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食养人 2023-07-20 03:50:1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国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爵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国学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国学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国学其後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未。

国学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後,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国学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国学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国学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国学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

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国学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国学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旬兮窈窈,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抚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国学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 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国学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牾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湣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国学乱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脩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 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馀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国学於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国学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後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国学自屈原沉汨罗後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国学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国学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国学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

国学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国学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 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弥融爚以隐处兮,夫岂从螘与蛭螾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离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煇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摇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鱏兮,固将制於蚁蝼。

国学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国学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间暇。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筴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请问于服兮:“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凶言其菑。淹数之度兮,语予其期。”服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

国学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错缪相纷。大专槃物兮,坱轧无垠。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数有命兮,恶识其时 国学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亿变齐同。拘士系俗兮,攌如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慸[B12E]兮,何足以疑!

国学後岁馀,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国学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国学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後。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国学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翻译是什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翻译了意思是: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

该句源自《屈原列传》,作者西汉:司马迁,原文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释义: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屈原写下离骚的导火线: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以上内容参考:-屈原列传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一、比兴手法作用:

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1、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解释:把江离、辟芷、优兰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佩戴在身上),表示博采众长,多方吸取营养,因为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芳草,众芳集于一身,意味着高超的才干。

2、用“朝搴陛之林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解释: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表示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蕴含经受得住考验的深意。这一段全用象征,“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香草均指人才。

扩展资料:

《离骚》“香草美人”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

《离骚》中用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人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是由《诗经》中听比兴发展而来的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形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他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捻、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史记》中有屈贾列传么

正史里面有几个人合一个传是很正常的。史记里面确实有这两人合一传:《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卷八十四)。这里的贾生,就是指贾谊——史记原文:“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你要参考正规出版社的史记全文的,比如中华书局的。如果是一些节选本,那些是出版社自己编的,可能随意将几人合在一起的吧。

史记中七十列传分别是什么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日者列传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卷一百二十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9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