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定都大都,建立大元帝国。从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开始,元朝历时98年,1332年,元朝作为大一统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妥懽帖睦尔即位,史称元惠宗。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嘲讽这位末代皇帝,称其为元顺帝。因为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给予了“顺帝”的尊号。
元顺帝
元顺帝至正四年,元帝国的统治者们收到了这样一个消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的几十万人沦为了难民。这么一个简单浅显的问题,元帝国内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修河堤,而另外一种却完全反对修河堤。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河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元帝国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了,所以黄河泛滥,是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来修河堤的。但是脱脱不理解的是那些反对者的想法。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有人极力反对修河堤呢 事实证明,脱脱是一个好的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好的实践家。当时主张修河堤的未必是忠臣,反对修河堤也未必是奸臣。为什么这么说呢
宰相:脱脱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元帝国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了,所以黄河泛滥,是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来修河堤的。但是脱脱不理解的是那些反对者的想法。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有人极力反对修河堤呢 事实证明,脱脱是一个好的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好的实践家。当时主张修河堤的未必是忠臣,反对修河堤也未必是奸臣。为什么这么说呢
民工修黄河河堤
首先主张修河堤的一部分人里面是出于维护元朝统治的目的,但是宰相脱脱所不了解的是元朝那极其腐败的官吏。元朝命令沿岸十七万劳工修河堤,各级官吏异常兴奋。因为首先皇帝拨给的修河工钱是可以克扣的,这就是一大笔收入。然后几十万劳工的口粮也是可以克扣的,这又是一大笔收入。工程的费用也是可以克扣的,反正黄河泛滥也淹不死那些当官的,所以这三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各级官吏不兴奋才怪。这些是管河务的官吏,那不管河务的官吏呢 这么大的工程肯定有徭役指标,到了各个乡村,看到男人就带走,不想去,拿钱来。所以不管是管河务还是不管河务的官吏,都可以得到一笔巨大的收入。
红巾军起义
于是,劳工们在挖河堤时,挖出了一只眼睛的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人心浮动。在安徽应州,韩山童刘福同率先起义了。接着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短短的时间内,元帝国统治下起义不断,当年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也无法镇压当时的起义军。起义迅速蔓延,声势越来越大,最后元朝被朱元璋的起义军推翻。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