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半日仙
“现在上的通天门,几乎呈九十度,上去之后,你们就成仙啦!”年轻的女导游这么一解说,大家都笑起来——花98元就能做一回仙人,天庭优惠价!
放眼一瞧,几乎全是仙女。也难怪,女神节嘛,女人们好不容易有个理直气壮的理由,扔下锅碗瓢盆,撇下老公孩子,在车里摇晃了四个小时,到了这几万年前的神仙洞府,吸一口仙气,在剩下的364天里才有力气和男人们一道扛活,与柴米油盐搅和,跟老公斗勇,和孩子斗智。
说实在的,自从进了这蓬莱仙洞我就有点晕——导游说,这是奔马,那是狮子;这是青蛙,那是莲花......可能是我的想象力不够,怎么看也不像。正琢磨着这些石头的确切形象,导游如蜻蜓点水,已经远去。索性自顾自瞧,不急不慌,我觉得它像什么它就是什么。
洞,幽暗而深长,点缀着彩色的灯光,人群鱼贯而行,脚步踏碎了洞府的神秘。洞里,开阔处如同厅堂,可容百人;狭窄处,像我这样还未发福的身子须侧身而过;低矮处,弓腰屈背;高旷处,宛如层楼。
越往里走,看见的钟乳石越多,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形状各异——粗如柱,细若笋;如钟,如佛,如壁画,如野兽,如龙宫,如瑶池,如海螺,如罗纱帐,不一而足。
据说,钟乳石一百年才长一、二厘米。这些千年万年乃至亿年的老顽童,与幼稚的我对视。我满怀敬意,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寒意彻骨。有人在洞壁上刻上“XXX到此一游”(希望流传后世,永垂不朽 ),还有一个家伙竟然把名字刻在一片钟乳石上,后被人刮擦掉,至少抹去了一毫米——这块钟乳石白长了十年!
我拍了一些照片,钟乳石美轮美奂。但在近前看,没有图片的效果好(这就好比明星照)。
出了洞口,回首,很普通的一座山。无险峻之岩,无高耸之峰,谁能想到它腹有玄机,胸藏锦绣
午后牯牛降
下午,旅游大巴把我们从石台县拉到祁门,游牯牛降的九龙景区。到了山脚,一泓碧潭上的九曲栈道,颇有点引人入胜的诱惑。
牯牛降这名字很有意思,如果改成“牯牛山”,那就平平无奇。估计有人是被牯牛降这名字吸引——牯牛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说白了,就是一座山,它的形状像一头从天而降的大牯牛。甚至还有传说,它是老子的坐骑青牛幻化而成,神吧 虽然我这凡人的肉眼没看出是哪一头牛,不过这名字确实透着几分神秘——中国有无数个牯牛岭牯牛脊牯牛山牯牛峰,牯牛降恐怕独此一家!
穿过九曲桥,进了景区,水声隐约而来。数日阴雨,瀑布先声夺人。沿着峡谷上山,巨石堆砌,杂树苍苍,高岩上的流瀑有的秀气细如白练,有的雄浑如擂战鼓;有独瀑,有叠瀑。一路上,瀑名多以龙称之,三龙,九龙。山不甚高,无雄奇之处,但有瀑布助势,山便活了起来——如果枯水期游此,牯牛降不过是牯牛山而已。
有人嫌太单调,半道而返。还有人听说爬山只为了看水,索性流连于山下的油菜花丛。我老家的油菜田是大片大片的,无边无际的花海,明亮的色彩里流动着花香还有青草的味道——这山里星星点点的油菜田相形见绌。从小在湖边长大,对山总有几分敬畏。爬山,观瀑,听水声泠泠、咚咚、哗哗、隆隆,水在湖里是娴静的少女,山给了她另一种姿态。
下山走的是另一条道,“牛背”的下方与对面山之间,骤现湖泊。一道大坝拦筑,水清如碧,四围苍山莽莽,烟云笼罩。高山起平湖,如同不意间凝视美人,身心皆受抚慰,疲累一扫而光。由此,折而下行,半个多小时后轻松抵达山下。比预定时间早了许多,大巴车等着我们回家。
如此一日,匆匆。牛年三八,三八放牛,胡诌几句,且作一笑——
蓬莱半日仙,午后牯牛降;此时变女神,回家是糟糠。
往期文章:
讨红包
乡村教师:“校长”
乡村教师:“木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讨红包
下一篇: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