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毛公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辽沈战役⑴的作战方针

苍耳子 2023-07-20 04:41:57

《毛公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辽沈战役⑴的作战方针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月)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的给林彪、罗荣桓等的电报。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后来得到了完全的实现。辽沈战役的结果是:(一)歼敌四十七万人,加上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其他各个战场上的胜利,就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对于国民党军也转入了优势;(二)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准备了前提;(三)人民解放军获得了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四)由于东北的解放,解放战争获得了战略上巩固的和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后方,党和人民获得了逐步转入经济恢复工作的有利条件。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三个最大战役的第一个。其他两个是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共进行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一百四十四个师(旅),非正规军二十九个师,共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在这个期间,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都展开了进攻,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在战争的头两年,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八个旅左右。到了这时,人民解放军歼灭敌军的数目,已经不是平均每月八个旅,而是三十八个旅了。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的到来。关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见本卷《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两文。

一 九月七日的电报

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⑵。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项目的。过去两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一百九十一个旅,平均每年九十五个半旅,每月八个旅弱。今后三年要求我军歼敌正规军三百个旅以上。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我们希望能歼敌正规军一百十五个旅左右。此数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团⑶。要求华东野战军担负歼灭四十个旅左右(他们七月歼灭的七个旅在内),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要求中原野战军担负歼灭十四个旅左右(七月已歼两个旅在内),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要求西北野战军担负歼灭十二个旅左右(八月已歼一个半旅在内)。要求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歼灭阎锡山十四个旅左右(七月已歼八个旅在内),并攻占太原。要求你们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三十五个旅左右(七月杨成武已歼一个旅在内),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欲达此目的,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性关键。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十八个旅)则因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适宜。再则,今年九月至明年六月的十个月内,你们要准备进行三次大战役,每次准备费去两个月左右时间,共费去六个月左右时间,余四个月作为休息时间。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以上意见望考虑电复。

二 十月十日的电报

(一)从你们开始攻击锦州之日起,一个时期内是你们战局紧张期间,望你们每两日或每三日以敌情(锦州守敌之抵抗能力,葫芦岛、锦西援敌和沈阳援敌之进度,长春敌军之动态)我情(攻城进度,攻城和阻援之伤亡程度)电告我们一次。

(二)这一时期的战局,很有可能如你们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而且能歼灭葫、锦援敌之一部,而且能歼灭长春逃敌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阳援敌进至大凌河以北地区,恰当你们业已攻克锦州、使你们有可能转移兵力将该敌加以包围的话,那就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三)按照我军攻击锦州的进度和东西两路援敌的进度,决定阻援部署的方法。如果沈阳援敌进得较慢(如果长春之敌在你们攻锦过程中突围,并被我十二纵等部抓住歼击,则沈阳援敌可能被麻痹,进得较慢,或停止不进,或回头救援长春之敌),葫、锦援敌进得较快,则你们应准备以总预备队加入四纵、十一纵方面歼灭该敌一部,首先停止该敌之前进。如果葫、锦援敌被我四纵、十一纵等部所钳制和阻止而进得很慢或停止不进,长春之敌没有突围,沈阳援敌进得较快,而锦州之敌业已大部被歼,全城已接近于攻克,则你们应使沈敌深入大凌河以北,以便及时转移兵力包围该敌,然后徐图歼击。

(四)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前面所说各点,只是希望你们予以相当的注意。尤其在锦州作战的头几天内,东西援敌不会大动,你们要用全部精力注于锦州方面之作战。

注释

〔1〕辽沈战役,是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战役前,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有四个兵团,连同地方保安团队,共约五十五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十二个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连同地方武装共一百零三万人,在东北广大人民支援下,发起辽沈战役。北宁线上的锦州,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防守锦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开始时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下的六个师,连同特种兵、后勤及地方部队约十万人,到九月下旬,国民党又空运一个师增援锦州。打下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以一个纵队和六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一个炮兵团继续围困长春;以五个纵队又一个师以及炮兵纵队主力、一个坦克营围攻锦州;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虹螺山一线,十一个师配置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和沈阳方向救援锦州之敌;以一个纵队位于高桥地区为战役预备队。锦州地区的作战是从九月十二日开始的。正当人民解放军攻克义县,扫清锦州外围敌人时,蒋介石慌忙飞到东北亲自指挥,并急调北宁线华北“剿总”的五个师来援,连同原来在锦西的四个师,共九个师,于十月十日起开始向塔山阵地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人民解放军阵地。廖耀湘兵团(国民党第九兵团)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被人民解放军阻击在彰武、新立屯地区。十月十四日人民解放军对锦州发起进攻,经过三十一小时激战,全歼该敌,俘虏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濬泉以下约九万人。锦州的解放迫使长春敌人的一个军起义,其余全部投降。此时,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灭的命运,已成定局。但蒋介石仍然梦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严令廖耀湘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就立即向东北方面回师,从黑山、大虎山南北两翼合围廖耀湘兵团。十月二十六日将廖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区,经两日一夜的激战,全部歼灭该敌,俘虏敌兵团司令廖耀湘,军长李涛、向凤武、郑庭笈以下十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十一月二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四十七万二千余人。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于十一月九日从海上撤向关内,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2〕 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当时的预计。后来,这个时间缩短为三年半左右。参见本卷《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3〕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决定,把原各大战略区的部队划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将野战部队编为野战军。野战军以下辖兵团,兵团辖军(即原来的纵队),军辖师,师辖团。各野战军以其所在地区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各野战军所属兵团、军、师的数目,依各大战略区具体情况而定。后来,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辖四个兵团。华北军区所辖的三个兵团,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辽沈战役真的是“按部就班”打下来的吗?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早举行的一个,也是解放军第一次在拥有相对战略优势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军进行的大决战。是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彻底解放东北全境。战前,东北野战军是一支超过100万人的庞大部队,占据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而国民党军只有55万人的兵力,占据着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首尾不能相顾的战略要点。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战略优势,许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辽沈战役是在“按部就班”地执行战前计划,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国民党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正如把美军丑化成裹着毛毯射击的少爷兵一样幼稚,把五十万大军视如无物的做法也只会显得论者无知。当我们关闭上帝视角,把自己带入到 历史 环境之中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次的战略抉择都是那样的艰难,却又是那样的精彩。

战前的敌我态势

国民党在东北的55万大军主要分布在以沈阳为核心的长春、沈阳、锦州三个战略要地上,除却长春陷入了东北野战军的层层包围动弹不得外,锦州和沈阳的大军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守备和野战能力。同时,沈阳、锦州濒临渤海湾,能够得到国民党海军的支援。而东北野战军连续在四平、长春两地的攻城不下,使得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相信,在东北他虽然还做不到反攻林彪,但是依托大城市坚守自保却还是能够做到的。于是他断然拒绝了蒋介石要求他率沈阳主力西撤锦州,进而入关的命令,企图经营东北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这并不是有些人以为的卫立煌“通敌”,是内奸,是故意把国民党军留在东北以便被东野消灭,而是在其战略思维和政治利益考量指引下的必然结果。

对于东北野战军来说,如何把战略优势转化成战略胜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孙子兵法》有“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经典论断,从这个原理出发来看,东野的最佳方案当然是促使猬集一团的国民党军分散开来,从而对其实施各个击破。但是5月份攻击长春不利,欲引沈阳集团北援而歼灭之的计划又落空,使得林彪分敌而击的策略失灵。三大坨敌军究竟先吃哪一个,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

5月份的长春之战已经证明了长春不是最佳选择,那么沈阳和锦州应该先选哪一个呢?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无论是军委还是东野,都不曾把沈阳摆在攻击的第一位上。这是因为沈阳地处长春和锦州的中间,一旦其受到攻击,长春、锦州之敌很有可能对其实施对进救援。即使两地之敌作壁上观,盘踞沈阳的第九兵团有十万精锐之师,战斗力较强,这就难保沈阳会成为第二个四平、长春。所以,攻击长春不利使得林彪除了南下北宁线攻击锦州之外,就再无其他的选项可以选择了。

攻城打援还是攻城阻援

在《林彪不南下——“犯上直谏”背后的战略考量分析》一文中,我曾分析过林彪不肯南下作战的战略考量。再联系到东北在1948年7、8月间由于大雨所致洪水泛滥,道路泥泞不堪,后勤补给困难,卫立煌还以此为借口不肯撤往锦州。因此,林彪若是真的在5月间就南下锦州作战,其结局还真不敢设想。林彪与毛泽东就锦州问题的争执不下,最终竟意外地使其避开了雨季作战,防范了可能的风险,这一点恐怕就连毛泽东、林彪自己都没有想到。

1948年9月12日,在经过了东北铁路总局一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解决了东北野战军铁路运输的问题后,林彪命令各路大军启程南下,开始北宁线作战,辽沈战役就此展开。但是对于林彪来说,南下并不意味着必然攻锦,攻锦并不意味着必然攻城,这场仗该怎么打还得细细考量。虽然毛泽东在9月3日的电文中提出“攻占锦(锦州)、榆(山海关)后回师歼击由沈阳撤退之敌军”,但是林彪在9月3日给军委的电文中还是把战役部署重点放在了打援上,林彪称:

“我军拟以靠近北宁线的各部,突然包围北宁线各城,然后待北面主力陆续到达后,进行逐一歼灭敌人,而以北线主力控制于沈阳以西及西南地区,监视沈阳敌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歼灭由长春突围南下之敌。对长春之敌,以现有围城兵力,继续包围敌人,并准备乘敌突围时歼灭该敌。”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翻一翻粟裕在8月10日给军委电文中提出的济徐战役方案,其思路跟林彪的北宁线作战方案思路几乎完全一致,都是企图用攻击敌重点防御的城市来吸引敌军救援,然后把重点放在打援上。不过毛泽东却一眼看出其中的漏洞——攻敌必救的必字如何保证?所以他要求粟裕既要真攻城,也要真打援,粟裕对此也是赞叹不已。对于林彪的计划也是如此,而且由于林彪很鸡贼地把作战目标框定在北宁线各城,并没有把锦州这个核心突出出来,这使得毛泽东不得不对此予以明确。9月5日,毛泽东复电林彪,原则同意其部署,但是他还是强调“你们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要预先设想继续打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控制整个北宁路(除平津段)于我手,以利尔后向两翼机动。”7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指出“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所以他要求林彪“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这一封电报后来和10月10日的电报一起合编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收入《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的战略构想是典型的“攻城打援”,这跟济南战役的思路是一致的。林彪的想法却是“攻城阻援”或者“围城打援”,并不愿意把锦州和沈阳之敌一起收拾。虽然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是攻城、打援都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如果同时进行势必使得兵力紧张。林彪不喜欢把部队兵力用到极致,他深谙《孙子兵法》“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道理,所以他才会在攻锦问题上显得那样迟疑不决。一旦有些风吹草动,这根敏感的神经势必要跳动一下。

关内还是关外

9月27日,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结束,毛泽东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辽沈战役的战略思考中去了。他在这一天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居然再次把之前提出的入关作战构想拿了出来,提出“先打锦州,则沈阳之敌很可能来不及增援,继续陷于麻痹状态(目前已是麻痹状态),我则可以主力移攻山海关、滦县、唐山、塘沽,并且只要有可能便应攻占葫芦岛、秦皇岛,完全肃清锦州、塘沽之线,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国民党用空运方法从沈阳调兵增防平、津。”一提到入关作战林彪就头疼,这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情况。而毛泽东这次竟然改变了之前攻锦打援的方针,改变了9月5日毛泽东提出的“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思路,甚至改变了之前把东北之敌留在关外解决的想法,这是林彪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于是,林彪再一次犹豫起来。

林彪在9月28日向军委提出了先打锦州后打锦西的计划,虽然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但是他的心始终放不下来。10月2日,在得知国民党新5军及95师增兵葫芦岛的时候,林彪立刻改变主意,想以此敌情变化为借口回师攻打长春(事实上没有回师北返)。当然,这一次的请示电文除了得到毛泽东接连两封措辞严厉的责备电外,还得到了毛泽东“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于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的答复。于是,林彪调整部署,决心拿出六个纵队攻击锦州、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敌、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其部署动作之快,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前一刻钟还在犹豫不想打锦州的统帅的命令。这可能也说明了林彪真正的顾虑并不是锦州,也不是锦西,而是关内。

是战是守还是走

与解放军不同的是,蒋介石与卫立煌之间始终没有能够在是战是守的战略问题上达成一致。蒋介石起初想把关外国军撤回关内,结果遭受了卫立煌的抵制。在锦州被围很可能遭受攻击之后,蒋介石又催促着卫立煌赶紧出兵救援。卫立煌的思路始终都是婴城自守、各安天命,不管是长春还是锦州,他都不愿意出兵去救。他认为以锦州的防御力量,足以抵挡东野的攻击,而如果自己出兵相救,很能堕入林彪攻城打援的计划之中。于是我们看到,受蒋介石直接指挥的17兵团在司令长官侯镜如的带领下拼命攻击塔山,从沈阳出来的廖耀湘第9兵团却慢慢吞吞地向西开进,时刻准备退回沈阳。在这样的相互掣肘、各行其是之中,国民党不败才是天理难容。

由于四纵死守塔山,国民党军救援不顺,锦州陷入重围之中。1948年10月9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全歼守敌9万余人,生擒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17日,国民党长春守军60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起义,19日,长春和平解放,东北的战略局势从之前的我攻敌守一下转变成了我攻敌逃。战略局势的变化促使战略行动的改变。毛泽东在18日致电林彪,称“我们所最担心的是沈敌从营口撤退向华中增援”,所以他要求林彪迅速攻占营口、葫芦岛。于是原定的打援方案不得不转变成堵截敌人逃跑的方案。不过林彪却认为,只要抓住沈阳集团的核心廖耀湘兵团主力,在野战中将其吃掉,营口、葫芦岛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关键了,将其交给从长春腾出手的北线各部去攻占即可。19日,毛泽东复电对此表示同意。

当然,辽沈战役胜利的功劳有一部分是要记在蒋介石头上的。若不是他三番五次要求廖耀湘兵团出沈阳西进,又在锦州丢失后要求廖耀湘兵团夺回锦州,那么蜷缩在沈阳的第九兵团还真不容易这么快就给打掉。同时,其依托沈阳的机场撤回关内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增加。正是在蒋介石、卫立煌的矛盾中徘徊迟疑,廖耀湘失掉了最后生机。在电影《大决战》里,林彪有一句精彩的吐槽“不管是回沈阳还是出营口,七天之前他(指廖耀湘)干什么去了?”最终,廖耀湘集团在林彪的乱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战法下一溃千里,十万大军荡然无存。到11月2日沈阳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结语

纵观整个辽沈战役,我们发现其中较为明显的战略变化有三项:一是变入关作战为关外作战,把开始的以锦、榆为主的攻击目标变成专攻锦州,以整条北宁线为战场变成专打北宁线北段,这其中不仅仅有林彪的犹豫,也有毛泽东的调整。二是变攻城打援为攻城阻援,在国民党东西两面援助锦州的态势下,林彪没有执行毛泽东连续大举歼敌的命令,而是逐次展开作战,确保了每一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的大歼灭战。三是变阻敌逃窜为野战歼敌,在锦州、长春顺次解决之后,林彪没有执行毛泽东控制葫芦岛、营口的命令,而是调集大军北上,在野战中消灭廖耀湘。最终乘势攻下沈阳,结束了东北战事。

在世人印象中,林彪似乎是一个谨慎有余、冒险不足的将领,其实辽西会战足以证明,林彪也是很有冒险精神的,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关门打狗,给廖耀湘战略思考的时间,这就极大地减少了自己的伤亡,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战略效益。而其不怕打乱建制的以乱对乱的战法更是将其战术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来说,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指挥是非常高明的,当然,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也是非常高超的。《孙子兵法》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以辽沈战役观之,古人诚不欺我!

关于‘辽沈战役’详细资料???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且装备大为改变,攻坚能力有了提高 。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则有战争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用在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且被我军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华中、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困守重要城镇,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卫立煌集团总兵力虽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内,处境非常困难 。与其相反,东北我军已达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特别是加强了炮兵、坦克、骑兵和铁道兵能特种兵的建设,使东北我军的攻坚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解放区的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使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 。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是我军经济力和军力超过敌军的唯一战场,已经具备了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以大城市为主的战略要点的守备,确定东北作战要“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利巩固华北 。卫立煌依据这一战略企图,采取“重点守备”的方针,将兵力仍集结在沈阳、锦州、长春三点,求得吸引、牵制东北我军不能迅速入关作战,伺机扭转战局。
9月,中共中央于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从 1946年7月起,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任务,决定我军第三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9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 :必须集中主力于北宁线作战,“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并强调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既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调动主力从长春、四平等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我军首先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分散守备之敌,先后占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等地,切断关内外敌人的联系;又以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御体系,占领葛王碑、帽儿山等主要阵地,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敌人的空运,并于10月1日攻克义县,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光荣牺牲。
10月2日,蒋介石见东北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组成援锦“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夹击我军。范汉杰依据上述部署决定”死守待援“。
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所迁往锦州附近,林彪、罗荣恒、刘亚楼在锦州前线的照片和罗荣恒同志用过的皮夹克、望远镜。根据锦州守敌防御部署和地形条件,东北野战军确定了攻锦部署:以第2、第3纵队及第17师、炮纵主力并配属坦克15辆,由城北向南担任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附炮一部由城南向北突击;以第8纵队有城东向西担任辅助突击,第1纵队在高桥担任总预备队,策应锦州和塔山两面作战。馆里陈列了参战部队主官的照片和部分文物。从10月9日起,我军对锦州外围守敌发起攻击,至13日,先后占领合成燃料厂、配水池、亮马山、炮台山、罕王殿、紫荆山等据点,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
10月10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这一时期的战局,“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它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胜利”。
10月14日,我军集中25万余人的优势兵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至15日18时,全歼锦州10万守敌,活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胜利。
在我军夺取锦州的同时,敌“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也开始行动。从10月10日起,敌“东进兵团”迫近塔山,与我第四纵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敌在飞机、重炮和舰跑的掩护下,纠集11个师的兵力,曾几次变换招法对我阵地实施集团冲击,均未奏效。蒋介石“14日拂晓拿下塔山,12时进占高桥,黄昏打到锦州”的命令在我军顽强的阻击下,只好变成一纸空文。我军第四纵队在第11纵队的配合下,经过六昼夜路战,歼敌6000余人,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此同时,敌“西进兵团”被我军第5、第6、第10纵队诱阻在彰武、新立屯地区,不但没有起到援锦的作用,反而为我军歼该敌造成了有利的态势。馆里陈列了塔山阻击战和彰武、新立屯阻击盏参加主官的照片和部分文物。
我军攻克锦州,是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然而沈陷重围逃跑绝望的长春守敌,在我军争取下,曾泽生首先率领第60军于17日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被迫率部投降,我军兵不血刃解放长春。至此,辽沈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0月18日,蒋介石为挽救东北财局偕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明第三次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令廖耀湘“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锦葫“东进兵团”策应下,“规复锦州”,然后掩护沈阳敌军经北宁路撤入关内;以第52军抢占营口,以备廖耀湘部西进受阻,即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恐卫立煌不执行上述计划,以杜明改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这一撤退行动。
19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如果在长春事件之后,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同时强调,必须以一部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敌向营口的退路”,“只要此招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
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在得到沈阳重炮、装甲部队和新民207师第3旅加强后,由新立屯等地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我第10纵队等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打垮了敌整营、整团的多次冲击,有的连对只剩下十多人,仍与敌顽强搏斗,经5天激战,终于守住了阵地,取得了黑山阻击战的胜利。馆里陈列了黑山阻击战参战主官的照片。
25日,廖耀湘兵团正面进攻受挫后,得知第52军已占领营口,于是改变夺回锦州的计划,取道台安向营口撤退。我军第7、第8纵队立即从右翼于回敌人侧后,与第5、6纵队实施钳形夹击;第1、第2、第3、第10纵队从正面突击,在运动中求歼敌人;独立第2师由营口附近向台安以北地区急进,断敌退路。26日,我军将进至大虎山地区之廖耀湘兵团分割包围,并在黑山、大虎山、新民120平方公里地区对敌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5个军、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共10万人,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主力和新6军全部,俘虏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0月30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飞离沈阳,将残部约14万人交由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统一指挥。31日,我军第1、第2纵队由辽西战场迅速东进,会同进至沈阳以南、以东的第12纵队及6个独立师包围了沈阳。11月1日,我军发起总攻,战至2日,全歼沈阳守敌13.4万人,俘虏周福成,解放沈阳。与此同时,我军第7、第8纵队和独立第2师等部于10月31日解放辽阳、鞍山、海城、直逼营口。同日,第9纵队进抵营口附近,11月1日晚突入市区。2日,在独2师协同下,解放营口,共歼灭1。4万人。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9日,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灭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取得了伟大胜利。
/007cn/blog/item/568a2838b713c224b8998fc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9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