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沂蒙山,终于可以坐高铁了

健康管理师 2023-07-28 03:59:35

1957年7月,一个17岁的少年放了暑假,从南京回莒南老家探望母亲。他从浦口乘北上的列车,在苏北的新沂站下车。回家的150多公里,要在临沂、莒南转乘两次公共汽车,再步行回家。谁知刚下火车,就遇上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汽车开到苏北、山东交界处就无法继续前行,他只能选择步行回家。“那时候,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有了路……到处都是泥。沂河发大水,过不了河,只能走。”很多年后,当他回首那段往事,神情中似乎还有要面对那样泥泞道路的惆怅。1957年那场“沂沭泗洪水”,是记录在了水利志上的。7月7日,沂河出现第一次洪峰……16日凌晨,沂河临沂站出现第4次洪峰,9650立方米每秒,洪水进入江苏防区……19日夜临沂出现最大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山东境内沂河东堤漫溢。23日晚至24日凌晨,沂沭泗流域又发生一场大暴雨,临沂24日14时前后出现第8次洪峰,流量为5620立方米每秒。回家的路并不遥远,但因为一场载入史册的大雨,那条路,他整整走了七天。风雨兼程。走走停停。天黑了,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就住一宿,天明了,再继续赶路。在路上,他还遇到一对从上海回老家探亲的母女。攀谈中得知两家离得不远,便结伴前行。过了汤头,他们找个了当地老乡,用独轮车推着女孩和行李送了一程……有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们还曾住宿在一个叫“林子”的地方。少年时见过的人,经过的村庄,走过的路,遇到的事,大概会终身难忘吧 后来,他是否曾梦回1957,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现在,偶尔还会和老伴一起,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赶集。赶集的地方,叫林子。他是我爸爸。也许会有人好奇,一个七老八十的人,何以会对鲁南高铁开通抱有那么大的热情和期待 11月26日高铁开通那天,他一大早乘公交车去临沂北站,用一台小相机“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记者拍下他照片,还上了次日晚报的头版。也许,是因为曾经“行路难”,有深切的体验吧。他想起17岁那年的暑假,回家的路,并不遥远,但走了七天。他想起参军后很多次的回家探亲,交通都极不方便。他盼望着高铁开通,就可以走得更远。虽然已经79岁,但说走就走的心情,也可以跟年龄无关。这一年,我每每在临沂、青岛之间往返。有时自己开车,有时坐大巴,有时乘绿皮火车,有时搭顺风车,还有很多次,是把车开到日照火车站,再坐火车回临沂……现在,也有“终于等到高铁”的欢喜。以前很多年,每每出差,不管是到济南潍坊滨州还是烟台……都要坐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公共汽车,现在想起来,还隐隐头疼。也还记得,第一次坐高铁是带女儿去长沙。老公开车送我们到高铁站。后来很多次出行南方,都是在枣庄站出发。再以前,我想起自己的17岁那年的夏天。放了暑假,我乘公共汽车从济南返回临沂,路上要翻山过岭走八个小时……当年兖石铁路、京沪高速都没开通。我还想起,有个日照的朋友,曾说过他爷爷当年挑着腌制的海货到济南去卖,路上要走十几天。那是,连公共汽车都不通的年代。在高铁时代回想这些陈年往事,才会特别感慨,才会知道鲁南高铁的开通,何以兴师动众,“高铁开进沂蒙山”,何以引得当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我有个前同事,甚至专门开车去临沂北站“认了认门”。昨天,高铁开通第三天,我乘车从青岛北到临沂北。用时1小时51分钟。虽然有人说也快不了多少,加上往返高铁站占用的时间,跟自己开车走高速也耗时差不多。但是,在高铁上,能放松心情,能读书追剧听歌看手机,能欣赏窗外的一道道风景:闪过的一个个村庄,一片片田野,一块块麦田……思绪可以信马由缰。还有,安全。仅仅是这一点,就很弥足珍贵了。一路上,我在家人群里,一会跟在东北的二姨说现在老家通高铁了,你们可以坐高铁回来看看了;一会又跟在廊坊的表弟说,过年你们可以乘高铁回老家了……抵达临沂北站,先我一天回家的老公罕见地去接站。下周他要去北京开会。以前去北京,在临沂出发,似乎只有飞机和绿皮火车两个选项。现在,终于可以坐高铁了。推荐阅读保持一份好奇心慢慢变老

“人生不会亏待你”

老丁教给我的那些事

睡梦中,我常走在上学的路上

谢谢亲,帮我点一下,“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