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傍晚,窗外华灯初上,家里节庆氛浓。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在祝福声中开启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共同送别五味杂陈的庚子年,憧憬一个吉祥顺遂的辛丑牛年。
家庭聚餐饭桌上的话题常常会聚焦到年龄最小的那个家庭成员,这次也不例外:我们聊起了在二附中就读的女儿的住宿生活。忽然我意识到:联结起饭桌上这一家人的,除了温馨的亲情之外,还另有一条特殊的纽带 —— 我们当中有着三个“二附中人”。
最早知道华师大二附中是在1980年。那年我的表姐小学升初中,她毅然放弃了保送市重点延安中学的机会,成功考上了华东师大二附中,成了全家人的骄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一年级,听父母说起这件事,便在稚嫩的心灵间暗暗种下一颗小草:将来我也要报考这所全上海最好的学校。
时间来到1985年,那年我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是稳妥地接受延安中学的保送,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冒险”报考二附中 毫不犹豫地,我选择了去拔那颗幼时种下的小草,宁可放弃保送机会。
承蒙苍天眷顾,我也顺利地考取了。
1985年秋,怀揣着录取通知书的我第一次踏进了二附中“神圣”的大门。那年学校刚从金沙江路迁来枣阳路新校园,还在收尾施工、绿化大多还没种植。即便如此,我也已经被校园规格之高、设施之全震撼到了。
那个年代的上海还呈现着 “老穷破”的状态,尤其是普陀区。学校的南门通向光复西路(后来改到了辟通后的枣阳路上),光复西路一边是苏州河,另一边密布着连片的棚户和阴森的厂房。从临近的强家角渡口走到学校,一路上扑鼻而来的是呛人的煤烟、洗刷马桶的臭味,化工厂的刺鼻排放,以及黑臭河水散发的异味。北门通向的是华师大,但中间隔着一片城中村,需要沿着一条狭窄阴暗的小路穿过一片密密麻麻的棚户,才能进入华师大。每次学校安排晚上的活动,结束后都需要找同学结伴才敢走这条路。
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附中那美好得几乎不真实的校园:绿草覆盖的足球场,铺设着锃亮地板的体育馆、宽敞明亮的食堂,每门学课一整层的实验室、巨大阶梯教室里悬挂的一排排的彩色电视机…...
初入母校为她的校园所折服,接下来的六年里则被她的内涵所感染、被她的底蕴所征服。这六年也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最难忘、最怀念的一段岁月。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画作,进校门时的我是一张上了底色的画布,六年后走出校门时这张画布上已经留下了达芬奇的线条和梵高的色彩。画作历经三十多年之后鲜艳依旧。母校的学科教学代表了上海滩的顶流水平,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本来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然而六年里我感受到的最大收获却还不是那些学业成绩,而是这么几件来自母校的 “馈赠”:她赋予我独立人格
她帮我塑造有趣灵魂
她带给我终生挚友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历程伴随着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罕见的社会剧变:从意识观念到文化审美、从生活方式到社会面貌。由衷感激母校呵护着我们站立在波澜壮阔的潮头,用她隽永的底蕴帮助我们形成了端正的三观、铸就了独立的人格。
回想当年,老师们最善于鼓励我们大胆地、开放地、辩证地、独立地进行思辨,很少设限,绝不灌输;无论话题难易,都会抛砖引玉、启发引导,哪怕出现了出格的想法也从不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对我们犯下了错误则更是宽容大度、循循善诱。
正是在这样开放宽松的环境里,我们走过了探知求真道路上的每一步;也正是从这种开明自由的氛围中,培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奠定了卓越的人品格局。“人格独立、思维理性、大气豁达、务实可靠”,是我所观察总结二附中校友普遍具备的性格特征。这些年我在工作岗位上先后共事过十多位各届二附中校友,从他们的身上无一例外地能发现这些二附中给我们留下的烙印。
母校最注重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在母校度过的六年是一段彩色斑斓、立体灵动、精彩丰呈的青春旅程;是离开多年之后还经常回忆起的一幕幕精彩:嗨翻全场的元旦文艺汇演、挥洒汗水泪水的足篮球赛、乐趣横生的长兴岛学农,开往金山火车上的难忘班会…… 还有那些年自由徜徉在兴趣海洋中的美好日子。感谢母校,是您给了我一个有趣的灵魂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母校还给了我一群值得珍惜一生的挚友(life-time friends)。您为我们打造了相近的价值观,您赋予了我们美好的共享记忆,使之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无论走多远都永远拥有共同的锚点。昨日我们萍水相逢,今天大家天各一方,这份同学间至真至诚的友情绵绵、千载不变。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过短暂,转眼间来到1992年那个依依惜别的季节。在无尽的不舍中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和亲爱的老师同学,可是在我的心中,母校却从来不曾远离:每每在学习上遇上困难,都会去往珍藏的岁月中搜索灵感;每当在工作中遭遇挑战,都会从记忆的源泉里寻找动力;无数次在梦境里飞奔在母校的足球场上,许多次在睡梦中来到母校的教室参加考试。醒来后喟叹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也许在我的下意识里从未把自己当成过客。
1998年母校四十周年校庆,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们相约回到母校欢聚。校园里的一楼一室都是那么熟悉、一草一木皆是如此亲切。2008年五十周年校庆,第一次来到张江新校区,尽管不再熟门熟路、甚至屡次迷路于楼宇之间,但那份温暖、那片自豪却变得越来越强。
日历翻到了2018年的金秋十月,母校的六十大寿。这次带着女儿一起回母校,原本只是想和她一起见证母校60年的光荣和梦想。不曾想,此行居然让她跟我当年一样立下了非考二附中不可的决心、并就此一步步地朝着目标努力,最终得偿所愿,美梦成真。送她去学校报到那天,当我们目送她拖着巨大的行李箱走进祖冲之路校门的那一瞬,我的思绪又飘回了那年夏天的光复西路。
自从家里多了一个“附二代”,我也有幸拉近了跟母校的距离:每次接送她时都会隔着校门多看一眼母校;听她分享校园生活时我经常露出会心的微笑;守在电脑前观看元旦文艺汇演直播的兴致似乎不输当年……
母校的点点滴滴让我倍感欣喜,从“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校训到“N个百分百”的教育目标,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到令人羡慕的人文教育,从开明自由的校风到格调清新的官微,我看到了一份坚守和传承、看到了一种突破和创新。感谢这份传承,让相隔三十年的两代附中人能默契交流;凭借着这些突破,母校几十年来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耳边传来的一曲非常熟悉的旋律,把我从思绪的闪回中拉回到年夜饭的饭桌上。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春晚,成龙和李玟正在演唱“明天会更好”。这首歌的原唱是罗大佑等一批当年的群星,而那年恰好是1985年。
祝愿所有二附中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牛年大吉,牛气冲天!祝愿亲爱的母校明天会更好!
向母校各位任课老师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语文:顾朝晶老师,顾驷驷老师,张以谦老师,陈炜老师
数学:滕永康老师,麦加馨老师,舒敏华老师,
英语:周建英老师,俞家黻老师,葛淑琴老师,郭瑞山老师
物理:张大同老师,吴一敏老师,许晓梅老师
化学:郑隆海老师
政治:袁军老师,蒋凤芳老师,施祖均老师,姚国平老师
历史:周靖老师,陆诚老师,吴春复老师(特别感谢周靖老师,先后授业予我们父女两代人)
地理:沈明岚老师,孙民基老师
生物:黄素行老师,杨永健老师
体育:吴群老师,施振兴老师,刘金海老师
计算机:蒋建国老师
音乐:夏德和老师,易小珏老师
美术:鲍友才老师
劳技:索锡骅老师
作者简介盛源, 1989年、1992年分别从二附中初高中毕业;199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和国际金融双学士;2006年上海交大MBA毕业。先后在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和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工作,现任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以色列散记(花无届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