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自13世纪初期崛起后,便横扫欧亚大陆,金朝、西夏、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先后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灭亡。偏安江南的南宋本来只是个观众,但在1234年联蒙灭金后,便与蒙古成了邻居,从而独自对抗蒙古。
金朝亡国之君金哀宗曾对臣下说:“我大金难以与蒙古为敌,至于宋人(南宋)则不足道哉。给我三千精兵,便可纵横东南。”而蒙古曾强行向南宋借道,结果宋军各种丢城弃地。由此可见,在金朝与蒙古的眼里,南宋是弱小的存在。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金朝虽然以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北宋,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始终灭不掉南宋,最终反被南宋所灭。蒙古虽然强大,但在与南宋的正式较量中并未占到多少便宜,更别说直捣临安了。
南宋的坚守1234年,南宋收复失地的行动失败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便以南宋违约为借口,派兵南下攻宋。然而经过几轮较量,蒙军除攻占川蜀部分地区外,并未取得更大的突破。如沔州之战、荆襄之战,皆是宋军获胜。
蒙哥于1251年继任蒙古大汗后,吸取了以往蒙军南下受挫的经验教训,改变单纯的破坏性与掠夺性战略,让驻守中原的蒙军在宋蒙两国交界处大量修筑城堡,招揽流民,实行屯田,为与南宋长期对峙做充分准备。
1252年宋蒙局势图
黄淮平原虽然因长期战乱而地广人稀,但该地区物产丰、气候宜人,故而蒙古将此作为屯田的主要地区,归设在开封的河南经略司管辖,使之成为蒙军日后南下进攻南宋京湖、两淮地区的粮饷基地。
当然,在蒙古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南宋这边也没有闲着。宋理宗听取谋臣的建议,下诏告诫边关将帅对此不可坐视不管。于是宋军频繁北上骚扰蒙军,并袭击蒙军的粮道,以迟缓和中止蒙军的筑城、屯田进度。
南宋的这些对策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例如利州城,蒙军花了五年的时间才修筑完成。同时,南宋朝廷还让各地宋军效仿四川宋军,结合辖区内的地形,因地制宜,修筑城堡,与蒙军对峙。
蒙哥虽对攻宋战略进行了调整,但对窝阔台以武力征服南宋的目标却是全盘继承。因此蒙哥与谋臣们对窝阔台时期攻打南宋的方案进行了仔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南宋的防线虽然漫长,但基本上没啥破绽,难以从正面突破。
南宋、蒙古东段边境
古语云“守江必守淮”,凡是偏安江南的政权必须要守住淮河才能与北方政权长期对峙,南宋自然也不能免俗。这是因为长江虽然被称为天险,但漏洞也很多,难以处处设防,一旦被突破就完蛋了。
淮河的河面虽然没有长江宽,但却能有效地增加战略纵深,进而拱卫长江防线。因此,宋高宗在逃到江南后,为了守住半壁江山,便在淮河南岸部署了重兵,并挑选能征善战的武将负责守备。
大别山以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江淮平原,这里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南宋在此加筑了不少城寨,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以遏制蒙古骑兵的长途奔袭。
同时,南宋还在此操练了大量的水军,并建造了轻捷的战船,从水军和步军中抽调精锐组成机动部队,屯驻在长江之中,以便随时支援淮河防线。而蒙古缺少水军,面对宋军的灵活战术,实在是无法破解。
南宋、蒙古中段边境
再说荆湖地区,南宋名将孟珙在收复襄阳后,招兵买马,增筑城寨,大兴屯田,并设置了多道防线,采用机动的防御方式,让蒙军多次吃瘪。孟珙死后,其继任者仍沿袭其抗蒙方略。
荆湖地区虽然平原较多,有利于蒙古骑兵作战,但这里同样河流纵横,南宋水军的作战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江汉平原盛产粮食,荆湖宋军可就地取粮,自给自足,有利于长期坚守。
至于川蜀地区,宋军虽然一开始各种迷之操作,导致丢了不少城池,但在经过几番交战后,也开始吸取经验教训。名将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策略,结合川蜀多山的特殊地形,以及蒙古骑兵不擅长山地作战的弱点,先后修筑数十座山城,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山城防御体系。
1246年春,蒙军四路入蜀,因宋军已在其所经要道上修筑众多山城堡寨,使其举步维艰。蒙将汪德臣在率军攻打蓬州运山城时,所骑战马被飞石当场击毙,其弟汪直臣也阵亡,蒙军损失惨重。
南宋、蒙古西段边境
总之,南宋在三个主要地区都应对得当,未给蒙古可乘之机。因此,蒙哥在一番总结后,决定实施酝酿已久的“斡腹”奇计,即实施战略大迂回,绕道高原,远征大理国,然后以奇兵攻击南宋的大后方,配合主力的正面进攻,使南宋腹背受敌。
“斡腹”奇计从史书上看,蒙哥此次迂回进攻南宋的军事方案被称为“斡腹”,但“斡腹”一词并非专指,而是蒙军在行军打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战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在长期从事集体狩猎的过程中,形成了围猎习惯,将其运用到战争中,即为“斡腹”。
“斡腹”战术的精髓,在于绕道迂回,避免对方的正面防线,攻击对方侧背的薄弱环节。“斡腹”战术一般只是一个大的战略行动中的组成部分,故而除“斡腹”之军外,还会有一支或数支军队从正面进攻。
蒙古骑兵在行军过程中,不会携带太多的辎重,一般只带兵器,随行的牛羊即为其提供日常饮食之需要。因此蒙古骑兵多为轻骑兵,其行动迅速,擅长机动战、奔袭战,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劲的兵种。
当时中亚、西亚、欧洲的骑兵多为重骑兵,装备笨重、行动缓慢、机动性差,只能依靠阵地战来对抗蒙古骑兵。蒙军这边采用“斡腹”战术,使敌军防不胜防,从而在欧亚大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金朝末年,金军扼守潼关、黄河天险,蒙军无法从正面突破。于是拖雷率西路军借道南宋,从金朝的侧背进入河南地区,配合窝阔台率领的中路军以及斡臣那颜的东路军,成功击溃了金军最后的主力部队。这便是“斡腹”战略的成功案例。
1242年,蒙军进攻淮东地区时,曾尝试绕过淮河防线,走海路进攻淮南地区。然而蒙古缺乏海运经验,加之南宋及时防范,这一行动宣告失败。“斡腹”战术在江淮地区行不通,蒙军又在川蜀地区进行尝试。
1239年,窝阔台派兵沿南宋川蜀防线的西侧南下,欲先占领大理国的部分城池作为据点,从而开辟由大理国迂回川蜀后方的行军路线。不过史书中对这次行动没有后续的记载,蒙军应该是没有成功。
1244年,蒙军走四川西边的小道,抵达大理国边境,大理国将领高和率军阻击,虽不幸战死,但也成功击退蒙军。次年,南宋这边收到地方奏报,称蒙军欲借道吐蕃,进攻大理,但实际上蒙军当时并未有此计划。
1246年形势图
蒙军想要对南宋实施“斡腹”战术,关键在于拿下大理国,而要拿下大理国,必须先开辟一条由本土进入大理的行军路线。当时蒙古和大理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诸多吐蕃部落和其他部落,所以蒙军需要向这些部落借道。
吐蕃自唐末陷入内乱后,就一蹶不振,到南宋时期已经是一盘散沙,实力远逊于南宋、西夏、金朝等周边国家。不过吐蕃人居住在高原之上,其辖地的自然条件极为复杂,所以吐蕃即便实力不济,周边国家也无法征服它。
不过当时的蒙古人是一个勇于挑战和突破的民族,毕竟纵横欧亚大陆的战绩摆在那里。1240年,凉王阔端派大将多达纳波进入吐蕃境内,吐蕃人虽竭力阻击,但还是不敌蒙军,蒙军由此深入高原,大大震慑了吐蕃诸多部落。
蒙哥
多达纳波向阔端奏称萨班是吐蕃最有威望的高僧,建议阔端迎请萨班到凉州进行会盟。1244年,阔端向萨班发出正式邀请,萨班为了吐蕃的安稳,带上两个侄子,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246年到达凉州。
1247年,萨班代表吐蕃诸部与阔端进行会盟,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共识,即吐蕃诸部归顺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对吐蕃地区进行管辖。后世将这次会盟称为“凉州会盟”。
蒙古得到吐蕃地区,不仅扩大了疆域,还打通了南征大理的路线,为后续征服大理埋下了伏笔,战略意义极大。另外,“凉州会盟”还意味着藏地(吐蕃地区)自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布的一部分。蒙古汗国的继承者元朝在藏地设立宣政院便是最好的证明。
攻占大理,包围南宋1248年,蒙古在征服吐蕃的第二年,便迫不及待地从吐蕃地区南下大理,宋军统帅余玠派俞兴率兵前去阻击。宋军在大渡河畔击溃蒙军,率领后军的汪德臣得知前军惨败,不敢再前进,只能下令撤兵返回。
忽必烈
蒙军此次所走路线大多为平坦地带且靠近南宋辖区,所以宋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成功探知到了蒙军的行军路线,在其必经之路上进行阻击,使蒙军的南征计划告破。当然,蒙军此次南征虽以失败告终,但却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蒙军此前虽然想在西南地区实施“斡腹”战略,但并未将此视为必要的一环,每次南征大理都没有派太多的兵马,行军一旦不顺,就撤兵北返。另外,俞兴击败蒙军,致使蒙古此后数年都未再派兵南征大理,可谓意义重大。
1252年秋,蒙哥命忽必烈与兀良合台率十余万大军南征大理。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六盘山启程,于九月抵达塔拉,而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发。蒙军此次绕道青藏高原,途经草地、雪山、大渡河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可谓前所未有的冒险行动。
十二月底,蒙军攻克大理国都。1254年秋,蒙军生擒大理国王段兴智,大理亡国。云南地区本来是南宋的战略后方,但蒙古灭掉大理后,云南地区就变了蒙军从侧翼进攻南宋的重要基地,蒙古也由此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南宋。
1256年底形势
蒙古原本并无攻灭大理的计划,只是蒙军在正面战场始终无法突破南宋的防线,进入南宋的腹地,所以只能另辟蹊跷,从南宋的后方展开进攻,而处于南宋战略后方的大理国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蒙哥的攻略对象。
不过,蒙哥虽成功派兵拿下大理,使南宋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但在南宋将士的坚强抵抗下,直到其去世,其南北夹击、一举灭宋的意图仍未能实现。由此可见,南宋对蒙古而言,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1: 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秦军。
2: 欧洲历史上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亚历山大军。
3: 我觉得秦军战斗力最强大。
4: 理由: 秦军:
扫平六国,北击凶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
先浅谈一下秦的奖励制度,秦人奖励制度分20等级制,以战时获人头数量来进级,20级为得一人头,19级得2人头以此类推(每等级都有名称,太熬口,这里不议)最高1级相当我们现在的团长.再往上就直接是大将军或秦王,这样建制的好处在于更安全的控制军队.由最高统帅直接领导每个‘团长‘
公元前210年之前的秦人
正文:浅谈秦灭六国起决定性因素的兵种及后勤
兵种一:矛兵
秦矛兵分两种,正面矛兵和辅助矛兵
正面矛兵:使用7米长矛,行军时矛90度竖起,战时第一排180度矛,后排依此角度向上.类似同时代马其顿矛兵,但比马其顿矛兵的矛还要长.
辅助矛兵:使用2到3米长矛用来机动和侧翼的掩护,每一方阵设有一指挥官(你家凉衣的竹竿知道吧!辅助矛兵的矛也就那么长)
特点:克制轻重骑兵冲刺,用于大规模作战和决战,由于机动性差,所以必须数万甚至10万矛兵一起使用,形成有利的正面防线
兵种二:重弩手(脚拉弩)
因为是重型弩单靠手杀拉不开的,所以要放在脚上拉
有人问蒙古弓骑和秦弩哪个厉害!我只回答你一句:
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秦重弩是用脚加手拉的射程比蒙弓骑远了
近150米,况且在马上晃动那么厉害命中率大为降低,100米开外几乎无法采用精准射击了.
下面以长平之战为例子,(我只计算射击速度,不算有多少方阵)
秦弩兵9万横成三列,每列3万卒,卒右臂于旁卒由臂间隔一丈(1.5米)
前排射完,后排走前三步补射第二次,三列如此循环,补箭时间为30秒这样长达9里(4500米)的正面15分钟可以射出90万只箭,敌500米内开始抛物射(下雨你见过吧,就是那种感觉)接近350米开始精确瞄准射击(也就是说这时候箭不在走抛物线了而是几乎走直线)这样一次齐射(我认为那时候的齐时就是把箭全射完)一次可以放倒5万人.
西安兵甬新坑(没完全挖掘的那个坑,应该叫4号坑)的弩手就是三横列的,所以我这样论述应该不会错误的.
下面讲重弩手的方阵:
方阵大约有我们现在不到一个排的人组称,一般都是拿下3个人头以下的人居多,每阵设一指挥官.指挥官旁有一长戈手,用于消灭冲近了的零散骑兵,每一重弩手皆配短剑
顺便说一下:后朝重弩就失传了.多数原因我们丛出土的兵甬坑里一看就明白了,秦重弩构件之复杂后朝远不能比.(五金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他的精确度和射程,要知道弩本身就比弓来的稳定性好啊)
秦重弩于其它比较:1000年后欧洲人开始拿脚拉弩守城堡了,
1900年后欧洲出现‘毛锥‘火枪,也就是最早的排枪(打完一排下一排补枪,看过红河谷没?西藏人用的就是那种枪.)
特点:无论是大面积使用还是小阵使用都能造成未短兵相接前就灭敌一半的恐怖效应
兵种三:死士(最快荣华富贵的捷径)
秦死士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的,而非后世的死士,那些多数是刺客门人,和破于无奈情况下组织出来的敢死队.
秦死士15成群(相当我们现在的一个加强班)
由想迅速改变地位的士兵组成,可以喝酒.
秦20级卒食粗粮(类似我们现在喂猪的酒糟还差的东西)
秦19级卒可以食米(不是我们现在的白米,应该是类似粟的谷物,现在猪都不吃所以绝种了)
秦18级卒可食菜食米(靠,吃口草的资格是必须先杀3个人)
秦17级卒餐时可饮酒(估计也就一二两)
综上所述喝酒已经算是高等的待遇了
护具:秦死士不披肩不持甲,甚至上身赤裸,完全牺牲防御换取速度
武器:他们之所以厉害在于他们的斗志,但武器占了绝对的优势
他们使用1.4米青铜剑.(关于剑请看兵种四)其他国家一般都是小于1米最长的铁制剑也不过1.2米,也就是说你刺进人家身体里了0.4米
人家边都没沾上你
顺便说一下:秦所有部队在后朝看来都是疯子
所有士兵将领皆无头盔,代替之的是各式布制皮制的帽子,以区分其等级,身上的甲也只是向T桖衫那么多,下面几乎不穿这与宋的全身甲(传说重40公斤)简直没的比
西安秦甬的卒各个都肚子略鼓,说明那时战前都饮大量的酒的
玩过全面战争公司的游侠网升级:的都知道什么是死士.手持大剑,腰挂人头,赤裸上阵,喘着粗气(绝对喝高了)
特点:为了军功一切皆可失(不要命的人外加喝醉了可怕的)
两卒一役后互杀,被一卒见,定重罪
一场仗打完了,一个士兵想杀了另一个士兵因为那个士兵手上有敌人头,被在场的另一个士兵看见,告发了,于是被判了罪.为了能升一等级连自己人都杀!可怕的
兵种四:后勤武器匠
武器:春秋战国末期铁制武器大量出现,由邯郸最具闻名
而秦鼓励农民使用铁器(犁)使用坏了的可以以旧换新
但在武器方面还沿用传统的青铜器,因为工艺精湛,能造出1.4米的青铜剑,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梯型弧度的制剑方法,同一时代(青铜器晚期)其他各国因易断,1米以上剑不可出.(铁剑最多出到1.2米)
举例:这里最有利的证据就是金柯刺秦,秦王拔不出背着的配剑,困绕着历史学家,知道兵马甬出土,我们挖到了那把1.4米长剑才知道,那时的技术的确长的我们都不敢相信.所以秦王拔不出也正常了!
恐怖的追查系统:秦皇现在要活着该笑我们是多么的落后了
我们的ISO9002认证还不如他们那时的制度呢
秦法规定每一生产出的兵器都要经过工厂主刻名(在武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检验合格了)工匠刻名年月日(留下名字,武器出了问题,你就等着丢小命吧)从上到下道道把关,一旦有把剑在使用时断了,死的绝对不值一两个人!一个工匠干同一道工艺,基本上是一辈子的事情了.不能改行.
强吧ISO9002也没说把每个生产者的名字刻在物品上哦!
特点:特点:武器已经占绝对优势虽然和六国的武器差一个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兵种五:特种兵
长平之战,秦出轻兵,断赵粮道.
晕啊!中国最早的特种兵就这样被司马匹夫一笔带过了
老实说他并没有站在公正的前提下去写秦,而是多言暴政,片语丰功伟绩那段史记说的太过笼统,我以为是这样的,秦派出机动部队迂回到赵后方断他的粮草,出的是骑驽手,因为那时候没有马鞍马登,就是说人无法手持重武器固定在马上作战
,那给后人留下的疑问就很多了,总之是骑马抄到了后方,然后应该是火攻粮草了,至于是否用了同一时期欧洲的亚博罗汉环形阵就不知道了,那是一种用于弓骑进退皆可,四面制敌的战术,就是摆开环形阵然后不停的绕圈子,可向任何方向绕而不必改变队形,没有敌人的那边可以有时间补箭说远了.(马镫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是到北魏时期才出现)
特点:机动性强,出奇制胜
兵种六:马拉战车
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战车不同,欧洲战车基本都是单人战车,只有将军或特别场合才用4人战车,也就是说装备不精良,而秦统一的使用了三人战车,马夫,弩手,戈兵
这种当时的庞然大物犹如我们现在的坦克打起仗来也就是几百乘
效果:它的战士杀伤力绝对没有它的碾压杀伤来的大,我认为恐吓作用大于实际士兵的杀伤一旦碾入密集步兵群可想而知的效果了
相对来说同一时期的欧洲战车是装甲车的话,秦的就是坦克了.
当然经济能力摆那的,欧洲同一时期全部人口才和秦相当.
特点:恐怖的碾压效果,恐吓作用,另敌步兵迅速退散
兵种七:百人丈弩
最神秘的武器,主要是由于没有出土实物的关系,但却确实存在
里出现过大弩,无非是三五个人一起拉的
里出现过强弩,专门射杀敌方主将的,当然因为是神话所以不要相信那家伙一个人真能拉的动那东西
我这里说的百人丈弩是指一个方阵(相当于一个排)的人来维护,搬运,拆卸,射击用的大型弩,作用应该等同于投石车,但透石车的石头走的是抛物线,而弩箭走的几乎是直线,也就是说弩精确度远大于投石车!
因为这庞然大物没有出土过,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只能猜测了,但历史上秦的确是大量装备了这种攻城武器的!
特点:穿透作用极强,用于消灭敌步兵群,主帅,破城墙.
参考:(可悲的三件事)
秦的兵役制度(我们今日都没做到)
终身职业制军人
秦人之所以强大,在于他的武器,还在于他不同于六国的兵役制度
秦士兵就是士兵,一辈子是士兵,整天练功夫,而其他六国的士兵没有战事时都是农民,有了战士才召集起来,所以秦灭六国可以说是正规军与保家卫国的农民军之间的较量,结果可想而知.秦人口500万,地处战国偏远地区,长平之战以400万人养一只100万的部队持续一年之久.
秦法制:(以身试法了)
秦灭六国时期的法制基本是商殃所确立的,法制严格到了残酷的地步举一例:商殃秦国混不下去了,见势不妙,开溜,途径一客站,他的法典里规定在客站留宿均需登记备案,以防犯人潜逃.好么.自己登记了,第二天就被抓了可悲的一件事.
秦战马:(快绝种了)
河曲马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
秦人养的是河曲马,所用战马高度一致,河曲马使秦400万人养活了
100万军队的长平之战的有利的运输保障,不然千里之外的秦百万部队的粮草供应会成为战败的唯一理由,河曲马耐寒,体力好,耐高原气候影响.
最后一次大规模利用河曲马做战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由于高海拔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河曲马对那场战争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可悲的是今日的河曲马不过2000匹,而且品种质量开始下降
至今没有任何记载的谜团
关于历史上秦军主力的去向,那支征南蛮的精锐,按照史料证明:50万主力军的确没有回去,第一点:秦二世征集修陵墓的10万努力和犯人抵挡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而非用秦军,这表明国中无主力,第二点:唯一参加平乱的秦主力也不是这只部队,应该是各地调来拼凑的中央军,要不也不会被项羽一战就灭了,然后坑杀(战斗力不高)
始终没分析明白当年赵佗带领的那50万秦主力部队的去处.公元前210年左右,秦灭6国.赵佗领秦主力军50万南下争蛮失利,随即修灵渠,它沟通了漓江.当时在南方的50万可都是秦步兵精锐啊,他们不回去对于后来的决战影响很大啊,但为什么农民起义他们不回防.如果说他们听赵国人赵佗的命令不回去是不合理的解释,第一:赵是异族人.第二:秦法之严,军令如山.
但后来楚汉相争这只部队哪去了?被蛮人灭了?50万精兵不是说灭就灭的吧?
秦军的矛兵采取方阵作战,密集程度超过马其顿方阵,只穿轻型甲胄或者不穿甲胄,同时也不使用盾牌。秦军骑兵并不参与主要作战,也并不重视骑兵,骑兵在秦主要起到的作用是突袭和护卫步兵。
秦军同时还重视远程武器的使用,而且非常注意打击对方有生力量,在每次作战之前如果时间充足,一定会用弩或者车载弩将对手的阵型冲垮,然后步兵在骑兵护卫下迅速跟进,极少数情况下步兵在没有远程武器支援下进行方阵消耗战。
亚历山大军:
马其顿军队的军制、装备和战术
马其顿军团威力最为强大的是重装步兵方阵,即马其顿方阵。步兵方阵起源于希腊方阵。马其顿方阵的创建人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到亚历山大时代,一个标准的巨大方阵共约16384人,由四个组织严密小方阵组成,每个小方阵(约4096人)由一名将领统率。每个小方阵每一横排为256人,纵列为16人。四个小方阵横排成一个长方形大阵,每排就成为1024人,纵列仍为16人。(大路按:看起来有点类似我国演义评书里的十六条一字长蛇阵构成)。方阵的基本战术组成单位为方阵的纵列,即16人,名为洛考斯。16个洛考斯组成一个辛塔哥马(256人),相当于营。一个小方阵由16个辛塔哥马组成,相当于一个师。亚历山大在参战人数最多的战役里动用了两个巨大方阵。
从这个战术组成来看,马其顿方阵很严密。重装步兵方阵的前6排士兵平持长矛,后10排斜持长矛。有时后排士兵会把长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头。方阵整齐行进时,步调一致,长矛挺立,蔚为壮观,其阵势现在只有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和建国45周年阅兵的场合里才可以看到,呵呵。这种方阵在进攻方向可按前后左右更换,由于方阵可以临时变为整个阵势也可因敌因地而变队形。尽管如此,这种方阵最适合的作战地形是平原。而且最适合的战斗情形是,敌军和马其顿军团做面对面冲锋,拼死决战,这样正落入亚历山大下怀。
马其顿军团的巨大方阵主要是作为中军来用。它的右翼主要为重装骑兵。马其顿军的重装骑兵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大路按: 这支精锐英文名为Hetairoi,国内的中文资料翻译上比较混乱,如伙友,王友,御林军,国王的朋友等等不一而足) 。用我们中国的说法,这都是一群“膏粱子弟”。但这批贵族子弟自幼刀马娴熟,又富有希腊式的骑士精神,并有向亚历山大效忠的赴死斗志,所以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左翼由轻装步兵与同盟者骑兵组成。但左翼轻装步兵的队形很长,呈斜形,有如一条巨长的锁链,可以贯穿连接整个重装步兵方阵和右翼重装骑兵,在作战中保持全军互相策应、队形不乱而不至于被敌军分割包围。轻装步兵大都配备较短的长矛,较宽的盾牌和较轻的铠甲,而且多数为皮甲。轻装步兵的机动性较强。由于巨大方阵在作战中保持密集紧凑而且移动快捷的队形并不容易,所以很多作战任务都由右翼或者轻装步兵来率先发起。
组成马其顿方阵的重装步兵基本由马其顿中上层自由民组成。轻装步兵无论在装备和训练上或者在纪律养成上一般都比不上重装步兵,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许多轻装步兵,特别是配备有特种兵器并有熟练技术的弓箭兵和投石兵均为雇佣军。他们跟不太强大的轻装骑兵共同负责保卫前进中的方阵侧翼。战斗开始时,他们在方阵前面组成一支散兵屏护部队。
(以上是我从各方面的资料摘抄的,我的意见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算是抛砖引玉了,如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赐教。)
元顺帝北逃后蒙古虽然分裂,但黄金家族仍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之后,派遣徐达发动北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自知不敌,遂率残余势力退出中原,虽然元朝对中原的统治就此终结,但元朝却并未就此灭亡,元顺帝北逃后其统治得以延续,史称北元。
为消除北元威胁,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发动北伐,并最终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败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与儿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门等人被部将所杀,此战导致黄金家族声望大损,开始逐渐丧失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此后,虽然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且黄金家族大权旁落,但黄金家族的号召力仍然存在,其作为蒙古实际统治者地位短期内仍然难以动摇 。鞑靼大权虽然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但其仍然得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可汗。
明成祖永乐登上皇位后,与鞑靼蒙古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朱棣于是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先后五次亲征漠北,鞑靼实力大损。到了仁宣年间,因连年征战损耗国力,明朝开始转入战略防御,而瓦剌则趁此机会开始迅速崛起。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侵制造“土木堡之变”,明军惨遭战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直接导致明朝面临立国以来的重大危机。好在此时大明国力强盛,明朝应对得当,在此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挫败瓦剌。
需要注意的是,瓦剌大权虽然掌握在太师也先手中,但其仍然要奉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为汗。而正是由于北京保卫战后,也先与脱脱不花之间矛盾加剧,没有黄金家族血统的也先僭越自立为汗,结果导致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蒙古部落再度反叛,也先本人也于景泰四年(1453年)被杀,瓦剌就此分裂为四部。
如上,不论是瓦剌还是鞑靼,黄金家族虽然大权旁落,但其在蒙古部落中的号召力仍然存在,以至于不论是鞑靼太师阿鲁台,还是瓦剌太师也先,都必须奉黄金家族后裔为正统。
达延汗曾短暂中兴蒙古,但其死后便再度陷入混乱 瓦剌衰败之后,蒙古草原再度陷入混乱,黄金家族后裔则在内乱中重新崛起。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传人孛儿只斤dainty满都鲁在战争中去世,其子巴图孟克在满都海赛音可敦的支持下于成化六年(1470年)继承汗位,尊号达延汗。
达延汗
达延汗在满都海赛音的支持下,迅速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通过战争将瓦剌势力彻底赶出了蒙古中部地区。达延汗在位37年,先后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使得黄金家族重新统治了草原中部和东部,再加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蒙古短暂得以中兴。
然而,当达延汗去世之后,虽然他的后世子孙仍然能够顺利继承汗位,但对于蒙古各部的统治,却开始迅速下滑,以至于其可汗的权力只能集中于察哈尔等蒙古部落,而其余蒙古各部,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
而就在蒙古各部分分合合之际,由于明朝经略辽东失败,从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辽东女真在努尔哈赤率领下开始逐渐崛起,并迅速实现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而这个后起的政权,则给残存的黄金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后金对蒙古部落大肆分化,林丹汗死后其子献玺投降 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虽然在辽东战场屡败明军,但却始终难将势力延伸进关内,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皇太极见短期内无法入关,遂将战略重心调整为东西两端,在以武力迫使朝鲜臣服的同时,对东部蒙古进行分化拉拢。
在皇太极的努力下,后金先后与科尔沁部、扎鲁特部联姻结盟,时为蒙古可汗的林丹汗,自然也看出了后金的野心,于是派兵收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并与喀尔喀部结为联盟,意图遏制后金西扩之势。
崇祯元年(1628年),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鄂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为摆脱林丹汗,公然结盟与其对抗,并在召城之战中,斩杀林丹汗精锐四万余人,导致蒙古可汗实力大为削弱。
之后,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避免林丹汗报复,干脆就此倒向后金,结果导致林丹汗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地。后皇太极和东部蒙古各部,多次对林丹汗用兵,林丹汗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迁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崇祯五年(1632年)4月,皇太极再度召集联军西进,自知不敌的林丹汗只得率领人畜十余万西渡黄河逃窜,最终逃至青海,两年后病逝于打草滩。 崇祯八年(1635年),多尔衮和岳托等率兵再追,招降林丹汗余部,林丹汗之子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只得献传国玉玺出降,漠南蒙古就此并入后金版图,而蒙古汗位至此彻底断绝,至此元朝才算彻底败亡。
如上,从明朝建立,再到最后一位可汗额哲投降,元朝的统治其实还是延续了两百余年,并始终是明朝北部的巨患。而额哲投降后,不仅被皇太极封为亲王,而且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了额哲。而到康熙年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举兵反清,但随即便失败,结果北元残部也就此毁于一旦。
明朝建立后,元朝失去了正统地位,元顺帝等残余势力逃到蒙古草原,元朝算是真完了。只是明朝没有彻底解决好蒙古草原蒙古族问题,在蒙古草原存在所谓北元政权,到1635年才被皇太极消灭,是清朝康熙帝时期才彻底对蒙古草原地区实行了有效管理。
明朝强盛时期曾对东北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攻占了云南,安南(现在的越南),接管青藏高原,进剿蒙古草原残元势力,因此明朝是大一统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想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几次派兵深入蒙古草原,虽然对元朝残余势力进行了沉重打击,但是始终没有彻底消灭他们。元顺帝这一系在明将徐达、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朱棣等打击下又加上蒙古族内部争权夺势是完了,但是蒙古族政权还断断续续存在,甚至于在土木堡之战中大败明军,活捉了明英宗朱祁镇,也先还率蒙古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多亏明大臣于谦等击败蒙古军。俺达汗统治时期跟明朝恢复改善了关系。
后金满清在东北兴起,皇太极在位期间打败了蒙古林丹汗,林丹汗西撒,得天花而死。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儿子归顺皇太极,交出传国玉玺。林丹汗孙子在清朝时期叛乱,被消灭。是清朝康熙年间才彻底解决蒙古草原蒙古族问题,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草原漠北即外蒙地区。
总体来看,明朝没有彻底解决好蒙古草原蒙古族问题,从明朝本身来说,明朝和异族釆用“不和亲,不纳款,天子守国门策略”很有骨气,有时候不变通就搞成僵局。朱元璋和朱棣主张用武力解决蒙古问题,最终没有彻底解决好。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明朝其余皇帝似乎缺乏雄才大略,对蒙古草原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从元朝方面来说,铁木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了强大蒙古帝国,元朝是宗主国,是最先被汉人明朝推翻的。忽必烈1271年建元朝,1279年灭南宋,1368年被推翻。元朝被推翻,而铁木真儿子术赤及孙子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和中亚地区蒙古族势力还很强大。蒙古草原蒙古族还有一定的势力,而且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影响力还在。这些都为明朝解决蒙古草原蒙古族问题增加了阻力。
明朝建立以后,元朝并没有立刻灭亡,甚至可以说,元朝的后遗症势力还一直存在。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建明以后,把元顺帝以及蒙古势力全部都赶出了中原。但是,元顺帝,以及蒙古铁木真后代的孛儿巾只家族并没有因此被灭,他们只是退出了中原,从中国皇帝的地位上掉下来,变成了“北元”的草原割据势力,就像蒋介石的国民党集团退到了台湾当岛主一样。
由于他们依然在使用“北元”的称号,所以朱元璋就派出徐达、蓝玉不停地北伐,重重地打击了北元的蒙古势力,最终打的蒙古不得不认怂,取消了“北元”的称号。
后来,蒙古内部发生分裂,变成了瓦剌和鞑靼两大势力,但他们依然还有很强的力量,毕竟,距离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那个时代才过去一百来年,他们不会一下子就别摧毁了,而且,他们即便被赶出中原了,依然还有威胁俄罗斯,远征西域,中东的实力。
所以,此时的蒙古虽然名义上已经不是元朝了,但他们依然还是元朝的继任者,他们的国家机器,家族势力还都是从元朝继承下来的,瓦剌的黄金血脉其实就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只不过到后来,渐渐没落,被旁系取代。
而蒙古,也一直是明朝最大的敌人,明朝两百年,一直在跟蒙古厮杀,不断地消耗蒙古的人力、财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到最后,蒙古被明朝打的彻底没有了中央凝聚力,分解成各个互相倾轧的部落,而明朝,也到了末代,于是乎,就让后金捡了个大便宜。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清朝对蒙古的征服,其实就是明朝百年消耗蒙古的继任者,就像一个人,花了几天的时间砍树,他砍了几百斧子,把这棵树砍的已经皮开木绽了,树干和木桩链接处越来越的了,结果他就挂了,换了一个新人接着砍,结果几斧子就砍成功了。
明朝就是那个老砍树人,清朝是新的砍树人,而那棵被砍的树,就是蒙古。所以在蒙古的问题上,明朝是前人栽树,清朝是后人乘凉。
也就是清朝时代,元朝遗留的势力才彻底被消灭,到了清末,蒙古才又开始抬头。
所以,要说元朝完蛋,只能说,从名义上看,它确实完蛋了。但要从严格上讲,还不算,因为后来的蒙古依然是元朝留下的官方机器,元朝留下的军队,元朝留下的分封汗国,元朝留下的黄金贵族在统治,总之, 历史 跟 社会 就是这样,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拥有那么一处灰色的中间地带。
确定是真完了,若是假完早回过头把明朝给推翻了!
元朝元顺帝带着传国玉玺和全套人马退回草原,史称“北元”,直到后金多尔衮降伏林丹汗,收回传国玉玺,元朝才算灭亡
只是驱离而已!
:中国疆域在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先秦时期,农耕 社会 生产生活及其 社会 文明刚处于发展发达的初始阶段萌芽时期,由原始部落族人原始采集狩猎迁移生活状况转变为开垦土地依靠农耕生产生活定居,早期的农耕 社会 初始状态就是大同 社会 。大同 社会 小康 社会 人口很少农耕土地规模也小而且极分散, 社会 管理原始单纯,所谓小国寡民,各定居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中国三农从古至今农村农民都是早睡早起,整个白天没完没了地辛勤劳作,种粮种菜做饭做菜养牛养猪养鸡养狗,家里家外衣食住行样样操心奔忙没完没了根本就停不下来,天天忙年年忙一辈子忙,一代人又一代人都如此,就是今天的中国农村农民有了现代的农药化肥种子有了现代的水利工程现代的农业机械现代的除草剂等等,农民何尝不是与上古时代的农民一样,一代代人,一天天忙,一年年忙,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自秦汉帝国后中国疆域就仅限于中原黄河流域农耕区,隋唐农耕地区向东南长江流域扩张,到北宋南宋中国的农耕经济发展发达的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整个中国疆域就仅限于中原农耕区与江南农耕区。中国疆域农耕地域权占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区域,东北白山黑水是渔猎民族,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占国土六分之一的新疆是以牧为主与少得可怜的绿洲农业,宁夏甘肃区域狭小算得上半牧半农,四川平原以西青海西藏以牧业为主种植青粿为辅,都是非农耕地域都是非农耕民族的少数民族居住地,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集中于农耕地区,而不到百分之十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中国三分之二的非农耕区,中国从古至今都如此。中国从什么时候国家的疆域版图由中原南北两片农耕区扩张扩大到少数民族非农耕地?不是秦汉,也不是隋唐,更不是北宋南宋,而是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忽必烈灭亡了偏安于江南一隅中国农耕区域的南宋后,第一次以北京为元大都建立中国中央集权大一统元朝,第一次让中国帝国疆域版图从传统传承的中原南北两片农耕区扩大到广阔的非农耕区,让秦汉以后的帝国版图从中原农耕区域扩张到渔猎民族游牧民族中亚各民族藏族以及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的人民与世代生产生活依存的广大非传统传承农耕民族与中国农耕区域,人与地统统归属于中华帝国归属于中原王朝,中原农耕民族与渔猎游牧民族与各少数民族都是唇齿相依的中国人,都是中国国家 社会 命运共同体,对忽必烈灭亡南宋让中国人真在感情上痛心疾首,但元朝建立让中国在中原汉族农耕中央集权帝国的基础上,拥有广阔的非农耕版图与及在中国广阔地域上的非汉族的虽然人口极少而种类众多的少数民族,你认为这个 历史 事实并不能认可吗?而朱元璋就不认可,推翻元朝把元顺帝驱赶出中国中原农耕区域的大明王朝并不认可,这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国传统传承文明文化思想覌念的老口号,把除农耕民族以外的民族统统从中原农耕区域驱赶消除掉,而明王朝要恢复的疆域就仅限于传统传承的中国农耕地区,而为保卫保护中原农耕家园国土,天子守边,定都北京的朱棣带大军到塞外到非中原农耕地区讨伐非汉民族的众多少数民族,非中原农耕民族的各少数民族都是异族异类人都是夷狄野蛮人都不是正统中国人,而除了中原农耕区域都是野蛮地域都是必须与中国中原农耕区域国土分隔开来,要么住死里打,打不完打不过就严防死守,要么就是分化瓦解,要么就是投降归顺。明朝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传承至今,于是乎就有人提出问题,元顺帝北逃蒙古建立北元,到底元朝灭亡是真是假?答案十分明显,如果站在朱元璋朱棣的角度看,忽必烈元顺帝是非汉人帝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帝国,不承认蒙古族是非中华民族,而蒙古是非农耕地域所以不属于中华帝国领土,非要驱除鞑虏,非要将中国版图疆域内的农耕地域与非农耕地域隔离开,区别开,割离开看待,歧视少数民族,歧视广阔的少数民族区域,答案当然是元朝灭亡是假,还必须如朱元璋朱棣一样去讨伐塞外非农耕地区去驱除野蛮地区的野蛮的与中国中国农耕文明文化格格不入的野蛮的少数民族。而如果以汉族少数民族平等同为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农耕地区与非农耕游牧渔猎地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领土疆域版图看问题,则元朝与中国所有汉人汉族一皇帝任何中华帝国一样,元朝与南宋北宋与隋唐与秦汉王朝都是中华民族正统王朝,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任何非汉人汉族王朝元朝清王朝,与所有非汉人帝王忽必烈也好爱新觉罗氏也罢都是正统正面的中华民族帝王皇帝王朝,以 历史 事实功绩而不以是否农耕地域非农耕地域,以是否农耕民族非农耕民族,以是否是汉族还是非汉人作为 历史 的评论评价与判断标准。敬请审核员坪判是否栅除本人的回答,本人回答完毕,谢谢。
蒙元确实是完蛋了,但是蒙古人没完蛋,别说什么传国玉玺在北元,又被黄太吉得到,五代就不知去向了,后来的都是假的
大一统的蒙元王朝肯定是完了。但蒙古帝国的各汗国还存在,比如鞑靼和瓦剌(清称卫拉特蒙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