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老杨在扶贫

金樱子 2023-07-20 02:17:11

老杨昨晚几乎没睡。

夜里一点多的时候,睡着的老杨被一阵阵手机铃声惊醒,拿起手机接听,传来了老袁头着急的声音,“杨局长,我肚子好疼,你赶快给我找个医生来!”老杨心里很不高兴,且不说这事和他没关系,即便有,这半夜去哪儿找个医生上他家去

老杨压制住愠怒,淡淡地说,“生病了赶紧上医院,这事不归我管。”

那边的老袁头一句话呛过来,“杨局长,你说过我有困难找你!怎么现在又推呢 ”

老杨知道没法和他说清楚,就息事宁人“我打个电话找找看,这么晚除了上医院,哪里找到医生啊!”

老杨不等他再说,就挂断了电话。接着,他拨通了袁庄的村干部李一刀,李一刀显然还在做梦,听到是老杨的声音,才醒了一半,“杨局长,又有什么政治任务吗 ”

“李主任,这个事跟政治没关系,但也是政治任务,……”老杨接着将事情说了一遍,“你找个赤脚医生去他家看看,不行就送他去镇医院。”李一刀做事利索、对付难缠的村民很有一套,不然怎么叫他李一刀呢!

放下电话,老杨起来上了一趟厕所,躺倒后异常清醒。今晚这一折腾,好不容易调好的生物钟又乱了,本来睡眠就浅,这下子又要在黑夜里睁着眼睛胡思乱想了。他静静地躺着,仔细听隔壁房间的动静。还好!妻子均匀的呼吸声传来,沉寂的夜里像是在他耳边轻轻地说着什么,老杨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柔情,回忆起妻子曾经的温柔。

说实在的,妻子是个好女人。虽然她现在脾气急躁,动不动就发火,可他理解她的不易。儿子不争气啊!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赛着和那些有钱的同学比酷,学习成绩却总是全班垫底。眼看就要高三了,这孩子的前途怎么办啊 老杨,你总得管管他,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儿子更重要 妻子质问时眼里冒火的样子又浮现了。

我能怎么办呢 我又教不了他,以前学的东西早忘光了,虽然还有一点老底子,哪里看得进去书本!工作又这么忙,本来想着今年闲一点,多和儿子交流晚上陪着他学习,儿子还是敬畏我的。可谁知,来了一项重中之重,扶贫工作刻不容缓。

四十五岁的人了,在行政上是很尴尬的年纪。要么混个一官半职,在别人的羡慕和尊敬里或真或假的滋润地活着,要么一无所成一个职员混到头,时不时被同龄人的领导们呼来喝去,年轻人口里喊“老杨”,领导们还把你当小杨使唤着。

幸运的是,老杨摆脱了这样的命运。就在他四十二岁时,从乡镇机关抽调到局里,虽然是个闲单位里的闲职位,很多人都挤不进来呢!去年又升了一级,他其实是个科长,可大家客气地称呼“杨局”,尤其到了下面的乡镇,“杨局!杨局!”的喊着,实权虽然没有,面子和待遇上不一样。这是一个名字很长很拗口的局,老百姓不知道它管什么,但只要是局长,一定很厉害!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从土里刨食的农民,对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

老杨管不了儿子,一门心思投入到扶贫里。他的扶贫对象有五户,老袁头就是其中的一户,五十多岁的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第一次见到老袁头,他上身穿一件大半新的灰色西装,有点长,将他的短腿遮得更短,袖子嫌长,被卷起;下身穿一件老式的军裤,武警绿,裤缝镶两条显眼的竖杠;脚上是一双秋冬皮鞋,看起来有点热,不过擦得很亮。他兴冲冲地走进村部,一脸卑下的笑,对着在场的村干一边哈腰一边递烟。

李一刀介绍,“老袁头,这是县里来的杨局长……”老杨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他的扶贫对象,看起来是挺精的一个人,怎么会…… 老袁头一听局长亲自对他扶贫,对着老杨连连哈腰,想要握手又缩回,老杨伸出手,他赶紧抢上前握住,说着许多客气话。老杨就说,“老袁,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能解决的一定帮你解决。”

“那你帮我……娶个女人。”老袁头一脸憧憬,好像看见了曙光。

“你想女人想疯了 杨局长帮你解决生活困难,不是给你做媒的!”一旁的李一刀呵斥。

“杨局长,没有女人就是我最大的生活困难啊!”老袁头不理会李一刀,朝着老杨辩解。

老杨好气又好笑,耐着性子解释,他只能给他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帮助他脱贫,婚姻要靠他自己去争取。老袁头眼里的光越来越暗淡,最后一言不发地走了。

“这个老袁头哦,难缠得很!”旁边的人说。接下来,又见了一户,姓谢,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干瘦得像个核桃,脸上的皱纹比核桃的纹理还密集还深刻。眼睛浑浊无光,背微微驼着,那双手出奇的大,关节肿胀,手指弯曲,指甲缝里黑色的泥垢,掌心上黄色的老茧连成一片。老杨知道,他的儿子在监狱服刑还有十年,儿媳妇早就跟人跑了,留下了两个孙女跟着老头老太。

老杨第一次参加扶贫工作动员会时,心里是复杂的,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怀疑扶贫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他老家也在农村,对农村的人和事并不陌生。按照以往的惯例,除了照顾特别困难的家庭,一些优惠政策总是“照顾”到以下两类人:村干部的关系户和村里的难缠户。乡村是个人情社会,谁没有七大姑八大姨 老实人好对付,怕就怕那些“刁民”,不给他们一些甜头,他们就会给你找麻烦,他们像猎犬一样善于嗅到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用他们的话说,“村干部的屁股没擦干净,心里怕我们咧!”

可这次扶贫,老杨一路看过来,感到是动真刀真枪的了。

首先是政治气氛,不管是官员还是办事人员都把扶贫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不敢懈怠。有人说,现在是官场上的“寒冬”,谁也不敢“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式的招摇,有尾巴的夹起尾巴做官做人,没有尾巴的也赶紧留神脚下。震慑!是的,老杨时时想到的就是这个词。

其次是对扶贫的要求,不再是以往给钱给救济了事,而是力求脱贫。老杨那几户让他大伤脑筋,老袁头对他提出的养猪致富根本不感兴趣,老杨为他在养猪场买了两头老母猪,带着他去场里学习,他总是推说有事不去,结果只能让大户(养猪场)代养。老袁头的帐算得精精的,有“老保”有救济款,年终还有慰问品送上门,不劳而“获”,干嘛还要自讨苦吃 而谢老头呢 对所有的干部都是一副“棺材脸”。老杨猜想,他是怨恨儿子被抓吧,可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给他扶贫,他不领情就算了,还拒绝合作,让他出具一些证明材料,他就撂一句“你自己找去,我没那个闲功夫!”最可气的是,当面将老杨贴在他家堂屋的扶贫材料全撕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堂屋都给你贴满了!”

好几次老杨想不管了。有些人说得好听点,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说到底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好吃懒做得过且过的,愚昧无知顽固不化的,打着小算盘钻扶贫空子的……要激发他们自身的动力!谁都知道这么说,可做起来难啊!怎么激发 给老袁头一个女人 把老谢的儿子放出来 这可能吗 !可是,老杨还是捺下性子一趟一趟地跑上门,政治任务要完成,填各种各样的表格,还要他们配合咧。

老杨越来越觉得,这扶贫倒像是政府求着那些人似的。这要是搁以前,一准跟在干部屁股后面求着,哪像现在,他们倒是吃透了我们,瞧着你完成任务心切,一副你爱干不干的神气,反而是他们把主动权捏在手里。就说那个老袁头吧,他要是犯起拧劲,不但不支持,反诬你扶贫工作没做好,那我就白白吃苦,还影响前途。今时不同往日了,老百姓高调,我们只有低调。

这番感慨,说实在的,老杨只能在家里发发牢骚。老婆抢白道,“你们革命小酒天天醉,人家老百姓吃着自己的,不用看你们脸色!”老杨辩解,“我那是应酬,工作需要。”他知道老婆心里憋着气,常常醉醺醺地半夜回到家,老婆嫌烦,他就经常在隔壁书房睡。老杨也想应酬少一些,可又想,应酬是一个人实力的体现。一个男人,尤其是一官半职的男人,不在场面上应酬,就会慢慢被边缘化,没人想得起你,也就没人看得起你。

上午的时候,另一扶贫户郭婶打电话给老杨,说她的小鸡有两只得瘟病了,她怕五十只鸡苗保不住,怕对不起杨局长的好心帮助和辛苦扶贫。老杨赶紧联系了镇农技站的小张,一起赶到李村,给鸡苗打了防疫针。郭婶感激得什么似的,每人一碗荷包蛋,那糖甜得齁人,老杨不想吃,可是怕伤了她的真心好意,就用勺子舀起一个蛋吃了。

这一阵老杨走村串户,牢骚虽然有,收获也有。晒黑了,但身体好多了;遇到过难缠的,但很多扶贫户还是对他们心存感激,老百姓表达感谢的方式直接纯朴,对你掏心窝子不拿你见外,让老杨有一种久违的心灵触动,想着以后还是多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吧。

快中午了,老杨谢绝了郭婶的挽留,回到村部准备开车回城。李一刀留着不给走,非要在村部吃饭。这段时间扶贫,老杨在李一刀这里是常客,只要一来就不给走,老杨说“老是添麻烦不好!”李一刀就说,“吃个便饭能怎么的 谁出门还顶着锅吗 ”

可是老杨知道,村干也是看人的。暑假里的一天中午,两个参与扶贫的教师路过村部,李一刀只是打了一下招呼,没有留他们吃饭。在这里吃饭最多的,除了他还有镇派出所的民警老王。可最近几天,他没有看见老王,就问李一刀“老王的扶贫工作完成了 ”“没有!他的工作交给别人做,十九大要召开,他回去参加‘维稳’了。”

老杨这才想起十九大这件大事。稳定压倒一切,那些要上访的人总瞅空在重大的时刻往北京跑,地方政府最怕这些人惹麻烦,要疏导要安抚,甚至是拦截。另外治安问题也是大事,派出所的民警要忙了,老王恐怕又要熬夜加班、一根接一根的抽烟了。

同是扶贫,境况大不一样。像老王一样的职员们,撂下了犁又拉上了耙,乡村教师抱怨他们是“被征用的民工”,累了一学期,暑假还要接着忙,自个穷还去扶贫别人。最滋润的恐怕是那些在外事业有成的老板们,捐上一笔钱,回家走一趟,地方上大大小小的领导满脸堆笑着敬着陪同着,记者拍几张照片,写一篇稿子登上报纸、微信的头条,在“老杨”们艳羡的目光里功成身退。

可老杨了解,他们在外也不容易,都有一番血泪打拼史。谁的钱也不是大水漂来的,捐多了也心疼,不捐或少捐 唉,面子啊!见着江东父老好意思吗

人啊,都不容易。老袁头、老谢们容易吗 镇长书记容易吗 老师们容易吗 老王和我容易吗 ——谁都想活好一点,谁都有道理。

待会儿给老袁头打个电话问问病情,下午再去老谢家一趟,“热脸贴他冷屁股”也罢,他心里也够苦的。今晚还有一场饭局,拉饭局的是一位老同学,不喝醉老同学饶不了,喝了伤肝,不喝伤心,唉!难啊!

睡眠不足,头有点晕。局里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乡下城里两头跑,单位里的工作还在等着我呢。现在就去,估计一上午不行,中午加个班,这年头谁不在拼 五十岁之前还能不能再上一台阶,就看这几年了。

外面下着雨,老杨摇了摇晕乎乎的脑袋,拿起伞,坚定地朝门外走去……

五良太采风侧记

我们都在努力改变着

“走进乡村看振兴”采风侧记

每一次采风都会留有缺憾。上一次去喇嘛湾采风,就没有联系到董老师。这一次,本以为满心欢喜能与董老师一路前行,结果还是没有联系上。有人在说,晚上十点了,董老师的窑洞里没有网。好在清水河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个有诗的地方,清水河永远不缺写诗的。但,董老师的诗,有特点,是精品。对,要出精品;想出精品,一个字,难。清水河不仅缺诗的精品,而且缺散文精品,更缺的,是小说,少极了。老师们,加油了!

早上出发前,终于联系到了董老师,老杨同志挂掉电话说:“别等了,他还在睡梦中,九点开会,怕迟了。”除外董老师不能同行,还是既定会员,既定时间,既定目标。生活本来就是呈现在变与不变之间。变与不变,皆是生活。有时的变,并不是坏事。假如生活一尘不变,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不变,就始终没有进步;不变,甚至没有世界。为什么酝酿会带来苦痛与艰辛?因为酝酿本来也就在迎接着下一个改变。这次采风,也一样,变与不变,总归是要有收获的。

有杨树的地方,就是五良太。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在1782年前,这个地方取名五良什太,后来人们习惯称为五良太。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其他地方也有五良太乡。看来,有杨树,总是好事。是现实,或许也是一种向往!有向往,就会有改变。现在,五良太在不断改变。因此,五良太的杨树,算是种大了。

赛科星,准确地说,应该是赛科星国家乳业创新中心奶牛核心育种场。这是一棵大杨树,这里承担着,国家胚胎工程中心项目,打造中国航母级奶牛为主的家畜育种龙头企业。我们走进波波代村建设场地的时候,厂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厂长亲自上阵,为大家介绍。这一举动,让我想起一些企业那些穿正装和着旗袍的介绍者们。作风的改变,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工作成效。有时改变,其实也是一种实干。采风会上,云文俊书记介绍青豆沟扶贫经历时,讲着讲着,动情地流下了眼泪。在车上,李巨老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李巨的话,让采访过云书记的张胜功老师打开了话匣子。为采访云书记,张胜功曾经深入实地,和云书记同吃同住过一个星期。从云书记和张胜功的介绍中,我知道了云书记的不易,也知道云书记是位实干家,他一直奔波在改变的路上;改变老支书云二召和村民们对自己的最初看法,改变青豆沟曾经的贫穷落后面貌,当然改变的,还有自己,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扯远了。

别怕,采风没有风,不算采风。尽管是调侃,但大风来的时候,老师们还是匆匆忙忙地奔跑着躲风。老师们经历了大风的洗礼,不但采到了风,而且还采了满嘴的沙土。大风中,老师们躲进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业基地的温棚里。“这是花蕾,还是葡萄?”在葡萄架下,有人看着葡萄架上绿叶里隐藏着的小颗粒问道。也难怪,葡萄的花蕾,也是一些碎颗粒。我曾经就将葡萄花蕾,误认为是刚结出来的葡萄小果实。葡萄,是近几年才在清水河发展起来的产业,少见不得多怪!要是我们常见的东西弄出笑话,那就会让人笑掉大牙了。比如,村里人常讲的红根绿叶故事。说的是很早以前,有一年轻人多年在外打拼不回家,回来时经过村里的一块地,看到一个老农正在荞麦地里劳作,就走上前问:“老乡老乡,这红根绿叶是什么玩艺儿?”老农听到问话,抬起头正要回答,突然发现是自己的儿子,追着就打。看来,有时的改变,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如果说几年的背井离乡,就会改变的话,那五十年的改变,会不会有太多的改变?走进石庄村水保站,昔日的面貌几乎荡然无存。大院的改变,差点儿让田彬老师没有认出来。上世纪六十年代,田彬老师在这里工作。看到昔日待过的地方,田老师感触良多。但更让他感叹的,是中午吃饭时遇到了六十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同学杨生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问田老师说:“认出认不出来?”他说:“认不出来,但说名字知道。”两位老人,面貌不能相互认出来,但说起小时候的事,犹如昨天发生过的一样。在水保站,从大院里临时住户的嘴里得知,这个大院最后一户人家的故事。男人离世了,女人留下话,雇村里人看门,就离开了。没想到,女人一走就再无归期,被雇的人挣下几万块钱也没人给。女人的门上着锁,透过玻璃窗,我看到女人炕上的被子叠垛得整整齐齐,完全是临行前生活的样子,只是上面荡了一层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命运的改变,有时会给人措手不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又都在改变中,时过境迁是迟早的事,是人难以改变的。

鱼不错。中午,吃着盘里的鱼,众人都在赞叹,好多人问是不是当地鱼塘里的鱼?下午看了康堡村肉羊养殖场,我突然想起,中午的羊肉也不错!看着羊栏里大大小小的羊,我突然觉得,那羊一定是这里的,——昨天还在这里活蹦乱跳。我为羊的命运的改变而祈祷!

云主席在会上提了几点希望,我也在希望,我们大家都在希望,希望老师们的作品变得更好,希望文联的工作变得更好,希望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申论的命题有哪些特点?

性越不行。大家写申论一定要在申论的框架之内写,很多同学写申论还喜欢自由发挥,实际上你写的东西如果不在命题人给出的范围内,就算说成了一朵花,也是零分。

有的人说申论需要天赋,其实并不是这样。小马本人之前申论连60分都考不到,经过自残式的学习,申论终于可以修炼成今天的70分水平。

大多数人对于申论只学不练。很多同学总是觉得看着别人写申论很简单,真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就觉得好难。

再难也就开始学习申论的时候难,挺过了这段时间,一切都海阔天空,挺不过这段时间,开始放弃偷懒,只能原地打转。大多数人都是想得太多,练的太少。只有舍得付出才有回报。

其实申论学到后期,一切脉络思维都会非常简单,你甚至会觉得比行测还要简单的多。

只是有多少人能够度过前期那段让人抓狂的入门时期呢?

我们要有一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有的同学连辞职备考都不怕,难道还怕写申论这点苦?

这位同学写的创业让人变贪婪。完全脱离了材料。

拼爹时代,在原材料当中并未提及,也不适合

欢迎大家和小马学习交流。小马公考加油站(wjj)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