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妻妾成群的乾隆来说,政治家庭并无太多亲情冷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宏达的权力安全。有鉴于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让乾隆高度警惕再度发生,为此他开启了有清一代对皇子管束的高压模式,虽然成功避免了此后争夺继位的骨肉悲剧,却埋下了清朝自嘉庆、道光等接班人逐步平庸,再无力挽狂澜的强势人物,由此导致了清朝治理能力疲乏和衰落的曲线。
一、乾隆儿子们在其高压管制下,非死即呆,甚至有的装疯卖傻,以此避开漩涡。
乾隆共有四十多个妻妾,只生了十七个皇子和十个公主。由于皇帝活到八十九岁,所以他的后代人数还是很多,计有孙子、曾孙、玄孙等总共一百多人与他同时存在,真算得上是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了。乾隆所生的十七个皇子可以下表说明: 孝贤皇后富察氏生永琏、永琮。皇后乌喇那拉氏生永琪、永璟。孝仪皇后魏佳氏生永璐、永琰、永璘及早夭未命名子一人。庶妃富察氏生永璜。纯妃苏氏生永璋、永镕。嘉妃金氏生永城、永璇、永瑆及早夭未命名子一人。舒妃叶赫那拉氏生子一人,未命名。贵人珂黑叶特氏生永琪。
乾隆与皇子
这十七位皇子中,有七人不到十岁就病逝了,他们包括永琏、永琮、永璟、永璐和三位早夭的。又有两位过继给乾隆堂兄弟家为子嗣,他们是永珹与永瑢。而永璜、永璋、永琪又分别于乾隆十五年、二十五年、三十一年分别去世,因此皇帝后来实际上只能在五六个儿子当中选择继承大位的人了。
皇帝最爱皇后富察氏,她又是嫡妻,她生的两个儿子都曾先后被皇帝意属为继承人。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大臣九卿等高官,宣布依雍正创立的密立储君法,预定了皇储,当时皇帝没有明说出是何人,到乾隆三年永琏病逝后他才向大臣们降谕说:“ 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是以于乾隆元年,遵照皇考成式,亲书密旨,召大臣面谕,收藏于乾清宫正大明光匾之后,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联已命为皇太子矣。……”永琏死时才九岁,被列名为继承人时刚七岁,能否断定他“聪明贵重”将来必定是位贤君,实在很难讲,不过他是皇帝的“嫡子”,所以立为皇储,事实上,雍正皇帝强调的是人选要完美,不应该分嫡庶才对。
乾隆夫妇
永琏死后,约有十年的时间,乾隆没有再立其他的儿子为皇太子,直到十二年岁幕,当皇后富察氏的第二子永琮痘症死亡时,皇帝才又透露出消息说:永琮是“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联亦深养成立,可属承祧”,可见他还是赞同用汉人“立嫡立长”制度的。但是“嫡嗣再殇”,让他想到“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获之福,此乃朕过耶!”永琮死后三个月,嫡妻皇后富察氏也仙逝了,乾隆再想立嫡也不可能了,建储之事一搁就是近三十年。
乾隆四十年稍前的时候,皇帝已经六十五岁左右了,他又有了立储的念头;可是此时他只能在永璇、永瑆、永琰、永磷四个皇子中作选择了。其他的大多去世或是过继给了皇家至亲。剩下的四人当中,永璇年纪最大,快三十岁,他是一个精于书画的艺术家,尤其书法赵孟頫,很有造诣;不过他为人轻躁,做事颠倒,任性贪玩,甚至放纵到酒色下流的境地,加上脚有毛病,不良于行,皇帝根本没有想到他能当未来的皇帝。永璇的同母弟永瑆,诗文见长,书法尤佳, 是一位具有文学艺术天才的皇子,他也寄情翰墨诗酒,文人气质过浓,而且十分汉化,这绝不是皇帝想要的皇储对象。永璘则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性情更是轻佻浮躁,年长后更常常私出宫廷去寻花问柳,行为不检,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不着当皇储想,只以声色自娱。唯一令皇帝稍为满意的是十五阿哥永琰,他比起其他兄弟来,算是品学兼优,文武俱备的了,连大臣们也觉得他为人稳重,处事刚明。尽管他并不能达到乾隆的最高标准,但是客观条件如此,皇帝最后只有指定他为皇位继承人了,他就是日后的嘉庆皇帝。
相关影视画面
乾隆对于儿孙的教育非常重视,一方面要求他们能读好书,成为知书达礼的人,另方面也防止他父亲一辈兄弟间为争权争继而发生家人间的骨肉相残不幸,因此乾隆规定所有皇家男童六岁起必须开始读书,而且每天都得按时到上书房里去上课。授课的老师都是一些优异的内阁学士与翰林院的饱学人员,并派大学土等高官为总师傅,“稽查督饬” 。皇子皇孙每天卯时(上午五至七时)进,申时(下午三至五时)出,“攻五经、史、汉、策问、诗赋之学”,另外还有武官教授皇子们骑射,以及满蒙官员教满蒙语文。
皇子读书时不能随便离开书房,有事外出必须呈奏。乾隆三十五年永璇未经奏闻而擅离书房,不但永璇受到痛责,他的师傅观保、汤先甲以及总师傅多人也都被认为不负责任,“漫无觉察, 所司何事!”乾隆一心一意地要以书房来让皇子“检束身心”,他是怕皇子行动太自由会在外结党营私,或是以自己高贵身份枉法做恶,这样会养成他们的骄横跋扈气习,更坏的会各自培植势力后将来作谋取大位之争。皇帝管教子孙读书之严,连朝中的大臣都是知道的,赵翼就这样写过: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率五鼓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以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
相关画面
乾隆曾经对上书房的老师们说过:“师傅为诸皇子授读,岂仅以寻章摘句为能,竟不知随事规劝,俾明大义 ”明大义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因此皇帝对于皇子有了非礼的行为都是非常痛恨的。乾隆十三年,嫡后富察氏死后,庶出的皇子永璜、水璋在迎丧时表现得不够悲痛,皇帝大怒,责骂他们于“孝道礼义未克尽处甚多”,竟如此的“茫然无措”。乾隆早年一直坚持立嫡长子为皇太子,在登基的第一年里,乾隆就立嫡长子永链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1738),永链在十岁时因病夭折,乾隆在悲痛之中公布了永链的太子身份。此后,乾隆依旧下决心立嫡子,接着又立富察氏皇后所剩的第二子永琮为皇太子,结果没多久,这个孩子也死了。乾隆不得不沉痛总结说:“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先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清史稿卷二二一》-他最宠幸的富察氏皇后因连丧两子,不久在德州的路上去世。
乾隆面对突然的接连打击,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在接驾的儿子中,他第一眼看到了庶出的二十一岁的儿子,突然向其撒气说:“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并无哀慕之愧”看着跪着被吓得浑身发抖的儿子说,乾隆继续激动地说:“试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岁,此次于皇后大事,伊一切举动尚堪入目乎!”《清史稿》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越说越激动,刚说完又失控想到了父辈们在争夺太子的互相残杀后,乾隆又改了主意:“你们将来必然兄弟相杀,与其你们兄弟相杀,不如我现在就杀了你们!”如果不是侍卫苦苦相拦,两个儿子当时就被乾隆砍死。乾隆用充满血丝的眼睛又对满洲大臣说:“今后如有人奏请立皇太子,朕必将他立行正法,断不宽贷!”《清史稿》
相关画面
没多久,在受到乾隆惊吓的二十一岁庶出长子忧惧而死,皇三子也在二十六岁时死去。同年七月,山西一个小官向出继的四阿哥投信,被乾隆得知,将这个小官凌迟处死,四阿哥因此背了黑锅,几个月后忧惧而死。他的六阿哥因为收了山西巡抚喀宁阿呈递的请安片子,并“送鱼数尾”,六阿哥前车之鉴赶紧向乾隆报备,这些都说明,作为乾隆的儿子心理压力有多大,稍微卷入政治,便随时可能被惩处。
直到乾隆三十一年前,除皇四子皇六子子因为过继为宗室亲王之子而获爵位外,其他皇子一律没有爵位,不论年龄多大,都只能老老实实在书房读书,不得与外界交接,如同囚禁。
作为乾隆的儿子应该是当时最痛苦的最危险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丢掉性命,文人十一阿哥永瑆只能选择如此避祸,装疯卖傻,以此远离乾隆视线。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皇子,如何能如此吝啬抠门 所谓的事出常态必有妖,这些都可以知道,乾隆对儿子们精神世界的戕害的威逼。在乾隆眼里,亲情与政治完全不可相比,儿子轻于鸿毛,社稷才是重于泰山。在把十三阿哥颙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乾隆曾在天坛圜丘向天祷告,这个孩子如果有能力继承国家大业,则祈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并非贤能之人,则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不至于继承大统,贻害社稷。《清高宗实录》与皇权政治相比,亲情永远被排在第二位。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那前提你也要看看他的儿子活下来了几个呀。当时的医疗技术已经不错了,还有西医已经留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儿子有半数都是早夭了,剩下的一半里面还有好一些,居然也莫名其妙的死了。
更别说乾隆自己就作呀。非要偏宠。早年疼爱金佳氏,后来又偏爱魏佳氏,都是瘦瘦弱弱的,再加上后宫那些妖魔鬼怪的现身,他儿子有是有,能活下来的又能有几个呀!?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年看《还珠格格》,你想一下里面的永琪阿哥,为什么登基都不是他呀,难道他真的私奔了吗?
乾隆其实是很喜欢他的五子的,顺从而优秀,因为他的母族并不强盛,乾隆是非常偏袒他的。可是这一切都得要他优秀先,他没办法跟别人一样拼妈,他就只能拼命了呀,最早到书房上课,多才多艺的他绝对不是还珠格格里面那个傻憨傻憨的模样,为了往上爬他付出很多,可惜天不遂人愿。?
只能说你应该就能了解了,乾隆的几个儿子,在早年还有夺得帝心都说法,可是到后来已经是乾隆皇帝没有选择了。他因为自己的成熟,最终选择了一个温顺他,年纪适当的,体魄还可以的。
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虽然乾隆也有很多的儿子,但是乾隆他根本就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们怎么去接触政治,而且真正具备夺嫡能力的皇子也不多,寥寥几个人,就算这些人都一块争夺皇位也远远达不到?九子夺嫡?的这种程度。
我们都知道康熙时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九子夺嫡?事件,影响是相当的严重。当然,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会全都去争夺这个皇位除了因为他们兄弟人多,好几十个人,还有就是康熙的这些儿子们都比较的有才,都能够去争一下这个皇位,所以才会出现?九子夺嫡?。
而乾隆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多,也有可能出现康熙时期的这种情况,于是他不让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去掌握权力。并且乾隆对这些儿子们是相当的严格,当时乾隆的长子和三阿哥就因为在皇后的葬礼上哭的不够伤心,乾隆就非常生气的骂了他们,最后这两个皇子居然被乾隆吓死了。
乾隆的两个嫡子,也就是和皇后所生的皇子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一个是九岁之时,还有一个是一岁之时。虽然后面又重新立了一个皇后,但是这个皇后后面因为触怒了乾隆,乾隆直接将她打入了冷宫,于是这个皇后的皇子也和皇位无缘了。此时没有了嫡子,也没有长子也就没有了拉帮结派的情况了。
还有就是乾隆的四儿子和六儿子在之前乾隆就把他们交给了其他的人收养去了,也就是说这两个皇子虽然是乾隆的儿子,但是只要乾隆还有其他的皇子,他们就跟皇位无关了。
可以说,乾隆有才的儿子都早死了,没才,不务正业的儿子是一大堆。要知道最后嘉庆帝被立为帝都是因为他身体健康,可想而知,这些皇子就算想要争皇位,也没本事去争呀。
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到清朝的九子夺嫡,皇位自古以来都是一场残酷的争夺。无论是李世民兄弟三人为了皇位不惜发动兵变,还是雍正兄弟九人处心积虑明争暗夺使得康熙晚年朝局动荡,都足以证明在皇位面前,兄弟情分不过尔尔。但清朝中期乾隆朝,拥有17个儿子的乾隆皇帝却将皇位传得顺顺当当,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一、皇子众多,但长大成人者寥寥无几乾隆皇帝不仅是在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便他后来禅位于自己的儿子嘉庆,但他也是实际的掌权者。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共有过17个儿子。可以说是子嗣繁茂。相比他的父亲雍正,应当说是不愁继位者的人选。
然而纵观史书记载可以发现,嘉庆帝颙琰天资平庸,才能并不出众,但为何乾隆帝最后会选了他呢?这是因为乾隆皇帝固然儿子众多,但大多都在幼年夭折,没有长大成人,据统计活过30岁的儿子只有六个。
乾隆帝最初确立的太子是他的嫡子——二皇子永琏。永琏的生母是历史上出名的贤后富察皇后,她与乾隆帝夫妻和鸣,育有二子。但乾隆三年永琏便夭折了,年仅九岁。后来,富察皇后又生了七阿哥永琮,乾隆皇帝大喜,但永琮也只活了两岁。而历史上著名的五阿哥永琪,也曾经是乾隆属意的太子人选,不仅十分看重他,还破例封他为荣亲王,结果永琪也只活到了25岁。
一连串的打击让乾隆帝心生疑虑,为何自己看重的太子人选都早早去世?他开始逃避立储这个问题,直到他年事已高,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皇子人选已是少之又少。所谓矮子里面拔高子,颙琰便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二、后宫清肃,再无外戚专权扰乱朝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次,因为外戚专权干政,导致朝廷动荡的案例,因此乾隆皇帝格外注意后宫的安宁。
他的发妻富察皇后是有名的贤后,与他感情很深,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因此皇后母家从未有逾越之举,乾隆皇帝也放心地将后宫大权全部交由皇后掌管。
但皇后的废立则完全由乾隆帝自己来决定。著名的乌拉那拉皇后断发一事在历史上将其记载为“帝后矛盾”,乾隆帝胜盛怒之下直接废除皇后,改立颙琰的生母魏佳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一举动充分为了防止外戚趁机作乱,可谓是干脆利落。
在这样强有力的统摄下,后宫上下没有一个妃嫔敢恃宠而骄,联合母家扰乱朝政,对于太子的设立更没有人敢多说一句。
三、君权至上,立储不再被朝堂所左右自封建主义萌芽诞生开始,君主权力就在不断的集中过程中。虽然设立三公九卿,但是君权始终在向集中制发展。尤其是到了清朝,不仅废除了千百年来的丞相制度,雍正皇帝更是设立军机处,君权自此达到了巅峰。
当皇帝做决定不再轻易受到大臣干扰时,立储这样的国家大事,群臣能参与的程度也必然越来越低。而且自雍正皇帝开始,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由皇帝写下名字,藏于养心殿正大光明牌匾之后。这一举动不仅避免了过早立太子导致众皇子争夺储君之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君权的地位,让群臣对于太子的设立束手无策。
纵观历史,不可否认乾隆帝使清朝达到了空前的盛世,而嘉庆帝开始清朝则由盛转衰,逐渐走下坡路。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庆帝也努力做到了一个守成有余的君主,实属不易。是非功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留待我们后人慢慢品味。
乾隆皇帝自身太强势,留给儿子们的生存空间就窄了。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出自两任真正皇后的就有四个(元配富察氏生永琏、永琮,继后纳喇氏生永璂、永璟)。无论是论排行还是论出身论才干,颙琰都是中中之资,照理说这皇位永远是轮不着他的。只是那些上上之选的龙子多数没得到老天的眷顾,乾隆皇帝心目中最佳的继承人选竟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在了自己前头,短的只活了几个月,多的也就不过是二十五六岁。尤其是元配富察氏的两个嫡子夭折,对于本来一心想学汉族皇帝“立嫡子”的爱新觉罗弘历来说,更是莫大的打击。
免疫缺陷和天花施虐对清皇室的摧残------清王朝“战痘”300年
小小的天花病毒,始终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战痘”的成功,奠定了清朝稳固江山的基础;而固守祖宗的“人痘”防治法,不接受被欧洲人发展出的“牛痘”疫苗,则成为清王朝气数丧尽的象征。
1649年——正是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春节刚过,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并非是又有敌方的军队打过来了,而是天花(俗称痘疫)爆发了。消息在坊间迅速流传,“京城百姓乱作一团。正月三十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北京户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无北京户籍的生人(不论出痘与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约定带出二十里外”。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不啻是场灾难。后人在京城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1645年的一份奏折中,看到这样叙述:稍有发热或生疥癣等疮的百姓无不被驱逐。贫苦百姓被赶到城外,无居无食,往往将年幼体弱的子女抛弃道旁,任其饿死。
老百姓们被驱赶,皇族大臣们则四处躲避。
顺治皇帝早早跑到城外的南苑避痘去了,留在城里的满清贵族们也一个个深宅紧闭,战战兢兢等待瘟疫早点过去。
尽管重重设防,天花病毒却防不胜防。
农历3月18日,顺治帝的亲叔叔豫亲王多铎在经历了天花病毒数十天的折磨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位被后来的乾隆帝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杰出将领当时年仅36岁,正值壮年。如此强健且拥有最好医疗条件的豫亲王尚且难逃天花病毒的魔爪,天花疫病危害之大已不难想象。
天花,这个可怕的幽灵,一直盘桓于清王朝300多年的统治期间。
天花来了
就在多铎死前的三四十年,他的满族祖先们还不知道天花为何物。
事实上,祖祖辈辈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当时称为建州女真)原本没有天花这种疾病。他们世代生活的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天花病毒很难存活与传播,直到明朝末年中原地区仍流传着“北虏(包括蒙古和满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出痘”的说法。可以肯定,是中原的汉人带来了天花病毒。
明朝末年,关内大批破产农民移民辽东,与建州女真杂处其间。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来了肆虐中原的天花病毒。它不仅通过接触感染,甚至通过飞沫、尘土或者带有病毒的空气都可以传播,传染性极强。
这种不受欢迎的病毒其实也非中国原产。据考古资料证实,它源自北非的古埃及,公元前1143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天花病人。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天花病毒辗转由匈奴传入中国。一千多年的天花肆虐,中原汉人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防治经验,但仍有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的死亡率。
刚接触天花的满族人对这种病毒则完全没有抵抗能力,染病者死亡往往十之八九。
为防天花,满族人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避痘制度”。他们的第一招,是逃避。比如,遇有痘疫流行,满族人一般都不前往公众场所。即使遇到重大的国家庆典,如正好发生天花疫情,即使是皇族,只要是未曾出痘的,都可以回避缺席。比如1631年正月,皇太极长兄大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玛染天花而死,皇太极、代善与诸贝勒们,就没敢亲临治丧。
其次,是隔离。满洲治下的八旗军民一旦患上痘疫,即被强行驱逐远离都城。满族人对皇族的规定尤为详尽,已出痘和未出痘的皇族不得共聚一处。凡是未出痘者患病,须九日后方可探视。
入关前,为了消耗明朝国力,皇太极曾不断派出精锐骑兵绕过山海关抄掠河北山东等地。为避免感染天花,皇太极总是尽可能拣选已出痘的贝勒,同时,还尽量避免在天花疫情容易爆发的四月至八月出兵。尽管每一次进攻都那么小心翼翼,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名将岳托及其弟弟玛瞻仍然在抄掠山东途中感染天花英年早逝。
顺治之死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辅佐幼帝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进军山海关。接到派遣令的和硕肃亲王豪格尚未出痘,抱怨道:(这)难道不是有意要致我于死地吗!
入关那年,顺治皇帝七岁。这位出生于关外、六岁登基的幼帝,自小已见众多皇族亲友被天花夺取性命。然而他一直未曾出痘,入关后又必须居住于天花流行的北京,于是他的一生不得不处于高度戒备中。
满清入关之前就有的查痘制度,到进了北京城后,更为严苛。当时痘疹几乎每岁必发,查痘的对象从八旗军民扩及京城住民、出洋贸易者,以及来京外藩。一旦发现症状,即进行隔离,强行驱逐患痘居民远离都城,或谕令未出痘外藩不必来京。
效法皇太极,顺治也为自己在南苑和西苑各建了一处避痘所。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便急忙奔往避痘,这样的情形仅正史有载的就有五次之多。
但天花却总不放过他。
1660年,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感染天花死亡。三四个月后,又一场天花疫情在京城蔓延,深陷痛苦之中的顺治竟然忘了出城避痘——这一点倒是与民间传说中那个情深义重的年轻皇帝形象相符。
24岁的顺治感染了天花。
顺治染上天花后,自知不起,召来他的亲信大臣拟遗诏。
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诏令大赦天下。半夜子时,终生避痘的顺治因为天花而病逝。
而他在临终前,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
“战痘”成功,开创清朝鼎盛时代
一位皇帝不幸因天花而毙命,另一位皇帝却幸运地因天花而即位。
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顺治帝比较喜欢次子福全,想立为储君,而孝庄皇太后则坚持立第三子玄烨。
玄烨也是从小就跟天花打交道,在他刚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西华门外的避痘处(后改建为“福佑寺”)避痘。尽管层层设防,处处小心,不到两岁的时候,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值得庆幸的是,在乳母孙氏的悉心照料下,玄烨终于从天花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了,虽然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点点麻点。
立福全还是立玄烨?病中的顺治帝决定派人去征询他一向敬重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结果,汤若望力主立玄烨为储君,理由很简单,但在此时却无可辩驳——玄烨出过天花。
于是顺治皇帝遗命,立不足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他就是清朝第一位“麻子皇帝”康熙。
清王朝立储的考虑,实际与当时的中国民间观念是相通的。在当时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也可见,当时天花的危险,主要是针对于孩子。有研究者估计,如果孩子得了天花,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不下来,而活下来的,则都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天花究竟杀死了多少中国人,至今没有确切统计。但是,从世界的范围来说,医学史上的一个估计,是1.5亿人。其中,最著名也最典型的例证,发生在1519年。当时对天花大都已有抵抗力的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印弟安人时,把天花带到了这块“新大陆”,令数千万人口的印弟安人几乎灭绝,最终只剩下一两百万人。
天花在美洲大陆上肆虐,发生在清朝入关前的125年。看来,八旗官兵们对天花的抵抗力比印弟安人强不到哪去。顺治皇帝的八子六女,因天花八岁前死亡者为皇子四人,皇女五人,超过半数以上。
八旗以外的汉族百姓同样惨遭天花蹂躏。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Dyer.Ball记录了山西疫区的惨况: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感染者只能坐以待毙。更可怕的是,气候温和的南方地区是天花病毒的温床,汉人都视其为瘴疠之地,畏痘如虎的满族人哪里敢去统治?
康熙认识到,天花已经成为清朝统治的严重威胁,必须积极应对。
康熙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在北京城内设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他还兴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避痘所——承德避暑山庄,作为皇族幼童专门的庇护地。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禛出痘,当时正值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为护理太子,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
太子出痘期间,候选知县傅为格照料有功,被提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他奉召进了京。这个傅为格,后来成了防治天花史册上的一个关键人物。
傅为格懂得种痘之术——这正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天花治疗方法。
这种起源于南方的民间种痘法,又叫吹鼻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叫旱苗法,一种叫水苗法。所谓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细末,加冰片、樟脑吹入种痘者鼻中;水苗法则是把患者痘痂用人奶或水稀释,植入种痘者鼻中。种痘法使种痘者轻微染上天花症状,然后出天花,再通过中医精心护理,使他们安全经过天花期,种痘者就会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尽管这种“种痘法”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但康熙仍然命傅为格在皇子们中开始了种痘试验。从此,皇子种痘防天花也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由于种痘,自康熙二十年以后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健康长大——而此前的15位皇子长大成年的仅有7位。
随着种痘法在宫中的成功,康熙帝开始了大规模地推行天花预防工作,把它从宫中推广到八旗百姓,直至漠南、漠北、蒙古大草原等北方边境。
此后的一百多年,宫中很少再传出关于天花的消息。满族人四处避痘的仓惶日子暂告一段落。
“战痘”的成功,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代。从1661年到1697年短短30多年,心无旁骛的康熙相继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平定噶尔丹,稳定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不信牛痘只信“人痘”:清朝气数尽了
种痘法在中国的成功引起了外国的注意。
那时,深受天花危害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人,欧亚各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人被天花夺走生命,行之有效的天花预防技术为世界各国渴求。
1688年,俄国医生来北京学习种痘及检痘法。18世纪,此法又由俄国传至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孟塔古1718年返英后,在国内大力提倡种痘,从此人痘接种在英国盛行起来。
人痘接种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拯救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即使在最理想的医疗条件下,仍然会有2%的死亡率,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将近一半的种痘者死亡。
幼时也种过人痘的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偶然发现,牛也会得一种类似天花的“牛痘”,但病情会比人得天花平稳很多。而挤牛乳的妇女很容易传染上牛痘,一旦得过牛痘后就不会再生天花。詹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1796年5月14日,詹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一个八岁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六周后詹纳特意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安然无恙,证明他对天花有免疫力。比人痘法更加安全有效牛痘接种法由此面世,并不断完善。
约十年后,葡萄牙医生哈威脱将牛痘疫苗从马尼拉带到澳门。此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又把牛痘疫苗由澳门带到广州。从中国传出去的人痘接种术,经过改良成为牛痘接种法,在世界转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又回到了它的故乡——中国。
已经有人痘接种经验的中国百姓对更安全经济的牛痘接种法表现出空前欢迎的态度。许多地方官员也参与了牛痘接种的推广,他们在许多地方成立了种痘局,为老百姓免费接种。1815年,广州成立种痘处。1828年,北京设立京都种痘局。牛痘接种迅速在中国大地上推广开来。
但是,也许是由于某种奇怪的大国心态作祟,宫廷的御医们对源自西方已在民间流行的牛痘接种法充耳不闻,仍旧抱着祖传的人痘接种法为皇室贵族种痘。另一方面,天花的威胁也已经大大降低,御医们也因此日益懈怠。嘉庆以后,皇子种痘制度变得形同虚设。
咸丰帝在两岁时,种痘险些失败,虽经御医精心调理保全性命,可在脸上却留下了无法抹平的麻点,成了继康熙之后的第二位“麻子皇帝”。
御医们仍然无意、或者不敢改进已经落后的人痘接种。
1874年10月30日,咸丰与慈禧唯一的亲生儿子,19岁的同治皇帝被确诊感染了天花。面对同治越来越严重的病情,慈禧太后只会率领文武大臣,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 “供送痘神”。
同年12月5日,满身疮痍的同治皇帝在一片求神拜佛的喧嚣中,凄惨地告别了人世。而他驾崩的养心殿,恰恰是113年前顺治皇帝命丧天花的地方。
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清王朝,此时已是气数将尽。
尾声
建国之初,一些西方人士曾经断言,天花等瘟疫,是新中国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1950年10月,新中国全面推广牛痘接种。经过11年的努力,1961年6月,中国最后一名天花病人胡小发痊愈出院。自此,天花在中国彻底灭迹。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都已经消灭了天花病。此后,天花病毒只保留在8个实验室中,供研究之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很经典的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