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旁边有一个柏林禅寺,主持是从谂禅师。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参禅。
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 ”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 ”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院主感到疑惑不解,就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这里和没到过这里的人都要吃茶去呢 ”从谂禅师叫:“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从谂禅师说:“吃茶去!”
这是需要顿悟的三个字。无论是谁,来过与否,都可“吃茶去”,在茶禅一味中,去感悟生活。
真正领会“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导僧人“心注一境”,虔诚修行,而且可以启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你正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却在高考名落孙山,令你热血冷却,理想破灭,一时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时———吃茶去!
当你几经周折就业不符合心愿,实在枯燥无味,百无聊赖,难于发挥所长,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吃茶去!
当你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左磕右绊,被人误解,受到委曲,甚至遭人暗算,而心灵受到创伤时———吃茶去!
当与你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恋人,忽一日弃你而去,傍上大款或权贵,不啻于晴天霹雳令你目瞪口呆,甚至欲想寻短见时———吃茶去!
“吃茶去”!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洒脱的人生、多么自在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管生存状况如何,遂意也罢,逆境也罢,都不要把它太当作一回事,不可过于执着于身外之物。即使泰山崩于前、猛虎追于后,也一样悠哉优哉地“吃茶去!”
人们往往羡慕别人的权势,却不知这权势的背后,或许牺牲了做人的尊严,或许放弃了自在的生活;羡慕别人的财富,却无从了解财富主人的“第一桶金”是否带着原罪,是否背叛了友情、放弃了爱情、疏离了亲情。
再说人并不是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能,没有挂碍,终日钻营抑或忙碌于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云云者,与“吃茶去”无缘。
既然明白了这事理,何不赶快“吃茶去”!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禅,故而禅的智慧便隐匿与我们的生活之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焚上一枝檀香,泡上一杯茶,看那香烟袅袅杂着些许尘烟荧荧冉冉的飘散于空中,身处繁华缭乱的红尘中的你,兴许也能品位出另一番“吃茶去”。
禅与茶带给我们的都是直面与安宁,都是问心无愧。我捡寻了很多诗偈,却还是觉得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的一首平朴的小诗最适合放在这篇的篇尾: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半生庸碌半生忙 半脱尘缘半人间 半觅知己半游戏 半为学问半为钱
半真半假半糊涂 半痴半呆半狂癫 半醒半醉半入梦 半僧半俗半神仙
------半僧半俗
河北赵州历史上并不产茶,何谓吃茶去?且试验“南茶北移”,无一存活,又怎谓吃茶去?“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赵州茶”又确确实实有!原来茶作饮,有禅机,源于发生在赵州柏林禅寺的一段公案。
真际禅师是晚唐著名高僧,法号从谂,人称“赵州和尚”。两位行脚僧请教真际禅师修行开悟之道,禅师让新到者吃茶去!曾到者也吃茶去!监院满腹疑问,禅师喊他同样吃茶去!三声“吃茶去”,一片苦禅心。赵州和尚的一杯心茶,开悟无数人,这才是真正的“赵州茶”。
“吃茶去”公案,开启了禅茶一味的先河,茶道精神的源头。茶是自然物,如平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赵州和尚即景发凡,遇事即禅,只因生活是个大解脱场,而不是束缚人的名利场。“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都是赵州和尚不按常理出牌,不在知识里兜圈,犹如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截断人的思路。其实,千万遍的原地踏步,不如登高一步来得新奇与开阔。走别人的老路,有时并不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自己盲目的跟从,结果堵塞了自己的思路。
路有时并不在脚下,而在心中。雏鹰落下悬崖,学会了飞翔;人也要撒手悬崖,于无路处寻路。那悬崖就是精神超越的起点,犹如挣扎在茫茫苦海,“一杯茶”就能救上岸来。每次组织人生108将头脑风暴,榨空弟子积累之际,正是灵感之泉喷涌之时,无中生有,这才是真正的心灵超越。
无是无,有是有,何来顿悟?何谈成长?又何能超越?
无中生有,有能化无,水乳交融,一体无间,方能进入大同世界。依此类推,舍就是得,付出就是收获,利他就是利己,又何忧之有?“吃茶去”的真正意义,在于觉悟每个人的心性。觉悟了,如“赵州茶”,无茶亦有茶,禅茶共一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融合茶文化的精神之雅,形成了“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吃茶只是手段,学禅才是真正目的,“赵州茶”也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的标志。世间万象,归为一杯茶,导引禅境界。
赵州和尚被元代皇帝赐封为“光祖国师”,被清雍正皇帝加封尊号为“圆证直指”,只因他已修成最高境界的功德正果——“赵州禅”。“赵州禅”的亮点在于: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平常心如朗月孤圆,朗照万物而如如不动。说白了,就是做局外通透高人,而不是沉迷万物。要知一理通百事,凡事有根本,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就能一通百通。赵州和尚的许多公案,指明时时处处有禅机,引人当下得悟。禅宗不立文字,就是不要被经文束缚,语言遮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走在柏林禅寺这座富有禅机的寺院,柏林森然幽深,如深奥的禅机玄理。“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一切有因果,瓜熟蒂自落,现成之事,只是世人难识。
世人需要“一杯茶”,将生活与信仰,最物化的日常生活与最超越的精神境界,煎煮一味,浓缩一体。生活禅在“去”上下功夫,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拿寺院来说,晨钟暮鼓是寺院生活的标志,早晨人清醒,钟声去烦恼,增智慧;晚暮忌消沉,鼓声振人心,增勇气。面对人生中的层层疑惑,重重难关,普通人的生活,是不是也要晨钟暮鼓,声声入耳?禅不在禅寺,不在佛门,而在人心,而在自然万物——生活离不开一杯杯心灵感悟的禅茶。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从赵州茶,到赵州禅,再到生活禅,人在草木之间,禅于天地之间,在风尘仆仆的脚下,即是净土之域,不必诗和远方。去!吃茶去!
仁智写于2019年5月9日晚
吃茶去的禅意是:
1、禅茶:一叶落而万象生。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茶,凡茶都有善有恶,极品好茶有善找不出恶,上品好茶善多恶少,中品茶善恶兼备,下品茶恶多善少。
工艺精良的古树普洱生茶最接近极品好茶。300年以上的树龄,古茶树生长环境近乎原始,无与伦比的花香蜜香,不可思议地持久耐泡,这些只要留心便可观察到。
金刚经说:“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品茶须眼观种种色,狭义而言首先是观察茶色和汤色,通过茶色和汤色了解茶叶的身世是否清白?保存是否完好?考究出生、品相、工艺、存放,等等。
通过眼前的茶叶,可以想见茶树生长的环境,由此知彼,由近及远,由小见大,见一叶而知天下,一叶一菩提,则近乎道矣。但是如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就不足以语禅茶。
2、禅茶:品出隐恶扬善。
泡茶要泡出茶的好,品茶要品出茶的好,这便是隐恶扬善,隐茶之“恶”,扬茶之“善”,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隐恶扬善是真正的大智慧,无论什么茶其实都善恶同体,隐一分恶便少一分恶,扬一分善便多一分善,实在功德无量,于人于事于物都是如此。
品茶一定要品好茶,好茶一定源自好山好水,背后一定有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一定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必定会由内向外散发出来。品茶就是要品出这种好来,这种“好”是看得见,品得出,感受得到,如好好色。
3、禅茶:品出禅静的味道。
虚无不受,静无不待。虚静二字是禅茶的精要。“静”,首先是环境要安静,其次是说话要平静,最后是心灵要宁静。
荀子讲过一种“虚一而静”的大清明境界,万物莫形而不见。《大学》也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子》更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静之心,恰如一面明镜,物来必照,照影不留,常用常新,品味禅茶要有明镜照物的心态。
禅茶的要义是由茶入禅,通过品茶品味虚静禅意,通过虚静禅意了知万物,进而品味人生,品味大千世界。
说话须平声静气,细声慢语,斯斯文文,最要紧的是心要静下来,不急不躁,慢条斯理,才能听到你想听的,才能听到你原本听不到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世上很多声音人听不到,很多人能听到的声音大多数人听之不闻,有的根本没听到,有的听见了但没留意,有的听了但没听清,也有的是听到了假装没听到。
4、禅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首诗讲的是禅宗修行的法门,即心是佛,修行在自己,无须向外攀缘,品味禅茶也是如此。
有些人一讲禅茶,首先想到的是在寺庙里品茶,或者是与大德高僧一起品茶,又或者品茶环境一定要有清雅佛意,茶具要精美古朴,最好茶叶还是僧人妙手亲制,焚香奏乐更是标配。如此这般,与禅意已相去甚远。
凡此种种,都是执着,如果痴迷于此欲罢不能便是着魔,贪嗔痴是也。真正的禅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定慧圆明并不依赖于环境,更不依赖于器皿,“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禅意无处不生,机锋无处不在,在平凡中发现禅趣禅意。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禅茶不但应该素其位而行,而且应素其器而用。
无论在哪里都处之泰然,富贵时可以禅茶一味,贫贱落魄时也可以禅茶一味,在他国异乡依然可以禅茶一味,出门在外,找不到茶壶、茶杯,只有咖啡杯和玻璃杯,因地制宜,用咖啡杯当盖碗,用两个咖啡匙隔茶,依然可以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来,依然禅茶。
5、禅茶:“参话头”要参出禅意
禅茶“参话头”难就难在要听得见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参话头”就是要在平凡无奇的话语中参出真意来。
比如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有人说是“直指佛心、见心成佛”的悟道方式,有人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推搪,而我则认为这是阻断习惯思维的断喝,打开顿悟之门的开关。
金刚经有言:“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真相背后有真相,事实后面还有事实,现象分分钟是假象,“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何认识真理,如何认清真相?这些道理难以言说,说了就不灵,道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佛家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常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人喜欢说禅茶,也有人标新立异说“茶禅”,对我来说不管是禅茶还是茶禅,都要言之有物,都要自利利他,都要真的端起杯来吃茶,不吃茶谈禅茶,只能是空谈禅茶,最后难免成了口头禅。
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见《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后遂用为典故,并以“赵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 ? 拨草占风辨正邪,先须拈却眼中沙。
? ? 举头若味天皇饼,虚心难吃赵州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3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话不要随便说
下一篇: 镜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