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郭子仪是安定大唐第一人,可他孙女却近乎毁灭大唐!

溪黄草 2023-07-28 03:31:00

这是朦胧诗人李商隐,看到大唐一路猥琐发育,彻底放弃治疗后,对家国前途一番朦胧而又伤感的嘘唏。那么话说大唐什么时候自由落体式地衰落呢 很多人肯定会脱口而出—安史之乱啊,这场列入人类历史十大浩劫之一的动乱,犹如现实版的巫妖王之怒,彻底地打断了大唐的脊梁骨,以至于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唐,由此迈入了藩镇割据时代,中年中风了一样半身不遂。其实不是的,安史之乱后,大唐他还活着,活了足足144年之久。因为在这期间,还曾又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他们骨子里依然流淌这盛唐的热血,他们并没有在内卷之下躺平,而是一路筚路蓝缕,适矢志中兴大唐,他们扛住了安禄山、史思明的疯狂的进攻,一路胖揍安史余孽,将安史之乱从野火撩燃,扑大成了星星之火,试图重献大唐昔日的荣耀。那些时光,大唐并没有彻底衰落。

其实大唐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再也无法逆转,应该从一场谋杀,一位年富力强的皇帝之死,拉开了序幕。

公元820年,大唐长安,大明宫中和殿,一个王的男人,突然间暴毙了,时间是2月14日晚,黑色情人节,这个人走的时候,眼球爆裂而突出,一点都不安详,一看就知道,完全是死不瞑目。大唐的皇帝那么多,他是谁 堂堂一国之君,谁敢如此弑杀 为何说,这场谋杀,近乎毁灭了大唐

这个被弑的天子,史称元和天子,也被称为大唐第三天子,一位难得的有为之君。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任用大批良臣猛将,励精图治,强势削藩,缔造了自安史之乱后难得一见的辉煌—元和中兴。一代文宗韩愈曾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劝董生等人,“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谈及的“明天子”指的就是他。宪宗的一生那是相当生猛的一生,小时候,爷爷德宗削藩镇,由于措施不当,闹出了堪比安史之乱的“四王二帝”事件,长安城被攻占,德宗仓促逃走,77位皇子皇孙被杀,后来不得已下罪己诏,向河朔诸藩公开认错换得停战,他才得以返回满目疮痍的长安城,看到劫后余生的小宪宗,抱膝盖上逗乐一下,文你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在我的膝盖上 不料小小年纪的李纯竟然语出惊人,“我是大唐第三天子”,他爷爷是天子,父亲是太子,将来他也将会是天子,回答的天衣无缝。

后来历史证明,太宗,玄宗,宪宗,他当之无愧大唐第三天子!削藩失败而有些自暴自弃的德宗病逝之后,父亲继位,可父亲早就中风病卧在床,奄奄一息,军权都在一群宦官手上,朝政被王叔文等一个干人把持,他果断联络一批人,推动了“永贞内禅”,效法家族的光荣传统,推开老爸我来做—登基了。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和藩镇死磕的一生,刚一继位,蜀地地头蛇刘辟就跳了出来,不但要求接任节度使,还要求兼领三川,众人都被德宗年间的削藩大帆船吓怕了,纷纷要求顺势而为答应刘辟的要求。可英气十足的李纯不答应。卢龙、成德、魏博,淄青、淮西、镇海,一个个不是割据了,就是在闹割据的路上,现在朕刚继位置,这刘辟就跳出来要挟我,要是答应了,以后还如何号令四方,重振朝纲 这大唐的江山,他还姓李吗 得益于他慧眼识中的宰相杜黄裳,帮他精准地判断了形式,坐镇中枢,运筹帷幄,并推荐“勇略过人”的神策军使高崇文,结果高崇文不负众望,伐蜀大军一路旗开得胜,最终活捉了刘辟,押至长安斩首,还搞了场普法教育,庄严宣告,王的男人—大唐没阳痿!

往后的岁月里,他不是在削藩,就是在削藩的路上,夏绥银想反,三下五除二就被削了。镇海节度使李琦想反,平定后被押至长安斩首!重头戏是号称天下第一强藩镇,地处大运河中枢的淮西镇,这块硬骨头,足足打了四年,哪怕其他藩镇还祭出了暗杀这等手段,当街杀死了主战的当朝宰相—武元衡,群臣因为种种原因一致想罢兵,他依然不为所动,旋即升主战的御史中丞裴度为宰相,亲赴淮西,名将李愬于一个大风大雪之夜,以淮西降将为先锋,突然发起袭击,雪夜下蔡州,打了吴元济一个措手不及,生擒吴元济,并押至长安斩首。

天下第一强藩淮西被削平,吴元济被五花大绑押解长安斩首,极大地震动了那些蠢蠢欲动的藩镇,横海节度使奏请入朝为官,放弃割据。通天老幺成德王氏家族遣亲子二人入长安,表示归顺,此前魏博早就在田弘正的带领下,归顺大唐,此时,最大的藩镇—李师道,还在负隅顽抗,唐廷一声令下,各路大军云集淄青,曾雪夜入蔡州的李愬挟战胜之威,得各路之助,推土机一般推了过去,十二战皆胜,内外交困之下,兵马使刘悟反水擒杀李师道和他的儿子,头颅送长安供人。

天下第一强藩—淮西被强力削平,天下最大藩镇淄青顷刻间“强撸灰飞烟灭”,这让最偏远又一直桀骜不顺的幽州镇刘总,一直坐立不安,也请求唐庭接受幽州,并真诚而认真地帮助朝廷拆分幽州。

刘总的臣服,标志元和削藩事业达到了顶峰,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元和中兴。

可惜,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并不是筚路蓝缕一路艰辛创业那个时期,而是你达到胜利的巅峰,沾沾自喜的时候,危机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临近。这个时候,“明天子”唐宪宗竟然莫名其妙地被人弑杀了。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的记载,在那个月黑风高之夜,弑杀了他的是一名叫做陈弘志的宦官。“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令人蹊跷的是,一件天大的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这位太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事人一样,在大唐长安城李,马照跑,舞照跳。一直到15年后,才被宪宗的下一任的下一任,密令人暗杀在青泥驿。饶是如此,大唐的官方,还是一直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以有弑逆之罪也。”《旧唐书·文宗本纪》

谁是幕后主使 按照谁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原则,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做了肯定的回答:“弑逆之迹,暴露于论定之后,则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而谁哉 ”他锁定的是郭氏。

这个郭氏是谁呢 他是宪宗的妃子,最贵的那一个,他是再造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当初宪宗为取得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的郭家的支持,娶了她。可后来地位渐渐巩固之后,又担心郭家外戚势力过大,一直没有立她为皇后。很显然,宪宗不喜欢郭氏,也不喜欢他们共同的儿子,更曾一度又废掉李恒太子之位的想法,并且还在付诸行动,这下子就急坏了郭氏母子,在那个月黑风高之夜,一代雄主唐宪宗就那么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直到26年之后,宪宗的一个“傻儿子”唐宣宗被宦官拥立上台,突然间,他就一直对一直稳坐钓鱼台的昔日郭贵妃,今朝郭太后,步步紧逼,一度逼得郭太后想要跳楼自尽,当众坐实唐宣宗“不孝嫡母”之罪,绕是如此,宣宗也加安慰,还勃然大怒,结果,当天晚上,

郭太后就死在自己寝宫,也是死的那么莫名奇妙,宣在更拒绝将其与宪宗合葬,太常官王暤奏请此事,被唐宣宗派宰相训斥一通,贬为县令。

什么仇什么恨非要做到这一步 宣宗一直有着神无之姿,他认为,大唐走到今天这一步,郭氏母子等人为一己之私,倒行逆施,要付很大责任。翻看宪宗被弑这26年时光,这番说辞,真的不无道理,穆宗四年,非但挥霍无度,还昏庸无能,所托非人,导致河朔三镇又相继叛乱,恢复到原来状态,忠臣良将们看着都心寒。敬宗一年,朝政更是一片乌烟瘴气,到了文宗时期,更闹出了“甘露之变”,宦官们领着神策军,大杀朝臣一千多人,朝堂为之一空,太监头子仇士良还能指着文宗的鼻子破口大骂。

大唐威严,一落千丈,天下之人,更是当笑话看,众多藩镇更是蠢蠢欲动。

郭太后呢 她很能长居深宫,还能安享荣华富贵,偶尔还能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安心享受子孙们的孝敬呢,至于家国天下,谁管呢

这群乌龟王八真是英明神武的宪宗的子孙 宣宗感到由衷的怀疑,要不是郭太后和他的儿孙们,如此瞎折腾,瞎胡闹,大唐能走到今天这山穷水尽之境地 于是,他甘愿冒着不孝的“罪名”,也要彻底铲除郭氏母子和他们的子孙,这才有了宣宗上台之后,步步紧逼,直到郭太后突然间暴毙那一幕。

可大唐到了这里,已经积重难返了,哪怕宣宗幕太宗,思宪宗之治,力图中兴大唐,可那样连番折腾,帝国的根基早已经被掏空,一切只不过回光返照而已,大唐彻底走向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平心而伦,郭子仪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更是令无数后人敬仰,而且传奇英雄也早在唐德宗初年就逝,他孙女这事情,没有一点关系。真正的原因,还应该是李家这帮子孙,除了唐太宗,那一个找的女人都那么会折腾,卯着劲儿折腾自己的江山。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郭子仪将军是大唐王朝的荣耀?

为什么说郭子仪将军是大唐王朝的荣耀?这是因为在大唐王朝最困难的时候,郭子仪将军授命于危难之间,扶大厦之将倾,使大唐王朝转危为安并重振雄风。

在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眼看叛军就要攻打进来了,这可把唐玄宗急得够呛,本来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就少,焦躁的唐玄宗又杀掉了前来支援的高仙芝将军,后又逼迫老将哥舒翰强行出战应敌,唐玄宗这不理智的命令致使潼关失陷。潼关一丢,长安就危在旦夕了,此时的大唐更是无将可用,唐玄宗只能逃离长安远避川蜀。

后来,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紧急召回郭子仪和他的朔方军。郭子仪整顿好军队与回纥合兵一起进攻长安,经过几日苦战终于成功收复了长安。此后郭子仪又率军收复了东都洛阳,大唐陷落的两都,又重新回到了李家的手里。

经过几次大战,郭子仪得到了唐肃宗的万分信任,封了许多官职。后来唐肃宗听信宦官谗言,把远征在外的郭子仪召回京师,本来的大好局势,就这样被葬送了,最终导致洛阳再次陷落。

郭子仪回到长安后毫无怨言,对于他人的排挤,郭子仪始终都是以大局为重,安抚将士以国为重。

后来吐蕃来犯,长安陷落,年近70岁的郭子仪再度挂帅,4年未曾领兵的他出发时仅有20骑,但凭借着自己的威严,他一路招兵买马,再一次击退了来犯的强敌。

此后的代宗一朝,老当益壮的郭子仪仍东征西讨为大唐效力,等代宗去世德宗继位之时,郭子仪回朝被进封太尉,赐号“尚父”。

德宗二年,郭子仪去世。对于郭子仪这样的人,他的出现只能说是大唐的荣幸!

历史人物故事之郭子仪......

公元771年,75岁的老将郭子仪平定了吐蕃,得胜而归。皇帝对他承诺,不论他想要什么都赏给他,于是他对皇帝说:“陛下,那就请赏赐臣6个美女吧!”皇帝瞬间无语了,但是君无戏言,第二天还是送了6个美女到他的府上。一时间,满朝上下都在嘲笑他老不正经……

众所周知,郭子仪非常喜欢美女,除了在外打仗以外,他身边一直有十几个侍女伺候他,可以说每天都是人生的巅峰。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的门前。

下人慌慌张张的跑到郭子仪面前通报:“老爷,外面有一个奇丑无比的人前来拜见,让不让他进来?”郭子仪一听下人这么说,赶忙赶走了身边的几个美女,然后整理衣冠服饰,出门迎接那个人。

送走了那人以后,郭子仪的儿子不解地问:“父亲您是朝廷重臣,以前接待其他贵客的时候从来没见你让侍女退下过,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郭子仪听完以后大笑着说:“他不是什么神圣,他叫卢杞,只不过是个小官,但是他很有才干,将来必成大事。可是这个人有才是有才,但是却心胸狭隘,非常喜欢记仇,府上的侍女们从没见过他这么丑的人,免不了要嘲笑他一番,这要是惹恼了卢杞,他将来肯定会把仇记在我身上。”

结果还真被郭子仪给说着了,卢杞后来做到了宰相以后,开始疯狂报复嘲笑过他的人,就连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惨死在他的手上。而他却始终对郭子仪一家礼遇有加,和和气气,不得不说郭子仪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

郭子仪还有一个更加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醉打金枝”的故事。

郭子仪有一个儿子叫郭暧,他的老婆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有一次郭子仪大寿,郭暧本来要跟升平公主一起去拜寿,郭暧把一切收拾妥当了以后,公主却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不想去了。郭暧以为公主是端着皇族的架子,故意装病不去,所以憋了一肚子火,晚上喝醉酒以后,他回到家就给了升平公主一巴掌,然后说:“你以为你老爹是皇帝就很了不起吗?我爹不是皇帝,那是因为他不想做皇帝!”

升平公主堂堂的金枝玉叶,哪里受过这种委屈,于是当晚跑回宫中向唐代宗打小报告,皇上听了以后,也只是笑着安慰公主说:“郭暧说的没错,郭子仪要是想当皇帝,现在这天下就是他的了。”然后把升平公主劝回去了。

郭子仪得知事情的经过以后,马上把郭暧绑了起来,押到了代宗面前请罪。他对皇帝说:“陛下,老臣惶恐啊,都是这逆子胡说八道,臣绝没有二心。”结果代宗只是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虽然皇上没跟自己计较,但是自己还是要有所表示,于是回到家以后,郭子仪打了郭暧几十大板。这样不仅给公主出了气,也打消了皇上的疑虑。

其实郭暧说的还真不假,郭子仪戎马一生,战功无数,一生历经七朝,文韬武略,当了宰相20多年,对大唐有再造之功。到了最后郭子仪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可以说是功高震主,再进一步只能是当皇帝了。

我们纵观各朝各代,凡是功高震主的权臣大多都是不得好死,但是郭子仪却安然活到了85岁,最后寿终正寝,由此可见,郭子仪是多么的有智慧。

李白曾顺手救下一人,此人后来拯救了大唐王朝,他究竟是谁?

这位被李白顺手救下的人名叫郭子仪,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他从小爱读兵书,从小习武,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特别刻苦努力。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传说在郭子仪20岁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时,曾犯过军纪,按朝廷律令应处斩。刚好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临危不惧的样子,感到很可惜。他认定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性命。

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他参加武举考试后,就获得了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随后因为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年)出任安塞军使,被授予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后来,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带兵大举进攻唐朝,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郭子仪一身之上了。郭子仪采用卓越睿智的战术,屡战屡胜,大败进攻的蕃人,先后收复了被敌人占领的两京,最后拯救了大唐王朝。

唐朝杰出将领郭子仪逝世

唐朝杰出将领郭子仪(697—781年7月9日),汉族,祖籍山西汾阳。公元69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一说是中秋节)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

大历四年(768),代宗听取元载的建议,改命郭子仪镇守邠州。八年(773),吐蕃十万众人寇,被郭子仪击退,保护了关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 (779)五月,代宗病卒,遗诏命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

郭子仪

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郭子仪为中书令,加封太尉,尊为“尚父”,罢所任各军职。从此,征战一生的郭子仪结束了戎马生涯,在朝为相。建中二年(781),郭子仪病重去世,时年85岁。德宗皇帝为之废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吊唁。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门送别。朝野上下为失去一位中兴名将而痛惜。

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他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 名臣者甚众。”

这几句评语突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人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分; 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材,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既宫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 为朝廷显官。”

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伎》这剧目 的京剧又叫做《宫贵寿考》或《满床笏》。

郭子仪少年从武,戎马一生,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也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东征西战二十数年,他的雄才胆略在人民和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虽战功卓著,官高富显,但为人处事十分谨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虽手握重兵,能服从皇帝命令,不拥兵自立;虽屡遭奸佞诬陷,甚至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坟,仍 能以国事为重;他遵守朝廷法纪,严教子孙,不徇私情。因此,终未因功致祸,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是,河北诸郡之战、还是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郭子仪都始终为大唐江山而奔走效力,全无片刻的称帝之心。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