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像做梦一样,从八十多岁到二十多岁,我们这些不同年龄的人会和之前远在天边的倪夏莲同聚一个微信群。聊乒乓、谈人生,每天打开微信,看见《夏莲世界球迷会》的群名,想着夏莲就在群里,心里的满足喜悦就跟泉水似的,咕嘟咕嘟往外冒。
球迷群的初创人员当然是咱们花季岁月就开始追星的中学同学,几个小伙伴纷纷晒出了珍藏的夏莲签名,从1984年初见到2021年微信群里重逢,漫长的37年,世事变迁,我们走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好在同学间虽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常通讯息情同手足,尤其夏莲一直坚守乒乓赛场,这次借休斯敦世乒赛的东风,咱们终于得以与少年时的偶像再度相聚,旧梦重圆,无不感恩上苍眷顾。
我们的球迷群也迎来了不少新朋友,有朋友介绍、也有关注花无届之后向后台提出入群申请的。因为夏莲每天时间有限,所以建群之初就向她保证过球迷群的纯粹。进群后的新朋友都很珍惜能与夏莲同群的幸运,写下了精彩的文字,这里摘录一二留念。
郭球迷:
“非常感谢群主建立了这个微信群并邀请我入群。我是95后 ,2006年在《乒乓世界》上看到一个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现状清单上知道的倪夏莲,也知道她移居卢森堡,从此对这位运动员有了印象,也从此得知了1985年世乒赛的一些风波。这么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倪夏莲老师的故事越发火爆,偶然间也冒出过念头,如果能和倪老师见面,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故事。那时候,因为姚明,我们对休斯顿火箭队,对休斯顿这座城市也存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因为特殊的原因,原定2020赴美进修的计划推迟到2021年。但或许就是缘分或者命运,这个推迟竟然让我赶上了破天荒在美国还要是在休斯顿举行的世乒赛!小时候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能亲眼看到倪夏莲老师和她合影和她交谈,是整整15年后在休斯顿。而这一年,她也时隔36年再度登上世乒赛领奖台,真的无比感慨!仍记得第一天见到倪老师时,找到她的小搭档一起合影签名时,她特别意外,还和我确认,"我也能一起合影吗。"谁也没想到,再过几天,她已经成为了世乓赛奖牌获得者,再次见面,大家都分外惊喜!谨以此小随笔简单表达一下我的心路历程,祝倪老师身体健康,再创奇迹!”
赵球迷:
“大家好,我也是95后,因为我妈妈姥姥很喜欢倪阿姨,所以一直都有关注,倪阿姨在赛场的坚持让我很感动,也给我带来很大鼓舞。非常开心这次世乒赛可以现场见证倪阿姨和搭档拿下双打的奖牌(也非常荣幸作为志愿者在赛前帮她们拎了箱子哈哈)。感谢拉我入群,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支持倪阿姨,也期待倪阿姨创造更多奇迹!”
刘球迷:
“我很荣幸加入了夏莲球迷会。在此,感谢组建夏莲世界球迷会并建此微信群。让我们喜爱夏莲的球迷朋友可以聚在一起,支持夏莲,为她奋斗的乒乓球事业加油鼓劲!夏莲与我是同龄人,我们这一代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对倪夏莲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当年她为国争光的报道与如今各类媒体报道的影响力无法相比,但是人们还都知道并记得她骄人的战绩。如今已经是“奶奶”级的乒乓前辈,还活跃在乒乓球赛场,站上了领奖台,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支持她。特别是在这次世乒赛中,夏莲的英勇善战和小球迷们对她的喜爱,赛场上响起了“倪阿姨,加油!”的声音,着实感动了我。比赛结束,她向观众微笑致谢后,与丈夫丹尼尔森相拥的那一刻,看出她是非常享受比赛过程的运动员。颁奖典礼她站在领奖台上面带微笑,又一次向观众致谢的时候,我眼含热泪向她挥手,高喊“夏莲加油!夏莲加油!”,并一直目视着着她走出颁奖典礼的会场。夏莲的军功章里有她的丈夫丹尼尔森的一半,丈夫的陪伴与支持,夏莲的执着与坚持,使我更加敬佩和尊敬她们夫妻二人。在赛场外,夏莲和丹尼尔森与我拍了合影,在拍合影的时候,夏莲把我拉到了她们夫妻中间,她那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一次感动到了我。我手握着她们夫妻二人签名的球拍,放在了胸前,激动和喜悦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我看着他们手牵手奔赴世乒赛另外一个活动现场的时候,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样的“星”我追得值!”
王球迷:
“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相识真的是缘分。我是一个80后,小时候非常瘦,为了让我能多吃两碗饭,爸妈把我和弟弟从小送进体校打乒乓球,少年时参加过屈指可数的一些比赛,巅峰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后来父母看我也没啥打乒乓球潜力,也拿不了“世界冠军”,就让我安心去读书了。我那会儿是孔令辉、刘国梁、马琳、王励勤、闫森、丁松那批运动员。记得那会儿每周都有乒乓球擂台赛,所以球迷很幸福,电视上总是有球看。我当年也定期定《乒乓世界》杂志,我就是通过乒乓世界知道倪大姐的!但那会儿没有机会见过倪大姐打球……感觉以前那个年代的人都很朴实,球员和球迷交流感觉也好像容易一些,我给《乒乓世界》投过几次稿,后来通过《乒乓世界》的总编辑夏娃还见到了许绍发,当年的主教练蔡振华、施之皓、马琳、孔令辉等几个教练员和运动员。后来我来美国读书申请大学需要三封教授推荐信,其中一封我是请蔡振华写的。后来也很顺利出来读书了,很感谢他。他应该和倪大姐是同期运动员吧 到了美国后,在美国乒乓球不流行,我看球的机会也少了,直到上个月在休斯顿的世乒赛,我去看了现场,让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那种感觉很奇妙,看见倪大姐在赛场上潇洒的拼搏,心中真是感慨颇多,有一种无法言语的自豪感,就好像是我自己打赢了球一样,好像在给世人说:“来来来,都来看看,这就是我们亚洲的女性!厉不厉害!”
黄球迷:
本人年轻时系上海高校乒乓女队员(兼队长)直至大学毕业。也曾在1960年代表上海青少队參加过全国青少队比赛,那时业余队员仅我一人,其余皆为市队人,郑敏之也在列。退休后频频參加上海市老年乒赛,曾获得女子单打亚軍。并为徐汇区老年队多次获得市老年赛女团冠軍效力。
耄耋之年參加夏莲世界球迷群仍敝人晚年之幸運。
汤球迷:
生于农村,村小学时见过老师玩过乒乓球,那时是稀罕物,小学生无法沾边。
初中到镇里,乒乓球在同学中开始多见,但是没有球拍,大家下课后就把课桌拼起来,中间夹着几本书当网,各自手持一本书当拍,玩得不亦乐乎。边上还围了半个班级的同学,谁输谁下。
高中到了县里唯一的省重点,操场边上有六七个水泥乒乓球台,同学之中也有不少县城的孩子,都有球拍,装备算是基本到位了,每天下课几分钟和中午休息时间全在几张球台边渡过。严格来说,高一我才真正打上乒乓球。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乒乓球就是一种莫名的执念。人多台少,而且就那几张台,也有好差,有的台面沙粒粗大,有的坑坑洼洼,有的内层的小石头都漏出来,每次都要靠抢。我那时打球自己瞎琢磨,主要在发球的旋转和速度上下功夫,因为不能抽扣球,原因是球网是钢筋焊接而成,球落网撞上去容易坏,大家心疼球,红双喜三星的要一块五一个,一顿早饭的费用。
现在经济发展,物资丰富,上个月买了一桶乒乓球,敞开了玩。
一直遗憾没有机会好好学乒乓球,也想着把孩子培养起来,至少是个爱好,以球会友多好。第一个孩子喜欢乐器,放过他。准备再生一个,这个一定要从娃娃开始抓乒乓球。
莲大姐的精神,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热爱执著,享受拼搏……一定还有更多,是我们还没深刻领悟到的。回想自己一步一步走来,靠的也是一份坚持。所以,人生下半场怎么走,还是要靠精神,要学习。希望在这里,能有所碰撞,有所寄托,有所收获,至少,你们来广东,知道在广州有个莲大姐的球迷会会员在。
看了这些文字,真能感受到有一种境界叫”忘我“,当性情中人遇到自己心仪的偶像或者爱好,就会忘了自己而全情投入,不端不装,真挚感人。
夏莲当然也被咱们感染了,分享了她不久前在斯洛文尼亚公开赛半决赛中的最后一球,智慧超群的球路变幻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叹。
她也聊到了其他乒乓名宿,这届世乒赛上遇到了和庄则栋同期的瑞典世界冠军本格森,目前受主教练佩尔森之邀帮助瑞典队,老友相逢欣喜合影。
她说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先生兼教练,恩爱的语气就和照片里藏不住的甜蜜一样,满满的幸福,让人羡慕不已。
郭球迷是有心人,找到了夏莲在1983年东京世乒赛混双搭档郭跃华夺冠的录像(/video/BV1dk4y167iF/),及女团决赛搭档曹燕华击败日本队的比赛片段(/s/video/BV1dJ411H7mz)。夏莲看了表示她会珍藏好这些录像,说她曾竭尽全力拼搏并努力鼓励和安慰同伴,坚信上帝会保佑所有善良的人。她的这番话让大家无比感动,好些心急的球迷都开始计划巴黎奥运会怎么去现场给夏莲助威了。考虑到目前球迷会已经有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群友,因此有个点子是到时各自带去自己国家的国旗,现场用别针把国旗全部别起来成一横幅,这样的世界球迷团出现在赛场只为夏莲加油喝彩,相信绝对是奥运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靓丽风景。
感恩夏莲,感恩命运,愿未来的人生路上,咱们能心灵相伴遥相呼应,彼此见证更多的奇迹、更多的幸福。
自由交流大平台,点击顶端“花无届”三字关注, flowerEFZ@163.com。
作者:山佳
作为一个乒乓球的准球迷,N年前总要买上一本《乒乓世界》,倒不是对其中的技术分析感兴趣,而是喜欢看看自己欣赏的选手,过上一把追星的瘾。因此,对倪夏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倪夏莲,与蔡振华属于同一时代滴,也算现任乒协主席刘国梁的师姑了。在第37届世乒赛上,她与郭跃华这对混合搭档,一路过关斩将,曾击败曹燕华与蔡振华组合,获得混双冠军。
此次东京奥运,倪夏莲已是58岁的奶奶级选手,代表卢森堡出战。在女子单打第二轮较量中,她迎战17岁的韩国选手申裕斌。第一局,倪夏莲就以11:2拿下,绝对宝刀不老。只可惜,还是因为岁数、体力原因,以3:4惜败给小将。就这样,倪夏莲结束了自己的东京奥运之旅。
之后,倪夏莲很是大度地表示:胜负输赢对我而言,其实早已不再重要,能够再次站上奥运会赛场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01
倪夏莲,1963年出生在上海杨浦区一个纺织工人家庭,手足五人,她是家里的老小。
1970年,夏莲开始接触乒乓球,就在水泥球台上开始练习。她喜欢琢磨,看着左邻右舍的大哥哥大姐姐打球,她就得出一个结论:原来乒乓球就是打到别人接不到的地方啊!小小年纪,悟性有加。
1970年,夏莲上了小学一年级,并进入校乒乓球队。教练特别喜欢夏莲,认为她是棵好苗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当夏莲把进入校队的消息告诉老爸后,老爸语重心长地嘱咐自己的宝贝女儿:你既然答应了,就得踏踏实实地学好本事。在老爸这里,女儿总是很棒滴,这也给了夏莲无限勇气。
上到二年级,需要每天早晨6点起床训练一小时,夏莲毫不迟疑,说练就练,天寒地冻也不怕。
1976年,夏莲进入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这是一个为上海队、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有着良好的师资,更有你追我赶的小伙伴们。
在这里,夏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知道如何在击球时,更好地带动腰和脚的力量,更养成了规律作息的生活习。以致于在58岁的高龄,还驰骋在世界赛场,这时的夏莲,总会轻描淡写地来上一句:吃老本哦。
1979年,在第四届全运会预选赛中,代表上海队出征名不见经传的夏莲,竟战胜世界名将童玲,令人大跌眼镜。这次获胜,也让夏莲昂首挺进国家队。
02
初来乍到,夏莲就发现:在国家队这个人才济济的圣地,想要脱颖而出,成为主力队员,就如同上天摘星星一样难。
天生命不硬,只能靠努力,笨鸟先飞成了夏莲的座右铭。每次训练,夏莲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每捡一个球,都是一路小跑,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就是在梦里,她都会一次次挥舞着球拍”快,接球,球来了“……
即使训练如此刻苦,在精英成群的国家队,夏莲还是不够出彩,坐足了三年冷板凳。那三年,夏莲始终没有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她没有怨言,更多的是恐惧。她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水平滴,为什么不相信我呀?
严重的竞争压力,让夏莲觉得危机四伏,小时那种打球的快乐消失殆尽,她认为,自己还不够好,还要加倍努力。
在国家队,虽然夏莲没有机会参加国际大赛,但也没被开回上海队。等她离队很多年后,教练才跟她坦言,你知道吧夏莲,国家队一直没有把你退回去,因为你太刻苦了,你捡球都是在小跑,打扫卫生全部都是第一名,上文化课又是优秀的,我们不忍心开除你,而你又那么热爱乒乓球……
03
一天,周兰荪教练满腹心事地对夏莲说:可否想过改长胶?如同灵光乍见,夏莲心中一动。
这也让夏莲醒悟,必须要在技术上有突破,有长进,否则被退回上海队,那可不是她的风格。
可真要改技术找人咨询时,谁都不敢下这个决断,因为这事关一个运动员的”生死存亡“。成功了好办,但若不成功,谁敢负此责任?
夏莲请教马金豹马教头,马教头倒是开门见山:要想拿世界冠军,只有背水一战;要战胜自己,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去拼命争取,这总比不死不活强。
夏莲环顾四周,主力就四、五个人,二十余人全都是陪练。与其按现有直板正胶打法等着被淘汰,还不如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改为长胶倒板进攻打法。
说改就改,夏莲还是勇敢接受了挑战,那是1982年2月。刚开始,夏莲在队内的成绩,直线下降,几乎没有资格代表上海队参赛,更甭提代表国家队出征了。那时的她,就像无头苍蝇,寝食难安。
好在马教头带着夏莲一起加大运动量,从每天训练五小时增加到八小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终于,夏莲找到了窍门,并摸索出正手八种接球法,练出了自己的独门手艺。
同年10月,夏莲在全锦赛上以怪球闻名,并拿到第二的成绩。这样,她具备了参加世界级比赛的机会。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在日本开幕,夏莲以黑马身份参加。最后,她与队友一起拿到了女子团体冠军,并与郭跃华联手,斩获混合冠军,那是她的高光时刻,足以载入个人编年史。
1986年,夏莲决定退役,她觉得自己应该走下一段的人生路程了。她做这个决定也不容易,因为乒乓球已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了,少了这个球,就好像人生失去了什么。
但再多拿一个冠军,对她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人生当断则断,毕竟乒乓球不是自己生命的全部。
夏莲去了上海交大读书,还是刘国梁刘主席的学长呢。即使去读书,夏莲还经常做和乒乓球有关的梦。最痛苦时,梦中的自己还在队里,还在训练。梦醒时分,一切物是人非……
04
八十年代末期,好多退役球员出国打球,如蔡振华去了意大利,曹燕华、施之皓去了德国。而夏莲也实在不想放弃自己热爱的乒乓球,就与德国一家俱乐部签订合同。1989年夏天,她登上前往德国的飞机。
尤其1991年,来到的第一天,俱乐部主席,也是市长大人,亲自到海关来接夏莲,就像慈父一样,张开双臂,拥抱着她。
在欧洲乒坛,夏莲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大杀四方,三次获得欧锦赛单打冠军,三次欧洲十二强赛冠军。夏莲感到很神奇,乒乓球给她带来过痛苦,也让她收获了很多希望与幸福。
夏莲的夫君,名叫托米,瑞典人,与本格森、卡尔松、阿佩伊伦、林德一个时代滴,也是佩尔森、瓦尔德内尔的大师兄。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后,托米就离开了瑞典队。之后,他前往澳大利亚队任教。
1994年,托米来到卢森堡担任教练。他一眼就看出,夏莲的训练与比赛是脱节的,于是开始帮助夏莲调整训练方法。夏莲的超强表现,强烈地吸引着托米,用他自己的话说”点燃了他”。托米性格幽默,他总爱称“世界上只有一个倪夏莲”,这也给了夏莲无限的自信。
以前的夏莲,从小在压力下长大,总想着自己应该赢,输了就没有踏实感,满腹的罪恶感,看什么都觉得不好。而在托米这里,没什么不大了滴,你尽力了就好。
对夏莲而言,现在的她早已不是为打球吃饭,她有自己的旅馆与公司,爱打就打,没压力,她又找回了那种打球的快乐。
对托米而言,夏莲你赢了,就接着打;输了嘛,我们就去渡假。1996年,托米带着夏莲参加美国公开赛,那次输了球后,两人就去开水上摩托,太浪漫了,好开心啊!夏莲心中,充满了感恩与知足。
2019年苏州世乒赛,夏莲输球后,托米上前拉着她的手,两人相依相伴,相视而笑。
05
东京奥运,是夏莲的第五次奥运之旅,2000悉尼,2008北京,2012伦敦,2016里约。在里约奥运会时,夏莲与网球名将德约科维奇一起聊天,说起自己从没有让自己受过伤。
小德非常惊讶,竞技运动员难免都会受伤哦。夏莲分析自己,一是自己的动作比较合理,从小学的本事,比较正规;二是训练不是很多,累了就歇。
2016年里约奥运之后,卢森堡乒协找到夏莲,问她接下来的计划。夏莲很干脆,不打了。他们就说,今天不算。过几天,又来了。他们这么坚持的原因,是除了夏莲以外,卢森堡再没有别的选手可以参加乒乓球单打。
如此反反复复好多次,夏莲能够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卢森堡 体育 部门一次又一次真心实意的邀请,她珍惜这种被依赖的感觉,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也源自于自己心中对乒乓球不舍与不灭的热情。
其实,能够参加奥运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夏莲也是通过欧洲运动会拿到铜牌之后,才获得入场库滴。当时的她,特别激动,因为她是欧洲拿到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入场券的第一人,56岁的高龄奶奶了。
38年前,在日本东京,夏莲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2021年,她又以奥运参赛选手的身份故地重游。此时的她,感到无比幸运——一个人能够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很不容易,对于我来说,能够一直打乒乓球到今天,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身边的朋友,总爱说夏莲“娇滴滴的”,她自己没察觉。朋友又说,还不是被托米宠的。夏莲这次倒是笑嘻嘻地回答,这倒是真的。
东京奥运,夏莲输球后,许多人好奇,夫君托米的反应如何。托米发声了:你要赢得起, 同时也要输得起。输了比赛,那就是人家打得比你好,要恭喜对方。但是,我们如果不努力,是不可以原谅自己的。
如今,夏莲已是奥运赛场上最年长的乒乓球手,在乒乓世界里演绎自己的传奇——我对自己参与奥运会的定位很清晰,我参加比赛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奖金,而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至少,我这个年龄还能参与奥运会,我希望给比赛带去正能量和拼搏精神,向世人展示乒乓球可以很美。
对于三年后的巴黎奥运,夏莲并没有过多展望。如今的她,更在意自己的 健康 ,在意自己的家人,还有自己的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我与周毅二三事(花无届第145期)
下一篇: 【纳兰心语】南方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