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南京国民党、国民政府诸先生勋鉴: 西安事变,惊传蒋氏被幽,事出意外。然此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张杨[1]均贵党中央委员,且属“剿共”军领袖,然亦坚请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观其宣布之八项主张[2],实为全国人民之所言,厉行不暇,何可厚非。今日之西安事变,不过继福建事变、两广事变[3]之后,鼎足而三耳。三者皆贵党中抗日救国之贤豪,不满蒋氏降日卖国之所为而蹶然揭出正义之旗耳。若漫不加察,一意孤行,行见同类之事变,将遍发于国中,祸患之纷乘,欲收拾而无术。夫中国国民党中爱国英贤岂得谓少,然受制于蒋氏,复受制于媚外残民之亲日派,正气不伸,党义为毁,国则日蹙百里,伤破碎之河山,民则及汝偕亡,抱敷天之怨痛。窃以西安事变之发,南京当局亟宜引为反省之资,而绝不可负气横决,反而发动空前之内战,如近日电讯之所传者。语云,鹬蚌相持而渔人伺于其侧,渔人今已高举其网矣。彼日本者,自闻南京决定讨伐张杨,兴高采烈,坚甲利兵,引满待发。诚使南京诸公之区,张杨勇义之众,晋绥[4]烽火之侧,而全国鼎沸之时,胜负之数,诚未可知,借令战胜攻取,快意肆志,而日本乘机入寇,因虚而袭沪宁[5],取青济[6],华北独立,西北亦危,全国丧亡,真将万劫不复。螳螂黄雀之喻,亲痛仇快之讥,千秋万世,永难湔涤。鄙人等心所谓危,不敢不告。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国之不存,民于何有,民之泯灭,党将焉傅。是以鄙人等年余以来,不惮反复陈词,谋国共之合作,化敌为友,共赴国仇,亦既舌敝唇焦矣。公等而果欲自别于蒋氏,复欲自别于亲日派,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组织统一战线政府,放弃蒋氏爱摆之集权、统一、纲纪等等索然无味之官僚架子,老老实实与民更始,开放言论自由,启封爱国刊物,释放爱国人犯,举内战之全军,立即开赴晋绥,抗御日寇,化黑暗为光明,变不祥为大庆。若是,则鄙人等虽不敏,愿率人民红军二十万众,与贵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为自由解放之祖国而血战。否则国亡种灭,不但全国人民及贵党中爱国志士不能坐视,鄙人等亦决不能袖手旁观也。临电屏营,伫候明教。 毛泽东 朱德周恩来 张国焘 林祖涵 徐特立 王稼穑[7]彭德怀 贺龙叶剑英 任弼时 林彪 徐向前 陈昌浩 徐海东 删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 注释 [1]张杨,指张学良、杨虎城,分别见本卷第371页注[10]、注[13]。 [2]指张学良、杨虎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通电全国宣布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3]福建事变,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在福建发动的事变。事变后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一九三四年一月,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军事压力和分化下失败。两广事变,见本卷第437页注[2]。 [4]绥,指绥远省,见本卷第371页注[16]。 [5]沪宁,指上海、南京。 [6]青济,指青岛、济南。 [7]王稼穑,即王稼祥。
1936 年12月 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
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
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
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
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
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杨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杨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
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
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
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
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
,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
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
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
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抗日主张,
导至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日本发动的四次侵华事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19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日本工厂工人举行抗日同盟罢工,各界人民组织反日救国会,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运输队、救护队等,积极支援前线。淞沪抗战在上海军民的英勇斗争下,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死伤1万余人,四度更换司令。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破坏淞沪抗战,19路军被迫撤离上海。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进一步嚣张,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进一步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
“七七事变”
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此事变即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八一三”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驾军用汽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中国上海当局当即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但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拆除军事设施,同时,向上海增派军队。8月13日,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
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有局部战争逐渐升级为全面战争。其中“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在它之后的是“八一三”事变。
补充,“西安事变”即“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注意了,时间是1936年,在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发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毛公文集第一卷》给冯玉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