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唯见长江天际流(花无届第95期)

槐米 2023-07-20 13:45:48

1969年1月14日,我从二附中初中毕业,离开上海到安徽和县插队。虽然,67届初中上山下乡的之前,已经有同学提前去了江西井冈山农村、黑龙江建设兵团,但是,大部队去的则是安徽巢湖地区。其中,1月14日第一批到和县,十多天后的第二批是肥东。因此,学校特地派出老师先去当地考察,回来后开会向我们介绍了情况。

安徽和县依长江而建,东流的江水在这里折回转向北方奔流。和县历史悠久,风光迤逦,人文荟萃。这里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西梁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天门山,如今称东、西梁山,在安徽境内。其中,西梁山在和县,东梁山在江对岸的当涂。西梁山临江悬崖峭壁上,有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今天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单位组织共青团员清明扫墓,我们来到了西梁山的革命烈士塔下。听当地的老人说,渡江战役前夕,战士们吃过饭后全部将碗丢到地上。碗碎,表达了出征前战士们破釜沉舟、视死如归的决心。次日,百万雄师过大江。为吸引敌人兵力,和县段的队伍提前一小时出发,牺牲很大。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山顶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年的军号声、呐喊声已经远去,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尽。几十年来,有一代代前来瞻仰的青年,有江上往来船只,飞翔鸟儿的日夜陪伴,革命烈士不会寂寞。

“陋室”

唐代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刘禹锡担任和州刺史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不过,现在的“陋室”,则是清乾隆年间,知州宋思仁在旧址上的重建。1986年,省、县拨款对“陋室”进行了修葺,向外开放参观。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和县建筑设计室工作,我们办公的规划建设局大楼距离“陋室”很近。记得那时候门前有一条细细的水流和一座小小的土山包。当年没有旅游的喧嚣,鲜少参观者,一切都显得古朴而清净。

我喜欢下班后一个人站在小小的院落中,看夕阳下的树影在白粉墙上摇曳。静静地感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的深邃意境。寂静中,仿佛能够听见一千多年前文学大家们的吟诗声、谈笑声和悠远的素琴声。

80年代中旬,“陋室”举办了一次潘玉良画展。看原作,更能够体会作品的精髓。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我接连去了几次。参观的人不多,可以从容地欣赏,细细地品尝每一幅画。回顾历史,斯人已乘仙鹤去,留得文采代代传。

鸡笼山与香泉河

“两月青山不暂离,入城未见有山时。万峰送我都回去,只有鸡笼未肯辞。”这诗是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对鸡笼山的赞美。

从这里到我当年插队的陶店,直线仅10公里。劳动的时候,抬头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大鸡笼”,时不时能听到农民讲山上和尚的故事。鸡笼山也是我们去县城的必经之路,可是在和县多年,我竟从未去过。直到去年,才还了几十年的夙愿。

鸡笼山向东北13公里的香泉,是我当年迈向农村的第一站:由于下雪,车到香泉后折返,把我们“扔”在半道上。当天,我们只得寄宿在香泉的农民家,第二天才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翻山步行十多公里到达陶店,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活。香泉的温泉非常有名,从北宋开始,王安石等历代文人来香泉时,均留下了题咏。我插队的时候,看到当地一些干部和农民,每年都会专程去香泉泡温泉。现在这里更是建成了香泉度假村,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乌江楚霸王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决战于垓下,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项羽无奈带着残部,南逃至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一带。前有长江阻隔,后有追兵将至。他不愿意丢下部属独自渡江逃命,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自刎于长江边的凤凰山上。

项羽死后,当时就墓葬了他的残骸和血衣。后人于这里建亭祭祀。唐初建祠,由书法家李阳冰题“西楚霸王灵祠”。传说项羽未成帝业,他的祠是不能建百间的,所以当年建的“霸王祠”是99间半。千百年来,经历战火,到现在建筑已所剩不多。

1984年,“霸王祠”重建完毕,门匾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上世纪80年代,我分别陪同上级单位、协作单位去过乌江“霸王祠”,可惜没带照相机留影。

作者介绍:

钱初颖,二附中67届(2)班初中毕业,在安徽和县插队、工作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末,调江苏太仓,在科技条线工作至退休。

主要出版:《毕加索》《米开朗基罗》《金色的日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花与微笑》编写 上海三联书店/ 2015年。

主要作品:《浅谈城市住宅区设计的几个问题》城市问题/1991.10;《太仓市产业布局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9.8。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下一句是什么?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一曲悠扬的歌声,表达了无尽的思念、惜别、问候、思念和寄托。

扬州故事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滔滔的长江,东依静静的京杭大运河,历来就是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博大精深的博物城。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其由来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遂以"扬"为州名。

扬州建城始于2400余年前的春秋时期,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扬州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注:诗中的扬州不是现在的扬州市,而是当年的扬州府。包括现在的南京、镇江、扬州一直到苏州一带。州府行政中心还是在南京)

春秋时代的运河,汉代广陵王的墓,南北朝的古刹大明寺,隋代迷宫、隋炀帝陵,唐城遗址,宋元时期的普哈丁墓、仙鹤寺、平山堂以及明清时期的楼、台、亭、阁、园林等,更使古城扬州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平添了扬州这座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

古诗里的春天总是最美好的,万物苏醒,春光明媚,什么都是刚刚开始的,什么都是希望满怀的。在这个春天里,应该到扬州去看一看,这个时候正是那里最美的时候。那里的天气,那里的烟柳,那里的琼花,都带着浓浓的春的气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的作者分别是谁?还有朝代?

作品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