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在每个时代都是注定无法回避的。研究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渊源,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分析有很多借鉴意义。
翻开隋唐史,攻灭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误,尽管可能导致朝代兴替,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这是为什么 查查《高丽好大王碑》,再看看《商颂》。如果不行,再查查,高丽王蒙的传说,和《大荒东经》《山海经》比较比较,就更明白了。高句丽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境内的一个民族,这一点无论从中国史籍还是朝鲜史籍中都可得到证实(见《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汉书·王莽传》),现代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
高句丽建立的政权一直居于中国辖域之内,而且这个政权始终臣服于中原王朝或在中原王朝分裂时期分别臣服于南北各王朝,除个别时期外,几乎未独立过。那么,高句丽政权即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则无异议。
隋唐时期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就是在统一的中央政权征讨地方政权这个大原则下进行的,对此,隋唐统治者有一致的认识,即并其为中国领土。
一、隋文帝以灭掉高句丽为国策
当是时,黄门侍郎裴矩告知北周权臣杨坚(尔后,称帝,是为隋文帝):“高句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中书侍郎温彦博亦坚持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不亡之”。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遂决定正式将灭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 高丽之人,多少陈国 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然而,高句丽骑兵万余人继续侵扰辽西。隋文帝乃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文帝功败垂成,实为可惜。
二、隋炀帝对外征伐高句丽,竟弑于内患之臣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公元六一一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号称二百万,统由炀帝御驾亲征。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
公元六一三、六一四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
这下子,杨广惹下了大难,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厌战的情绪,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百姓起事造反,随后,瓦岗寨翟让、李密起义,李渊太原起兵,可怜大隋二世而亡。
可以说,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三、唐高祖疲于突厥之患,但指示后继者必灭高句丽
唐高祖武德九年,新罗、百济派使臣到长安,向唐高祖申诉:高句丽荣留王“闭道,使不得朝,又屡相侵掠”。唐派员外散骑侍郎朱子奢,前往高句丽和解。
实际上,高句丽确实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称臣,但一直对唐有敌视态度。尽管李渊无暇征伐,但后继者李世民则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有未雨绸缪之意。
四、李世民临终遗恨——未能灭掉高句丽
太宗贞观十六年,百济又“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唐朝作为大国,面对小国既能做到宽怀大度,又能尽情尽理。但高句丽宝藏王却拒不接受,从而引起唐太宗征伐高句丽。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唐廷多次东征。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后来,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贞观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三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进发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三十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五、唐高宗意气风发,遂灭高句丽
高宗李治即位后,本来与高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然而,永微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唐与高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显庆四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大败高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策应唐军行动。
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
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新罗文武王六年,新罗再“请兵于唐”。同年,高句丽发生内乱,莫离支男生在其父莫离支盖苏文死后,继其父位,“为其弟(男建)所逐,遣子乞师”。唐出兵,最终攻灭高句丽。
盛唐貌似今天的美国......高瞻远瞩啊......然而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唐代统治者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
很多人并不知道,隋唐历代统治者对高句丽所据之地认识很明确。尤其是唐朝的天下是由李渊父子打下来的,作为开国二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继位后,接受隋灭的教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却和暴君杨广如出一辙。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
读遍这些历史,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
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堪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笔者以为,史书虽对征高句丽一事起因记载不详,但略察秋毫,主要原因在于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十九世纪日本对于中国,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隋唐统治者是对的,眼光很准啊。一战让高句丽整个民族丧胆千年,后代只能靠谎言维持自己的历史。
按说,高句丽大部并入中国,应该是中国史,可惜因为当年因为政治需要,某些人硬是把高句丽的历史塞给朝鲜,这是造成这些年来朝鲜说中国史是朝鲜史的主要原因,不要怪韩国YY,要怪怪自己曾经那么不争气!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句(gōu)丽(l?),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相传是由扶余王族高句丽人朱蒙所建立,从公元前一世纪建国,到公元七世纪被唐所灭,前后存在将近700年之久。
高句丽的人种构成主要是濊貊人、扶余人、靺鞨人,古朝鲜遗民等。高句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流域,西北到辽河两岸,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
PS:后来的高丽和本篇文章说的高句丽,不是一码事。
老人家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隋唐一定要前仆后继灭亡高句丽,得从最早说起。
一、历史上高句丽曾经多次入寇内地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高句丽从建立伊始,就不是一个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内乱,高句丽就要发兵侵略内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高句丽乘机联合乌桓侵扰辽东郡、乐浪郡,两郡百姓水生火热,中央无力顾及,地方长官颟顸无能,根本无法遏制高句丽、乌桓的趁火打劫。最后出了一个能人公孙度才将其摆平,消停了好长一段时间。
西晋初年,高句丽充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制度,很快又恢复生气并且变得更强大。
等到五胡乱华,中原丧乱的时候,高句丽本性难移,再次内侵,不仅借机吞并了朝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的大片土地。
北周到隋时期,高句丽反复联合靺鞨、突厥南下,给北周和隋造成了巨大困扰。
当隋朝建立时,拥军60万的高句丽,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抵在中原后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不久,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仅仅过了十年,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隋文帝大怒,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发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高句丽认南朝为正统,和北朝的关系一向不是很好。隋朝时候主动进攻中国,还勾结突厥,唐朝时候也采取敌对态度。因此国际关系就很差。
高句丽趁中国大乱的时候占领了辽东。中国再次统一之后当然需要收复固有领土。
隋唐时代中国军力鼎盛,用兵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高句丽大致位于今天朝鲜半岛,历来和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是我国的藩属国。但是他在隋唐时期仿佛惹到了我国的统治者,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高句丽亡国,这是为什么呢?
隋炀帝杨广剧照
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因为高句丽的发展速度过快,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感受到了威胁,因此才不惜“不恤民力,劳师远征”也要将高句丽亡国。中原王朝和高句丽的战争从隋文帝就开始了。在598年灭陈后,隋文帝就给高丽下诏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但是因为士兵水土不服导致疫病流行,再加上后勤补给不继,这次征讨高句丽的战役无功而返;再到后来就是隋炀帝杨广从611到614年对发动的对高句丽战争了,为此,隋炀帝甚至不惜调用天下民工,不顾天下人的诟骂,开通大运河,动用全国人力物力 ,但是由于高句丽的准备充分,加上军民团结一致抵御隋朝的入侵,三次攻打高句丽的战争均以失败告终,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甚至还使国内爆发了多次的农民起义。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接下来就是唐朝的了,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他无论对待外族还是汉族,都是自己的子民。不会有任何偏见的,可是这次他却打破他的惯例,直接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这次,他直接说明了攻打高句丽的理由:“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唐高宗李治剧照
为了不让后世继续忧虑,他亲征高句丽,但也是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的儿子李治在联合百济和扶余的条件下,终于将高句丽灭国,完成了几代帝王的夙愿。
这要从特殊的历史环境说起。隋唐时最大的外部威胁是突厥,但突厥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生产力低下,即使军事势力强大,当时的隋唐政府也能够打压下去,不害怕也不影响隋唐的发展。而高句丽位于今天的东北及朝鲜一带,文化和生产力科技方面秉承了隋唐的特点,基本上是完全中国化,号称“中国第二”。虽然高句丽的地小人少,但由于自身性格决定,谁也不服,总想成为东亚的龙头老大。
高句丽在不断的对隋唐进行骚扰,并且还暗地里联络突厥,想一起进攻隋唐,占得便宜。因为突厥是游牧文化,不太可能入主中原,而高句丽的文化来自于中原,可以占得很大的便宜。而隋唐的领导者也认识到了狼子野心,即使不平突厥,也要把高句丽的野心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当时的征辽东不是十分顺利,毕竟辽东离中原的补给基地较远,消耗太大了,要不是隋唐的盛世,估计都挺不下来。
最后,在唐朝中期,高句丽被彻底击败,永不存在。总结来说,隋唐与高句丽之争,主要是东亚老大之争,作为传统的老大——中国和冉冉升起的新星——高句丽,这场战争无法避免。自高句丽建国后,就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文化、贸易往来。
?北魏时期,高句丽曾“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北齐皇帝封高句丽统治者高汤为高丽王,高句丽将“句”字去掉,自称“高丽”(仍是高句丽,不同于三韩人王建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建立的高丽王朝)。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封高汤为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文帝即位后,仍封其为高丽王。
作为藩属国,高汤在开皇初年不断遣使入隋,称臣纳贡。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后,高汤大惧,认为隋朝接下来会撤藩,于是“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接隋朝大军。藩属国这种“无礼”的举动,一时激怒了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致书高汤,责问他是何居心,并说:“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句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高汤谢罪后,不久病死,其子高元即位,隋文帝仍不计前嫌地封高元为高丽王。事情到此,本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圆满结局,但高元却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他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句丽王土、百姓,而是满脑子的扩张念头。开皇十八年二月,高元率靺鞨万余骑兵侵扰辽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汉王杨谅等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由于粮草...自高句丽建国后,就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文化、贸易往来。北魏时期,高句丽曾“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北齐皇帝封高句丽统治者高汤为高丽王,高句丽将“句”字去掉,自称“高丽”(仍是高句丽,不同于三韩人王建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建立的高丽王朝)。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封高汤为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文帝即位后,仍封其为高丽王。作为藩属国,高汤在开皇初年不断遣使入隋,称臣纳贡。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后,高汤大惧,认为隋朝接下来会撤藩,于是“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接隋朝大军。藩属国这种“无礼”的举动,一时激怒了隋文帝。
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致书高汤,责问他是何居心,并说:“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句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高汤谢罪后,不久病死,其子高元即位,隋文帝仍不计前嫌地封高元为高丽王。事情到此,本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圆满结局,但高元却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他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句丽王土、百姓,而是满脑子的扩张念头。开皇十八年二月,高元率靺鞨万余骑兵侵扰辽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汉王杨谅等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由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水陆两军还没有和高句丽开战就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这时,高元也害怕把事情闹大了,连忙派使者前来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但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因此有了隔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