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8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摘选自《十九大报告》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习语: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摘选自《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原典:《苏轼诗集》《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淡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注释
⑴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
⑵麤(cū)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
⑶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⑷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赏析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
苏轼诗词名句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陌上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出处:
宋代苏轼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苏轼 古诗》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和董传留别》,作品原文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_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_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作品原文
_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77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