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被小看的秦朝丞相,比李斯更有实力,但因理念不同而淡出历史

凌泉 2023-07-28 05:40:22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自商周时期,再到各国诸侯割据的战国时期,可所谓是战火纷飞,争斗不断。

而自战国后期,秦国横空出世,秦始皇嬴政横扫韩、赵、魏、楚、燕,大约公元前221年,王贲顺利拿下齐国,至此,实现了中原各国的大统一,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中国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伴随着秦王朝的诞生,有数之不尽的杰出人物出现,其中秦王朝的丞相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臣,他为秦王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的贡献,留下很多播扬四方的故事,后世之人多知李斯。

但有一人他并没有李斯那般有名气,但为秦朝的兴起所作出的贡献与成绩,绝不在李斯之下,他便是秦朝的首位丞相王绾。

王绾在秦朝时期,王绾是秦国四朝元老,总揽全局可谓是一代能臣。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任了首位丞相,若论深谋远虑,王绾与李斯其实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在嬴政执政的秦国,并不赡养闲人,官员各就其职,可以说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秦朝是能者居之的朝代,没有能力和贡献的朝臣,就没有权力和地位。

王绾本人能在这样人才辈出的秦朝出任丞相,就可以看出其本身是有过人的能力。从出土的史料记载,王绾为人比较低调内敛,处理朝政更是着卓尔不群的能力,为秦朝曾作出不小的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秦朝丞相却没有得到秦始皇嬴政的重用。

除此之外,在现有的历史资料中,王绾的资料除了关于分封和郡县制的记载外寥寥无几,而且在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描述李斯的自传,但并未为王绾立传,涉及到王绾的记述也少得之又少。

相比同时代的李斯、王翦、吕不韦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并且在后世,王绾远没有相邦吕不韦、丞相李斯名气大。

但是在史书上仅有的零星记载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王绾其人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不过在揣摩秦始皇意图方面却有缺所欠缺,在后世的史料,对王绾这位秦朝首位丞相没有过多的记载。

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王绾的政见并不符合秦始皇的心意,尤其在该如何治理统一后的天下这个核心问题上,可以说王绾的建议是和秦始皇嬴政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

王绾的执政思路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王朝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雄心的帝王,在秦王朝建立的初期,朝廷一切事物,百废待兴。

在统一之初,秦始皇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起一个尊号来彰显其前无来者之万事功业,而后秦始皇开始着手处理的便是如何稳定秦王朝的江山,将权力集中,防止地方的叛乱,而以丞相王绾、廷尉李斯为首的重臣,他们必须参透秦始皇的心思,在秦始皇扫灭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已深得秦始皇的赏识。

王绾和李斯同朝为官,但在国家治理方式上,王绾的建议和李斯的建议是背道而驰。

王绾极力主张实行古代的治国办法,王绾认为秦国刚刚扫灭六国,天下初定,各国形势不稳定,残余势力复辟暗流依旧涌动,尤其是燕国、齐国、楚国等地处偏远的领土,残留势力更是异动频繁,中央管理不便。

大秦欲安天下,王绾丞相建议陛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稳定秦朝新立的国内形势。

但是实行分封制后,贵族功臣被封王、封侯,拥有了和陛下抗衡的军队,会出现第二个春秋战国,而且秦始皇嬴政并不是墨守成规之人,王绾的建议并不是很得秦始皇的心意。

此时,李斯却提出了与王绾背道而驰的建议,李斯建议秦始皇要想使秦帝国长治久安,必须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地方诸侯可以享受分封的待遇,但是没有封地和军权。而且必须中央集权,地方听从中央指挥。

除此之外,李斯当场一针见血的指出,自周朝以来各个国家都在实施封建制,但是此种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天子和诸侯之间以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亲密联系必将随着王侯世袭而逐渐疏远,等到其子孙后代执掌权利的时候,由于野心的膨胀,那时候中央权力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只有郡县制才是唯一合理的。

李斯所提出的郡县制由他本人首创,郡县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郡里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亲自任,丞相处理行政事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司法监察,郡县制可以说是将地方权力牢牢地掌握在帝王手中的制度。

在观秦始皇嬴政本人的执政经历,他在执政前期算得上是一位仁君,当时的秦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执政理念,以儒家学者隗状、王绾为丞相。

但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后,在秦始皇看来,新建立的大秦帝国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

这才是他要想要的治国安邦之道,之前的施政方案已经不适合新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而且秦始皇觉得诸侯王的存在确实就是导致天下打仗打不停的原因。

所以秦始皇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的意见,随即秦始皇嬴政让李斯起草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在秦国加以实行。

李斯的治国理论极大巩固了皇权的地位,将秦始皇手中的权力推向了巅峰,李斯也因此不断地展露头角,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成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取代王绾成为秦帝国的新丞相。

结语历史上关于王绾的记载寥寥无几,他的建议虽然在秦朝年间被秦始皇弃之不用,但是在汉朝初年被汉高祖刘邦采纳,刘邦对王绾建议推崇备至,认为这是建国立邦的良策,并在汉朝的朝政中贯彻实施,直到明朝初期,这一思路仍然作用于中国的封建王朝之中。

王绾为秦国做出的贡献与成绩,绝不在李斯之下,然而却由于与秦始皇的意志相违背,终归无闻于青史。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朝时精通权术之道的丞相李斯, 为何败给了宦官赵高?

说起李斯,他真的是一个让人很奇怪的人物了,时至今日,人们想起他时,会想起他的成功,但同时也会时常想起他的失败。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荀子的高徒,但是最终却败给了宦官赵高。让人不得不扼腕唏嘘。

综合来看,李斯可以被称为“千古一相”了,在秦始皇当政时期,他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秦始皇多疑,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怀疑过李斯,可想而知他对李斯的信任了。而且秦始皇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了,给了他很大的权利。

李斯对于少主还有着拥立之功,但是其少主却怀疑他有谋反之心,最终怀疑他谋反。二世皇帝不过继位一年,李斯就下位了。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那么李斯为何有如此下场呢?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才学,手段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斯败给了宦官赵高呢?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李斯没有把赵高当做自己的对手,但是赵高却把李斯当做了对手。

赵高一直秘密的逐步增强自己的权利,也在逐步默默的寻找打败李斯的方法。李斯似乎一直在被动接受着赵高的阴谋。譬如说“沙丘之变”,这不是李斯联合赵高发动的,反而是赵高联合李斯发动的。

后来,即使李斯知道了赵高的真正用意,还是没太把赵高当回事。因为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功绩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一直都没能够抓住机会。因为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对他非常信任,即使有人要行迫害,他也能够轻轻松松的化解。

而如今,到了二世秦皇时期,一直被帝王信任的不是他而是赵高。因此,即使后来他们互相检举对方要谋反,二世秦皇相信的也是赵高而不是他。关于信任谁这一点的重要性,李斯或许一直都没有考虑过吧。

赵高利用自己的权利组建了势力军团,而李斯至始至终都没有这么做。虽然说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是李斯完全可以在他继位初期就组建自己的势力班子,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此被赵高钻了空子。

李斯是怎么当上秦国丞相的?

古代成语有一句“毛遂自荐”,虽然主人公不是李斯,但是李斯能成为秦国的相爷,还是跟自荐有关,可以说李斯在最关键的时刻,站出来说服了秦王嬴政,并得到了嬴政的青睐,才得以成为了嬴政的左臂右膀。



李斯李斯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人物,他和秦始皇携手横扫六国,统一了纷乱多年的战国时代,让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并且他和秦始皇的搭档,制定了同一的文字,统一了度量衡,更是让秦国扩地千里,北山击垮了匈奴,南下征服了百越,可以说秦始皇和李斯奠定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础,后世王朝基础的设定,设置是疆域,都是在延续他们的制度而已。

李斯是楚国人,年轻的时候当了一个仓库管理员,后来他在一次看到两只老鼠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看到一只老鼠在粮仓中吃得很肥胖,而在沟渠里的老鼠,则是过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就思考人生的意义,同时也知道所处位置和抱负的重要,放弃了楚国粮仓管理的工作,到了外地求学。在学成以后,他很有目光的选择了秦国作为自己一展拳脚的地方。

刚到秦国他没有找到多少机会,他就进入了吕不韦家里做幕僚,当时吕不韦是秦国的相爷,因为他才华很快得到了重要,随后不断被升迁,做到了秦国客卿的位置,不过这时出现了变故。

因为郑国渠的原因,导致了秦王嬴政很愤怒,给秦国下了逐客令,让不是秦国的人都会家,此时的李斯看着努力多年的希望要成为泡影,他就写了一份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引起了秦王嬴政的关注,并且秦王当时也想有换丞相的计划,在后来赵姬一事后,吕不韦因受到牵连,免了相位,李斯因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计划,得到了嬴政的欣赏成为了秦国的丞相,此时的李斯开始和嬴政两个年轻人,终于携手开创了自己的传奇。

楚国人李斯,是通过怎样的手段谋得秦国相位的?李斯能成为秦国相爷,除了当时嬴政的因素以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有抱负,他通过两只老鼠的对比,毅然放弃了稳定的环境,为梦想而奋斗这才是关键,同时他敢于拼搏,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为此得到了秦王的欣赏,而最后他成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适合秦国攻击六国的计划,才最终打动了嬴政,让他做了秦国的相,通过他的这些事迹,或者能够让我反思,生活中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更好的加强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秦朝有哪些出名的历史人物?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

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3、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

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5、嫪毐

嫪毐(?-前238)是我国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伪为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

因而倍加宠信,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假父”。后来因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李斯

-蒙恬

-吕不韦

-秦始皇

-嫪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4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