。静静月华夜,偶尔到天明。但愿盛世久,和谐永太平。
夕阳无限好,落日映天红。
奖
第三届 大赛设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各30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10名,奖金各300元;最佳人气奖一名,奖金3000元,优秀人气奖五名,奖金各1000元。
详情
关注《 》微刊,进入公众号后,点击菜单“大赛征稿”查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前后的天穹烟雨蒙蒙,点点雨滴声声锥心刺骨,人间的悲悯在四月天被释放为漫天飞扬的雨丝,丝丝缕缕都牵扯着疼痛,牵扯着血脉,牵扯着绵延不绝的追忆。举目四望,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的山坡小路上,成群的扫墓人步履蹒跚;抬头偶望,坟茔——山孤烟雾绕,碑前——人孤雨声急,眼里——寒烟草无语,心中——好一片凄惨落寞死寂!
想着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人,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死亡,推陈出新,不断更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是生物的规律,也是自然的规律。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和生存的。岁月易老,人生苦短。所以,不能明日复明日;所以,不能少壮不努力;所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过清明,是人们盘点过去、分享回忆、展望未来的时节。
清明节承载了人们一年的岁月中对亡灵、对亲人的深深追忆、浓浓的思念和暖暖的怀念。过清明,使得平日里忙碌不可终日的亲人们的目光里会更多地映进故人的身影和笑靥,面对天地相隔的亲人亡灵,活着的人会加倍地珍重身体,珍惜健康,珍爱生命,从而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恩赐——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明白了此理,虽然万万不能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活,但活着的快乐和活着的意义,起码,在清明节的日子里有了新的收获。
民谚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色青青,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开始播种耕耘的季节。人们从萧瑟的冬天一路蹒跚走来,春天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生命的感悟,春天的蓬勃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春天的桃红柳绿给人以创造的灵感,春天的落英缤纷给人以感恩的遐想。
清明时节的怀想,有幸福有关爱,有回顾也有畅想。
也许过去的一年并不称心如意,但无论如何人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念想:明年会更好!
也许过去的岁月并不花好月圆,但无论如何人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念头:活着真好!
让清明礼赞生命,仿佛是一种温暖。愿这种温暖象春阳一样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从节气上看,清明节“时在春分后十五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光,故农谚中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从节日上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祭祀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日子。隋以前,寒食节重于清明节。但由于两节相差只有一天,隋以后,两节逐渐合并,成为一节。
寒食禁火,始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后延续成习。清明扫墓,始于秦汉,“编为五礼,永为常式”,成为后来节日的主要内容。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郊游、沐浴、插柳、荡秋千等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节日,很受重视。老人们一般不叫清明而称寒食。寒食的前几天,就开始做准备。蒸馒头、买供品、打纸钱,孩子们则围着大人要扎秋千,忙的不亦乐乎。寒食当天,不举火,全家吃冷食。小孩子则趁机缠着大人要求买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饼干、糕点,解解馋。清明节那天,上坟祭祖,添土培坟,插杨柳枝,摆上供品,跪拜磕头。结束后,则郊游踏青,小河里洗脸,打弹子,荡秋千,真是喜乐无极。
从历史上看,古人对清明节也很重视。诗词中常有有关寒食清明的吟咏。只是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心情不同,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大不一样。唐朝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最为有名,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仅抓住了清明节时春雨绵绵,乍暖还寒的特点,表达了游子在外孤独思家的心绪,还用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雨中田园风光的水墨画图。有人将该诗的标点略作改动,形成了一幕精彩的话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话,典型的话剧。
唐朝另一诗人韩翃的《寒食》也很有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本是禁火,皇上却传火给宦官,宦官的权势之大可想而知。这首诗借古讽今,诗味很浓。特别是“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将清明时节的春意传神地表达出来,表现出作者高超的炼字能力。
宋朝的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清明是祭祀扫墓的日子。但是,宋人高翥对扫墓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在《清明日对酒》一诗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娟。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祭祀时悲悲切切,又是供品,又是叩头,晚上回来,嘻笑如旧,欢宴灯前。浇奠的酒水逝者何曾享受?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所以,“死后元知万事空”,莫不如活着时“今朝有酒今朝醉”,“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一种历经沧桑的洒脱,是洞明世事的成熟。“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娟”二句对仗工整,比兴贴切,历来为后人所传诵。
明人王磐也有一首词《清江引》写清明,写的很轻松,也很阳光。“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你看,晴空万里艳阳照,草色遥看近却无,年青的书生信马由缰,折柳而行,女子笑脸盈盈,轻荡秋千,是春醉倒,还是人醉倒?抑或是莺花醉倒?好一幅清明游春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2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