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毛公泽东选集第二卷》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夏枯草 2023-07-20 04:18:06

《毛公泽东选集第二卷》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此次奉令北移,突被亲日派阴谋袭击,力竭负伤,陷身囹圄。迭据该军第一支队长陈毅、参谋长张云逸等电陈皖南事变经过,愤慨之余,殊深轸念。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袭击人民军队、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另有处置外,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目前的发展,不过是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端而已。自日寇和德意订立三国同盟⑴之后,为急谋解决中日战争,遂积极努力,策动中国内部的变化。其目的,在借中国人的手,镇压中国的抗日运动,巩固日本南进的后方,以便放手南进,配合希特勒进攻英国的行动。中国亲日派首要分子,早已潜伏在国民党党政军各机关中,为数颇多,日夕煽诱。至去年年底,其全部计划乃准备完成。袭击皖南新四军部队和发布一月十七日的反动命令,不过是此种计划表面化的开端。最重大的事变,将在今后逐步演出。日寇和亲日派的整个计划为何 即是:

(一)用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发布致朱彭叶项的“皓”“齐”两电⑵,以动员舆论;(二)在报纸上宣传军纪军令的重要性,以为发动内战的准备;(三)消灭皖南的新四军;

(四)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该军番号。以上诸项,均已实现。

(五)任命汤恩伯、李品仙、王仲廉、韩德勤等为华中各路“剿共”军司令官,以李宗仁为最高总司令,向新四军彭雪枫、张云逸、李先念诸部实行进攻,得手后,再向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新四军进攻,而日军则加以密切的配合。这一步骤,已开始实行。

(六)寻找借口,宣布八路军“叛变”,取消八路军番号,通缉朱彭。这一步骤,目前正在准备中。

(七)取消重庆、西安、桂林等地的八路军办事处,逮捕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颖超诸人。这一步骤也正开始实施,桂林办事处已被取消。

(八)封闭《新华日报》⑶;

(九)进攻陕甘宁边区,夺取延安;

(十)在重庆和各省大批逮捕抗日人士,镇压抗日运动;(十一)破坏各省共产党的组织,大批逮捕共产党员;(十二)日军从华中华南撤退,国民党政府宣布所谓“收复失地”,同时宣传实行所谓“荣誉和平”的必要性;(十三)日军将原驻华中华南的兵力向华北增加,最残酷地进攻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合作,全部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十四)除一刻也不放松对于八路军新四军进攻之外,在各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和日军继续去年的休战状态,以便转到完全停战议和的局面;(十五)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订立和平条约,加入三国同盟。以上各步,正在积极准备推行中。

以上,就是日本和亲日派整个阴谋计划的大纲。中国共产党中央曾于前年七月七日的宣言上指出:投降是时局最大的危险,反共是投降的准备步骤。在去年七月七日的宣言中则说:“空前的投降危险和空前的抗战困难,已经到来了。”朱彭叶项在去年十一月《佳电》中更具体地指出:“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企图为投降肃清道路。……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其事至险,其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故皖南事变及重庆军事委员会一月十七日的命令,不过是一系列事变的开始而已。特别是一月十七日的命令,包含着严重的政治意义。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盖中国软弱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们,没有后台老板,是一件小事也做不成的,何况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目前的时机下,欲改变发令者此种决心似已甚难,非有全国人民的紧急努力和国际外交方面的重大压力,改变决心的事,恐怕是不可能的。故目前全国人民的紧急任务,在于以最大的警惕性,注视事变的发展,准备着对付任何黑暗的反动局面,绝对不能粗心大意。若问中国的前途如何,那是很明显的。日寇和亲日派的计划即使实现,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有责任,而且自问有能力,挺身出来收拾时局,决不让日寇和亲日派横行到底。时局不论如何黑暗,不论将来尚须经历何种艰难道路和在此道路上须付何等代价(皖南新四军部队就是代价的一部分),日寇和亲日派总是要失败的。其原因,则是:

(一)中国共产党已非一九二七年那样容易受人欺骗和容易受人摧毁。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屹然独立的大政党了。

(二)中国其他党派(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党员,懔于民族危亡的巨祸,必有很多不愿意投降和内战的。有些虽然一时受了蒙蔽,但时机一到,他们还有觉悟的可能。

(三)中国的军队也是一样。他们的反共,大多数是被迫的。

(四)全国人民的大多数,不愿当亡国奴。

(五)帝国主义战争现时已到发生大变化的前夜,一切依靠帝国主义过活的寄生虫,不论如何蠢动于一时,他们的后台总是靠不住的,一旦树倒猢狲散,全局就改观了。

(六)许多国家革命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这些国家的革命和中国革命必然互相配合,共同争取胜利。

(七)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力量,它是决然帮助中国抗战到底的。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故我们还是希望那班玩火的人,不要过于冲昏头脑。我们正式警告他们说:放谨慎一点吧,这种火是不好玩的,仔细你们自己的脑袋。如果这班人能够冷静地想一想,他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并且很快地去做下列几件事:

第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

第二、取消一月十七日的反动命令,并宣布自己是完全错了;第三、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三人;第四、恢复叶挺自由,继续充当新四军军长;第五、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

第六、抚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

第七、撤退华中的“剿共”军;

第八、平毁西北的封锁线⑷;

第九、释放全国一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

第十、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

第十一、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总理遗嘱》;第十二、逮捕各亲日派首领,交付国法审判。

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⑸,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我们是珍重合作的,但必须他们也珍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我们让步的阶段已经完结了。他们已经杀了第一刀,这个伤痕是很深重的。他们如果还为前途着想,他们就应该自己出来医治这个伤痕。“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不尽最后的忠告。如若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关于新四军,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已于一月二十日下了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该军在华中及苏南一带者尚有九万余人,虽受日寇和反共军夹击,必能艰苦奋斗,尽忠民族国家到底。同时,它的兄弟部队八路军各部,决不坐视它陷于夹击,必能采取相当步骤,予以必要的援助,这是我可以率直地告诉他们的。至于重庆军委会发言人所说的那一篇,只好拿“自相矛盾”四个字批评它。既在重庆军委会的通令中说新四军“叛变”,又在发言人的谈话中说新四军的目的在于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创立根据地。就照他这样说吧,难道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算是“叛变”吗 愚蠢的重庆发言人没有想一想,究竟到那里去叛变谁呢 那里不是日本占领的地方吗 你们为什么不让它到那里去,要在皖南就消灭它呢 啊,是了,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人原来应该如此。于是七个师的聚歼计划出现了,于是一月十七日的命令发布了,于是叶挺交付审判了。但是我还要说重庆发言人是个蠢猪,他不打自招,向全国人民泄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计划。

注释

〔1〕 指一九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德、意、日在柏林订立三国军事同盟条约。〔2〕

“皓”“齐”两电,是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名义,在一九四○年十月十九日(皓)和十二月八日(齐)发出的两个电报。《皓电》对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大肆诬蔑,强迫命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名义,于十一月九日(佳)电复何、白,除据实驳斥《皓电》的造谣外,同意将江南新四军部队移至长江以北。(关于《佳电》的内容,另见本卷《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注〔8〕。)《齐电》是针对朱、彭、叶、项的《佳电》而发,为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进一步做舆论上的动员。

〔3〕 见本卷《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注〔1〕。

〔4〕西北封锁线,指国民党反动派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线。在皖南事变前夜,国民党在边区周围已经修筑了五道包括沟墙和碉堡的封锁线,西起甘肃、宁夏,南沿泾水,东迄黄河,绵亘数省。同时,包围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也增加到二十余万人。

〔5〕 见《论语·季氏》。季孙,鲁国大夫。颛臾,春秋时小国。萧墙是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季孙将伐颛臾,孔子以为季孙之忧不在外而在内。

与外有关成语有哪些?

『壹』 带外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古今中外、世外桃源、喜出望外、驰名中外、吃里扒外
一、古今中外[ gǔ jīn zhōng wài ]
【解释】: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自】: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二、世外桃源 [ shì wài táo yuán ]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三、喜出望外[ xǐ chū wàng wài ]
【解释】: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出自】:沙汀《催粮》:这可真叫他喜出望外。
四、驰名中外 [ chí míng zhōng wài ]
【解释】: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出自】: ***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
五、吃里扒外[ chī lǐ pá wài ]
【解释】: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出自】: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贰』 带外成语有哪些成语

外的成语:

外方内员

外方内圆

外感内伤

外感内滞

外刚内柔

外合里差

外合里应

外简内明

外交词令

外交辞令

外君子而中小人

外宽内忌

外宽内明

外宽内深

外厉内荏

外慕徙业

外内无患

外强中干

外强中瘠

外巧内嫉

外怯内勇

外亲内疏

外攘内安

外柔内刚

外柔中刚

外弱内强

外顺内悖

外愚内智

外圆内方

尘外孤标

窗外有耳

度外之人

额外主事

法外施恩

法外施仁

方外人

方外司马

方外之国

方外之人

方外之士

分外妖娆

分外之物

海外东坡

海外扶余

海外奇谈

化外之民

节外生枝

局外之人

里外夹攻

*** 求荣

门外汉

门外万里

门外之治

内外感佩

内外勾结

内外夹攻

内外夹击

内外交困

内外有别

墙外汉

攘外安内

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身外之物

世外桃源

天外飞来

天外有天

物外之交

弦外遗音

弦外有音

弦外之响

弦外之意

弦外之音

信外轻毛

秀外慧中

言外之味

言外之意

义外之财

意外之财

枝外生枝

中外驰名

中外古今

中外合壁

中外合璧

丑事外扬

敌国外患

风尘外物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里出外进

里勾外连

里里外外

里生外熟

里挑外撅

里通外国

里应外合

内查外调

内紧外松

内峻外和

内亲外戚

内清外浊

内仁外义

内柔外刚

内圣外王

内疏外亲

女生外向

内修外攘

内应外合

内忧外患

内忧外侮

内重外轻

旁门外道

天魔外道

邪魔外道

邪魔外祟

野狐外道

英华外发

左建外易

中通外直

安内攘外

昂首天外

昂头天外

八荒之外

暴内陵外

变生意外

不足为外人道

出敌意外

出乎意外

彻里彻外

彻里至外

吃里扒外

吃里爬外

彻内彻外

驰名中外

超然物外

超然象外

出人望外

出人意外

超以象外

崇洋 ***

出于意外

出自意外

遁迹方外

打里打外

扶余海外

付之度外

付诸度外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刚中柔外

虎豹不外其爪

魂飞天外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荒郊野外

毫无例外

闳中肆外

慧中秀外

家丑不外扬

九霄云外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拒之门外

抗怀物外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没里没外

名声在外

皮里膜外

弸中彪外

弸中肆外

权倾中外

弃之度外

事出意外

喜出望外

形骸之外

虚名在外

萧然尘外

萧然物外

逍遥法外

逍遥事外

逍遥物外

意出望外

意出象外

意出言外

意见言外

意料之外

溢于言外

意在笔外

意在言外

至大无外

直内方外

置身事外

致之度外

置之度外

置诸度外

肥水不落外人田

家丑不可外谈

家丑不可外扬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内修政治,外治武备

墙里开花墙外香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拒人于千里之外

决胜于千里之外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御敌于国门之外

『叁』 外有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

度外之人 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法外施仁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方外之人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分外妖娆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概莫能外 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肆』 外得成语有哪些

世外桃源 喜出望外复 里应外合 置之度制外 外强中干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海外奇谈 八荒之外 秀外慧中 九霄云外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法外施仁 中外合璧 弃之度外 驰名中外 安内攘外 萧然物外 天外有天 秀外惠中

『伍』 有里和外的成语有哪些

里应外合、
吃里扒外、
没里没外、
打里打外、
里勾外连、
里出外进、
里通外国、
彻里彻外、
皮里膜外、
外合里差

『陆』 外 成语有哪些

度外之人 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法外施仁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方外之人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分外妖娆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化外之民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
节外生枝 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局外之人 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为事外。指与某件事情没有关系的人。
门外汉 指外行人。
内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内外交困 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身外之物 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
弦外之音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秀外慧中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言外之意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额外主事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里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攘外安内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柒』 带外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外强中瘠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外柔内刚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弦外有音 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弦外之响 比喻言外之意。
弦外之意 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逍遥事外 ①指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指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逍遥物外 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萧然物外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邪魔外祟 指邪恶的鬼怪。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意出望外 出乎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 没有想到的。
溢于言外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枝外生枝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节外生枝”。
致之度外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
左建外易 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内柔外刚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内忧外侮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旁门外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弃之度外 指根本不放在心上。
权倾中外 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攘外安内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天外飞来 天外:意料不到的地方。后指事情出乎意料地发生,凭空而来。
天外有天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
外方内员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外方内圆 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外感内伤 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外合里应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外简内明 指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
外宽内忌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外宽内明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外宽内深 指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外厉内荏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崇洋 *** 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 *** 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出于意外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出自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出敌意外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之外。
出乎意外 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出人望外 犹出人意表。超出人们的意料。
出人意外 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都没想到的。
敌国外患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额外主事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付之度外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家丑不可外谈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里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没里没外 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
内查外调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外合里差 比喻口是心非。
外强中干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外圆内方 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也指钱币。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弦外之音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逍遥法外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敌。
秀外慧中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言外之意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意在言外 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直内方外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置身事外 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置之度外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昂头天外 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彻里彻外 ①从里到外。②犹言完完全全。
彻里至外 指从里到外。
彻内彻外 指完完全全。
吃里扒外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 *** 而失去了主宰。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节外生枝 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九霄云外 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局外之人 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为事外。指与某件事情没有关系的人。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拒之门外 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
里出外进 形容不平整、不整齐。
里勾外连 内外勾结,串通一气。
里通外国 暗中勾结外国,阴谋叛国。
里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门外汉 指外行人。
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内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内外交困 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内忧外患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弸中彪外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身外之物 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捌』 含外的成语有哪些

里外夹攻、 彻里至外、 没里没外、 里勾外连、 打里打外、 里出外进、 里通外国、 里应外合、 皮里膜外、

『玖』 外,的成语,有哪些

外字开头的成语(14个):
外强中干、
外圆内方、
外柔内刚、
外厉内荏、
外宽内忌、
外简内明、
外宽内深、
外感内伤、
外巧内嫉、
外合里差、
外宽内明、
外合里应、
外强中瘠、
外方内员

『拾』 关于外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外的成语有:世外桃源
喜出望外
言外之意
外强中干
置之度外
秀外慧中
将在外...不受
逍遥法外
金玉其...其中
运筹帷...之外
崇洋 ***
外圆内方
九霄云外
置身事外
内圣外王

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释义和出处?

⑴ ()不及()而止的成语

过犹不及_成语解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释义】: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⑵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什么意思

过犹不及,是说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事缓则圆,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首先不能慌乱,要考虑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

成语:过犹不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释义: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 解释为: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孔子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事缓则圆

拼音:shì huǎn zé yuán

释义: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出自清·俞万春《荡寇志》

原文: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译文:从这件事看来,事情不要操之过急,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着急就很难成功。

(2)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释义和出处扩展阅读:

过犹不及的近义词:

矫枉过正

读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意思: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出自:唐·张说《吊陈司马书》

原文: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译文:纠正错误过度,这也是不好的。

成语故事: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采用晁错的建议,借故削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迫使汉景帝杀死晁错,从而出现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⑶ 疯狂猜成语过犹不及去伪存真。

过犹不及guòyóubùjí
[释义] 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专恰如其分属。
[语出] 《论语·先进》:“子曰:‘过犹不及。’”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犹;不能写作“优”或“忧”。
[近义] 过为已甚
[反义]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用法] 多用来强调言行应恰如其分。一般作宾语、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爸爸处理问题;十分慎重;他懂得~这个道理。
[英译] Toomuchisa *** adastoolittle

⑷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成语

过犹不及

成语拼音:guò yóu bù jí

成语解释: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4)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释义和出处扩展阅读

1、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感 *** 彩:中性成语

3、成语用法:过犹不及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4、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5、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6、成语辨形:犹,不能写作“优”或“忧”。

7、近义词:过为己甚

8、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9、成语例子: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10、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11、造句:

(1) 做任何事都应适度,以防过犹不及。

(2)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过犹不及,一样会误事的。

(3)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4) 爸爸处理问题,十分慎重,他懂得过犹不及这个道理。

(5) 减肥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对健康有害。

⑸ 成语过犹不及出自论语的意思是a事情做的过了头的事情做得很不够谁是七座的

过犹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简拼: gybj
近义词: 过为己甚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解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例子: 据老夫看来:这是“~”。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谒后语:
谜语: 未遂罪

⑹ 形容“太多了反而不好”的谚语,俗语或成语有哪些

有欲速不达、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过为己甚等词语。

一、欲速不达

白话释义: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看见小的利益则成不了大事。

二、物极必反

白话释义: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翻译: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三、过犹不及

白话释义: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德?”

孔子说:“颛孙师常常作得有些过头,卜商常常达不到要求。”

子贡说:“如此说来,是不是颛孙师要好一些呢?”

孔子说:“过头和达不到同样不好。”

四、过为己甚

白话释义: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翻译:孔子不会做的过分。

⑺ 过犹不及的近义词

一、过犹不及的近义词:矫枉过正、过为已甚。
1、矫枉过正
【成语】: 矫枉过正
【拼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解释】: 矫:扭转;枉:弯曲。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举例造句】: 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
【拼音代码】: jwgz
【近义词】: 矫枉过直、过犹不及
【反义词】: 差之千里
【用法】: 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
2、过为已甚
【成语】: 过为已甚
【拼音】: guò wéi yǐ shèn
【解释】: 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
【出处】: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举例造句】: 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 *** 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二、过犹不及
【成语】: 过犹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举例造句】: 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拼音代码】: gybj
【近义词】: 过为己甚、矫枉过正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灯谜】: 未遂罪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⑻ 过犹不及是不是成语

过犹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简拼: gybj
近义词: 过为己甚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解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例子: 据老夫看来:这是“~”。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谒后语:
谜语: 未遂罪

⑼ 成语“过犹不及”的来源和孔子的两个弟子有关,这俩名弟子是谁

这两名弟子是: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
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子贡问道:“老师,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呢,做事好过分;卜商呢,做事有点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子贡细细品味,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他明白,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两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才能完善自我。

⑽ 过犹不及这成语什么意思

过犹不及guò yóu bù jí
成语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近义词

一、过犹不及的近义词:矫枉过正、过为已甚。
1、矫枉过正
【成语】: 矫枉过正
【拼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解释】: 矫:扭转;枉:弯曲。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举例造句】: 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
【拼音代码】: jwgz
【近义词】: 矫枉过直、过犹不及
【反义词】: 差之千里
【用法】: 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
2、过为已甚
【成语】: 过为已甚
【拼音】: guò wéi yǐ shèn
【解释】: 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
【出处】: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举例造句】: 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二、过犹不及
【成语】: 过犹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举例造句】: 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拼音代码】: gybj
【近义词】: 过为己甚、矫枉过正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灯谜】: 未遂罪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9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