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肯德基是在我大姑家里,姑父自己炸的。
是的,你没看错。
那是80年代末。
1987年11月,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落户北京。当年在还没有撤地设市的临沂,大概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洋快餐的名字。KFC遍地开花,是后来的事。
姑父当年在宣传部门任职,他出差北京,去吃了“肯德基”,回来就在家里自己做。我人生第一次听说“肯德基家乡鸡”这个名字,就是听他讲的。
已经完全记不起他做的炸鸡的味道,却还记得他讲的秘方是“鸡肉要用牛奶浸泡……”
至今,偶尔去吃开封菜(KFC),还会生疑:炸鸡前到底要不要牛奶浸泡 是不是我大姑父的独创 哄我们小孩玩的 就像有个男人曾说过,他小时候一直以为大米是从藕里长出来的,有个长辈“误导”过他,告诉他藕里有眼,是因为把大米倒了出来。
姑父病重后,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还记得那年春节,厨房里在准备团圆饭,他在卧室闻到香味,问:“是不是有香椿啊 闻着很香的味儿……”
表姐盛了点香椿拿到床前,他放在嘴里,淡淡地说:“咽不下去,咀嚼一下也是好的。”
转眼间,姑父已经去世多年。偶尔会想起他,想起他炸的肯德基家乡鸡,以用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
第一次吃狗不理包子是在家里,我爸爸自己做的。
那是70年代末。
我们家当年还在部队。我爸那时特别忙,好像总是在“时刻准备打仗”的状态,也许是家里的一个柳条包箱子上印着的这句标语,也许是随处可见的“备战备荒”紧迫感给了我记忆的错觉。平日家里一般是我妈做饭,有一天我爸忽然说要给我们做“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人生第一次听说这么个名字怪怪的食物,大概因为有趣,便觉得很亲切吧。
我爸不知在哪儿学到的配方。也许是书上菜谱上看来的,也许是他出差时在外地吃过,也可能是哪个籍贯津门的战友所传授:把五花肉切成小方丁,加调料、酱油搅拌……只是看那油汪汪的肉馅儿,就觉得很好吃了。
女儿读高二那年的一个假期,我带她坐火车去了趟天津——专门去吃了狗不理。很遗憾,在正宗“天津狗不理包子”总店,我回忆起的,是人生第一次吃到的狗不理的美味。
不知道是“薄皮大馅儿十八个褶”的天津正宗狗不理变了味儿,还是曾经味觉记忆,来自我爸的手艺。
我爸一直比较喜欢吃包子。大概觉得省事吧,发面皮包上馅儿,蒸蒸就好,还省却了炒菜的繁琐。现在父母年纪都大了,牙齿不好,更喜欢吃包子饺子一类软饭。
年轻时候曾跟朋友探讨过,“为什么家里做饭的通常是妈妈,爸爸偶尔露一手就让人觉得‘还是爸爸炒菜做饭好吃’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通常爸爸们在外面吃饭的机会多,他们知道一道菜怎么做更符合家人的口味。
现在的我,觉得一个爸爸,能把自己在外面吃过的好东西跟家人分享,或者亲自做给家人吃,是真爱的表现。
第一次吃羊肉泡馍不是在西安,是在日照。
朋友从临沂调回日照。几乎每个夏天,我们都会到她的单身宿舍里打地铺。那年,她刚找到男朋友,后来成了她孩子爸爸的他,请我们去吃羊肉泡馍——在港务局西生活区,记忆中名叫“九洲”的一家饭馆。
后来去西安,吃过很多碗号称“正宗”的羊肉泡馍;后来我在很多地方的陕西面馆,点过羊肉泡馍;上个月在开发区,还跟朋友分吃过一碗……味蕾记得的,还是日照港务局生活区的那家更美味。
我想,他毕业于西安的一所大学,也许在他的味蕾记忆里,有学生时代羊肉泡馍的一个模块吧,就是想把自己钟情的美味,跟女朋友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第一次吃香蕉,是15岁时,在济南。
跟同学一起。路过一个水果摊,看到香蕉。
我问:“你吃过香蕉吗 ”
“没有。”
“咱俩买一个 尝尝 ”
在我们的印象中,香蕉是很贵重的水果,不是穷学生能买得起的。我俩就真的——只买了一根香蕉。
15岁时吃过的香蕉的味道,早已不复记忆。却还记得两个女生的那份“勇敢”——居然不怕被卖水果的人笑话,只买一根香蕉
很多年后,人到中年的同学聚会,我问她是否还记得俩人同买一只香蕉的事……所谓同学,大概就是因为有过这样一些共同的记忆,有过并非只是在课堂里的学习。
我至今记得,当年那一根香蕉,花了1毛5分钱。而学校食堂的一份菜,也就1毛钱,2毛钱就能买一段红肠改善一下伙食。
其实我两岁时就吃过香蕉,只不过两岁的小孩海马体发育不全,也没有味蕾记忆罢了。
那时我爷爷在六安。我妈一个人带我出远门探亲,在爷爷家她第一次见到北方不曾见过的香蕉。
很多年后,我妈偶尔还会提起,“你爷爷说,这个(指香蕉)得扒了皮吃,小孩儿不能给吃多了……”还会讲起爷爷第一次吃香蕉的故事。作为一个北方人,初到南方第一次见到香蕉,是在会议招待的场合,他不动声色,看看周围的人怎么吃,才“恍然大悟”。
因为家族的各种渊源和历史原因,我们跟爷爷见面比较少,他的故事都像传说。香蕉的故事,我应该听过很多遍。
……
我的味蕾,应该记得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吃蛇肉,第一次吃驼鸟肉,第一次吃西班牙海鲜饭,第一次吃寿司,第一次吃莲雾……
很多人都说我记性好。
我也觉得我记性很好。
也许,是因为味蕾也有记忆吧,也许,是因为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几乎每天我都在朋友圈晒早餐,不是“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你家吃什么”,而是为了忘却的记忆。
当我老了,头发白了,牙也咬不动煎饼、嚼不动牛肉了……沙发上打盹,偶尔翻回到2020年前的朋友圈,还能回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自己“一个人也会好好吃饭”。
我可能会指着屏幕上的“麦仁烧牛肉”,对身边的谁回首往事。我会说:
这道菜啊,是我爸爸80岁生日宴上,他点的……麦仁烧牛肉:
材料:牛肉300克,麦仁约80克,葱一小段,姜数片,花椒数粒(随个人口味),蚝油约5克,糖3克,盐少许。
(饭店里吃到的麦仁烧牛肉里还有洋葱,是出锅前加上翻炒的。我这个里面还加了芋头和山药,实属自由发挥。)
做法:
牛肉300克泡2-3小时洗去血水,焯水后温水清洗干净,沥水。
炒锅放一点点油(我用的橄榄油),用橄榄油不用等油热,加糖加牛肉翻炒,待牛肉稍稍变色,加上各种调料炒均匀,加水约1000ml(2瓶矿泉水),煮开后加麦仁……慢慢炖,咕嘟咕嘟咕嘟……至少1小时吧。
也可以,把炒锅里的东东全部倒入电饭煲,选择牛羊肉或炖煮功能。
若问好不好吃
我妈有个经典的回答:好吃的不好吃吗
她的意思是,所有的食材都是好吃的,当然做出来的东西也是好吃的。
推荐阅读
生女当如李子柒
我妈给我的正能量谢谢亲,点一下“在看”
?赞美舌尖上味蕾的句子如下:
?1、既然喝水都胖,那干嘛不喝可乐。
2、在吃货眼中,万物都是美味佳肴。
3、记住这鱼和虾,三秒后将成为历史。
4、炒勺炒出各种美食,尽享视觉盛宴。
5、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为淮南牛肉汤。
6、是蛋糕先动的手,所以我才动的嘴。
7、我总是徘徊在吃饱和吃撑的之间。
8、恋爱可以慢慢谈,肉必须趁热吃。
9、炎炎夏日,来杯清凉水果茶怎么样?
10、你喜欢什么颜色,我喜欢螺蛳粉。
11、别在伤口上撒盐了,也撒点孜然吧。
12、把眼睛留给风光,把体重留给美食。
13、人间极品千千万,我只钟意于美食。
14、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碗番茄牛肉面。
15、一碗红烧牛肉面,何止一碗温情。
16、记得不要低头,双下巴会很明显。
17、不想听大道理,只想吃小饼干。
18、纵有花间一壶酒,好吃不过一碗面。
19、食短情长,热爱美食是一种正能量。
20、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21、当吃货挺好,吃着吃着就忘了。
22、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会见。
23、世界什么都有,只愿你自由感受。
24、对美食的爱,往往是发自内心的。
25、只要我吃的够快,体重就追不上我。
柏邦妮
柏邦妮,1982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苏,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研究生。主业编剧,副业作家。
曾参与编剧《浪子燕青》、《新版红楼梦》、《花木兰》、《撒娇女人最好命》等影视作品,并出版有《像邦妮一样爱你》、《不实》、《不华》、《老女孩》、《见好》等畅销书。
中文名:张珊珊
别名:咆哮女郎柏邦妮
国籍:中国
星座:摩羯座
出生地:江苏
出生日期:1982年1月19日
职业:编剧、作家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代表作品:电视剧《红楼梦》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坏姐姐之拆婚联盟》
祖籍:重庆巫溪
现居:北京
早年经历
柏邦妮,高考那年以全省艺术类状元的高考分数考进南京艺术学院,当了一年怪学生后毅然决定退学去北京电影学院当旁听生。后因《写给妹妹的一封信》走红网络,在西祠拥有个人论坛“像邦妮一样爱你”,并出版有同名散文集,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西祠第一才女”。
演艺经历
2004年出版个人散文集《像邦妮一样爱你》。担任电视剧《浪子燕青》编剧,电视剧《鼓上蚤时迁》第一编剧,电影《黄土谣》第一编剧,08年新版《红楼梦》主力编剧之一,电视剧《比我还爱我》第一编剧。
作为编剧,柏邦妮曾参与李少红导演新版《红楼梦》、马楚成导演《花木兰》、彭浩翔导演《撒娇女人最好命》的编剧工作。
2015年独立编剧电影《坏姐姐之拆婚联盟》。同年参加爱奇艺自制节目《奇葩说》第二季。
出版畅销书有《像邦妮一样爱你》、《不实》、《不华》、《老女孩》、《见好》。目前正在筹备出版个人第六本短篇小说集《味蕾记得我爱你》。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来源:)
编剧作品
作者观点
《当编剧是怎样一种生活体验?》摘录
1做编剧,就像门外有移动城堡。
我不限制自己写的题材,不拒绝任何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所以爱情,古装,奇幻,舞剧,话剧,都有找到我。
完全不知道自己下一个题材会是什么,就像门外有哈尔的移动城堡,打开门,哇!新的一站。
2做编剧,像一个人间卧底。
做一份职业长久了,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会改变。
写字初期,也是二十多岁,我明显是表演人格,那是少年心性。
就是说话特别有趣,张牙舞抓,一顿饭吃下来,所有陌生人都会记得我。
后来渐渐的话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安静,趋向观察者人格。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顿饭,这些人之间微妙的感觉和关系的变化。
3做编剧,会从一个大的视角看人生。
决定一部电影的境界的是什么?是视角。
写故事的人,会把一个人放在时间的纵轴上去看,他有他的前史,当下和未来。
也会把一个人放在错综的人物关系中去看,他有他的家庭,亲友和爱人。
一个人有自己的外部行为模式,也有内在的欲望驱动原因,有时是截然相反的。
一个人有自己的阴影,也有自己的奖励,一切无稽必有原因。
4做编剧,去理解每一个人
做编剧,绝对不能提的词就是:“这只是”“显然是”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明显的。
只有人物,没有类型人物。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美女有成千上万,她们的生命质地截然不同。
我们呢?我们只是观察者,呈现者,我们不是造物主。
在生活里,遭受到不可思议的事,不可理喻的人,
我的习惯也是试着去理解,去了解,去站在她的逻辑她的视角去想,
她为什么会这么做?想到了几分,就会释然,她,只是做了她会做的事。
我呢?我也只是做了我会做的事。
我会写字,热爱故事,就是这样。
代表语录
我从不唾弃凡俗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我愿意和你一起领受,哪怕激情不再,哪怕面目蒙尘,哪怕彼此埋怨,哪怕平淡如水。只要能和你,从俗,或者超脱,又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恩典。
我们爱一个人,就是交给这个与我们对峙的世界一个人质。我爱你,就是将我自己交给你,把我自己当成人质交给你,从此,你有伤害我的权力,你有抛弃我的权力,你有冷落我的权力。别的人没有。这个权力,是我亲手给你的。千辛万苦,甘受不辞。
我想我们并不经常快乐。生活从来对我都不是轻松的。但是我总以为,无论怎样受伤害都要去爱,无论怎样被背叛都要相信,不管怎样被攻击都要真诚。
海明威说,饥饿是很好的锻炼。我觉得饥饿是一种生活状态,22岁的时候,全身心的饥饿,对爱情,对生活,对所有一切,能吃下一个超市,一群牲口,许许多多的爱情。啃咬嚼咽,和嘴沾边的动词就是全部。STAYHUNGRY,我想不是贪婪,是珍惜真诚的感官,磨淬出发的欲望。
对我来说,爱是一种信仰。就算爱情最终破灭,但爱仍然还在。
失恋有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不接受这个事实,觉得不可能,第二个是愤怒,生气,中伤,埋怨,第三个阶段是尝试挽回,哀求,疯狂,第四个阶段是发泄,寻找替代品,急于想和一个陌生人恋爱。然后平静下来,继续生活。再爱上下一个人。
所谓的老女孩就是,还喜欢二十岁时喜欢的香水,还戴着二十岁时的琥珀戒指,还穿二十岁时候的衣服,还喜欢二十岁的时候,喜欢的那种男孩。她也许成熟,但绝不世故,她也许复杂,但并不浑浊。永葆好奇之心,永远赞叹,期待奇遇,梦想不是一个目标,是一种气质。
亲爱的老女孩,也许你也和我一样,渐渐觉得,生命中爱情不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我们爱自己,爱生活,爱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爱一切让我们欣然愤怒的事物。告诉我,你爱这个世界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总会有点儿好事发生!
成长是太艰难的历程,我们如何能一边和自己对峙,一边和外界对峙,一边爱着我们爱的人。
萝卜白菜,各有人爱。
从味蕾开始,在这个大千世界的我们,就已各不相同。
可惜的是,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得出狼和羊的区别,却不可能轻易地看穿一个人的味蕾。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三种人。
第一种,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味蕾各不相同,也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会把自己的味蕾和别人的味蕾划清界限,尊重别人不同的味蕾的存在。
第二种,对味蕾有一种偏执的固执,潜意识地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味蕾,所以这世界被直接地分为两种,符合味蕾的,和不符合味蕾的,从来都是拿着自己的味蕾去衡量世间的食物和味蕾。
第三种,知道这个世界有不同的味蕾,总是想在一张桌子的饭菜中寻求满足每个味蕾的办法,过程却艰险而不确定,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作为第一种,有一个苦恼,就是有时候会因为尊重而伤害到了自己。
考虑得总是别人的味蕾,却忘了自己的味蕾。
我是一个不能吃辣的人。这种不能吃辣,既不是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是吃了辣,头会痛,眼会晕,鼻子难受,晚上还睡不着觉。
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这和我有过敏性鼻炎有没有关系。
可是我却知道,我吃了辣,真的会很难受。
但是要向这世人明白这一点,实在是太难。
不只一次地,总是有人说:你不能吃辣,真是太不幸了,那你要少多少的人生乐趣呀。
我自己的人生乐趣是什么,我自己不知道吗?你干嘛要定义我的人生乐趣,拜托,我并不觉得吃不了辣有什么遗憾的好嘛。
你觉得吃辣是享受,可我就是觉得吃辣很痛苦的。
可是,最让我痛苦的是,总是有人不相信,你不能吃点点辣,还总是想试探,你能吃的辣的程度是多少。
最近几天,就是连续地这样,同事,室友,因为一些原因,要不得不和这些人一起吃饭,而每次吃的时候,这些人明知道你不吃辣,却还是在点了辣的之后,对你说,这个没有多辣,你尝尝,看你能不能吃。
连续多次,因为这样的一小口尝试,我还是各种不适和痛苦。
如今还在痛苦着。
这让我痛下决心,下一次再有人让我尝尝再决定吃不吃,我一定是不尝了。
自己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何必为了满足别人要证明的不甘之心,去尝试,尝试之后就算知道不行,也已来不及。
生活里又何尝不是这样。你向别人说了你不吃辣,别人还是会点了一点辣的让你尝试,他们总是想知道这个度是多少。你向别人表明你的脆弱,别人有时会给你一些推荐和建议,然而,他们并不是因为坚信这适合你才推荐给你,其实,他也是想在你的尝试背后,看一看,你适合不适合。
这对于 别人来说,是一场观望 ,可对于个人,对于 味蕾,等尝试过后知道不行的时候,一切已经是来不及了。
所以下一次,在别人推荐的时候,真的不要轻易尝试。
尤其是现在因为多次尝试,已经浑身难受的我,痛下决心,下一次,只要有辣,就要避开,不能再等到结果出来再说,到那里就已经晚了。虽然身边的人,总是在鼓励着自己尝试,但我应该清楚的,如今的我,早已没有力气尝试了。
我有两个同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味蕾。
一个爱吃辣,一个爱吃甜。
爱吃辣的A听说爱吃甜的B不能吃辣,总是满眼同情地看着她说:不能吃辣,真是一种遗憾。
爱吃甜的B听说爱吃辣的A不爱吃甜,总是满眼同情地看着她说:不爱吃甜,真是一咱遗憾。
而我这个中间人分明看到的是,爱吃辣的A一吃辣的东西就会觉得很爽,一吃甜的时候,就会很腻,多一口都吃不下去。
而我这个中间人分明看到的是,爱吃甜的B一吃甜的东西就会觉得很幸福,一吃辣的,就会很痛苦,多一口都吃不下去。
所以当我每次听到A同情那些吃不了辣的人B同情糖尿病人的时候,总是在心中感叹,这根本 就是不存在的遗憾,哪儿来的同情。
前两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主要是向我诉苦,说他精心安排的一场聚会,却失败了。
因为他点了辣菜,根本没有几个人动筷。
而这时,我分明记得,他之前才曾经跟我诉苦过,说他当初安排一次聚餐,点的都是大众菜,却被一些人吐槽,说点的菜没有几个辣菜,吃着不过瘾。
其实类似的事情,早已不是一次两次。
我这个朋友,就是天生热心,喜欢热闹,在她看来,朋友就是要一起中吃饭,一起做事,一起快乐。
可是,她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吃,大千世界的我们就很难达成一致,更何况是其他事了。
我是能听说,我这个朋友安排一次聚会,这个活动有人想去,有人不想去,那个事情有人支持,有人不支持,总是看她寻找着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项目,却总是看她失望而归,疲惫不堪。
这一次,我既不是安慰朋友,也不是在替她想办法,而是告诉她,不要总是去听大众的声音,想一想,她自己想做的安排,隔着手机听筒,我只要告诉他:人生而多味蕾,你照顾不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