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个古镇旅行的时候遇见一个姑娘,二十七八岁,自己开了一家小小的茶馆,业余时间教游客做陶瓷。
姑娘姓梁,皮肤白净,性格谦和,个子不高,说不上非常漂亮,但是气质不俗。她打扮素净大方,长裙长衫,清丽温婉,就像她店里摆放着的那些色泽温润的瓷器。
茶馆门口种了两棵石榴树,夏日十分,火红的花开得正艳。她默默地给植物浇浇水,泡泡茶,或者继续做陶瓷。
她做的陶瓷制品上总会画上一朵小小的石榴花,细线勾勒出来,点缀在净色的瓷器上,很雅致。我说:“真没想到你会喜欢石榴花。”
“为什么这样说呢 ”她不解。
“因为颜色太鲜艳,而你的气质比较安静。”
她狡黠地笑笑,“我就觉得像火焰一样的花朵很美,我喜欢那些热烈的东西。”
古镇商业气息很浓,开满景区标配商店,人潮涌动,游客纷纷,叫卖声砍价声不绝,她常常深居简出,在院子里做陶瓷,悠然自得。
忽然,我想到罗大经《鹤林玉露》里的句子:“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有如此大隐隐于市的姑娘,令人心生佩服,我说,“能给我你的微信吗 ”
她笑:“我不怎么用微信的,手机都很少用,要不留个号码吧 ”
她拿出手机,是很久之前的那种款式,小屏幕,带按键。我惊讶于现在还有人用这样的老古董,她说,我不太喜欢玩手机,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够用就行了。
“那你每天做什么呢 ”
“阳光好的时候,会把店外边的院子收拾一下,泡茶,制瓷,或者画画,邀请几个朋友过来,他们会唱歌,大家在一起玩,很开心。”
“这样,店里生意好吗 ”
她不慌不忙告诉我,自食其力换得一些小钱,足够生活也不错,只要自己心安理得的生活,就觉得很快乐。
临走的时候,她送了我一个陶瓷的小挂件,上面画着石榴花。
我想,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为何有一佳人能在那里遗世而独立。
忽然想到那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大概就是答案了吧。
有些人身上那些笃定和优雅不知从何而来,忽而见得才发现,原来不是身定,而是心静。
所谓内心的沉静,是在喧嚣中稳定自身,在沉顿中又自有乐趣。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曾经在书桌抽屉的木板上贴过一句话:“沉下来,成为你自己。”在如此浮躁的时代,这样的话总是容易说出口,仿佛内心的平静仅仅通过口号或者祷告就可以轻易实现。
因为整个社会节奏的加快,时间的流逝和内在的焦虑总是四处潜伏,让人猝不及防。
早晨8点,你醒来,打开手机,刷到最近某某某离婚的头条微博。你想,天哪,好劲爆啊!于是,你把相关人士的微博翻了个遍,在网友的评论底下点了赞,在朋友圈各种评论。
你本来计划着看一本书,但是八卦事态发展得太快,不得不匆匆赶上众人的脚步,做一个合格的网络看客。
事情从早到晚,各有说法,也没有真相大白,最后谁对谁错你还是没有搞清楚。直到睡前,你看到那本还未翻开的书,忽然发现,这一天你几乎什么都没做。
把心静下来,如同静置一杯含有泥沙的水,要让所有杂质都沉淀,水才澄澈如初。
放下那些纠结、多余的执念,从内观察自身,生活就会变得轻盈而透明,快乐才会满溢出来。
那些拥有平和内心的人自带的魅力和祥和,不是靠衣着、饰物、称谓或头衔所衬托,而是来自骨子中的深邃。
那沉静内心的拥有,比如看书,比如去登山,去见识那些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的事物,都是在完成中感知自我,通向内在。
我觉得,每天都需要有一小块时间,与日常杂事隔绝开来,看似毫无意义,实则意义非凡。
愿你内心自在安稳,忧愁不扰不侵。
? ?为什么上课听不懂?为什么课程那么难?为什么自己在网络上在手机上浪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且上网时间似乎无法控制的增加?为什么自己内心与生活越来越感觉空洞……
无数个问号在心里,这无数个问号跟随了我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不停的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最近终于明白了,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在浮躁的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上课听不懂,大一的时候高等数学很难,自己也学的还可以,没有太吃力。到了大二,概率比起高等数学更简单一些,为什么自己听不懂,课下也看不懂。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上课不再认真听,课下自己去看,也没有沉下心来去研究。其他的专业课,也是如此。之所以感觉难,学的吃力,有这个课程本身的难度在里面,但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去听,课下不会的自己也不去补,所以课程看起来难上加难。
这种状态或许是因为看了一篇文章,说大学里的知识等到毕业早就过时了,毕业以后大学里的知识基本上没有用……类似这样的说法,自己就不假思考的接受了这些观点(那个时候的自己很无知,对于别人的思想只是一味地接受,而从来不去思考这些想法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可行,是不是正确。永远记住:别人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也好失败的经验也罢,都是基于别人的现实生活。那种经验做法对于他或者她的生活、问题是有效的可行的,但是你的生活毕竟不是他们的生活,或许这种经验方法并不适用于你。所以对于任何人的思想,无论是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还是身边的普通人的思想,接收到他们的思想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思考"这个观点对于我的个人情况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这一步,否则你知道的思想越多,自己的矛盾与苦恼也越多,因为很多思想不适用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知道它们反而成了负担。)对于这些观点的盲目接受,所以导致自己课上也不去认真的听课,总是在告诉自己,这些没有用,从而导致前面的基础知识空白,后面深层次的东西由于没有基础,所以学不会,学不会就更不想听,心里就更浮躁,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然而这是不应该的,别人的观点适合他,但是并不适合我,而且没有白付出的努力。看白岩松在江西财经大学的演讲,其中有一段话老白说:"凡是在大学里面可以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学完四年课程的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大多数混得不会太差。"原因我猜大概是因为在大学在那个躁动的年纪与环境中,他们的内心能一如既往地沉静着,将来走向社会他们依然能坚守住自己,而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太多,踏实的人太少太少,而社会恰恰需要的更多的是后者。
人总是贪婪的,想要得到的很多,但是惰性与浮躁更顽强。
上网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而内心和生活越来越空虚。网络世界带给自己的是一种瞬时的兴奋,而现在的人包括自己总是更愿意追求快感,所以对网络的兴趣越来越浓。然而虚拟世界的快乐,等自己回到现实的生活中,那种快感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自己会感觉空虚。一切的一切还是由于内心的浮躁。如果沉下心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网上了。
认识到这些是源于这个周末,带的两个班的孩子,这两节课纪律格外的乱,加上要升班,很多孩子因为班级乱,放学的时候,直接在班里说下个学期不学了,当时自己的内心很受打击。其实班里宝贝们的种种表现也是自己的状态的真实反应:自己的内心是浮躁的,好高骛远,但又不踏踏实实的努力;自己的高度根本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高,却总是忘了这个事实;道理都懂,却不行动……
希望自己的内心慢慢地沉静下来,明白自己在某个时间应该干什么,不在过多的去关注别人怎么活,而是留下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活。我们最终追求的不是走得有多快,而是走得有多远。
或许是因为自己本身生活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而思想却极为匮乏和浮躁的年代的原因。但是却没有理由去抱怨这个社会,最终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有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内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09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挺住,意味着一切
下一篇: 职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