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毛公文集第一卷》给张学良的信

白敛 2023-07-20 16:08:20

给张学良[1]的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

汉卿先生阁下: 中国共产党建议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一年多了,虽已得到全国人民的赞助,但中国国民党不但至今采取游移不决态度,而且当日寇正在准备新的大举进攻时,反令胡宗南[2]军深入陕甘配合先生所指挥的部队扩大自相残杀的内战。我们正式宣言,为了迅速执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只要国民党军队不拦阻红军的抗日去路与侵犯红军的抗日后方,我们首先实行停止向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以此作为我们停战抗日的坚决表示,静待国民党当局的觉悟,仅在国民党军队向我们攻击时我们才在自卫的方式上与以必要的还击,这同样是为着促进国民党当局的觉悟。先生是西北各军的领袖,且是内战与抗战歧途中的重要责任者,如能顾及中国民族历史关头的出路,即祈当机立断,立即停止西北各军向红军的进攻,并祈将敝方意见转达蒋介石先生速即决策,互派正式代表谈判停战抗日的具体条件。拟具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3],送呈卓览。寇深祸急,愿先生速起图之。 毛泽东 周恩来 十月五日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刊印。 注释 [1]张学良,字汉卿。见本卷第371页注[10]。 [2]胡宗南(一八九六——一九六二),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人。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 [3]见本卷第446-448页。

《少帅》里张作相为什么让位给张学良?

1928年7月3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张作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张作霖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可张学良呢?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让这样的公子哥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自己的团队。怎样才能让张学良拥有自己的团队呢?张作霖认为,首先是得让他掌握军权。可真要把张学良派去当个大头兵不大可能。可直接派去当高级军官也不妥。在奉军那种讲究资历的地方,保险队的老人们是不会买张学良账的。最好的办法是进军校,军校毕业后再出来当军官。一来,军校可以使张学良接受初步的军事教育;二来,为将来奉军的改头换面做准备。当时的奉军匪气十足,官兵虽然枪法准,但军队作战毕竟不是打家劫舍。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为培养奉系集团的军事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军事学校。张学良曾自夸说,自己一进讲武堂就考了个第一。有些人认为这还不是沾了张作霖儿子的光。其实不然,当时讲武堂招收的都是奉军连排级军官,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特设了监督一职,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料。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让张学良打出威信来张作霖明白,在部队中立威的关键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一个娃娃兵,没上过战场,别人是不会服你的。于是,在儿子还没毕业时,张作霖就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东三省巡阅使卫队旅中挑选了一个团的士兵,配属骑兵、炮兵、机关枪各一连,工兵、辎重各一排,组成一个超强的加强团让张学良率领去剿匪。剿灭几个土匪需要这么强的兵力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叫杀鸡用牛刀,保证只胜不败。张学良果然不负父望,剿匪马到成功。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孙烈臣极为识趣地公开通电:张学良在吉林剿匪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敬请提升为卫队旅旅长。张作霖顺水推舟任命儿子为卫队旅旅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一溃千里。张作霖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马上派人让张学良丢下部队赶快跑。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郭松龄的协助下,张弛有度,打得有板有眼,最后压住了阵脚。这一下,奉军的老帅们真正对张学良刮目相看了。但谁都明白,这其中郭松龄起了很大作用。但在不久发生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张学良的出色表现则让所有人都闭了嘴。郭松龄举起反奉大旗后,一路势如破竹杀向奉天。张作霖被打得没了招,把前线的一切事务全权交给张学良处理。张学良先是组织部队抵抗,成功地把郭松龄部队阻挡在巨流河一线,然后以情感联系瓦解郭部。因为郭部的军官大多由张学良提拔,张学良在前线一喊话,这些军官大部分自动放下武器。事后,张学良又力主对这些军官既往不咎,一概重用。这一手极其漂亮,这些人出于感恩,日后对张学良更加忠心。从此,张学良开始独当一面,张作霖也对张学良完全放权。人虽死恩威还在张学良能够接班,还有一个条件是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别是实力派的支持。奉系老派中,以张作相等人最为重要,他们长期担任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督军,势力盘根错节。按理来说,张作相是最有可能接张作霖的班。1928年6月24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张学良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但张作相“坚辞不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建议张学良担任“此一重要职务”。张作相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呢?首先,张学良子承父业继承“大统”乃当时天经地义之事;其次,张作相对张作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夺权;再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处理不慎,容易引发内讧。在这种情况下,张作相分头说服老派们支持张学良子承父业,以维护奉系团结。大家最终同意了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928年7月3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奉天有了新的领导人,一盘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铁板一块。关东军司令部里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官们本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肯定会因为抢班夺权出现大乱,没想到,张学良竟然异常顺利地接了班。(《辽沈晚报》2009.12.25 张志建文)

张学良病榻之上给赵一荻写了一封信,,到底说了什么?

20世纪2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天津城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外国列强的租界,还有七个洋人俱乐部。可以说当时的天津是中国除了上海之外的第二大城市。除了西方标志,这里最有名的当属蔡公馆,张学良和14岁的赵一荻就在这里一见钟情。

当时不过14岁的赵一荻中学还没毕业,是个别人眼中的乖乖女。虽然相貌不算出众,但是衣品好气质佳。很容易让她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蔡公馆作为当时天津有名的娱乐场所,很多名人都在此跳舞玩耍。从小喜欢舞蹈的赵一荻对此神往已久,经过一番劝说,姐姐带她去了那里,然后就遇到了张学良。

两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逐渐开始以舞会友,天津各大娱乐场所经常出现两人的影子,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在天津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我们可能会想,年轻有为的少帅和自己女儿谈恋爱,他应该高兴啊。但是赵庆华听说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不仅是因为张学良比自己女儿大14岁,最主要的是张学良已经有妻子于凤至了。无论哪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女儿嫁给别人做小。凭借赵一荻这条件,轻松就能找一个年轻有为,门当户对的丈夫。于是赵庆华将女儿锁在家中。

不久发生了皇姑屯事件,张学良火速返回沈阳。此时的赵一荻心中焦急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后来张学良给赵一荻写信称自己生病了,希望赵一荻能够来沈阳看看自己。赵一荻的哥哥和生母眼看她受苦,所以于心不忍。偷偷将她放出来,并送上去沈阳的火车,此时的赵一荻年仅15岁。

根据现在最为流传的信息是赵庆华从此跟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其实真正的结果更为严重。当时知道女儿私奔之后,赵庆华气得大病一场。后来直接在《大公报》刊登文章,内容是直接将赵一荻开除赵氏宗祠。这篇文章连续刊登五天。中国人的宗祠观念根深蒂固,将其开除赵氏宗祠意味着,赵庆华不承认赵家以后这么一个女儿,相当于赵一荻从此成为无根之人,不仅没有了自己的父亲,以后连祖宗都没了。

后来也有人说这其实是赵庆华一石二鸟之计。首先认为张学良为军阀之子,与自己女儿谈恋爱则赵家肯定要卷入军阀混战,此举只为脱逃关系。第二就是认为赵庆华知道张学良很风流,所以此举只为了断了其后路为自己女儿好。当然这只是后世的猜测,实际上赵庆华到死都没有原谅赵一荻的私奔行为。

软禁中的张学良写信给宋子文说生活困难,向他借钱,宋子文咋说?

1945年11月,被幽禁在贵州深山里的张学良提笔给宋子文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张学良主要说了二件事:

一、他详细罗列出自己和赵一荻每月的日常开销,然后抱怨物价飞涨导致他开支增加,生活陷入窘迫困顿。他说:

张学良有些难以启齿地说:

二、张学良在信中提出向宋子文借款数十万,还提出了具体偿还办法。

这封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张学良幽禁生活的窘迫、困顿和无奈,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按中国人的习惯,生活中遇到困难想寻求帮助时通常都会找最亲近的人。而张学良写给宋子文的这封信中通篇所谈都是对外人难以启齿的生活困顿细节,并提出要向宋子文借钱。如果他们之间关系不是十分亲密,一向高傲的张学良是断不会开这个口的。

张学良怎么会缺钱?张学良与宋子文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张学良遭软禁后,宋子文对张学良又有哪些帮助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 历史 。

张学良在那封信中向宋子文所借的数十万元,数字看起来挺大,其实并不多。因战后物价涨幅惊人,货币贬值得厉害,当时几万元只相当于当年的几百元而已。

有人会发出疑问,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公子,作为堂堂的国民党一级上将,曾经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怎么可能会缺钱呢?

张学良的财产主要分三部分:

一、在东北的财产,这些财产在东北沦陷后落入了日本人手中。

二、张学良的一部分钱存在美国花旗银行,“西安事变”后这些钱遭冻结。

三、张学良还有分散在国内外的地产、工矿产业以及大量收藏品。这些财产,软禁中的张学良是无暇顾及的。

张学良并不缺钱,即使他什么都不做,他的财产也足够他的生活开销,但当时张学良被幽禁在贵州深山里,他无法处理财产问题,所以手头上没有现钱,这导致了他生活上出现了困难。

张学良自己也没想到,在荣华富贵中享受了半生,如今连香烟都要吸到底,烟头都舍不得扔,不得不为了区区几万元钱写信给好友求助。

身处窘境,张学良却觉得这很有趣,他在给宋子文的信中写道:

张学良写给宋子文的这封求助信经层层审阅,送到宋子文那里时已是转过年的春天。宋子文看了这封信后很是为张学良感到唏嘘,他马上筹措了一笔钱为张学良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张学良遭软禁后为钱着急上火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在结发妻子于凤至生病时,他也为钱的问题向宋子文求助过。

张学良幽禁湖南期间,妻子于凤至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宋美龄的说服下,蒋介石同意于凤至赴美就医。但这需要很大一笔钱。为解决于凤至昂贵的医疗费用,张学良请求宋子文出面帮忙解决“西安事变”后遭美国冻结的一笔私人存款。

宋子文为了这笔救命钱四处奔走,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凭借多年的财政事务经验和在美国官场及金融界的关系,经过百般疏通,帮张学良解冻了这笔钱款,于凤至才得以赴美就医。

宋子文与张学良很早就有交往,1930年蒋介石打中原大战之前,宋子文曾赴沈阳与张学良商议东北军“改旗易帜”的具体事宜,高傲的宋子文与玩世不恭的张少帅十分投缘,相处不久就成了知己。宋子文年长张学良七岁,张学良对宋子文以兄长相称,二人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有趣的是,在宋子文写给张学良的信中,他将小七岁的张学良也尊称为兄。

热河兵败后,张学良被迫下野,蒋介石安排他出国考察。临行前,张学良为办理出国手续到上海短暂停留。这时的张学良毒瘾很深,有人以“骨瘦如柴,病容满面,精神颓丧”来描述这个时期的张学良。

见张学良备受毒瘾的折磨,作为好朋友的宋子文力劝张学良戒毒,宋子文借张学良将出国考察这个时机劝张学良说,你出国后不仅代表个人,更关系到国家的体面,所以你一定要戒除毒瘾。

宋子文的话令张学良深受触动,他下决心戒毒。宋子文还从上海疗养院请来德国医生米勒博士帮助张学良戒毒。在宋子文的规劝和帮助下,张学良戒毒成功。

张学良曾说:

张学良话虽如此,但宋子文在他戒毒这件事上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一到南京便被软禁,宋子文因蒋介石的出尔反尔与蒋发生争吵。曾担任宋子文卫士的段汉斌曾回忆说:“西安事变后宋子文因张学良被关押而与蒋介石闹翻。”此后,宋子文与蒋介石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

宋子文为张学良争取自由不成,便在生活上对他和他的家人格外予以关照。

于凤至因病赴美后,宋子文怕张学良惦念,在于凤至抵美后立即给张学良写信报平安,在信中他还将张学良在欧洲读书的二子一女的近况报与张学良,这封信对幽禁之中的张学良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让整日牵挂不已的张学良倍感欣慰。

1941年对幽禁中的张学良来说是最难熬的一年,这一年夏天张学良突患急性盲肠炎并转为腹膜炎,手术后原本恢复得还不错。可没想到竟再次恶化,不得已又第二次开刀,漓漓拉拉,竟病了好几个月。

宋子文十分关心张学良的 健康 ,他命戴笠每日向他报告张学良的病情,并致电张学良予以慰问。

这时的于凤至因患有乳腺癌远赴美国治疗,宋子文在致电张学良时称:“未敢通知嫂夫人,恐焦念过度有碍 健康 。”而由于担心张学良忧虑于凤至的 健康 ,他对于凤至的身体状况也是欲言又止,有所隐瞒。

有道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于凤至和张学良相继患病这个节骨眼上,他们的孩子张闾珣在伦敦遭大轰炸时受到强烈刺激,突发精神疾病住进了牛津精神病院。

宋子文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立即致电驻英大使顾维钧,询问可否将这个不幸的孩子送往美国,得到否定答复后,宋子文念及张学良夫妇身体都不好,经与张学良的女儿张娴英商量后决定对于凤至暂时保密。

然后又致电戴笠,要他先将此事转达给赵一获,由她酌情是否通知病中的张学良。

宋子文在这件事中可谓用心良苦,既考虑患病的张学良,还要顾及重病在身的于凤至,其细致体贴令人感叹不已。

于凤至在美看病求医期间,宋子文夫妇也给予了全力帮助,于凤至赴美后,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度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这使关心她的人很着急,大家苦苦劝说,但于凤至始终下不了决心。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宋子文怕贻误了治疗时机,便不断向张学良报告于凤至病情,其中一封电文中写道:

张学良收到这封电报后,看出宋子文的焦急心情,他深知发妻的固执性格,于是他写信给妻子,劝于凤至接受手术治疗。

收到张学良的信后,于凤至终于不再坚持,最终,于凤至在纽约哈克尼斯教会医院接受了手术。

因怕张学良惦念,在于凤至术后,宋子文于第一时间给张学良发来电报报平安,电报称“尊夫人开刀,经过良好。”张学良忐忑不安的心这才放下。

人在落魄之时最需要什么?莫过于亲朋好友的安慰与关心,而这正是宋子文对张学良所做的。

宋子文对张学良,有事时全力相助,无事时亦常关心安慰。宋子文每每致信张学良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关心他的日常起居,宋子文发自肺腑的问候与关心对软禁之中的张学良来说是巨大的精神慰藉。

宋子文在位时对张学良多有关照,去职隐居后仍念念不忘这个好朋友。每当闻知有人获准前往台湾新竹探视张学良,宋子文便会托其给张学良捎去烟酒、咖啡等生活物品,宋子文知道幽禁中的张学良常借垂钓打发时间,还特意托人给张学良捎去鱼竿,可见其十分用心。

1949年,宋子文远走美国,与蒋介石分道扬镳,宋子文夫妇与同在美国的于凤至及她的几个孩子有机会时常见面。于凤至的次子张闾珣患严重精神疾病将不久于人生,于凤至希望他离开人世前能与父亲张学良见上一面。于凤至和宋子文夫妇聊天时流露出此意,宋子文虽已远离台湾政治,他仍然为此事特意给宋美龄写信,让宋美龄和蒋介石去说,最终使张氏父子得以见上最后一面。

晚年的宋子文在美国深居简出,行事低调,与台湾同僚旧属来往甚少。直至去世,他仅仅造访过一次台湾,在台湾待了十余天。在这十余天里,他却与张学良见了二次面,本来宋子文与张学良约定好还要见第三次,但因宋子文提前返美而没见成。

在蒋介石与宋美龄邀请下,1963年,宋子文到台湾“观光”,看望亲朋故友。在他十分想见的人中,就包括张学良这个老朋友。

听说宋子文到台湾后要来探访自己,张学良十分激动,对自己被软禁以来宋子文所给予的帮助和关心,张学良内心之中感激万分。他深知,自己不似从前,想当年,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今他是被囚禁之人,人人避之不及,宋子文却一如既往以诚相待,有道是“患难见真情”这份情谊非比寻常,他十分期待与宋子文的这次重逢。

1963年2月13日元宵节刚过不久,宋子文来到台北近郊张学良的住处,张学良出门相迎,二人相见的那一刻,张学良和宋子文互相打量着对方竟不敢相认。

自1936年12月31日国民党军事法庭下令由军统负责管束张学良后,张学良与宋子文在宋的官邸前握手分别,如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

岁月不饶人,再相见时,曾经风流倜傥的豪门公子宋子文和当年意气风发的张少帅都已经行动迟缓,老态毕现。

张学良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他与宋子文的这次重逢:

此次见面分手时双方约定,四日后,由张学良设家宴款待宋子文。四日后的中午时分宋子文准时赴约。赵四小姐亲自下厨,烧了她最为拿手的几个菜肴款待宋子文一行。席间张学良与宋子文避开政治,畅谈了很多往事。

宴毕分手之时,张学良拿出了他为宋子文精心准备的礼物,他最珍爱的两幅古画,张学良把珍藏多年的,价值不菲的古画送给宋子文,以此表达他对宋子文这位老朋友的感激之情。

本来分手时约定好过二日宋子文要回请张学良,但由于宋子文的妻子在美国家中意外跌倒,腿伤很重,宋子文不得不提前返美。

而他们在台湾的这两次会面,也成了他们最后的诀别。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旧金山与朋友聚餐时猝然而亡。

张学良在台湾听到宋子文离世的消息,想起自己遭囚禁以来,宋子文这位老友对自己和家人的诸多帮助和照顾,不禁潸然泪下。

此后每当有人在张学良面前提及宋子文时,张学良都会说:“宋子文是我最好的朋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9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