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职业干久了,好像身上打了烙印,走哪儿也容易认出来——你是教师吧 譬如在商店、在菜市场、在排队的场所、在饭桌上,在一切有人群的地方。总之,人越多,你就越个别,越是突兀于人群。
有一次,我在服装店里试衣服,导购小姐说,您穿这件裙子很有气质!虽然我知道这是嘴甜的小姑娘对所有我这个年纪的妇女通用的赞语,但是我确实喜欢这件裙子,于是便有买的意向。忽然想起了上课是否合适穿,于是在试衣镜前高高地抬起胳膊,胳膊窝下一大截皮肉裸露出来,我觉得这衣服不适合买了。我还没有转过身,导购就说,您是老师吧 我很惊奇,就问,你怎么知道 她笑笑,没回答。我看见她眼里的热情一点点地落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失望。不知道是看不得小女孩的失望,还是别的什么心理,我还是买下了这件裙子,心里想,偶尔穿穿吧!上班是不能穿它了。
导购一边开票,一边聊起来。她说,老师买衣服的特点是,看得多买的少。眼光很高,档次一般的入不了眼,入了眼的又嫌贵。说实在的,我们导购就怕教师,挑挑拣拣,试穿了一大圈,临了还不买。我若有所思,她像是觉察了什么,赶紧补上一句,“不过,您不一样!”我嘴角扯了一个僵硬的笑容,“哪里不一样 你不还是看出我是个教师吗 !”
“哦,我看您试衣时抬胳膊,做出在黑板上写字的样子……这件裙子腋下开得有点大,不过您可以在别的场合穿,真的很适合您!”
我包起衣服,临走时对导购小姐说,小姑娘,我们讲台上是老师,讲台下和你们一样也是柴米油盐要过日子的。要说不同,就是我们丢不开臭自尊。看她有些迷糊,我善意地开了一下玩笑,“你上学时看到的是讲台上的老师,你工作时看到的是生活中的老师。小姑娘,你们的老师让你失望了!”
我在导购错愕的眼神里离开。心里有些不快,下楼的时候还在骂自己:还是扔不掉臭自尊啊!
据我所知,在陌生的场合很多教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职业,当然这和低调没一毛钱关系。现在人们看教师的目光往往很复杂,鲜有尊敬的目光,更多的是:忌惮中气愤,气愤中鄙弃,鄙弃中巴结;又或者是:尊重时怜悯,怜悯时轻视,轻视时鄙弃。
没有哪一个职业像教师一样和千家万户紧密联系。过去、现在、将来谁家没有孩子念书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和教师打过交道。为了自己的孩子多受照顾,给老师请客送礼的不少;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请老师家教辅导,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此风愈演愈烈,有行贿受贿之嫌,当然在数额上它不能跟其他行业的贿赂相比,但是在人们的心里却是影响恶劣甚于其他。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变相索贿或鼓动行贿。
上述种种折射到人们的眼光里,便是对教师群体的鄙视。老实说,人家有理由鄙视。可是,整个群体为一部分人买单,实在是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我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其后一段时间,文艺领域也是如此。商品大潮席卷而来,以前高高在上的艺术一下子坍塌,演员走穴成风。当时大众也是痛惜艺德沦落,一片指责之声。也不知怎么的,艺人们逐渐迎来了他们的全盛时期,从钱袋的饱满到尊严的饱满,无一不昭示着缪斯女神的魅力。
可是,教师这个职业明显没有这种“升值空间”。现在是全民娱乐的年代,大众对艺人的崇拜远远超过对院士的崇敬,至于报酬更是天上人间之别。院士尚如此,何况教师!教师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教书也没有娱乐性,它枯燥甚至是个讨人嫌的行当。义务教育的低成本、教师队伍的庞大,注定了教师这个群体一边滋养精神一边“为稻粱谋”。这些底层的“传教士”,只能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挣扎。
于是很多人感叹,教师是越来越没人做了!其实,这是危言耸听。既然是个有需求的职业,就一定有人做。一些人不做,另一些人会做。八九十年代,是拔尖的中专师范生做;二十世纪初,是“二茬”的毕业生在做;如今,教师对于“三茬”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未来,几茬人来做教师 不好说。但肯定有人做,大可不必忧虑!
中国人热衷于当官,自古由然。当官的好处,无需赘述。而教育行业的人对官的追求,尤为迫切。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股长、科长、局长,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我说不出其中的道理,但我知道,哪怕冠上一顶小小的帽子,也会比一线教师日子好过。
曾经,一位年轻女教师说起她做班主任时经历的事。班上一个男生,对着苦口婆心教育他要好好读书的这位老师反问,“请问老师,你一个月多少钱 ”她愣了一下,如实告诉了他,他冷冷地礼貌地说,“我现在随便做一份工作,木匠或者瓦匠,挣的也比你多。我为什么还要读那么多的书 ”
她想跟他解释读书不是致富、只是为他将来生活提供多种可能性等等,但是想想什么也没说。我问,为什么不说呢 她笑,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一教书匠,没有底气再说。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折磨的迈考特,将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家长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著地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20年后,成为美国“最佳教师”。
本书一经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站等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迅速翻译为20多种文字,受到全世界教师、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世界上最伟大的教书匠”、“每个学生需要至少熟读l0遍的温馨文字”。
作者简介
弗兰克·迈考特爱尔兰裔美籍教师,作家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1930年生于纽约,4岁时举家迁往爱尔兰,在贫民窟度过悲惨的童年。13岁辍学,19岁“心怀美国梦”只身重返美国,做过酒店勤杂工、当过兵、做过码头工人、打字员,后来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前后交过12000多名学生,并荣获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全美最佳教师”。“家国不幸诗人幸”,迈考特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苦难童年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反而让他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灰烬中微笑。1996年,处女作、自传体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出版,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连续117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之后陆续推出《就是这里了》和《教书匠》,好评如潮,使一个“教书匠”誉满全球。
《教书匠》于2005年11月出版,一周内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后迅速被译成20多种文字,受到全世界教师、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自传体故事中最真诚的作品”、“教师的《圣经》”、“每个学生需要至少熟读10遍的温馨文字”。
《教书匠》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诙谐的文字,回顾作者30载从教生涯的苦涩与甘甜,讲述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人生。作者从不吝惜对自己的嘲讽,从不否认与学生似敌似友的关系,对规则和权威从骨子里透出蔑视,幽默和善良也从未在生命中缺席。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间教会了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教书先生是古代儒学就有的,教书匠是建国后对教师的蔑称。
1、教书先生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
2.《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原来,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不苟言笑。其实,自古而今,存在着良多的亦师亦友的典范。老子与孔子便是如此。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不举他例,我们就看看我们的鲁迅先生吧!先生的家世在其早年时期还属于富豪。那么,请看看先生对他的老师的敬畏程度吧。
可是,现在的公子哥儿们是怎样呢?目无尊长!为何?原因有三:
其一,现在整个文化的价值趋向。当今的社会,金钱至上渐渐的污染着人们的灵魂。
其二,家庭的影响。子不教,父之过!
其三,这也是文化大革命年代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当时,教师被划为臭老九。由于对毛主席的疯狂崇拜,民众们都渐渐的轻视教师的职业,转而轻视教师。悲哉!
令人庆幸的是,老师们的奉献,老师们对学子们倾注的感情,正在渐渐的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人民的认可。
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他们做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师者 三尺讲台万丈空 桃花源里自耕农 磨剑十年图破壁 开怀一笑坐春风 桃李报我山河丽 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 愿作春泥化落红”
2、教书匠 指教师。对教师的贬称,亦用作谑称。
【例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从不肯存那‘通称本是教书匠,到处都能雇得来’的浅见。” 冰心 《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的祖父 谢子修 老先生,是个教书匠。” 沙汀 《丁跛公》:“这是在一个教书匠家里。不知怎的,那老先生忽而感慨起省城里男女同校的事来了。”
"教师先生与教书匠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思想而后者没有。
有思想的教师,关怀学生生命成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没有思想的教书匠,漠视学生的成长体验,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
有思想的教师,追求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教研型教师”;没有思想的教书匠,只能成为《教参》的“搬运工”,《教材》的“肢解者”。
有思想的教师,与新课程一起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没有思想的教书匠,独霸讲台,学生唯师是听、唯师是命"
这说法有一定道理,实际对教师的歪曲,也是对“教书先生与教书匠”的曲解。
人的发展有内在层次的差异,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如此:依据专业水平的层次不同,教师大体可分为教书匠、名师和人师三种境界,类似于“木头存在”的三种形态特质。即“木头的具体样子”、“木头的形态”与“木头的本源”。
这类教师的专业境界就如同“木头的具体样子”。譬如,“木桌”、"门"、“窗户”、“木棍”,等等。他们存在的依据是具体、明确的,能力相当有限。例如,门与窗户的功用,他们之间本质上并无“价值”大小之分,“境界”无高低之别,互为''平行’’与 “对等”。教书匠的特点是: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扣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亦步亦趋,周而复始,庸庸碌碌。他们的专业发展态势,程序性强,发展张力小,创造潜质极其有限,犹如一幅已涂满字与图画的纸已无可添加。因而,教书匠多深陷“此山中"的禁锢与迷绕,常自我设限,自我框死。
对于教学,教书匠多唯上唯书唯教参唯教条,“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容易将涌动着生命气息,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脸谱化,沦变为千篇一律的“操作流程”,从而制造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他们无心探索教学,无意追索人生,不愿学习改变,不敢大胆革新,不善扣问反思。“十年教书”对于教书匠而言,“肚里只剩几册可怜的教科书”。难怪一位美国教授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是教了30年书,还是教了1年,重复了30遍?!”一言以蔽之,教书匠的教学往往干瘪刻板,味同嚼蜡,生气全无,是一种对一个人独立发展的致命捆绑与桎梏。这种生存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绝非是“像诗一样迷人的字眼”(康德),而是“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堂课等于一种苦役”(杜威)。
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不仅不能成全学生的完满发展,而且有意或无意间将学生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上,从而束缚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创造,漠视学生的情感,关闭学生的心灵,直至彻底断送学生人生发展的宝贵“契机”。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因为“平庸的教师只能限制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的能力范围之内”(卢梭)。可以说,倘若一位教师的教学是在降低学生的心智,那么,这是一种莫大的“罪过”。教书匠的专业价值是令人堪忧的,专业境界可谓:浑浑噩噩,无一丝灵气与光芒!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处于木头形态的这类教师,手中是一定木头的“形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从量的意义上看,教书匠手中有的几张“木桌”或“椅子”是相对固定与有限的,减一把,则少一把。而名师则可依据自身的“木头形态”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桌椅”,带有强烈的生长性,更能超越外界具体量的规定的局限。从质的意义上看,具备“木头形态”的名师,可打破教书匠亦步亦趋的“单一质地”,通过自身形态的改变、转化、兼容并蓄发展,(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各种具体木制工具)形成“综合质地”,可见名师与教书匠两者的“价值”存在高与低,大与小的天壤之别,境界更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名师的基本特质是:思想深邃,大胆探索,执着求真,循循善诱,微言大义,指点迷津,品格高尚,沉心治学,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名师具体的“专业形象”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名师是一个艺术家。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更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名师深藏着让人折服的艺术法宝,本领超卓,有别于教书匠的一招半式,半瓶小醋,能够巧妙而又准确的拨动每位学生的心弦,从而和谐地演奏出师生教学相长的美妙乐章。一是,名师具有语言的艺术。名师以其广博的学识与高远的站位,能够洞穿教材,超越教材,可以把深奥难懂的问题以一句深入浅出的言语,一语道破玄机,达到“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的奇妙境界。名师的一句精辟话语,常使学生萦绕于心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了悟知识的关节而茅塞顿开;一句中肯的批评常使学生幡然省悟而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确实是名师高超语言艺术的真实写照。二是,名师身怀绝招。绝招是名师高于教书匠的另一标志,也是“木头形态”区别于“木头具体样子”的分水岭。名师常常本领高强,身怀绝招,手握杀手锏,胸藏百万兵。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用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分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信笔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的清雅意境,令学生叹服不已;有的教师一笔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的板书,常令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难与易、深与浅、轻与重、多与少、精与博、繁与简、详与略、主与次的精当处理,常令同行钦佩不已。可以说,绝招是名师对教学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炉火纯青境界的见证。三是,名师具有幽默的艺术。“幽默是人生的大境界”(林语堂),是形成力量的最高最佳层次”(特鲁·赫伯)。名师常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懂得驾驭幽默的艺术。一个学生在数学考试终了前抄袭邻桌的考卷,由于时间来不及,仅将答案写上,旁边滑头的备注:过程略。教师风趣的在旁边打个小x,备注:分数略。从而“用幽默的方式说出的严肃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使人接受” (雷曼麦)。幽默的艺术实质上是名师教学达到高度睿智境界的昭示。
其次,名师是一个思考者。“活着就要思考。”名师确实是一个善于思考,渴求思考,勇于思考的人。他们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朝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可以说,名师终身秉持“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进乃见光明”的精神,深悟“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的精义,坚守 “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信仰。进言之,“思考一切学生,一切思考学生,思考学生一切”是名师思考的逻辑起点也是价值终点。一言以蔽之,义无反顾的领受作为一位勇敢思考者所应担当的辛劳与福祉,是名师生命世界的热切企望。无庸讳言,名师是教师行伍中的精英分子与中流砥柱。
人师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大师级人物,是精英中的首席代表。人师的发展形态是木头的“本源”,因而既不是“圆”,也不是“方”,更不是“长”,但又包容着圆、方、长,是它们的“母体”,他能适应变化万千的“外界”,演化并创生出万事万物。如果说名师是对教书匠质的超越的话,那么,人师则是对名师这一高层更深的洞悉与超脱,是更为上位的“存在”。从教师的价值真谛而言,人师可谓是对教师教书育人生命本义活生生的深刻诠释与彰显。人师的基本特征是:独具慧眼,抉发幽微,含英咀华,揭示要旨,人格崇高,宽容练达,深富爱心,融通万物,达到了大彻大悟、返朴归真的境界,可谓实质名归的大智慧者。那么,人师具体的“专业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人师是一个独创性的人。独创性是人师的最深本性!人师的独创性常体现在:思想深邃,独具慧眼,决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鹦鹉学舌,盲从模仿。他们具有独特的判断和独立的思想,对事物的体悟与思考常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能够于平凡处见“新奇”,于平淡处品出“绚丽”,于无声处听出“惊雷”,于无味处尝出“甘甜”。对学生的困扰,往往能够抓住学生问题的“关键处”,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开启学生心灵的“灵感域”,而后或抛砖引玉,或取瑜明理,或目视点头,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从而使学生如沐春风,心结尽解,豁然开朗,神游忘返,如入微境。
其次,人师是一个人格崇高的人。人师必定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身上散发着一股灼热的人格正气,让每位接触过的学生于无形中获得人格的滋养与人性的清明。人师的崇高人格是一股最强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最珍贵的教育宝藏。“他们凭借着自己丰硕的精神力量宝库——知识泉,智慧火,灵魂峰,无私无尽无悔地孕育一茬茬、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引知识泉浇其心田,点智慧火明其征程,竖灵魂峰壮其行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甚至希望自己生命结束的方式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死在课堂上,死在学生的怀抱里,而且当时正在谈笑风生地讲着课”,至死不渝自己的教育事业。无庸讳言,“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人”(夸美纽斯)这一评价,人师当之无愧!
最后,人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爱,是人师人生崇高境界的真实流露。别林斯基断言:“如果没有爱,则万物自身的生活是死气沉沉的;如果没有爱,则万物的生长是七拼八凑的;如果没有爱,则所见的是一片漆黑。”“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她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人师必然热爱学生,与学生同气相求,同声相应,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人师诉诸学生的爱凝聚着她们的心血与祝福,无价,无求,无边,无法量估,并融入学生人生幸福的征程之中,变成一股支撑学生立志“成人”的强大精神力量,迷漫深远,永不消逝!“我没有一切,只有学生”(斐斯泰洛齐),是人师博大人性世界的自然袒露。人师也因爱的无限付出而得到永生!
教书匠大先生4个过程。
1、教书匠到大先生,首先要能起到示范作用,不论是为学、为人,还是为事。大先生往往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身具备的大德去影响学生,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和品行。
2、教书匠到大先生,要有仁爱之心,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没有爱的教育是缺乏营养的,要懂得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点亮学生的生活,把情感和探索精神埋进孩子心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生根发芽。
3、教书匠到大先生,要有大格局。格局包含一个人的思想、学问、视野、人格的层次等,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注定他能走多远。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感,要有高贵的灵魂和开阔的视野。
4、教书匠到大先生,要拥有大学识。“大先生”不是一个符号,需要有过人的学识来支撑。身处信息化时代,只有知识储备充足,教育学生才能得心应手,脱离了学识的支撑,犹如无根之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时间都去哪了?
下一篇: 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