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年,大宦官童贯率宋军北伐燕云,他在开战前告诫诸将:“燕人也是我大宋子民,只要王师诚心接纳,他们便会主动来投。我等只需坚守阵地,待其生变,切不可滥杀无辜。”有人提醒童贯:“燕人归顺辽国已有百年,即使是汉人也不思念中原,怎会归顺王师 ”
燕人归属问题的产生燕人,在五代、宋朝时期即指生活在幽州一带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幽州就归属华夏。此后,历经秦朝、两汉、西晋等王朝,幽州大多数时间都是属于中原王朝管辖的。因此,当地军民以汉人为主。
唐朝时,唐太宗提出“夷夏一家”的观念,许多胡人开始进入唐朝定居。位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界的幽州,自然也接纳了大量的胡人,当地的居民结构也因此改变,间接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唐朝灭亡后,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割据幽州。913年,李存勖率军攻克幽州,生擒刘仁恭父子。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成功接管中原。在此期间,契丹(辽)军多次南犯,但在与后唐的较量中未能占到便宜。
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后,为使满目疮痍的中原地区得到修养,便遣使去契丹结好。契丹首领阿保机表示,只要后唐割让幽州等地,就同意休战。李嗣源自然不会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于是双方再次大打出手,但阿保机依然奈何不了后唐。
《资治通鉴》:契丹主怒,囚之,旬馀,复召之,曰:"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
阿保机死后,继位的耶律德光也心怀大志,欲南下南下中原,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遣使向契丹求援,并许诺称臣、割地(燕云十六州)。
德光大喜,不顾众人反对,当即率军亲征中原。937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援下灭掉后唐,建立后晋。目的即已达成,石敬瑭爽快地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且还不要脸地称呼比自己小十岁的德光为“父皇”。
燕云十六州,是指以幽州、云州为核心的十六个州,战略地位重要,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契丹得到燕云,其骑兵可以在河北平原任意驰骋,从而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虚线内为燕云十六州
当时的燕云军民大多不愿归属异国,如大同军节度使吴峦,闭城据守,不肯交割云州。应州指挥使郭崇威不愿降辽,便率应州军民南归中原。可即便他们多么不情愿,也无法改变燕云被割让的事实,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母国抛弃了。
不过,石敬瑭挖下的这个大坑,后人也想方设法地去填补。959年,周世宗柴荣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率军亲征燕云,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收复了关南之地。当地百姓得知王师到来,纷纷捧着酒食出来迎接。
此时距燕云丢失已有二十多年,但燕人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周世宗此次北伐,据说就有不少燕人暗中带路。奈何天妒英才,周世宗正准备收复幽州时突然病倒,只能选择班师回朝,由此错失良机,令世人扼腕。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也率军亲征燕云。宋太宗抵达幽州附近后,不少燕人从溃败的辽军手中夺得战马,献于驾前。宋太宗称赞他们身处敌营,却不忘故国,于是大加赏赐。燕人得到赏赐后,更加卖力地配合宋军,或提供情报、物资,或给宋军指引道路。
高梁河之战
由此可见,燕人仍心向中原,不愿就此归属辽朝。然而宋太宗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兵败高粱河,并因此落下箭伤,燕人回归中原的愿望也再次落空。不过,此次兵败并未打击到宋太宗要收复燕云的雄心。
986年,经过多年的忍耐和谋划,宋太宗再次派军分三路北伐。西路宋军和中路宋军的进展十分顺利,一度收复了云州等地,然而东路宋军惨败,宋军被迫放弃已经收复的城池,大好局面付之东流。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燕人在目睹中原王师两次失败后,已不再抱有强烈的期望。不过,此时的燕人内心还是偏向宋朝更多一点,只可惜宋朝不争气,再次失败。既然王师指望不上,那他们只能屈从于现实,只要辽朝让他们过上安生日子,当大辽子民又何妨
宋朝将燕人当同胞,却被狠狠地打脸宋太宗自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就基本放弃了收复燕云的想法,并将“守内虚外”作为基本国策。辽朝则趁宋朝元气大伤之机,不断发兵南下,袭扰河北州县,使战火蔓延到宋朝腹地。
1004年,宋真宗在有利的战争形势下,选择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这意味着宋朝从法理上承认燕云是辽朝领土,宋朝若再次北伐,便是违背盟约,在道义上就占了下风。而燕人自此也算是完全归属辽朝了。
1042年,辽兴宗趁宋朝屡败于西夏之际,要求宋朝割地。宋仁宗派富弼出使辽朝,富弼不辱使命,让辽兴宗放弃了割地的要求,改而接受增加岁币的方案。于是,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宋朝以后每年多送十万两银、十万匹绢给辽朝。
辽道宗耶律洪基继位后,听取臣下的建议,将这多拿的银绢用来冲抵、减轻燕云百姓(包括燕人)的租税。燕云百姓对此自是感恩戴德,其内心对辽朝的认同感大为增强。史载“故其后虏(辽)虽乱,而人心不离”。
1122年局势图
北宋末年,金朝崛起,辽朝开始崩溃。宋徽宗等人看到了收复燕云的机会,便在辽朝降臣马植的建议下,决定联金灭辽。
1122年,辽天祚帝在金军的追击下逃入夹山(辽、西夏交界处),留守幽州的辽朝宰相李处温便以天子下落不明为由,联合耶律大石、萧干等人,拥立燕王耶律淳为帝。后世将这个政权称之为“北辽”。
北辽仅占有幽州、平州、营州等地,实力稍逊。为了避免南北两面同时作战,耶律淳遣使到宋朝,主动提出免去宋朝的岁币,希望两国能继续交好,但被宋徽宗一口拒绝:“天祚帝尚在夹山,燕王岂可篡位!”
一些大臣得知徽宗想要派兵攻打北辽,都上书劝阻,他们认为宋、辽之间有盟约,大宋不该违约,而且打仗要花钱,还得死人,很不划算。但童贯、蔡京等人认为耶律淳兵少地小,大宋痛打落水狗还不容易
于是徽宗任命宦官童贯为陕西、河东、陕西宣抚使,蔡攸为宣抚副使,刘韐(gé)为行军参谋,名将种师道为都统制,王禀、杨可世为副都统制,率十万兵马北伐。可是北辽并非落水狗,何况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童贯出征前,徽宗给其送行,并当面授予上中下三策:“若燕人主动归顺,则不战而收复故土,这是上策;若耶律淳畏于我朝天威,纳土称臣,这是中策;若燕人不识时务,就用武力收复幽州,这是下策。”
童贯作为徽宗的心腹宦官,自然是顺着徽宗的意,先用上策。故而他一到边境就下了一道“招抚”榜示,重点声明:若有豪杰能将幽州献给大宋,大宋就封他为节度使。而后童贯又告诫诸将要善待燕人,于是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尽管宋朝和燕人都是以汉人为主题,且在一百多年前是一家,但此时的燕人早已将辽朝当成他们的“母国”,反而将曾经的“母国”宋朝当成敌人。有人会感到奇怪,宋朝从未得到过幽州,为什么说宋朝是燕人的“母国”
幽州虽然是后晋割让给辽朝的,但从法理上来说,宋朝是后晋的继承者。基于这一点,宋朝也可以算作是燕人的“母国”。所以这也是宋朝一直想要收回燕云的重要理由之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虽是上策,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多。更何况像童贯这般完全指望对面投降,而己方却不做任何战斗准备的奇葩策略,更是罕见。种师道、杨可世久经沙场,自然要提醒童贯不要犯此兵家大忌。
童贯对种师道说:“今日之事,皇上自有成算,种公照办就行。就算战败了,我可以保证皇上不会怪罪于你。”种师道是素有威望的名将,在宋夏战争中屡建战功,所以童贯虽不采纳其建议,但对其却颇为客气。童贯既然都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了,种师道等人也只能遵从。
五月十三日,童贯派张宪、赵忠拿着马植撰写的《谕耶律淳祸福书》到幽州招降。结果张、赵二人刚到幽州城中,就被耶律淳下令杀死。但童贯仍不死心,一面派马扩再去招降,一面派兵北上,给耶律淳施压。
宋军与辽军的行军路线
宋军兵分两路,辛兴宗率西路军进取范村,种师道率东路军进攻白沟。耶律淳也不甘示弱,随即派耶律大石和萧干率军分头迎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萧干和耶律大石都是辽朝末年能征善战的人才。
二十九日,耶律大石率军赶到白沟,向宋军挑战。种师道得报后,将先前童贯“燕人也是我大宋子民……”的命令传达给麾下将士。待到两军对垒,宋将赵明还派人将童贯在先前所发的“招抚”榜示送给辽军看。
耶律大石看罢,认为宋军这是在羞辱他们,便当着使者的面撕毁榜示,并大骂道:“我们大辽男儿就算战死,也不会投降,少看不起人!”话音刚落,密密麻麻的箭石就立刻向宋军冲去。
宋军本无战斗准备,又为上级命令所节制,不知如何应战。赵明只能赶紧派人请示种师道,种师道让赵明痛击辽军,然而后发制于人,宋军大败。次日,辛兴宗也在范村被萧干击败。
正等着捷报的童贯得到前线消息后,被吓得手足无措,慌忙下令撤军。辽军乘胜追击,宋军全线溃败。史载“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府、定州一带,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不得不说,宋军这次败得是真的惨。
事后,耶律淳遣使责备宋朝背信弃义,并强调宋辽是唇亡齿寒,希望宋朝能认清现实。身为战败者的宋朝自然是不敢大声说话,只能是吃下这口黄连。童贯为了推卸罪责,甩锅给种师道,种师道由此被贬为右卫将军,致使回家。
写在最后北辽仅数州之地,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不如宋朝,更何况宋朝这边还动用了最为精锐的西军,按理说宋军是不该输的,可结果却是出乎宋、辽、金、西夏等国的预料。究其原因,除了宋军轻敌之外,恐怕还是想当然地以为燕人会归顺大宋,殊不知燕人早就和辽人一条心了,甚至在战争中比辽人更加积极。
但平心而论,这能全怪燕人么 他们刚被中原王朝抛弃的时候,都十分不情愿,后来周世宗、宋太宗率军北伐,他们也都给予最大的支持。可是王师不争气,他们除了发出类似“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的感叹,又能如何呢
当初石敬瑭割让燕云的时候,刘知远就极力反对:“割地将会后患无穷。”但石敬瑭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哪管身后滔天洪水。其结果也正如刘知远所说那般,遗祸数百年。1279年,张弘范统率元朝水军在崖山击溃宋军,南宋宣告灭亡。讽刺的是,张弘范既是燕人,也是汉人。
其实类似的例子在唐朝时就有了,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等地被吐蕃趁机占领,唐朝却无力收复。783年,唐朝与吐蕃在清水会盟,承认吐蕃对陇右、河西等地的占领,当地唐人也归吐蕃管辖。多年以后,司空图在诗中感慨道:“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历朝历代为何要把割地视为最后的底线 因为无论和亲还是岁币、称臣,从本质上来说都只是权宜之计,以后反悔还来得及。可割地不一样,地送出去了,再想拿回来非常难,甚至可能永远拿不回来,而且故土百姓在经历三四代人之后,对“母国”的认同会越来越低。宋朝和燕人的恩怨已经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1840年,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数十年,近2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清政府割让给列强,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不过,中华民族如今已经强大了起来,再也不会割让一寸土地,正所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 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宜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无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最近《燕云台》这部电视剧很火,其中的辽国便是五代十国时期,游牧民族在中原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辽国实力更是大增,并从此确定了其在北方的霸主地位。此后,辽太宗耶律德光甚至一度打进中原地区攻灭了石敬瑭所建立的后晋(五代十国的第三个朝代),但又旋即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转而将辽国的重心放在经营燕云地区。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朝廷上下一直都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志,宋辽之间也曾围绕此地展开激烈的争夺。可惜双方三次大战,前两次都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第三次则因为实力相当签订了 历史 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从此燕云十六州彻底落入辽国之手。
辽国之所以坚持死守燕云十六州,主要是因为此地在辽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占据了辽国五京中的两个:南京(今北京地区)与西京(今大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一地区是辽国统治的政治重心。南京是辽代五京中最大的一个,而且是辽宋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其政治地位就显得越发的重要,而由于西京的华严寺中安放着辽国历代皇帝的雕像,辽国的皇帝经常会临幸此地进行祭祀和拜谒,所以燕云十六州入辽也进一步加快了辽国封建化的进程。
另外,燕云十六州所处的位置,北边是草原游牧文化,南面是发展相当成熟的封建儒家文化,所以燕云地区是典型的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辽国在建国初期虽然已经向封建 社会 转化,但是其内部还残存着严重的奴隶制残余,农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的仍然是畜牧业,人们很少有土地私有的概念。后来随着辽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很多汉人主动或被动地来到辽国,带来了一些中原地区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社会 的生产力,辽国的封建程度才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直到燕云十六州的并入,汉人成了辽国的主体部分,占据辽代人口的大部分,中原的文化、经济生活和生产方式对辽原有的游牧文化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农耕文明很快就取代了草原文明,农业生产取代畜牧业成为辽国 社会 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本文就简单介绍下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带来的经济利益。
辽国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的生产,到阿保机统治时期,尽管畜牧业在辽国的 社会 经济各部门中仍然居于主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战争的掠夺和流入辽本部地区的汉人越来越多,也随之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于是辽王朝将这些汉人安置在辽境内适宜农耕的地区,从事农作物的种植,这样就使得辽境内的农业成分比例不断增大。尤其是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燕云十六州的并入,使辽国农业生产的面积大大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直线上升。
原因就是在于燕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该地区有着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气候和土壤等各方面都很适合农业作物的生长。对于商业和手工业来说,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物资交流的中转站的地位,交通发达,便于各种产品的输入与输出,更是各种商品的汇集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手工产品的畅销。
也正是因为其经济的发达,该地区汉人的赋役负担也是比较沉重的,可以说是辽国政府财政收入和各种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柱。但燕云地区划归辽国之前一直由中原王朝统辖,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的人们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生产技艺都与原地区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与辽本土相比,其文化水平、生产发展程度都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其作为北方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由农业生产的发达所带来的经济的繁荣,更是不容置疑的。
而燕云地区在刚刚纳入辽国的管辖之下时,由于饱受战争的创伤,人口流失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辽国是一个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封建政权,其政治、 社会 的各个方面难免会有游牧民族的习性。《辽史?本纪》记载辽兵行军时沿途对农业设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这种做法对燕云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燕云十六州割让予辽国以后,为了弥补战争的创伤而带来的损失,辽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振兴和发展燕云地区的农业生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辽国所确定的因俗而治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保护燕云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项政策使燕云地区原有的封建制度得以保存, 并且还沿用了众多原有的汉族官吏对该地区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对燕云地区的情况较为了解,有利于采取比较适宜的方法,保证燕云地区封建经济的正常运行。
其次,它保留了该地区原有的封建土地关系,使封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产生大的变化,从而为该地区农业的尽快恢复提供了保证。
此外,辽太宗也重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下诏保护农田,使得燕云地区的经济出现了“燕、蓟大熟"的丰收场面,而且呈现出继续好转的势头。
除了农业以外,燕云地区的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辽国其他地区。辽的“南京”不仅是燕云地区,而且也是整个辽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是经济中心和商业贸易的集散地。
这同时也说明了辽国的对外贸易也是比较活跃的,与西域诸部、中亚、西亚的很多国家都有贸易联系。在其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中最为主要的是榷场贸易,燕云地区的榷场贸易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发达的。
在燕云地区入辽之前,辽国就已经设置了一些榷场与西夏、高丽和中原等地进行商品交易。燕云入辽后,先是于辽景宗保宁九年在宋朝境内的镇、易、雄、霸、沧州设置榷场(当时的贸易市场)。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澶渊结盟之后,辽国又在涿州新城设有榷场,并置榷场都监。另在朔州南再置榷场。榷场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辽国内地市场的不足,并且能够丰富辽国的内部市场,为其商品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终辽之世,燕云地区所在的“南京”,其商业贸易都是非常发达的,即使是在女真金攻打辽国的时候,虽然饱经战火的洗礼,仍然是北方地区商业最为繁荣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经济利益,燕云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也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缓冲地带,辽国据此进可南下窥视中原,守可防御中原王朝的北伐,而退则只会重新沦为游牧民族,所以燕云地区已然成了辽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宋史》《辽史》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4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