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周朝的那点事

白敛 2023-07-20 13:14:17

(一)

春末,镐京城内。

傍晚时分,市场和街道上已经冷清。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正在玩耍。他们在一个大孩子的带领下,一边拍手一边唱歌:“月将升,日将没,檿(yan)弧箕箙,几亡周国。”

唱完,又接着唱,越唱越整齐,越唱声越大。

(二)

黄昏,原野上暮霭四起。

一队车马正在官道上奔驰。最前面是一匹白马,一员将领使劲抽着坐骑,白马顾不得疲累,在疼痛中惊起,像风一样掠过树木,惊飞宿鸟。很快,那马到了城门前,将领从马上一跃而下,拦住正在关城门的兵士,“大王的车驾就在后面,马上要进城,打开城门!”兵士们闻言,推开沉重的大门,肃立在两旁等待。

半个时辰后,周宣王的车驾和侍从人马陆续进城。

周宣王姬静坐在车里,思绪纷纷:总算回到京城!这次去固原州来回长途跋涉,真累啊!可是此行非去不可。唉——,姜戎的势力一天天扩大,在周朝西边作乱,袭扰边境,抢掠人口财物,固原州离姜戎最近,百姓深受其苦。区区异族,竟敢把我大周朝不放在眼里!我一定要征服他们,让周边的小国敬服,重现祖先的荣耀。

宣王想起了周朝的祖先们,自从武王建国,传至成王、康王等,历经七代,国家强盛,四周小国归顺,诸侯各国尊崇周天子,百姓安宁,天下太平。到第八代夷王时,周室衰微,分封的诸侯国日渐强大,开始藐视天子,到了每年定期向周天子朝贡时,有的礼仪怠慢,有的找理由推脱不来,还有的公然不纳贡。到他父亲周厉王继位时,王室更加衰微,诸侯间常相互攻打,不听周王的号令;很多诸侯不来朝贡,国库空虚。厉王想扭转周室的颓势,于是推行经济改革,狠抓农业,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他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掌管国事。那荣夷公本是贪图财利之人,父亲与他亲近,听信荣夷公,实行“专利”,垄断山林川泽,老百姓捕鱼狩猎伐木一律交税。

作为一国之君,宣王能够理解父亲改革的初衷——他想通过改革,重振周室。只是,事与愿违。在宣王看来,父亲的过错有三:一是太急于求成,“专利”实行,使百姓无法自立生存,激起百姓的怨恨;二是不择手段,不准百姓和官员们发泄怨言、非议朝政,让卫巫(一名卫国的巫师)监视臣民,违者处死。卫巫的亲信和耳目遍布国都,国人惶惶不可终日,走在路上都不敢说话,互相使眼色算是打招呼,用暴力压制怨言,如同火星落入干柴,必然激起暴力反抗;三是任用刚恶之人,不听大夫芮良夫、召公虎等人的劝谏。荣夷公霸道,喜欢独占财利,卫巫乃奸恶之徒,他们打着周王的旗号谋私利施淫威,犹如火上浇油。作为儿子,宣王怨恨自己的父亲,国家几乎葬送在他手里,连带他差点儿送命,要不是召公的话——

他想起那些可怕的日子。

那是周厉王三十七年。国都里的百姓忍无可忍,长久以来淤积的仇恨终于燃成熊熊大火,他们不约而同起来反叛,攻入王宫,袭击周厉王,父亲逃到彘地。他那个时候很小,来不及逃走,召公将他偷偷藏在自己家中。百姓们攻下王宫,发现周王逃脱,怒火无处发泄,得知周王的儿子被召公虎藏了,转而围住召公家,逼他交出来。召公的儿子和自己同年,他偷梁换柱,用自己儿子的性命换下了姬静的命,保住了周室的血脉。父亲在彘去世后,姬静继位。如今,自己为王多年,一直勤于政务,如履薄冰,惧怕祸乱。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国力有了很大的恢复,但内忧外患仍在。有生之年,他希望再现周朝的盛世,一想到这,宣王感觉肩上责任沉重。

为了收服姜戎,宣王曾经御驾亲征,本打算一举而定,结果在千亩那个地方被姜戎打败,战车步兵损失很大。宣王不甘,决心再次讨伐,恐怕士兵不够用,这次去固原州,就是查阅户籍,实地调查情况,为出征做好准备。太宰仲山甫多次劝阻他兴兵,宣王没有听从,他认为如果不慑服姜戎,那么四周越来越多的小国将效仿姜戎,不服周国。

无论如何,要把这个挑头的家伙制服。可是,困难还有很多,唉-----

(三)

车驾缓缓地在街道上行走。想到快回到王宫,能好好地休息,宣王心里高兴起来,把烦心事暂且放下。

忽然,传来清脆悦耳的童声,原来是一群孩子在唱歌。宣王脸上泛起了喜悦,他仔细地听着,“月将升,日将没,檿(yan)弧箕箙,几亡周国。”

不对劲!这歌词真讨厌。

宣王赶紧叫停了车驾,让手下去带那群孩子过来。那些唱歌的孩子看见兵士们走来,吓得一哄而散。兵士只抓到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个小孩子,带到宣王面前。两个孩子非常害怕,宣王安抚好他们,问:“你们刚才唱的歌是谁教的 ”那个小孩子战战兢兢地说不出话来,大一点的孩子回答:“三天前,有个穿红衣服的小孩来到市场上,教我们唱这歌。现在,满京城的小孩都会唱,不止是我们这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孩现在在哪里 ”“从教歌以后,就不知去哪里了。”宣王看问不出别的,就放了两孩子。随后,把管理市场的官员叫来,吩咐他传自己的命令:如果再有小孩唱这首歌,连同他的父母哥哥一起问罪!

当夜宣王回到宫里。第二天早朝,他把这件事讲给大臣们听,问:“你们谁能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 ”大宗伯召虎回答:“檿是山上的一种桑木,可以用来做弓,所以叫做檿弧。箕是一种野草,可以用它编织成箭袋,所以叫箕箙。依臣的愚见,咱们国家恐怕有弓矢的灾变。”太宰仲山甫说“弓箭是国家用来打仗的武器。大王如今打算报姜戎之仇,假如连年战争,肯定有亡国的灾难。”宣王沉思了一下,点了点头。又问:“那个红衣服的小孩是什么人呢 ”太史伯阳父说:“依我看,这几句暗示亡国的童谣是上天用来警告大王的。”

“如果我停止讨伐姜戎,烧毁武器库里的弓箭,再命令全国不许制造、买卖弓箭,是不是就能避免这场灾祸呢 ”宣王忧心忡忡。

伯阳父说:“我观察了天象,这场灾祸的征兆已经形成,好像在王宫里面,和外面弓箭的事没有什么关系。‘月将升、日将落’预示着女人将干预国政。”

宣王很纳闷,皇后非常贤德,自己从不贪恋女色,这灾祸从何而来呢 他闷闷不乐地到了后宫,对姜后谈了这事。姜后说:“巧了!宫里刚刚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正想向您报告呢。”

(四)

夏朝桀王末年,褒城的神人变成两条蛟龙,降落在王宫的院子里,嘴角流着龙涎。宫中人很害怕,想要驱逐,又怕招来灾祸。有人说,龙乃神灵,龙涎一定是祥瑞之物。蛟龙后来飞走,但是那龙涎被人用金盘收藏起来,放在一个朱红色的匣子里,保存在内库。后来人们就忘记了它,一直在库里放了九百多年。

到了周厉王末年,有一天,匣子里突然放出光来,掌库官赶紧报告大王。厉王问是什么东西,掌库官取出记事让他看,上面记载:x朝x年x月蛟龙降于宫中,收龙涎藏之。听说是龙涎,周王很好奇,命令打开匣子看看。手下人呈上,周王伸手去接,不小心匣子掉下来,里面收藏的龙涎都流到庭院的地上。周王愣了,手下人惊慌不已。但周王没有责罚他们,只是瞪着地面:那龙涎虽然洒落,却凝成一颗圆圆的水珠,骨溜溜地转。忽然之间,它变成一个小小的元鱼,在院子里来回转悠。周王和手下人被眼前的变化惊呆了,等厉王反应过来,喊道:“快追!快追!”侍从们追赶它,那元鱼跳跃自如,忽隐忽现,一直进了王宫,后来不见了踪影。

(五)

姜后告诉宣王,昨晚宫里一位年老的宫人生下了一个女婴。这位宫人今年五十多岁,是先王宫里的婢女,自先朝怀孕已经四十年。一直挺着肚子,宫人都讥笑她,说她怀了怪胎。因为先王曾经下令,赐给她一个使女伺候和一间屋子居住,直到她生下孩子。所以,她始终留在宫里。后来,先王逃到彘,她被冷落,谁也没把她的怀孕当真,以为她得了怪病。她住在宫里最冷僻的一间旧屋里,除了那个陪伴的使女,人们几乎忘记了她。没想到昨夜真的生下孩子。那个使女报告了女官,女官立即禀告了姜后。

宣王惊讶得瞪圆了眼睛,连忙问:“那女婴在哪里 ”姜后说:“因为怀疑是不详之物,已经命人用草席包裹,扔到城外的清水河里了。”

宣王立即召老宫人,询问她怀孕的原由。

那老妪见到王上和王后,伏地磕头,求大王饶命。宣王说:“你实话实说,到底是怎样怀孕的 不得有丝毫编造和隐瞒!”

老宫人回忆——

那是先王末年的春天,我才十二岁。一天,我正在宫里的花架旁采蔷薇,脚下一滑,原来踩到一条滑溜溜的元鱼上。我正在奇怪这里怎么会有元鱼 接着感觉有东西进入我的身体里,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再看,那元鱼不见了,后来肚子就一天天变大,就像怀孕一样。

我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明不白怀孕,受到别人的羞辱,恨不得去死。后来,有人把这件蹊跷事禀告了皇后,传到先王耳中。先王特地召见了我,仔细询问后,沉思了好一会,并没有降罪于我,反而让我生下孩子……

宣王听完,左思右想。有关龙涎的事很早他听说过,如今和宫人怀孕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让他不安。是巧合,还是天意 是吉,还是凶 想起那四句童谣,宣王觉得这个女婴可能会给周朝带来灾祸。不过,女婴已经扔到水里,灾祸应该消失了吧

打发走老妇,他叫来太史伯阳父,让他再算一卦,看看妖气消灭了没有。伯阳父算后,献上卦辞: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檿弧箕箙!

宣王不明白什么意思。太史说:“拿十二地支相关的属相推算:羊为未,马为午。又哭又笑,是又悲又喜的象征,这事大约发生在午未之年。根据我的推测,妖气虽然已经出宫,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

宣王听了这话,愈加忧闷:难道那女婴还活着 于是下令:城里城外,挨家挨户查问女婴的下落。不管死活,只要有人从河里把她捞上来献给朝廷,赏给棉布丝绸各三百匹;如果有收养起来不报告的,一经邻里举报,罪犯全家斩首,举报人也同样赏给那么多东西。宣王命令上大夫杜伯专门监督负责寻找女婴这件事。

又因为卦辞上还有“檿弧箕箙”的话,宣王命令全国不许制造、买卖山桑木做的弓和野箕草编织的箭袋,违者处死。命下大夫左儒监督命令司市官到处巡逻。

(六)

春末的一天,天气炎热。官道上走来一对中年夫妇,那妇人抱着几个箭袋,正是用野箕草编成的。男人背着十来把用山桑木做的弓,跟在她后面。这夫妻两个,住在老远的乡下,赶着城里正午开集市,进城来做买卖。还没进城门,刚好被司市官迎面撞上,大喝一声:“拿下!”手下的差役先把妇人抓住,那男人一看不妙,把弓扔了,撒腿就跑。差役追了一段路,男人跑得没了踪影。

男人跑走,躲藏了一夜。他想来想去,不明白兵士为什么要抓他们。第二天早上,他悄悄进城打听消息,才知道昨天大王发布命令:不准制造、买卖山桑木做的弓和野箕草编织的箭袋,违者死罪。他来到市场,人们议论纷纷,说昨天北门有个卖弓和箭袋的女人被司市官处死。男人很伤心,赶紧出城,躲在没人的地方流泪。想到自己运气好,逃过了灾祸,捡了这条命,心里又欣慰起来。

他不敢再走官道,沿着清水河走,走了很远,看见前面有一群各种各样的小鸟一边飞一边叫,他很好奇,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草席包裹浮在水面上,许多鸟用嘴衔着包,边衔边叫,快要拖近岸边了。男人感到很奇怪,把鸟儿驱散,从水里捞起席包,解开一看,只听得一声啼哭,原来是一个女婴。男人心里想:“这女婴不知被什么人抛弃 竟然被一群鸟儿衔出水来,将来一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我无儿无女,如果把她抚养大,老了就可以依靠她过上好日子。”解下布衫,把女婴包好抱在怀里。

到哪里去呢 回家 不行!说不定兵士就等着抓我。琢磨来琢磨去,想起褒城有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不如去那里碰碰运气,希望能有一个安身之处。

于是,绕开大道,奔褒城而去。

(七)

周宣王四十三年,时值大祭。宣王斋戒三日,沐浴焚香,临时住在斋宫里。这天夜里,大约二更时分,斋宫里静寂无声,一个美貌的女子从西边方向慢慢地走过来,一直走进斋宫里面。宣王怪她冒犯了斋禁,一边大声呵斥,一边急忙呼唤手下人把她捉住,可叫了半天,也没一个人答应。那女子一点儿害怕的意思也没有,走进太庙里面,大笑了三声,又大哭了三声,然后不慌不忙,把那七位先王的牌位,捆成了一捆,拿着往东走了。宣王从床上爬起来追赶,忽然吓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宣王心神恍惚不安。礼毕,匆匆叫人把太史伯阳父叫来,把梦里的事都告诉了他。太史说:“这预示着将有女人祸国,看来妖气没有除掉啊!”宣王问:“以前杀的那个妇人,不是已经应验了吗 ”太史沉思了一会,说:“天道深奥难测,到时候才能验证。一个普通的村妇和国家兴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依臣之见,妖女和宫中有关系啊!”

宣王忽然想起了那个女婴的事。

三年前,曾命上大夫杜伯负责查访妖女一事,到现在杜伯也没有给他汇报情况,不知道是否有下落。于是,把杜伯叫来。责问:“那个妖女的消息,为什么迟迟不来向我报告 ”杜伯回答:“我以为妖妇已经被正法,童谣也应验了,没必要继续搜索惊扰百姓,因此就中途停止了。”宣王听了大怒,“有令不遵,贻误大事!来人,推出朝门,斩首示众!”

王上盛怒,文武官员战战兢兢。杜伯想,无人敢为我求情,我命休矣!武士推着杜伯往外走,这时,有个人从文官队列里走出,一把拉住杜伯,连声说:“不行!不行!”宣王一看,原来是杜伯的好友左儒。只见左儒跪下给宣王磕头,说:“我听说尧当政时闹了九年的水灾,也没影响他称帝;汤当政时赶上七年的旱灾,也不妨碍他当王。上天的变化尚且没什么妨碍,人妖的事又怎么可以全信呢 大王如果杀了杜伯,我恐怕老百姓把这没影儿的话到处传播,让外族人听了,也会对咱们产生轻视怠慢之心。还望大王把他宽恕了吧!”

宣王说:“你为了朋友而违抗我的命令,纯粹是看重朋友而轻视君王。”左儒说:“如果君王做得对而朋友做得不对,我就会违背朋友而顺从君王;如果朋友做得对而君王做得不对,我就会违背君王而向着朋友。杜伯没犯可杀的罪过,大王要是把他给杀了,天下人必然认为您不英明。要是我没能劝阻您杀他,天下人也必然认为我不忠实。大王如果一定要杀杜伯,那么就请您允许我和他一起死。”

宣王很生气,说:“我杀杜伯,就像拔掉一根蒿草,用得着你在这儿多费口舌 ”大喝一声“快斩!”

杜伯被斩。

左儒回到家,拿剑自尽。

第二天,宣王听说左儒自杀了,心里后悔杀了杜伯。自己盛怒之下,听不进忠臣的规劝,大臣们会不会认为我同父亲一样暴虐 父亲落得逃亡下场,他常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贤明的君王,没想到如今自己的行为也很残暴。他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担心,上天已经警示,不知道国家将要发生什么样的灾祸。夜里躺在床上睡不着,昼夜忧思,渐渐地就得了一个精神恍惚的病,说话颠三倒四,好多事都记不住,常常连朝也上不了。

(八)

宣王四十七年秋天。

秋高气爽,正是游猎的好时候。最近,宣王病情好转,他想去城外游猎,好提提精神,能够早日主持政事。

大家一看大王身体好转,有兴致游猎,也非常高兴。打猎的时候,文臣武将个个奋勇争先,所获猎物丰富,争着向大王献功。宣王心情愉悦,传令回城,论功行赏。走了三四里,宣王觉得困倦,打了一会儿盹。忽然,一辆小车从远处朝王驾冲过来,车上站着两个人,手里拿着红色的弓箭,向宣王打招呼:“大王一向可好 ”宣王定睛一看,原来是上大夫杜伯下大夫左儒。

不对!这两人不是死了嘛 宣王揉了揉眼,人和车又不见了。他问手下人,刚才有没有看见一辆小车载着两个人在我的车驾前面 手下人都说没看见。

宣王正在疑惑,那小车又出现了,来来往往,在王驾前面转。宣王又惊又气,拔出太阿宝剑,朝着杜伯左儒挥舞,大骂:“罪鬼,竟敢来触犯本王!”那两人骂道:“昏君,你不修德政,如今气数已尽,我们来取你性命!”张弓搭箭,朝宣王射来。宣王捂住胸口,大叫一声,昏倒在车上。大家慌作一团,随行的大臣召公和尹吉甫吓得手脚发麻,命人用姜汤灌醒宣王。醒来后,宣王连声喊胸口疼。

回到宫中,宣王病势日笃。三天后,他自知不妙,安排后事。周公早已告老还乡,仲山甫也已故去,于是把召公和尹吉甫两位老臣召来托孤。太子宫涅年纪虽然不小,但生性愚顽,把祖宗的基业交给他,宣王实在不放心,可是自己即将撒手,只能如此。宣王叮嘱两位老臣尽心辅佐太子。二人诺诺。

当天夜里,宣王病逝。

姜后因为悲伤过度,太子登基后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九)

太子宫涅继位,乃周幽王。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立儿子宜臼为太子。

幽王粗暴残酷,喜怒无常。为父服丧期间,就和手下人打闹嬉笑,喝酒吃肉,没有一点儿悲哀。姜后去世后,他更加肆无忌惮,每天沉湎于声色,不理朝政。申侯三番五次劝说,他不听,嫌弃他多管闲事,气得老头子回自己的封地申国去了,眼不见为净。尹吉甫、召公虎尽心尽力打理朝政,虽规劝无效,但对幽王有所牵制。后二人相继去世,周幽王如挣脱缰绳的野马,恣意而为。他重用虢公、祭公和尹球,为三公。三人溜须拍马、贪图名利,整天揣摩幽王的心思,只要大王欢心,无恶不作。司徒郑伯友、太史伯阳父等正人君子被排挤到一边,言官赵叔带进言规劝幽王,被罢官赶回乡下。

亲小人,远贤臣。伯阳父推测,不出十年,国家将有灾难。

却说大夫褒珦,乃忠直之人。他从褒城来到京城办理政事,听说赵叔带进谏被罢官赶走,觉得幽王这样做有损社稷,于是进宫对幽王说:“我听说大王赶走贤臣,如此下去,国家空虚,江山不保啊!”幽王大怒。你算什么东西 竟敢教训我!把他关进牢房。

从此,再也没人敢进谏,贤才豪杰纷纷散去。

褒珦的儿子洪德听说父亲被周王拘禁在京城,心急如焚。托人去京城疏通,无果。

(十)

春末,中午的阳光明晃晃地照耀着,一棵歪斜的大柳树上,鸟儿在枝头跳跃鸣叫。

柳树的不远处,一女子正从井里打水。那井很深,她使劲摇着辘轳,摇了好一会。真热啊!水桶提上后,女子看周围无人,脱下外面的衣衫。

她没想到,一个男人正偷偷看着她。他站在大柳树的树荫下,浓密的枝条遮住了他的身影。本来没想偷看,他只是路过这里,因为天热在树荫下歇脚。这女子体态曼妙,吸引了他的目光。

不知道她长相如何

男子朝井边走去。女子刚刚掬清水洗脸,此时站起身,二人相视,彼此惊呆。

这女子太美了!简直是绝色!没想到这样偏僻的乡下,竟然有这样的美貌女子。面若桃花娇艳,肤如凝脂诱人。即便劳作,十指如玉。秀色天成,布衣难掩。——男子如醉如痴。

这男子是什么人 面目俊秀,气度不凡,穿着丝绸的衣服,一定是个贵公子。——女子怦然心动。

(十一)

三天后,男子买下了女子,用三百匹棉布和丝绸。

这女子名叫褒姒,年方十四,但成熟的体态看来像十六七岁,一朵娇嫩的花朵,刚刚绽放。

父亲姒大,把她卖了个好价钱。不,那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是养父。她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很小她被一个男人寄养在姒大家里。那送养的男人是自己的生父吗 听养母说,那人后来病死了。

褒姒来到男子的府上,她以为男子买她做妾。男子却告诉她,把她送给另一个人,一个地位非常高贵的男人。

她有些失望。但是,很快又充满希望——只要能嫁给贵人,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府里两个月,有专人教她歌舞,教她梳妆打扮,教她宫里的礼仪。眼前的锦衣玉食让她对这里产生依恋,她不知道王宫是不是比这里更好

男子说:进了王宫,伺候好大王,讨大王欢心,你将一生荣华富贵。

那男子就是洪德,此时他父亲褒珦被周幽王拘押已经三年。

(十二)

来宫里快三个月,褒姒感觉踏上了云头。

幽王初见褒姒,惊为天人。此女顾盼流际,艳光四射,之前进献来的各地美女和她相比,美艳不及其万分之一。

没有和王后说明,幽王将她安置在别宫。

整整十天,幽王足不出室,黏在褒姒那里。二人叠股而坐,寝共拥,食同具,饮酒作乐。朝也不上了,大臣们在朝堂上等到天黑,也见不到周王的影子。

后来,幽王觉得再不上朝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初一、十五去朝堂敷衍一下,心思仍在褒姒那里。这些情况申后知晓,早已有人禀告她,王后知道规劝没用,所以隐忍着。如今三个月了,大王一次也没去她宫里。一天,申后带人来到琼台,看到幽王和褒姒膝盖对膝盖地坐着,见她来也不站起来迎接。申后忍无可忍,骂道:“哪里来的贱人,到这里来扰乱内宫!”幽王一边解释,一边用身子挡住褒姒,他怕王后万一动手伤了他的美人。

申后离开,褒姒问:“刚才的女人是谁 ”幽王说:“这就是王后,明天你去拜见她吧!”

第二天,褒姒没有去拜见王后。

王后越想越恼。这贱人如此嚣张,竟敢把我不放在眼里!正在气恼掉泪,太子进来了,问清了原由,对母亲说:“明天是初一,父王肯定上朝,我去找那女人替你出气。”申后怕大王怪罪自己,于是阻止,太子说:“放心吧!这事有我。”

第二天,太子果然去了琼台,见到褒姒,揪住她的头发,攥着拳头就打,一边骂:“贱人,无名无分,自称娘娘,竟敢目中无人!”左右侍女一齐磕头求情,太子打了几拳也就罢手,不敢真打,怕父亲找他算账。

幽王早早退朝,急着见褒姒。到了那儿,只见美人发乱妆残,哭得梨花带雨。知道了事情原委,幽王百般安慰。褒姒不依,哭道:“我死不足惜,可我已有身孕两月,望大王放我出宫,免得我母子早晚死在太子之手……”幽王心疼不已,答应惩罚太子。

次日,幽王传令:太子不准留在京城,发配到申国,让申侯管教。

(十三)

王后得知太子被驱逐出京城,日日思念。

数月后,褒姒生下个男孩,名伯服,幽王视若珍宝。

褒姒有心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苦于找不到借口废掉太子宜臼。她串通虢公石父和尹球,又在王后的宫里安插耳目,这样宫里宫外,有什么情况发生,她都知道。

申后想念儿子,怨丈夫,恨褒姒,神色郁郁,身体越来越不好。一个服侍她多年的宫女很同情,建议王后写一封信给太子,让太子向幽王认错,乞求原谅,回到京城,以后再图谋。申后知道宫里到处有褒姒的耳目,担心信送不出去。宫女想出办法,以给王后看病为由,叫来自己的母亲温老太太,看病的时候偷偷把信件交给她,让她把信带出宫。王后赏给温老太两匹彩缎。出宫门的时候,温氏遭到褒姒耳目的盘查,王后的信被搜查出来。人和书信被送到褒姒那里,褒姒打开一看,申后让太子假意认错,求得父王原谅,等回到京城,母子重逢,再作打算云云。

褒姒又气又担心。这母子二人是我的心头大患,必须除掉!她让人把温老太关起来,亲手把两匹彩缎剪成碎片。

幽王看了王后的信也非常恼火,褒姒又火上浇油。他想要废掉申后,又怕引起朝臣非议。褒姒说,你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由他们决定怎么处理,你就不必担责。

第二天上朝,幽王把这件事一说,虢石父和尹球俩人一唱一和,建议废掉申后,改立褒姒为王后。朝臣中,一些人拍马屁,纷纷附和虢、尹二人;一些人看热闹,不置可否。忠直之臣早就没有立足之地,很多人辞职回家。

于是,废申后,打入冷宫。立褒姒为王后。接着,又废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太史伯阳父长叹一声,告老还乡。

按说,褒姒得偿心愿,应该高兴了吧 可是从没看她露过笑脸。幽王想讨她高兴,叫人撞钟打鼓、唱歌跳舞,都没有引起她兴趣。幽王问:“那你喜欢什么呢 ”褒姒说:“我没什么喜好。”想了想,说:“不过,以前有一次用手撕彩绸,觉得那声音好听。”幽王马上叫人送来一百匹彩绸,让宫女撕,褒姒虽然喜欢听撕绸子声音,可还是不笑。幽王问:“你为什么老是不笑呢 ”褒姒告诉他,她从生下来就没笑过。幽王急了,“我非得让你笑一次!”

他传令告示:不论宫里宫外,有谁能让王后笑一次的,赏千金!

怎样才能让王后笑呢 虢石父给幽王出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主意。

(十四)

周朝的先王们为了防备外敌侵犯,在骊山那里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若有敌情,就擂鼓,点起狼烟,直冲云天,四方的诸侯看见,就会带领兵马急来救援。

这一天,幽王带着褒姒去了骊山,晚上在骊宫摆下酒宴,他不听大臣郑伯友的劝阻,传令点起烽火,敲起大鼓。邻近的诸侯们带兵飞速赶来,他们以为镐京有战事。去了一看,不像有战事的样子,高台上乐声悠扬,大王正在和褒姒饮酒作乐。

幽王传话给诸侯们:“幸运的是没什么大事,你们回去吧!”诸侯们面面相觑,收拾起人马,灰头土脸地走了。褒姒凭栏,看着这些诸侯被戏弄得白跑一趟、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拍着巴掌大声笑起来。

幽王大喜,赏给虢石父千金。

(十五)

申侯听说女儿王后被废,打入冷宫。写信给幽王:桀因宠溺妹喜而亡夏,纣为妲己所迷而亡商,如今大王您宠信褒姒,不顾夫妻、父子之情,这是重蹈覆辙啊!希望大王能够收回不公正的命令,避免亡国的大祸发生。

幽王看完,气得拍桌子:“这老家伙胡说八道,竟敢把我和昏君相比!”虢石父建议,先将申侯降为申伯,之后再发兵把申国灭了,以免后患。幽王赞同。

给申侯送信的人还在京城,打听到大王要发兵灭申国,日夜兼程赶回,向申侯报信。申侯大惊失色,申国只是个小国,大军一到,必然齑粉。他问属下对策,大夫吕章奏道:“咱们的近邻西戎兵强马壮,何不向西戎借兵去攻打镐京,救出王后,逼天子传位给宜臼,赶走无道昏君,这也是为了周朝的大业——”

申侯觉得有道理,于是写信给西戎首领借兵,许诺攻下镐京,国库里的金银绸缎任西戎搬取。

成交!

(十六)

一万五千西戎兵马火速赶至镐京,再加上申侯带领的人马一起,将国都围得水泄不通。

周幽王听说兵临城下,后悔谋事不密、走漏了攻打申国的风声。还没来得及制人,倒被人先制!这可怎么办 虢石父掌管军事,幽王指望他能退兵。虢石父知道势单力薄,于是说:“大王,您命人去烽火台点燃烽火,等诸侯率兵赶来,我们内外夹攻,贼兵必然大败。”

幽王赶紧命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等了很久,也没见到一个兵马过来。诸侯们被戏弄了一次,以为这次又是大王心血来潮闹着玩,望了望冲天的狼烟,动都懒得动。

幽王长叹一声,知道没指望了。想起当初郑伯友的话:“大王,您这是戏弄诸侯!以后真要是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您就是点起烽火,诸侯再也不会相信,会误大事啊!”他当时觉得好笑,呵斥郑伯友:“如今天下太平,哪有什么战事 以后有事,也不关你的事,少啰嗦!”

唉,没想到真的有事了!都怪虢石父这个家伙想出的馊主意。

眼下,只能突围。

周幽王命令虢石父:“你带领一支人马出城去试探一下敌人的兵力,我在这里挑选精兵强将,随后也出城。”

虢石父心里慌张,率领二百辆战车勉强出战,不上十回合,被西戎将领斩首,手下兵将四散逃命。西戎兵趁机杀进城去,烧杀掳掠,申侯阻挡不住,无力控制局势。幽王用小车载上褒姒和儿子伯服,向宫外逃去。郑伯友赶来,阻挡追兵,掩护幽王逃跑,后被西戎兵乱箭射死。幽王和儿子伯服在车上被杀,褒姒因为美貌免于一死,被西戎首领带回营帐,供其享乐。

攻下镐京后,西戎首领占据国都不走,在王宫里淫乐无度,胡作非为,把申侯根本不放在眼里,宫里宫外被折腾得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申侯意识到引狼入室,无力赶走西戎兵,于是写三封密信送给三位诸侯求援:晋侯姬仇,卫侯姬和,秦君赢开。

又派人去郑国,把郑伯友战死的消息告诉其子掘突,让他发兵为父报仇。

(十七)

终于,局势安定下来。

西戎兵大败。西戎首领逃走时,来不及带走褒姒。褒姒一看,已无容身之地,于是投缳自尽。

太子宜臼被迎立为王,乃周平王。平王来到国都,只见满目疮痍,昔日繁华已成焦土。到了王宫,更是凄凉,颓壁残墙,破败不堪,哪里有王宫的样子。于是决定迁都洛阳——洛阳乃称东都,居中原之地,建于周成王期间。每年朝贡的时候,周天子便到东都接见诸侯,这样四方诸侯就近朝拜,不必远途赶往西都镐京。

平王东迁,周朝开始了另一个时期,史称东周。

周朝,鼎盛已成过去。东周,愈加衰微。

想当年,宣王大祭那天夜里,梦见一美貌女子,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然后把七位先祖的牌位捆成一捆,慢慢往东而去。再看现在,大笑三声,正应了褒姒在骊山烽火戏诸侯的事;大哭三声,说的是幽王、褒姒和伯服都死于非命;祖宗牌位被人带往东,岂不暗合周平王携先祖牌位东迁洛阳

至于那几句卦辞: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檿弧箕箙!——羊被鬼吞,乃是宣王四十六年遇鬼而亡,那年正是己未羊年。马逢犬逐,指的是幽王十一年西戎侵犯,此年恰是庚午马年,而西戎向来被周朝人蔑称为“犬戎”。

哭又笑,笑又哭——褒姒如此,周朝亦如此。

其实,分分合合,变幻无常,世事莫不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1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