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兵心》作者:天心公从戎经岁。历尽千辛人不悔。雨打风摧。一醉方休频举杯。
军营锤炼。滚打摸爬星月伴。
心系边关。退伍还乡意未阑。
《减字木兰花 端午情思》作者:学信离骚天问,再阅楚辞端午近。屈子良臣,明誓投江情意真。
汩罗江岸,岁岁祭君流水叹。
誉满神州,青史千年万载留。
《减字木兰花 黄昏》作者:飛翔鳥千山云外,借问春工何所在 微露红腮,数朵轻荷含笑开。
斜阳相送,度曲飞觞邀月共。
花落杯中,一曲横笛带晚风。
(中华新韵)
《减字木兰花 初夏情》作者:胡志远(ZhiYuan)晴明草绿,宠柳娇荷初雨沐。燕越千山,心事天涯觅旧园。
西楼久伫,凝望榴花篱畔处。
隐隐嫣红,疑似罗裙飘曳中。
(词林正韵)
《减字木兰花 茉莉》作者:老刘偶行陌上,欲折一枝花未放。夜始娇羞,许我怜香不自由。
思乡雨起,点点仙姿清似洗。
聊寄新词,说与离人肠断时。
(词林正韵)
《减字木兰花 柳絮》作者:LiIy枝摇叶漫,翠缕青绦千万卷。起舞回旋,轻絮飘扬似雨潸。缘消何处,回首茫茫风尽去。
冷落黄昏,看尽南来北往人。
《减字木兰花 五月》作者:不易吟者引柴拢火,粽子家家香糯裹。波涌涛翻,恐后争先水上欢。
驱邪除病,五月悬蒲祈好运。
楚韵吴歌,古曲新词赞美多。
《减字木兰花 夏晨》作者:陈昌国燕鸣莺唱,耀眼朝阳明晃晃。晨露晶莹,芳草茵茵夹道迎。
荷花红艳,百媚千姿西施面。
栀子花香,雪白鲜黄抖倩裳。
(词韵第二、七部仄韵;第十一、二部平韵)
《减字木兰花 人生如寄》作者:衔山斜阳人生如寄,富贵功名休在意。且看秦皇,不过骊山一土冈。
人生如旅,离合悲欢皆定数。
且学渔樵,浊酒清茶伴竹箫。
(词林正韵)
《减字木兰花 朝夕》作者:黎明-村姑晨曦冉冉,一梦销魂天际灿。夏日炎炎,热汗随风润麦田。
星光熠熠,明月嫦娥舒袖喜。
天地情长,万户幽帘入梦乡。
(中华新韵)
《减字木兰花 昙花》作者:无形水,田透窗澄碧,眉似玉钩初雨霁。沉醉东风,慢展柔姿妆倩容。
止行娇怯,西子薄纱愁倦月。
羞掩重门,不使芳心落染尘。
《减字木兰花 世事》作者:东哥人生苦短。晓起奔波忙到晚。世事无常。冷暖炎凉独自当。
心明禅悟。弃舍转头寻出路。
事不缠纠。顺逆由它万事休。
(词林正韵)
《减字木兰花 无题》作者:鸿雁浅吟低唱,醉眼朦胧心欲放。晴雨和风,雾散纤云织彩虹。
夕阳正好,执手径丛凝晚照。
泪滚双腮,妪怨衰翁又发呆。
(词林正韵)
《减字木兰花 仲夏》作者:柳浪三江碧水,一棹孤篷怜影碎。两岸青山,几朵浮云几朵闲。
禾抽稻穗,连片绿波波伏起。
听起蛙鸣,菡萏轻风各浅情。
《减字木兰花 伊犁河桥》作者:半仙蛐歌蝉闹,古道花红频绽蹈。阡陌沧桑,缕缕青云喜雨扬。
伊桥雾散,彩蝶影双巡蕊瓣。
绿伞匆匆,一笑回眸醉夕阳。
《减字木兰花 雨后》作者:木莲浮尘骤起。雨点跟从天半蔽。枯萎飘飞。街角横斜叠乱枝。
风收和婉。锦绣余晖云聚散。
如画江山。两岸弯钩钓夕烟。
(词林正韵)
?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虽然不能说是字字血泪,但它确实耗费了司马迁十八年的心血;这还没有把他的父亲司马谈为准备撰写《史记》所花费的精力算进去。就写作字数而言,司马迁似乎远不及当代许多“著作等身”的教授。然而就是这部《史记》,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笔最光彩夺目的遗产。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被汉武帝阉割的人,却因为他创作了《史记》而成为中国的“历史学之父”!.?
? ? ?《离骚》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贵族屈原所写的一首体裁特别的长诗,这种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楚辞”。秦汉统一以后,楚辞的影响越来越大地波及北方;秦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屈原,也开始从传闻在楚人口耳之间的一个地方性人物,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司马迁之前有一个人叫贾谊,曾被贬官到长沙,在那里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这篇著名的文学作品一经流传,屈原作为一个孤芳自赏、怨天尤人的文人骚客形象,便被深深地印刻在一般人的心里。但是从司马迁的眼里看出来,屈原还不止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把屈原的悲愤自杀,看作是他向黑暗势力的绝望控诉和最后反抗。他描写了一个具有道德英雄主义气概的屈原。《离骚》从上古的圣王说到商汤、周武王,乃至春秋最早的霸主齐桓公,为的是对时政进行批评、揭示道德的重要以及治乱之道的法则。所以在司马迁看来,屈原虽然被污秽所包围,但他的志向却可以与日月相争辉。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不仅因为作者的遭遇或作品的写作背景十分相像,而且也因为《史记》除了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伟大的高峰,同时又和《离骚》一样,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枚不朽的丰碑
鲁迅对《史记》有两句赞誉的评语,尽人皆知,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句是说,《史记》之后的史书皆难与之相匹。对于第二句,今人的解释一般是:鲁迅是在夸奖《史记》富于文学性,可与《离骚》相比。我觉得,对于第二句的解释,虽有道理但有些肤浅,还应做进一步的解读。比如,若论文学性,诗三百篇也自有特色,但鲁迅却未言“无韵之《诗经》”,而言“无韵之《离骚》”,这其实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其中别有原因。
? ? ? 这个原因,我推测主要有两点:
? ? ?一是鲁迅认为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姑援引鲁迅在谈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的那段原文来看:?
? ? ?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大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所谓“离骚”,即牢骚、愁思也。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知,《离骚》之作,源于怨愤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如此。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们便都“寄心楮墨”,发为雄文。司马迁可谓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二是缘于鲁迅对《离骚》、对楚辞的偏爱。鲁迅对《离骚》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宋玉》中写道: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认为《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与《诗经》比较,《离骚》在文学特质上有许多超拔之处,因而其影响往往超过《诗经》。例如,《楚辞》是“凭心而言”,即我写我心,表现的是真性情,与《史记》的“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同。鲁迅对于《离骚》(以及《史记》)这种“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喜爱的。这与鲁迅超迈峻洁的人格和不同流俗的文学好尚有很大关系,与他喜欢魏晋文章,喜欢嵇康是一致的,与他不苟同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一致的。从这一点来看,鲁迅也是不会将《史记》赞为“无韵之《诗经》”的。鲁迅对《离骚》的偏爱,还特别表现在他一生酷爱楚辞文字之美、寓意之深。他的诗文,每每借用、征引《离骚》的文辞和典故,如他写的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无题》),“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湘灵歌》)等等。他曾经集《离骚》句两度书写条幅。所集《离骚》句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鱰之先鸣”。第一次是求人书写而自勉,第二次是自书而赠友。第一次是请乔大壮书写的,这条字幅至今还悬挂在北京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西墙上。正因为鲁迅对《离骚》的文学特质非常喜爱,又看到了其与《史记》在文学特质上的相同之处,他便将《离骚》移来评论《史记》,也因而将《史记》比喻为《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于《史记》的这两句评价,既非常准确,又包含个人情感和好尚,通过以上对“无韵之《离骚》”的分析,可以体会出一二。
在屈原的作品当中,《天问》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语言的角度上,《天问》的风格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似《九歌》语言瑰丽大气,也不似《橘颂》光明坦荡,相反多了些神秘与晦涩。在《天问》中,屈原就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及人文提出了一百七十余个问题,根据东汉王逸所考,《天问》是屈原被贬路上“……忧心愁悴……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祠堂……呵而问之”正因为这部作品中独特的种种,《天问》的主旨即屈原的写作最初动机成为了文学家和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天问》 屈原 楚文化 写作主旨正文在屈原的作品当中,《天问》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语言的角度上,《天问》的风格与屈原的其他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似《九歌》瑰丽大气,也不似《橘颂》光明坦荡,相反多了些神秘与晦涩。在《天问》中,屈原就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及人文提出了一百七十余个问题,根据东汉王逸所考,《天问》是屈原被贬路上“……忧心愁悴……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祠堂……呵而问之”正因为这部作品中独特的种种,《天问》的主旨即屈原的写作最初动机成为了文学家和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一.何为主旨,众说纷纭自古以来,人们对天文的主旨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力和代表力的是东汉王逸、明朝王夫之和当代学者启良的观点。1) 王逸——泄愤说王逸认为《天问》为屈原被贬谪路上呵壁而作,以泄愤懑,抒泻愁思。原为《问天》,又因天尊而不可问,故曰天问。王逸的观点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为《天问》全篇结构凌乱,用词晦涩,能够体会出作者复杂而冲动的情感。王逸之所以将《天问》看做“楚人辑”而“屈原作”也是为此。虽然这中看法颇延续了一段时间,但逐渐受到怀疑。依我所见,《天问》虽行文凌乱,但提出的问题至深至广,非一时激动而能写出。如开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提问大胆深刻,在神秘色彩浓重的政治环境和封建迷信的社会中,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开创了先河,很难说是泄愤之作。因此认为王逸的观点不足以成立。2) 王夫之——讽谏说 王夫之《楚辞通释?6?1天问》云:“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王夫之认为,屈原作《天问》意在向楚王进谏。从《天问》的内容上看,的确有这种可能。《天问》后半部分着重写各个诸侯国的兴衰,讲述君主及臣子的作为,并提出了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如对伯邑考和梅伯两位忠臣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与愤慨,对舜之胞弟象受到优厚待遇的不满(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若参考屈原当时的处境,王夫之的提出这样的观点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但这种观点并不全面,仅考虑了《天问》的后半部分,却遗漏了前半部分关于天地山川的质疑,因此这样的理论是不全面的。3)启良——反汉化说启良认为,可将屈原所处的楚文化同当时的中原文化看做两种文化类型,并从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去把握屈原的思想意向。由于中原人与楚人的文化理念、形态和特色不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难免发生冲突,尤其是在交通相对不便、交流堵塞的东周年间。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可以从《天问》中援引大量楚地神话并将他们与中原文化进行对比上看出来。按照观点,则《天问》主旨与《九歌》相似,是用楚人的思想感情来创作,其用意是表述楚人的信仰世界和文化精神。在天问中屈原对于中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尧舜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批判,而对中原很少进行肯定的浇、周昭王等无明显的批评。我认为,若将《天问》理解成一篇屈原给汉文化的檄文,未免有些狭隘,因为在我看来屈原在《天问》中宣传的大多是关于正义与罪恶斗争的普世思想。虽然多提到楚国神话,但这些是作为屈原思想的载体出现。如果将这些作为《天问》的主体去理解,我认为会有所偏颇。二.《天问》主旨之我见1.质疑天问三百七十余句,一百七十余问一气呵成,自始至终未曾脱离“质疑”二字。从一“曰”字开篇,屈原阐述了自己种种质疑,其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对自然现象的疑惑,在以天为神、充满神学色彩的东周,问天既可以理解为对自己曾经的信仰的疑问。如古代人普遍相信盘古开天辟地,屈原却开创性的提出——譢古支出,谁传道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领主多以神意威服百姓。屈原这一提问,已经远远超出了关于宇宙本源的科学性问题,而是对所谓“神授君权”的质疑甚至于否定。试问,在那样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能够大胆的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有多少,退一步讲,有这种思想深度能够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又有多少。这种疑问,同时也意味着屈原信仰的崩溃。当时的屈原遭到误解,被贬谪。将这些问题放置到当时的环境中,不难发现,屈原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产生了怀疑。他的迷茫在于不知自己何以登上仕途,又为何被那个曾给予自己前程的君主处罚(后人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而屈原的质疑不仅仅限于自身的悲剧,他将这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推广开来,投射到神话传说当中,便发现奸臣当道良臣遭叵的悲剧自古有之。于是他开始对社会本身产生疑惑。屈原能够辨善恶,却不明白为何在世界上善与恶的结果常常是恰恰相反。如屈原批评禹之胞弟象与想要谋害兄长并霸占嫂子,诡计多端,然而子孙却长久兴旺(负子肆情眩弟并淫 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 后嗣而逢长。)他怒斥“犬豘之人”阻塞君主视听,然而往往是这样的人能够被重用,想自己一样有一腔热忱和忠心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道善恶黑白混乱,呜呼屈子。与他曾经的作品《橘颂》中的“秉徳无私,参天地兮”与《惜颂》中的“值苍天以为证……俾山川以备御”所表达的对山川天地无上标准的景仰不同,《天问》中他却提出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这表达除了他对天地的深度怀疑和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学》中所说,屈原的《天问》“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质疑,是为《天问》一大主旨。2.探究天道这一点原因应当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风气。诸侯并起割据,也带来了百家争鸣,学术气氛空前活跃,而讨论中心大多有关于治国之道。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当时的“思想界”主要有两种立场——“法先王”和“法后王”。法先王以古代君主为模范,而法后王者,往往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天道。如《尚书》中用天命研究社会政治中的民命。以天道和治世相对照探讨治理国家的法则,也成为《天问》中的一大主要思想。这便是为什么在《天问》的后半大量讲述诸侯国兴衰,实际上是为了找寻到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这种角度看,《天问》就不仅仅有文学上的含义,更是一部政治著作,阐述了屈原的对整个宇宙、自然法则乃至人类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进行的探究和其深刻的学术思想。总上所述,我认为《天问》的主旨是探究与质疑的结合,是屈原不断探索真理的产物。《天问》“是屈原把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批判采用问难的方式提出。”(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屈原的这部《天问》无论是在中国的文学、社会学还是史学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我国文学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但是当人遇到挫折时,不是不应当“天问”,而是要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以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屈原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不能那个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个人的悲剧。我们无从想象如果屈原找到了心中疑问的答案,坚强的活在那个乱世中,会是什么样子,但单纯的疑问从来不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个人,对于心中的“天问”,都应作出自己理性的回答。参考书目:《国学经典丛书——楚辞》(中州古籍出版社) 《读楚辞》胡适 《楚辞听直》黄文焕 《屈原赋今译》郭沫若杂感琐记凌晨一点,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的初稿,松一口气。说实话,对于《天问》,无论是写评析还是写论文都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单单是通读《天问》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老爸语)。尤其是《天问》不像屈原的其他作品可读性强,它的结构相当零散,涉及到大量的天文地理知识,需要很大的古代汉语知识储备(为此还特地查阅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以及天文相关知识)。第一次写论文,真辛苦,但是静心想想,受益匪浅。仿佛是敞开了一道古典文学的大门,而我有幸得到的钥匙,竟然是这最华丽的《楚辞》。细细数来,读《天问》的过程仿佛是游览一个偌大的博物馆,收获的精神财富足以弥补身体上的劳累,真的值了。从没有对自己读过的书进行这样理性而耐心的思考探究,这是我人生中写的第一篇论文,我应当珍惜他,因此我可以快乐而自豪地说——这篇论文,绝对是“原创版”。此时感到的,是指尖传来的键盘的温暖,是双手因为长时间打字而颤抖,是盘坐着的双腿发麻,而有一种感觉凌驾于这一切之上——喜悦。仿佛是亲眼目睹了自己种下的种子突破泥土的重围发芽长叶开花,仿佛在花上看到一个绽放着的果实……窗外烟火早已睡去,一片纯粹的黑色。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叫屈原的诗人,看到的是否也是同样的一篇黑色呢?只是他太心急,心急到忘记等待了那即将喷薄而出的黎明吧…..略有所感,聊以记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0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代代寄哀思,岁岁迎端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