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美术馆着火了,你要救画还是救那里边的一只猫?”

金钱草 2023-07-28 03:55:36

我只看过一两期《奇葩说》,但不妨碍我知道这是一档由马东打造的“说话达人秀”节目。参加节目的嘉宾,共同特点是口才出众、出口成章,他们妙语连珠、观点独特,甚至是思维清奇……总之,能上这个节目的基本上是“很会说话的人”。节目名曰“奇葩”,细想其实存了心机技巧在里面。就像辩论赛双方,不管抽到的签是正方还是反方,总要找到各种论证论据以证实自己的论点,一个人能无理争三分,自圆其说在某些场合也是一种能力。即便观点奇葩一点儿,也能被原谅,不必太认真。我以前认为讲认真很重要,活着活着渐渐明白,不要凡事都太认真,轻松一点才是比较好的人生姿态。据说最近一期《奇葩说》里的题目是,“美术馆着火了,你要救画还是救那里边的一只小猫”。这种问题在我看来,跟“我和你妈一起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这种考验男人的“千古难题”一样,有点无厘头。如果我有个儿子,找媳妇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不能问出这种问题,不然会让人怀疑她脑子里进过水,智商让鸡吃了。但凡有点头脑的女孩子,都不会拿这种假想的问题去验证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吧 当然现在的女孩子大概不会问这种问题,我认识的很多00后女孩都会游泳。为什么要让人救 游泳,我自己会,不需要。不管这种问题所谓的终极答案有几种,我觉得做男人,在被问到时,都可以脸一黑,说一句“以后请不要问这种无聊的问题”而终结尬聊。有什么好纠结的 先救你还是先救妈,你所担忧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可能性很小,你陷入此问题失去快乐的可能性却很大。况且,人不应该多往好处想吗 这种假想题当然也不能说一无是处,至少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探讨,让人多做几次大脑思维训练。至于“美术馆着火了,你救画还是救猫”这种问题,倒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爱好。如果是美术馆工作人员,职责所在,当然救画。如果是艺术家画家,我猜他们救画的可能性更大。刚过完50岁生日的高晓松说:如果你让我回答这问题,我一万次都会救那个画,画是美术馆存在的唯一理由,那些画也是你去美术馆的原因,也是未来能够重建那个美术馆的唯一的希望。人的一生没有办法去挽救所有的生命,去做所有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最起码的底线是:你要记住最初的召唤,你去到一个地方是为了那个召唤,是那些画召唤了你,你要坚定地保护它。”我觉得如果是陈丹青啊蒋勋啊黄永玉啊这些人,大概也会选择救画吧。不是因为蒙娜丽莎在拍卖行能拍出多少个亿,而是因为艺术,虽然画可以印刷复制,但原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无可替代。说什么“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比《蒙娜丽莎》更美的,就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比神秘的微笑更神秘的,就是烧没了的微笑。”简直就是李诞的扯蛋。如果是普通游客,肯定就会分成两伙:一伙选择救画,一伙救猫。两者都“不可抛”的,会说我一手救画一手撸猫,两全其美。如果是佛家弟子,“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大概会先救猫吧,毕竟是一条生命啊。如果是圣雄甘地,我猜也会救猫。毕竟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道德进步水平,可用其对待动物的态度来衡量。”如果对猫见死不救,岂不意味着文明程度和道德进步水平不够 如果是朱天衣呢 她是台湾文坛盛名的朱家三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写过《我的山居动物伙伴们》,还写过《猎人们》,家里养了很多猫猫狗狗,《猎人们》写的是她养过的猫的故事。她是个作家,也是爱猫者,会救画还是救猫 养猫的名家很多,老舍好像养过,杨绛养过,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里养了很多猫,观复猫美其名曰“猫馆长”……连和菜头都养了两只猫,好像是在丰满自己“网络慈父”的人设形象。他们会救画还是救猫 我曾认真阅读过一则“寻狗启事”。主人说那遍寻不见的狗,“就像自己的女儿”。猫狗同道,若是这样,救猫一命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如果一定要逮住一个人问这个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和在美术馆迫在眉睫火烧眉毛的那个当下,得到的回答恐怕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看英雄人物或好人好事人物的访谈,记者总爱问“当时是怎么想的”,说出“当时也没想太多,没时间……”就是依靠人性的本能、习惯、判断力去做了正确的事的英雄,更令人信服。反而是那些讲出高大全话语的人,显得太假大空了一点。伦理哲学上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叫“电车问题”,多年前我在一堂培训课上听老师讲过。后来又在知乎上看到过问答——一列火车行使在铁轨上,前面有5个孩子在玩耍,司机发现时已来不及刹车,刚好旁边有条铁轨可以切换,可是有个修路工人在工作,如果火车不换铁轨的话就会撞死5个孩子,如果换的话就会撞死修路工人。如果你是司机的话,你会怎么做 是撞5个还是撞1个 真是庆幸我们的人生中,鲜见如此艰难选择的时刻。好难啊。问题被提出来还引发了广泛讨论,就有其思考的意义和伦理学上的价值。我看到了很好的分析是这样讲的:一件事双重效应的事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是合乎道义:一,行为的本质是善的,至少是道德中性的,坏的结局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仅仅被预见到。二,行为人想要的是好的效应,而坏的效应不是实现好的效应的工具和手段。三,利大于弊,即好的效应超过了坏的效应。所以在“电车问题”上,司机选择撞向1个人在道德上是可以被接受的,5个人多于1个人,数量上、结果上利大于弊,他的行为本质是救更多的人,是善意的。这其实也是一项处事原则和判断事物的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分析社会上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沸沸扬扬的聊城“假药”案。至于我,如果被问“美术馆着火了,你要救画还是救猫”,我会问“为什么要让美术馆失火”。如果一定要给出二选一的答案,我救画。猫又不是死猫,救画的功夫,猫自己不会跑吗 !猫有九条命呢,用得着我瞎操心吗 猫会说:喵,真是岂有此理。

推荐阅读女童眼睛被男同学强塞纸片:小孩就没有恶意吗

468路公交车,带你看青岛最美的风景

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周末愉快,谢谢帮我点一下在看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