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摘选自《十九大报告》
(水滴石穿)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语:《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原典:《礼记》 戴圣礼记
西汉:戴圣
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赏析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作者
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一起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为博士。《礼记》多数篇章可能都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汉书.艺文志》)。孔子死后﹐门徒“七十子”(七十子:指的就是孔门七十二贤。)散居各诸侯国﹐他们的学生又各传其师说﹐所传的讲礼的文章流传至汉已有一百数十篇﹐相当繁复﹐戴德选其85篇为《大戴礼记》(今残)﹐戴圣又选49篇为《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选入文章在长期授受的过程中﹐不免有所增益﹐所以其中夹杂着秦汉时的言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7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