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4年,卢绾逃亡匈奴后,颠沛流离,郁郁寡欢,最终客死异乡。而一年多前,即汉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刘邦与卢绾,这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他们之间的友谊就这样子谢幕了。
不。他们的友谊应该说早就断裂了。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今河北蔚县)地”,汉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赵相国陈豨占据代地反叛。
《汉高祖本纪》中陈豨反叛为汉十年八月,与《韩王信卢绾列传》汉十一年存在矛盾。当然,如果从开始平叛来讲也差不多,汉朝以十月份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九月,上自东往击之,至邯郸”,九月份,刘邦亲自带兵向东进军平叛陈豨,到达邯郸。“燕王绾亦击其东北”,燕王卢绾出兵助战从陈豨东北部打击。
此时,两人友谊还没有裂痕。
“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王黄是陈豨手下一员大将,跑到匈奴求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于匈奴,言豨等军破”,卢绾也派张胜出使匈奴,而且四处宣称陈豨兵败在即。
从这里来看卢绾是工于心计的,得知陈豨派了人到匈奴求援,卢绾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等于明确告诉匈奴,你们要是帮助一个败军之将,那等同于白白浪费了人力财物。
然而,卢绾失算了。一个意外的人出现在匈奴,“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
臧衍见到了张胜,一番巧舌如簧,竟把张胜给策反了。
“公所以重于燕,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 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史记·列传第三十三 韩王信 卢绾》
这便是臧衍明确告诉张胜的内容,大致意思:“先生在燕受重用,是因为您通晓匈奴的事务。而燕所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其他诸侯接连起兵,反叛不断。”
臧衍确实口才不错,三言两语从张胜自身利益类比说到了燕国。张胜一听果然见解不凡,于是竖起耳朵继续倾听。
“现在先生为了燕国,想要消灭陈豨。可是您有没有想到陈豨被灭之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国,您和燕王眼看着就要成为俘虏了。您为何不让燕国暂且放过陈豨,而与匈奴联合呢 如果局势和缓,燕国就能够长存;假如朝廷逼迫侵削,燕国也有了保障。”
“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张胜不仅认认同了臧衍的说辞,而且还暗中劝说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
张胜本来是卢绾派出去劝说匈奴不要帮助陈豨,或者按兵不动也可以。岂料张胜却自作主张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
“燕王绾以为张胜与胡(匈奴)反,上书请族张胜”,蒙在鼓中的卢绾以为张胜叛变了,于是上书刘邦请旨满门抄斩张胜一家。
卢绾与刘邦友谊的小船,翻了。
“胜还,具道所以为者”,张胜回来之后,将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详细告诉了卢绾。“燕王寤”。“寤”同“悟”,醒悟,明白的意思。
卢绾懂得了张胜的良苦用心。“乃诈论他人,脱胜家属”,于是改判了别人叛乱,从而为张胜一家开脱。“使得为匈奴间”,让张胜安心做往来匈奴的间谍。
“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卢绾又暗中派范齐出使陈豨,劝陈豨逃亡,在外部连续用兵侵扰而不要停止。
无论是张胜“私”,还是卢绾“阴”,司马迁无非明确卢绾勾结匈奴反叛一直悄悄地隐蔽行为。但是,卢绾反叛的阴谋很快暴露了。
“汉十二年,东击黥布”,公元前195年,汉军平定了黥布叛乱,并消灭了陈豨。“汉使樊哙击斩陈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拔出萝卜带出泥,樊哙平定了陈豨,陈豨的副将投降,告发了卢绾与陈豨密谋反叛的事情。
“使樊哙击燕”,刘邦派樊哙攻打燕国。“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燕王卢绾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卢绾在等待机会,派人侦察,期望刘邦病好了,亲自进京谢罪。
读到此处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但是后面却让我思虑再三。刘邦分明给了卢绾机会,卢绾为什么不早早请罪,或者干脆放弃称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陈豨“裨将”供出卢绾派范齐与陈豨密谋的时候,“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刘邦明确已经派使臣征召卢绾进京,卢绾却假装生病拒绝进京。
如此好的辩解机会,卢绾却放弃了。说明卢绾当时心存侥幸,以为联合匈奴可以与刘邦继续周旋一阵子。
然而刘邦又一次给予发小卢绾机会,“上又使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
“绾愈恐,闭匿”,卢绾更加害怕,关门躲藏不出,拒绝见使者审食其和赵尧,“乃遂称病不行”,并继续装病不赴京。
司马迁在此不仅意在描写卢绾的懦弱无能,而且也明确刘邦对发小背叛自己仍持有怀疑态度。
当然,审食其、赵尧奉旨迎接卢绾入宫,除了此之外还有目的,“因验问左右”,趁机调查卢绾身边的人。卢绾曾经跟他宠信的大臣说过一句话——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史记·列传第三十三 韩王信 卢绾》
“现在非刘姓而称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计谋。现在皇上生病,政事都由吕后来决断,吕后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侯王和大功臣。”
卢绾这句话吓跑了手下人,“其左右皆亡匿”,事情也就这么败露了。“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审食其听说之后,添油加醋汇报给了刘邦,刘邦更加生气了。恰巧此时,汉军又抓获了匈奴的降兵,“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
于是刘邦不无遗憾地说道,“卢绾果然反叛了!”
当然,派审食其前往燕国,还可能是吕后的主意。毕竟,刘邦从平叛黥布便病倒了,吕后主持朝政,而且审食其又是她的亲信。也就是说卢绾无论是否反叛,都可能“罪证确凿”了。
至于,樊哙是如何攻打燕王,卢绾又是如何应战,司马迁都没有记叙,或许卢绾根本没有能力招架。所以,卢绾才想着等刘邦康复再赴京请罪,说不定念在“发小”的情谊,能够饶恕自己。然而,这最后的希望却成了让卢绾失望了,因为刘邦没有扛过伤病,驾崩了。
“发小”,虽然没有血缘,但可以比兄弟还要亲的情谊。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里”应该是行政区划单位,意思为乡里,故乡。司马迁介绍卢绾的籍贯,跟刘邦不仅仅是同乡,应该还是同一条胡同,而且还是世交。“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
“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生孩子添喜,左邻右舍互送礼物祝贺。“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两个小娃娃一起生,一起长,又一起上学,自然感情深厚。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刘邦不学无术,从此来看上过扫盲班,而且成绩比较优秀,起码流传至今还有两首诗。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官司缠身需要躲藏,卢绾都会陪伴左右、始终追随。“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到刘邦沛县起兵反秦时,卢绾以门客身份追随。
“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进入汉中做了将军,总是陪伴在刘邦身边。“从东击项籍,以太尉从”,出汉中进击楚军,卢绾又以太尉身份追随左右。
从“客”到“将军”,再到“太尉”,随着刘邦事业逐步壮大,卢绾职务提升越来越高。但是,卢绾对刘邦建汉的贡献或者说功绩,应该寥寥无几。
从《汉高祖本纪》来看,卢绾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而《韩王信卢绾列传》根本没有提及在刘邦建汉卢绾的贡献。
汉三年,“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项羽楚军主力根本不在楚地,卢绾刘贾大军入楚,纯粹是骚扰动作。
汉五年,“故临江王欢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此时项羽已灭,天下基本平定。共敖之子反叛,刘邦派卢绾、刘贾包围共欢,分明是为了给机会立功,岂料两个人没有搞定。
由此可见,刘邦对卢绾情谊有多深。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可以随便出入刘邦的卧室,衣被食物赏赐丰厚无比,其他大臣无人企及。为了表示刘邦对卢绾深厚情谊,司马迁还用萧曹来对比,“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即使刘邦的亲兄弟也恐怕比不上,“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刘邦建汉之后论功行赏,卢绾被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虽然被项羽纵火烧过,但是相对其他偏远地区,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刘邦对卢绾封赏不止于封侯。
刘邦平定天下,非刘姓而称王的共有七人,分别是:淮南王黥布、赵王张敖、楚王韩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韩王韩信。刘邦“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不满意)”。
“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臧荼反叛被擒,刘邦下诏书选择有功劳将相的为燕王。其实,群臣都清楚刘邦的意图,“欲王卢绾”。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
刘邦答应了众臣的请求,“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诸侯王里“得幸”没有人比得上卢绾的。
刘邦灭掉了异姓王臧荼,却又封卢绾为王。这逆势而为,都是出自浓浓的“发小”情谊。
汉五年,“四月,高祖崩”,卢绾就率领着部众立马逃亡到了匈奴,被任命为东胡王。
然而,卢绾在匈奴的日子也不好过,“绾为蛮夷侵夺,常思复归”。“蛮夷”应该还是匈奴,“侵夺”大概是不断骚扰,而且还有抢夺财物。其实,还是因为无能,带着部众寄人篱下,这屈辱的感觉无法想象。
所以说,流亡在匈奴的卢绾肯定对自己的反叛冲动后悔不已,或许还会问候张胜八辈祖宗,最终郁郁寡欢,饮恨离世。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无能,然而却不能踏实的服软认怂,做个安乐侯爷。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译文:燕王卢绾反叛,皇上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他。启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了,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xū,胥)的丈夫,与高帝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帝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他们没有到军营中,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
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者,自斩白蛇起义之后,抗击暴秦攻入咸阳,后又在楚汉之争中诛灭项羽,终于从一个_丝混混做到了开国之君。这和他识人用人的本事分不开。但是若没有从小一起长大的难兄难弟支持,恐怕也难成大事。
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是生死之交,而且两家相距不过一里地。最巧的是他和刘邦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长大后还是同班同学,可以说是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刘邦掏鸟他扶梯,刘邦嫖妓他跑龙套。
作为刘邦的铁杠兄弟加跟班,刘邦在泗水当亭长时里外进出只有有刘邦就一定有卢绾。当刘邦举起起义大旗时作为”老铁"的卢绾自然誓死跟随。后来历史也很好的证明了卢绾的眼光。
刘邦当皇帝后,这帮兄弟该封的封,该赏的赏。连卢绾这个非刘姓的人也被封了个燕王。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则走狗烹。到了后来随着各地的诸侯不断做大,刘邦担心尾大不掉也开始着手清理。这时最聪明的是张良,一走了之,因为他深知为君最担心什么,知道刘绑可以共患难,但不会共富贵。
当年陈烯在代地造反,刘邦让卢绾帮忙夹击。是卢绾多了个心眼为了保持平衡而放过了陈烯,这事被刘邦知道后开始不再信任卢绾,加上刘邦生性多疑,在诛灭了彭越、韩信之后,卢绾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如今异性称王只剩他和长沙王吴芮。
刘邦多次诏卢绾进京,但是都被卢绾以病推脱,刘邦更加怀疑。而此时的卢绾也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还好这家伙留了一手,一直和大汉死敌匈奴保持着暧昧关系,心想是在不行咱就逃吧。
就这样,这位昔日刘邦的生死兄弟,同窗发小率领一干人等跑到了匈奴,被匈奴封了个东胡庐王,最后病死匈奴时年63岁。后来汉景帝时期,他的孙子又率领家人重新归汉。真可谓世事难料。
伴君如伴虎,这句千古名言一点都没错,刘邦当皇帝之后共分了八个异性王,除了长沙王吴芮之外,其他人皆不得善终足。所谓高处不胜寒做人知进退,便是这个道理!
卢绾。
西汉初年,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其臣卫满亦一同出走,并带千余人进入朝鲜半岛。得到朝鲜哀王箕准的厚待。
公元前194年,卫满假传汉朝派大军来攻,请求到箕准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扩展资料: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人为了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兵仙韩信被封楚王,燕王是臧荼,长沙王是吴芮,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彭越是梁王,张耳是赵王,还有韩王信(不是韩信哦)。但是封这些为王是因为他们有功劳。
刘邦还想要把卢绾也封为王,但是大臣们都不同意,刘邦只能放弃封王。直到后面燕王造反,刘邦带兵把燕王给击败之后,卢绾才被刘邦封为燕王。也许不封王,就不会导致最后的结局。
后来陈豨造反,刘邦和陈豨在对峙的时候,卢绾还出兵帮刘邦一把,但是陈豨知道自己没办法挡住刘邦,所以只能派人去找匈奴寻求救兵。
卢绾得知消息也派人去找匈奴,想要阻止匈奴出兵帮助陈豨。但是这个时候卢绾派过去的人却刚好遇到了燕王臧荼的儿子,他对使者说,燕国现在能存在,是因为燕国有抵御外敌的作用,还有一个是因为其余诸侯都反了,刘邦没有时间来对付燕国。
卢绾带着家人,还有一些亲信跑到了匈奴那里,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别的依靠了,他只能跑去匈奴那边。到了匈奴那里,卢绾被匈奴给封为东胡庐王,但是一年后卢绾就死了。其实不应该怪卢绾这个人忘恩负义,只能说为了生存,刘邦在的时候卢绾有着保护罩。
但是刘邦一死,吕后肯定会杀了卢绾。卢绾可以说是被逼的,就算不是吕后当政,以他的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一切都因为他有造反的能力,所以不管是不是吕后,卢绾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卢绾
刘邦的功臣,封侯的大多安然无恙,但前后分封的八位异姓王就没那么幸运了。
太祖高皇帝刘邦一统天下后,大封功臣,异姓诸侯王前后共有八位,而封侯者多达145人(仅有6位是亲属)。当时汉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诸侯王的封地后,仅剩下十五郡,其中还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
列土封疆,异姓王的存在对刘邦来说,始终是个不小的威胁。刘邦当初跟项羽分庭抗礼,兵戎相见,不得不拉拢收买一部分诸侯王。而这些诸侯王虽然奉刘邦为主,但他们拥兵自重,不服政令,尾大不掉。
燕王臧荼、卢绾的结局
刘邦在击灭项羽后不久,便开始了剪灭异姓王的军事行动,燕王臧荼便成为他的首选目标。臧荼原本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韩信在井陉之战俘斩代王陈馀,臧荼畏惧韩信,因此投降刘邦。楚汉战争时,臧荼没怎么出力,事后又听闻刘邦铲除项羽旧部,害怕自己被清算,于是在公元前202年农历七月反叛,结果刘邦亲征,三个月内便俘斩臧荼。
太尉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二人交情甚笃,平定臧荼叛乱后,卢绾被刘邦封为燕王。而卢绾看到此时异姓王,仅剩下他和长沙王吴芮,便担心刘邦会对他下手,于是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并包庇保护张胜的家人。结果事情败露,刘邦派兵北伐,卢绾带领部下投奔匈奴,并最终客死异乡。
刘邦
汉初三大名将的下场
韩信灭魏、破赵、胁燕、定齐,立下赫赫战功,向刘邦请命希望代理齐王。刘邦虽然气得直跳脚,但在陈平的劝说下,为了安抚韩信便封他为齐王。之后,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时,韩信、彭越、英布都没有出兵支援。张良劝说刘邦增加异姓诸侯王的封地,所以韩信等人才率兵跟刘邦会合,因此刘邦对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深恨不已。韩信、彭越先后被刘邦、吕后处决,而英布举兵起事过于仓促,兵败被杀。
逼反韩王信
韩王信跟韩信同名,为区分二人,便称其为韩王信。他是战国时代韩国君主韩襄王的孙子,曾跟张良拥立韩王成反秦起义,之后韩王信和张良又跟随刘邦入关,这期间韩王信还曾担任刘邦的汉王太尉。但韩王成被项羽所害,刘邦支持韩王信领兵回到韩地,消灭支持项羽的新韩王郑昌,刘邦因此封他的支持者太尉韩信为韩王。
韩王信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刘邦对他还是不信任。前201年匈奴入侵,韩王信写信求援,但刘邦怀疑韩王信勾结匈奴,便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自己的安危,被刘邦逼反,于是勾结匈奴。刘邦亲征韩王信,重创他的军队,但在追击到平城时,被匈奴团团围住,史称白登之围。
公元前196年,这位诱反陈豨,多次联合匈奴南下攻汉的韩王信,在参合城被棘蒲侯柴武击败擒斩。
兵仙韩信
女婿也不放过
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但刘邦总是看不起他。公元前200年,刘邦在路过赵国的外黄时,无端责难赵王张敖,张敖的部下贯高等人对此不满,打算派刺客谋害刘邦。不久事情败露,赵王张敖被牵扯其中,虽然查实此时张敖并不知情,但他还是被贬爵为宣平侯。
幸存的异姓诸侯王
而长沙王吴芮,他虽然是淮南王英布的岳丈,但在关键时刻跟英布划清界限。而且在楚汉相争时,吴芮率部主动投奔刘邦,并没有像韩信、彭越、英布那样要挟刘邦。刘邦对吴芮的第一印象比较好,而且吴芮发展经济,百姓对其赞颂有加。刘邦多次试探吴芮,但吴芮在张良的指点下,都能应付自如。吴芮为了让刘邦安心,将他封国内富庶的郡县都让给刘邦的子女当封地,自己部下的精兵,也都分给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吴芮的举动让刘邦和吕后安心放心,所以八个异姓王仅有吴芮一人得以保全。
刘邦和功臣们
总结:
异姓诸侯王的封国跨州连郡,他们盘根错节,手握重兵,威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让汉高祖刘邦寝食难安,所以刘邦在消灭项羽后,开始着手剪灭异姓诸侯王。而那些被封侯的145位功臣,他们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手中并无兵权,所以刘邦只向威胁皇权的异姓诸侯王开刀,没对封侯的功臣下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