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败得有多惨,可从一个数据得知,这就是伤亡比600:1。
这夸张伤亡比,落在每场战斗也有数据可寻。
第一次厦门战役,清军阵亡9人,伤16人,英军0伤亡。
定海战役,清军阵亡16人,受伤13人,英军0伤亡。
大角沙角战役,清军阵亡283人别,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
虎门战役,清军阵亡250人,受伤100多人,总兵关天培英勇战死,英军受伤5人。
广州内河战役,清军阵亡446人,英军8人受伤。
后续的诸如镇海之战、浙东反攻战、镇江战役伤亡比大体相当。
按照战后统计,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伤亡合计22790人,英军伤亡人数为523人(阵亡69人),伤亡比达到夸张的44:1。
这真就是两个天差地别的军队之间的较量吗 其实并非如此!
(战场综述)
一:武器对比,清军不处绝对下风,有的还占上风。世人认知鸦片战争都会想,这是一场降维打击,英国的军事装备,强过清军很多很多。
这话貌似有理,却很是偏颇。
当时的清朝确实因为闭关锁国,落后世界潮流,但军事装备这一块,落后的并不多。
首先,我们看大炮。
鸦片战争时,中英两国都是用的前膛炮,借助本土作战的优势清军的火炮数量远超英军。两者在技术水平上其实差别不大,差距主要在制造工艺上。
彼时已然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冶炼水平超过清朝很多,能生产更优质的钢铁,铸造的大炮当然更优良,反而是清军火炮,因为铸造水平问题,炸膛率非常高,密闭性也很差,因为密闭性差容易炸膛,于是只能减少火药数量,以求安全。
最后弄的火炮威力小,射程上也比不过英军火炮,精度上也差一大截。
对比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可知,英军火炮确实超过清军,但质量不足数量补,英军占据优势,可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火炮对比)
其次:我们看火枪。
按照装备技术水平看,当时英军的主流火枪都是前装燧发火枪,这种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大概是270米,有效杀伤距离是80码左右大概是72米左右。
曾经有个英国陆军上校说这把枪时说:
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135米)外,被击中并打伤的话,他的运气非常差,如果在200码外被击中,那几率跟射击月亮一样。
除了射击距离和命中率不咋地之外,这前膛燧发火枪发射步奏也非常繁琐。
按照1834年英军自己的训练手册记载,最熟练的士兵,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射速也不过3发/分钟,这就是英军火枪的极限速度了。
(英军火枪发射步奏)
看完英军火枪,我们再看看清军的。
当时清军火器装备率是70%,早已是一只冷热兵器配合的军队,火枪主要有两种,鸟铳和抬枪,技术上属于火绳枪范畴。
鸟铳的射程说法不同,有说100米的,有说150米的。无论100米还是150米,跟英军火枪射程差别都不大,差别主要在射速上。火铳的射速1发/分钟居多。
至于抬枪,射程就远多了,可以打到300米远威力巨大,但行动非常缓慢,射速也很慢。
火枪对比上,英军射速占优,但射程和威力对比上,优势并不明显。
(两军交战)
最后:清军还有弓弩优势。
相较于不成熟的火枪技术,其实那个时代的弓弩射程并不低。古代弓弩的射程可达300米远,宋代车弩更是有在千米之外击杀辽国大将的战绩。
由此可见,弓弩在那个时代并不过时!
这也是那个年代不少英国人都说要恢复传统长弓手的关键,人力更靠谱。
清朝时代的弩弓技术,按雍正帝的说法是,历朝历代最强。
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可以准确射中130米距离外的敌人。而且弓弩的射击速度也比火枪快,可以达到每分钟3到4次,操作也简单,唯一的区别是,对于弓箭手要求比较高。
按这个数据对比可知,鸦片战争中清军如果弓箭手给力,估计都能给英军造成不小的杀伤。
那么为何鸦片战争还会打得如此狼狈 答案另有原因!
(长弓手不输火枪)
二:战术对比,清军太差劲了。当时英军用的战术是历史著名的“排队枪毙”战术。
是一种看上去非常死板,但是非常有效的步兵战术。
这战术不是英军独创,当年明朝军队用火枪的时候,都是用的这种战术,乾隆时期进攻准噶尔的时候,用的也是这种战术。
这个战术,就是为了配合当时火枪技术水平而设置的。
在特定射击速度,射击精度下,高效的排队枪毙战术,成了最优战术。
那么用的战术都一样,清军咋那么不能打咧 答案是战术虽一样,但战术思想不同。
鸦片战争时候清军的排队枪毙战术,战术思想还停留在明代水平,大致跟欧洲西班牙方阵时代战术水平相当,而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除了排队这个定义差不多之外,还参杂了线式战术和各种战术阵型的配合。
(清朝的排队战术)
这种战术阵型多有近代步兵战术的影子在内,英军的轮枪齐射还有战术多变的兵种配合,都是清军没有的。当时的清军,战术思想上,一直将火枪兵当辅助兵种,要长矛兵配合作战才行,战术思想停滞在冷兵器时代,火枪在清军眼中仅仅是远程火力而已,不是单一兵种。
于是,英军和清军交战的时候,战争场景往往是这样的。
当清军还在弄排枪射击的时候,英军往往会来一次轮枪齐射,一口气用密集火力,直接干翻了清军的排枪阵。一看排枪阵出了问题,清军只能派遣骑兵从侧翼进攻,骑兵出动之后,英军又会立马改阵型,设置针对性战术,弄的清军骑兵一点脾气没有。
战术思想上的灵活多变,让英军在装备不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能完成战争碾压。
除了这点之外,还有一个因素特别致命。
(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军队)
三:组织度对比,清军战斗意志很薄弱。装备上的差距不算大,战术上虽然有差距,但也不是致命问题。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最致命的问题是战斗意志薄弱,这薄弱在很多战斗中都有体现。
比如虎门战役的时候,清军仰赖坚固的炮台优势,在跟英军交战的时候,并不处于下风。
英军一看,火炮对轰貌似占不到便宜,就改换战术,直接派步兵上岸交战。
英军陆军一上岸,面对清军排枪射击沉稳反击,用一轮轮枪齐射就打垮了清军抵抗意志。
慌乱的清军,随后就被冲锋的英军用肉搏战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离。
清军一逃,虎门战役就落下了帷幕,不敢肉搏成了清军最大的弱点。
这才是清军战斗力拉胯根源,即没牺牲精神,又没勇气,更别提保家卫国了。
那么清军为何会如此拉胯 看看一个电影中的演绎就懂了。
80年代末有一部叫做 大清炮队 的电影,讲述了清军的状况。
刘晓庆饰演的女主,为了混口饭吃就女扮男装到大沽炮台去当兵。跟她一起去炮台当兵的人,大多存的同样的心思,指望靠微薄的军饷糊口混日子而已,从来没想过打仗。
好巧不巧的是,她刚去当兵,敌人就来了,最后的场景就可想而知了。
那个时候的清朝军队,兵制是糜烂的,武备是废弛的,士气是低落的,士兵是混吃等死的,将官是无能腐败的。
清军的战斗力差劲,从不是简单的武器问题,而是腐化、无能、低效、麻木引发的。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仗
(大清炮队海报)
尾声:当年的英国军队真的很强吗 其实他们并不强,只是清朝太弱了,特别是战斗勇气太弱了。
英军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在龙虾兵横行天下的时代,英军依旧在阿富汗和南非,甚至祖鲁人哪里都吃过大亏。特别是祖鲁战争中,英军被非洲土著打得狼狈不堪,伤亡惨重。
这一切,是为何发生的
答案不过是勇敢坚持而已!
阿富汗抗英战争中的阿富汗人,南非布尔战争中的南非人,祖鲁战争中的土著人,他们都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祖鲁战争时,祖鲁人真就是用前仆后继的牺牲,拼光了英军的弹药,弹尽粮绝的英军,才遭遇了大败的。
如果,清军有勇气,鸦片战争随便咋打,都不至于打出45比1 的交换比。
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军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10年的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就用行动和勇气,证明了这一点。
那一年,志愿军雷霆出击,那一年,一口炒面一口雪,一只步枪一双腿,就干趴下了武装带牙齿的联军,让世界知道了什么是中国军队,什么是轻步兵巅峰,什么是站起来的力量。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9世纪,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行程万里之遥而来的英军将清军打得一败涂地,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随军记者拍摄的残酷战争场面,为我们留下了那段耻辱历史的珍贵影像。图为被英军攻陷的天津大沽口炮台内部场景,到处散落着战死的清军士兵,防御工事内一片狼藉。
英军攻陷北塘炮台后原地休整,可以清晰地看见炮台上已经插上了英国米字旗。已经损坏的大炮零件散落一地,有英国士兵,还有印度雇佣兵。北塘炮台位于大沽口以北几十里,清军守将僧格林沁明知英军可能回偷袭北塘炮台,但仍未做相应的准备,结果英军面对防备森严的大沽口炮台,迂回到北塘,对防守薄弱的北塘炮台发起进攻,清军不战而逃。
攻占了北塘炮台后,英军从陆路迂回到大沽口炮台后方,对大沽炮台发起猛烈冲锋,因为炮台上的大炮只能对海面发射,面对来自陆路的进攻,清军束手无策,成了瓮中之鳖,死伤惨烈。图为清军尸体相枕,炮台被攻陷。大沽口炮台北侧,英军从陆路迂回,从这里打开缺口,攻入炮台内,清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无异于以卵击石。
大沽口炮台南侧的军营,炮台失陷,僧格林沁接到咸丰皇帝的命令,率领炮台外面的清军全部撤退到天津城内。大沽口一战毙敌93人,击沉敌舰4艘,守护炮台的清军将士全部阵亡。攻陷大沽口的英法联军,一路沿着海河前进,攻占了天津城,并打进北京,这是有史以来外国军队第一次攻占北京,咸丰皇帝逃亡热河,留下恭亲王奕?负责与洋人谈判。图为被攻占的北京城墙,旗杆上已经没有了旗帜。
攻占紫禁城的英法联军,并火烧了圆明园,对中国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失。咸丰皇帝最终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被英法联军焚毁的颐和园,已经是一片废墟。被攻占的北京城墙上,大炮已经被废弃。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被焚毁的颐和园佛光阁,变成了一片瓦砾。英法军队撤走后,慈禧太后话费重金,又重新修缮了颐和园,作为自己的夏宫。而圆明园已经没有财力进行修复,后来,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来后,将两园又重新洗劫了一遍。
鸦片战争,英国打败中国,割让香港
中法战争,中国打败法国,开放云南(中国打败了法国反而向法国道歉开放地区)
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打败中国,开放天津,割让九龙,允许招募华工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打败中国,全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并可以随意从中国租借地方
济南惨案,二次北伐发动后,害怕中国统一而自己无法从中国捞油水的日本迅速对国民军占领的济南发起进攻,屠杀一万七千人,打伤二千人,抓走五千人,国民政府反而道歉,并命令北伐军绕开济南北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3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