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天的时候,青岛发生了一起命案。
一个15岁的高中女生,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她妈妈是个律师,早年离异,独自一人带大了她。
我看有报道说,女孩谎称给妈妈按摩,趁妈妈不注意用绳子勒死的。事后,女孩将尸体装进行李箱,守了两天一夜,直到妈妈律所的同事去她家,发现异常才报了警。
据警方透露:15岁的女儿认为母亲对其要求过于严格,引发母女矛盾。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尚未尘埃落定,青岛又发生15岁女生弑母案,网上照例有很多声音和评论。
社会学者站在社会学角度,分析是否跟单亲家庭的背景有关,呼吁家庭教育应承担起责任;心理学家则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原生家庭等视角,给出“这样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的判断……吃瓜群众也道“亲妈都敢杀,这种小孩就是恶魔,泯灭人性,罪大恶极,天理难容。”等等。
自古以来,弑母弑父都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恶行,它挑战的是公序良俗和人性。
时间匆匆过去了几个月,我对一个心理学者的评论至今印象深刻。原话不记得了,她的意思是说:对控制欲特别强的父母,内心已经崩溃、窒息的孩子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自杀,要么杀死对方。你死我活。
这番话,重读张爱玲的《茉莉香片》、《金锁记》,印象又加深了一些。
好的作家、小说家,是深谙心理学的。
2
《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是个二十上下的男孩子。
“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这形象就矛盾重重,像聂传庆这个人的心思。“他的耳朵有点聋,是给他父亲打的。”
张爱玲也挨过父亲的打,打到耳聋,打完把她关在屋里不许出来。她后来逃了出去,投奔了母亲。想必她在聂传庆这个人物身上,安放了一个自己吧
“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微温,更使他觉得冷得彻骨酸心。”奇怪,父亲打他,继母也不待见他,母亲的陪嫁女佣刘妈关心他,他却“憎厌刘妈,正如在学校憎厌言丹朱一般。”
父亲不放弃一切贬低聂传庆的机会,继母问他是不是在学校交了女朋友,父亲嘲笑他“还不是看上了你的钱!看上你!就凭你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家里来了客人,这个父亲让他“你趁早给我出去罢!贼头鬼脑的,一点丈夫气也没有,让人家笑你,你不难为情,我还难为情呢!”
一个二十岁上下的男孩子,就这样“被作践得不像人”了。心理也不可能像正常人了,“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聂传庆对真心想帮助他、跟他做朋友的言丹朱极其憎恨,对言丹朱的父亲、中国文学史老师言子夜却有着畸形的倾慕。
他知道言子夜曾跟他的生母恋爱过,便在这个男人身上寄托了父爱的遐想。聂传庆希望自己是言子夜的孩子。
对言丹朱的憎厌,是嫉妒吧。恨她是人家的女儿,自己不是人家的儿子。
亲生父亲骂他“猪狗”骂得再厉害都无所谓,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假想的父亲在课堂上轻轻地说他一句,就“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最后,甚至对言丹朱下手想要杀死她。幸好丹朱没死。
聂传庆既可悲又可怜。在小说里,他杀人未遂;若活在现实中,他是自杀还是杀人的那一个,也真难说。
造成这可悲又可怜的,可不就是他的家庭 从小没有母爱,父爱又严重缺失。即便是聂传庆,也知道:
“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
3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奇葩。
她是个屠户的女儿,嫁的丈夫身有残疾,早早死了。她守寡,养了一儿一女,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性格越来越扭曲。
她唆使儿女抽大烟。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使儿媳不堪羞辱折磨而死,还按自己的意志强行给女儿裹小脚、葬送女儿的爱情。只因为,“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七巧的女儿长安去学校上学,因为自己记性不好,老丢东西,七巧便要去学校理论。长安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对于14岁的人,那似乎有天大的重要,她母亲去闹一场,她以后拿什么脸去见人。她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她的朋友们,她所喜欢的音乐教员,不久就会忘记了有这么一个女孩子,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悄悄地走了,走的干净。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看到这节,我就想起那个被妈妈扇耳光后跳楼的14岁男生。
若是他妈妈读过《金锁记》,懂得“规过于私室”,知道14岁少男少女对“脸面”看得有多重要,在公众面前扇孩子耳光的手、责骂孩子的口,便不会轻易举起、张开吧。
长安退了学,七巧想去学校拿回缴纳的学费。她要领长安一起去要,长安“抵死不肯”。七巧后来带了两个老妈子去了一趟,“据她自己补叙,钱虽然没收回来,却也着实羞辱了那校长一番。”
做妈妈的羞辱了校长一番,还自鸣得意,却不知女儿“以后在街上遇着了同学,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只得装作看不见,急急的走了过去。朋友寄了信来,她拆也不敢拆,原封退了回去……”
有七巧这样的母亲,长白、长安兄妹俩,也是可怜。正是有这样的母亲,长安长大后也就成了另一个七巧。
七巧这样的母亲,可谓“不贤”,供人“内自省之”。
推荐阅读
张爱玲的慈悲,在《第二炉香》里
“气死我了……”
谢谢你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6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爱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