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圣人王阳明百年之后的家族丑闻:子孙为争袭爵位,相争二十余年

祝由师 2023-07-28 05:11:09

正德十四年,位于江西的藩王宁王朱辰濠起兵造反,时任南赣的巡抚的王守仁平定了叛乱。王守仁也因平定“宁王之乱”的功绩在嘉靖时被封为新建伯。虽然之后的四十余年间发生了不少波折,导致新建伯爵位曾经出现中断。

直到隆庆二年十月,王守仁嫡子王正亿袭新建伯爵位。断承四十年的新建伯爵又回到了王守仁子孙手中。

王守仁家训,图侵删

关于“新建伯”爵位坎坷的封爵始末。波折诡谲的王守仁“新建伯”之封!历经三位帝王五十余年

争袭事件的爆发万历五年,第二代新建伯王正亿卒,有二子,长子承勋,次子承恩。王正亿嫡长子王承勋袭爵,如此传下来,新建伯爵位已经传承了三代,不出意外应该是可以做到顺利传承。

天启五年正月,第三代新建伯王承勋卒于家。在利益面前,就算是圣人的后代也不能免俗,王承勋的逝世,引发了子孙近二十年的争袭风波。

王承勋有三子,长子王先进,子业昌早卒。次子王先达,有二子业弘、业盛。三子王先道,早卒。

王承勋死后,肯定是由长子王先进袭爵的,王先进呢考虑到以后无嗣的情况,想过继弟弟先达的儿子业弘到自己名下。

本来这应该是个好事,但是王先达之妻章氏,向来凶悍,与大嫂一直不对付。章氏的小算盘是,大哥先进无子,百年之后,爵位肯定由先达承袭,再传给儿子,用得着过继给别人吗

时先达妻章氏悍,与伯嫂不相睦,厉声曰:“何继为 阿伯无子,袭爵自应我夫耳。繇夫及子,爵安往 ”

王先达之妻章氏的态度也彻底惹怒了王先进,他从王守仁之弟,王守文的后代中选择一人为继子,是为业洵。

王承勋死后不久,王先进还没来得及袭爵,就去世了。他的继子王业洵与叔叔王先达,二人争相袭爵。其实从朝廷的袭爵制度上来说,旁支继子是没法袭爵,朝廷会选择其它更近的一支袭爵。

王业洵搞不清楚,但是他的哥哥王业浩(也是王守仁之弟王守文后代)清楚。身为朝廷御史的业浩当然知道朝廷袭爵制度,王业洵虽然是王先进名义上的儿子,但是他毕竟不是王守仁一脉的后人,袭爵的只能是王先达。

业浩为业洵谋,谓已非文成后,例不应袭,袭者终是先达耳。

业浩、业洵的计谋二人密谋把新建伯家族的田产、资财据为己有。(承勋室宇资财,并承袭祭田数百顷,皆为业洵所有)。然后把水搅浑,主动退出爵位之争。为了防止霸占的家产,以后被袭爵的王先达索要回来,定制了两条计谋。第一,污蔑王先达不是王承勋的亲生儿子,是从外面抱养来的养子。第二,二人自知无法袭爵,推举王正亿的第二子,王承恩的儿子王先通去争。并为他出谋划策当靠山,毕竟王业浩是官场人物,朝廷的御史。

袭爵必索产,遂诽谤先达为乞养,而另推承恩子名先通者嗣。不过谓非其爵而爵,则感出意外,自有产不同耳。由是先达与先通争袭,数十年不决。

人物关系可能有点乱,笔者画了一张简易的关系图。

人物关系表

于是,王先达父子与王先通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袭爵之争。按王业浩、王业洵兄弟的计谋,污蔑王先达非承勋亲生子。就这样一直相持不下,有司不胜其烦,一直争到崇祯初年,把王先达都熬死了,都还没有结果。王先达的儿子王业弘接着跟王先通争。

明思宗实在是被烦得不行,下旨让宁波府推官李清(即三垣笔记作者)、绍兴府推官郑瑜、台州府推官张化元三人共同审理这争袭诬告案。

李清的审讯及最后的结果诽谤也是要讲证据的,是不是。

审理此案的宁波府推官李清提出了他的一系列疑问:为什么李承勋的三个儿子,长子先进三子先道都是真的,唯独第二子先达是假的 为什么沙老太太(先进三人的母亲)有儿子有孙子,为什么要去抱养一个孩子 还是说她能预料到长子长孙都会早卒

何以前后两子皆真,而中子独赝 又何以无后之两子皆真,而有后之中子独赝 且何以沙氏既有子兼有孙,乃预知两子一孙或绝或殇,而中抱一乞养

王先通无法回答,只能支支吾吾地说:伯父王承勋曾经在万历年间,上疏说王先达是抱养的,但是奏疏被留中了,在皇宫大内。

先通无以应,不过曰:“承勋曾具疏,万历时指先达为赝,今留中耳。”

这里就可以看出先通的狡猾之处了,不管有没有这份奏疏,三位审理的推官都无法去考证事情的真伪。他们只是地方正七品的小官,怎么可能有权利去京城找到之前王承勋的留中奏疏呢

案件的结果只能是潦草结案:找到留中疏,则王文通袭爵;找不到则,王业弘袭爵。

案件审讯完毕后,三位推官曾经讨论了案件,他们心里都知道其实王业弘才是应当承袭之人。就算按常理来推断,王承勋怎么会莫名其妙上这么一道奏疏给皇帝:皇上,我的第二子王先达是我抱养的,以后不能让他袭爵。这不是找打吗

但是就算知道王先通说的是假话,他们也没有能力去举证。再加上,王先通的靠山,王业浩在崇祯时已经当上了两广总督、兵部尚书的职位,他们也惹不起。

讯毕,化原举首指天谓:“先通之承服,天道乎!”瑜亦叹曰:“业弘实不赝,但奈予乡公祖何 ”郑广东人,时业浩方总督郑乡,故云。

数年以后李清调入刑部任职,这起案件还是不明不白,依旧相持不下没有结果。直到崇祯十四年,已经任刑部给事中的李清,为了案件的公平、公正,又事涉先贤王守仁家族之事。他还真去找王先通所说的王承勋留中疏,翻遍档案都没有这封奏疏。李清上疏为王业弘辩白,陈奏王先达是王承勋亲子,王业弘才是承袭之人。但是没有得到回应,而且此时王先通已经袭爵了。

王业弘进京申诉,朝中勋爵、大臣都已经收了王先通的好处,另一方面怕得罪王先通后面的王业浩。全都沉默不语,竟无一人为王业弘说话。

迟一月方上,旋奉旨速核,时简承勋留中疏不得,然诸公侯皆为贿动,遂首倡去疑存信之说,以先通嗣。

可怜王业弘最后实在气愤不过,竟然持刀在皇宫门前要死要活(业弘持疏入禁地,举刀抹颈)。此时大明大厦将倾,明思宗哪有闲心管这等破事,将王业弘投入了大狱,后被释放。

王守仁雕像,图侵删

后记:新建伯承袭后事崇祯十七年,王先通负责京城城防,闯王李自成攻北京。王先通寡不敌众,却毫不退缩,亲自下城巷战,最后被乱李自成擒杀,祭旗。他的儿子王业泰,在南明时承袭新建伯爵位。当时清兵南下,王业泰自发领兵勤王,在途中被清兵所败,被俘。清廷许官爵招降于他,王业泰破口大骂:“世受过恩,义不改节。得死,报君父于地下足矣!”随后被杀!

王先通父子,虽人品不佳,道德不好,为争袭爵位不择手段。但是在国家层面,却是忠贞不屈,父子二人俱死于国事,也算得上是满门忠烈,也不愧于是王阳明的子孙。

王业弘虽未争得爵位,却也躲过了这场兵戎之灾。就是不知她的母亲章氏,知道如今的结局,会作何感想。

王业洵呢,不知道是不是后来良心发现,退出争爵之后一直致力于宣扬王阳明的“心学”,曾经同黄宗羲等人校正王阳明的《传习录》。死于甲申国难之前(即崇祯十七年),具体卒年不详。

王业浩呢,在崇祯时历任通政司左通政,两广总督,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如此重要人物,明史竟然不曾列传,生平事迹也少记载。身为兵部尚书,想来应是参与了抗清之事,生平事迹被有意抹杀了

总结起来,笔者真不知道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的子孙确实都是有气节的。如魏国公、定国公、成国公、安远侯等世袭勋贵不是降李自成,就是降清。而新建伯爵位一脉,也确实到了与国休戚。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阳明声名显赫,为什么其子孙后代却默默无闻?

王阳明声名显赫,为什么其子孙后代却默默无闻?
王阳明声名显赫,但其子孙后代却默默无闻,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王阳明的后代发生了内争。王阳明的后代刚传至第二代「”正”字辈,便发生了一起「”萧墙之争”;待传至第四代「”先”字辈和第五代「”业”字辈时,又发生了「”袭爵之争”。由于「”两争”皆出自阳明殁后,且属财利之争,故惊动廷宇内外,牵动官署朝野。因为王阳明的夫人诸氏没有生育,王阳明在四十四岁的时候,将三叔王兖的孙子,堂弟王守信的八岁儿子王正宪过继为自己的养子。正宪字仲肃,年及弱冠,以阳明军功,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后来,嘉靖四年(1525),诸氏谢世,阳明续娶张氏,次年生正亿。正亿初名正聪,七岁时因外舅黄久庵避讳时相张聪而被更名。阳明晚年得子,喜不自禁,又虑及健康日下,恐身后稚子寡母有失所养,遂托后事于绍兴、余姚诸门生。但由于阳明在征讨思田后未能顺从权臣桂萼,故卒后萼即奏其擅离职守,明世宗「”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阳明后裔因而一度同遭忧难。就在这忧患之际,门庭内部也闹起了风波。事情的原委如下:以父军功世袭锦衣卫副千户的继子正宪,时已二十二岁,本该对幼弟搀手相顾,患难与共,但他屡掀事端,祸起萧墙,一意自立门户。他不仅趁正亿年幼、力弱势单之机,闹起了分居析户的纠纷,而且还伺机回避摆脱所面临的外侮之害,四处制造舆论,闹得王氏家室不得安宁。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阳明弟子王臣(字公弼)升任浙江佥事,分巡浙东,插手经纪阳明家事,这起「”萧墙之争”才稍有收敛。然此时,阳明后裔因停封、停恤,只能算作普通百姓人家了。而年仅七岁的正亿,幸有阳明门人商定趋金陵,投奔南京礼部侍郎黄久庵,借舅氏家而居之,才得以安然无恙。隆庆元年(1567),以大学士徐阶为首的王门臣僚向新登位的穆宗上书,为阳明昭著功爵,遂诏赠新建侯,谥文成,赐祭葬,其后裔亦重行封赏恤典,正亿准袭伯爵。但正亿学问不显,待正亿子承勋嗣爵之后,至崇祯初年,在阳明后裔中又发生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争袭伯爵事件:(正亿)子承勋嗣,督漕运二十年。子先进,无子,将以弟先达子业弘继。先达妻曰:「”伯无子,爵自传吾夫。由父及子,爵安往?”先进怒,因育族子业洵为后。及承勋卒,先进未袭死。业洵自以非嫡嗣,终当归爵先达,且虞其争,乃谤先达为乞养,而别推承勋弟子先通当嗣,屡争于朝,数十年不决。崇祯时,先达子业弘复与先通疏辨。而业洵兄业浩时为总督,所司惧忤业浩,竟以先通嗣。业弘愤,持疏入禁门诉。自刎不殊,执下狱,寻释。(《明史·列传》卷一九五《王守仁》)此案后由宁波府推官李清、绍兴府推官郑瑜和台州府推官张化原会同审理,详情则由李清记录于《三垣笔记》中。结果因王业浩之谋,使王先通意外得嗣爵,而王业弘则大受诬屈。故阳明之后,新建伯之爵禄袭承顺序如下:王正亿─王承勋─王先通─王业泰。万历年间阳明后裔中虽有三品以上官衔者多达六人,从而使一时衰微的王氏家族略呈中兴气象,然其后裔在思想文化上有建树者却凤毛麟角。三世孙王承勋尚可称许外,四世孙王业洵因朝政日黯,不赴科举,留意祖业,「”与黄宗羲、王毓著三人尝删《传习录》之失实者,重锌以行”(《嘉庆山阴县志》卷十四《乡贤》)。五世孙王贻乐于康熙初年任藤县知县,重为掇拾,编成《王阳明先生全集》十六卷。。九世孙王篪隐居乡里,以教授为生。万历年后,阳明后裔渐趋衰微,至清康乾年间,已是学脉绝传,族中再无读书之人,而大多以商贾为业、佣工为生。至于族中财产,除坐落于绍兴光相坊的伯府第系朝廷御建,产权列入官府「”防护录”,作为祭产不准变卖外,其余各房台门住宅都被陆续变卖殆尽。相关推荐★国际儒学泰斗、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二十五年心学力作★全面丰富的阳明传记,权威严谨的心学读本。体味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讲透心学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畅销四年,新版修订,新增阳明遗迹珍贵图片和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当代学者名人杜维明、樊登、董平、余世存、吴光、郭齐勇等诚挚推荐,冈田武彦大陆弟子钱明亲自审校★《王阳明大传》所获荣誉:·入选樊登读书会经典解读书单·吴晓波、十点读书联合推荐「”预见2016我喜爱的10本书”·2015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奖图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新修订版)冈田武彦著杨田冯莹莹袁斌孙逢明译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148.00元内容简介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提笔撰写此书,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增加了四十余幅阳明遗迹图片。这些图片是从事阳明学研究二十九年的杨德俊先生自1989年起拍摄的,非常珍贵。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图片追寻阳明的足迹,体验阳明的经历。此外,新版还增加了一张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海报,以帮助读者理清王阳明的成长轨迹和悟道历程。【END】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