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历史上最出名的饭局,恐怕非鸿门宴莫属了。当然,这场饭局也留下了一出悬案:占尽先机的项羽当时为何没有痛下杀手,借机除掉竞争对手刘邦
当然,我们先来看下为何会有这场饭局。《史记》交待的很清楚:“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简单点讲,当时的情况就是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攻秦,楚怀王为了尽早取得战果,采取了激励机制,也就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当然,结果就是“沛公(刘邦)先破秦入咸阳”。
可就是这个先入咸阳,刘邦的处境就变得尴尬了。为什么 当时项、刘的军力是这样的,项军四十万,号称百万,刘军十万,号称二十万。你看,这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注水的军力,双方都还是比较悬殊的。自己先入咸阳,可这个王的帽子,究竟是不能戴的,即便不戴,项羽也会有想法,刘邦心里当然不踏实,于是申请在项羽的主场搞了一个饭局,也就是鸿门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饭局是刘邦申请的,但也不是主动申请的。刘邦初定咸阳时,其实也是有想法的,不仅有想法,还有做法。做什么 “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什么意思 就是有点占为己有的意思。于是出现“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的场面。也就是说,项羽大军兴冲冲地往咸阳进发的时候,吃了闭门羹。
当然,刘邦的做法,其实很有小心机的:就是试探项羽的反应(毕竟有“先入咸阳者王之”约定嘛)。那么,项羽的反应如何呢 大怒。为何大怒 原来,项羽不仅吃了闭门羹,还收到了一个线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报信的人,叫曹无伤。
这下,刘邦知道自己麻烦了。怎么知道的 原来他在项羽那边也有个线人,叫项伯。这个项伯,其实也不是线人,是张良的友人,张良救过他命。这不,投桃报李,带来了一个消息:“(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接下来要做的事,自然是赔罪。赔罪,自然得请客吃饭。请客的人,叫做东。可做东的,却是项羽,这其实蛮有意思的。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饭局是刘邦申请的,但是,挺被动的:“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当然得带点东西意思意思,刘邦是个明白人,带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这个礼虽然不贵,但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 曹无伤给项羽带了线报,里头还有一个讯息:“珍宝尽有之”。其实,在此之前,项羽也有做功课,收集了一些关内情报:“(刘邦)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对于刘邦的所为,项羽的谋士范增给出的判断是:“此其志不在小”,并且,给了建议:“急击勿失”。但是,项羽并没有太多反应。可曹无伤一句“珍宝尽有之”,项羽就坐不住了。看得出来,项羽这人还是比较贪财的。
贪财,就有回旋的余地!就怕不要钱的。当然,刘邦到项羽处吃饭,也不仅是送礼,主要还是要说明情况。什么情况 《史记》有记载刘邦的汇报记录:“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你看,自谦为臣,呼项羽将军,这姿态,够低了。同时,还套了下近乎,“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友嘛。当然,这对于项羽来说,很受用,他就喜欢别人往自己脸上贴金。
当然,这还不够。刘邦还有话要讲:“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什么意思 就是打着打着莫名其妙就入了关,身不由己啊(这不是鬼话连篇嘛)。这关内的东西,所有权当然属于项将军的。但将军不是还跟秦国余党耗着嘛,怎么办 我刘邦别的本事没有,但当个仓库保管员还是合格的,“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你看,这动机多单纯多无私啊,说着说着刘邦自己都被感动了。
不用说,项羽也被感动了,拉着刘邦的手道,兄弟啦,别放在心上啦,是哥我心眼多,都怪曹无伤那家伙背后造谣啦。当然,对于刘邦来说,这个饭局没白来,事情交待清楚,误会也就解除了,还挖出了曹无伤这个卧底。剩下的,自然是大碗喝酒啦。当然,我们后来说鸿门宴凶险,什么“我为鱼肉、人为刀俎”,主要都是范增搞的一些动作。可是,项羽不配合啊。
为什么 因为鸿门宴这个饭局本来就不是他设计的,是刘邦兄弟自己要来的。这礼也陪了,歉也道了,况且,若在自己的饭局上把自己人给杀了,传出去也不好听。好好吃一顿饭,何必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呢 其实,这个饭局还真是不平等的。只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为什么 刘邦饭局坐了一半,溜了,临行还特地吩咐张良道:“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也就说,刘邦一直在设计,一直在提防项羽,并计算出各种可能性。看来,刘邦已经早把项羽当做敌人着手研究,而项羽这边,还屁颠屁颠地把刘邦当哥们。刘邦在暗!项羽在明!
不过,鸿门宴上刘邦拍拍屁股走了,可我们的文章还没有完。此时的刘邦,还不够资格成为假想敌。但是,项羽确有假想敌。谁 楚怀王!历史上有句评价项羽的诗句,叫做“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的意味可以很多,我的理解是“出风头”。也就是说,项羽这人喜欢出风头。换句话,不喜欢别人抢风头。鸿门宴上对刘邦不满,也是因为他抢了风头先入了关。
而楚怀王,却正是强压他一头的人!
为何能强压项羽的风头 因为楚怀王是领导嘛,是义军的精神领袖。这也就罢了,楚怀王还不让项羽出风头,尤其在入关的战略分配上。《史记》有记载,入关之前的军事会议上,列席“常委”给出的主流意见是:“项羽为人僄悍猾贼,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什么意思 就是项羽残暴,不是入关安民的第一人选,可以安排他对抗秦国的主力部队,而刘邦仁义,可以遣其从弱侧入关,采用怀柔政策,则天下可定。当然,对于“常委会”的意见,楚怀王是同意的。
当然,从事件的发展看,楚怀王定下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项羽不这么认为。《史记》有记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也就是说,项羽认为自己迟刘邦入关,倒也不能算到刘邦头上,这完全是楚怀王有意打压的结果。由此,还产生了怨念:“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也就是说,江山是我项家打下来的,楚怀王你凭什么坐着当领导
当然,楚怀王究竟有没有私心 应该也有,用刘邦来制衡项羽,这也是比较明显的。至于这段纠葛的结果,“乃阴令击之,杀义帝(楚怀王)江南”。也就说,项羽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派人把当家领导给暗杀了。
如此看来,项羽绝非心慈手软或者单纯的沽名钓誉之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楚怀王替刘邦背了黑锅,成了当时他的头号假想敌,否则,鸿门宴上,掉脑袋的恐怕真是刘邦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秘鸿门宴的千古之谜
发生在公元206年秦都城咸阳门外的那场“鸿门宴”,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历史故事,其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样的千古名句皆出此,这些句子的含义,大致也都是在说别人在算计自己。当然,“鸿门宴”讲的是项羽在算计刘邦的性命!但是,这里有个疑问,在整个“鸿门宴”的故事中,从头至尾,“鸿门宴”的酒席上,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细节都描写得很详细,而唯独刘邦是如何逃走一幕却笼统一笔带过。
关于在“鸿门宴”中刘邦逃走的情节,大致是这样描述的,说是刘邦以借上厕所为名,与樊哙一起出账。项羽让部下陈平去唤回刘邦,刘邦将车队留在鸿门,自己脱身独骑,并带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逃走。
那么,疑问来了,在项羽如此戒备森严的军营里,刘邦是如何逃走的?难道就无人阻拦,无人看见?何况,这场鸿门宴至少也是经过亚父范增、项庄等人的详细谋划,不可能帐外守卫如此松懈不堪,以至于一个刘邦,还带了至少不下四人的随从逃走,并且经历了不小的时间不见刘邦,居然都没有人发现,没人起疑心?就算刘邦算是正常离开的,至少也会来个进帐报信的吧。
直到最后还是项羽直接问起:“沛公安在?”良曰才如实回答:“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张良这句“已至军矣。”,给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刘邦从大帐逃走,然后回到他自己的军中,所用时间绝对不是须臾片刻间,因为用刘邦的原话说,从开设鸿门宴的大帐到刘邦的军营,如果抄近路,也是“不过二十里耳。”可见,这中间项羽等候刘邦的时间并不会太短。而项羽呢,怎么在这么久不见刘邦后,居然一点也不着急,还是以那么淡定的态度问起呢?
总之,“鸿门宴”中刘邦的脱身过程,写得极其含糊,让人倍感疑点重重。因此,这在不少史学家看来,这是“鸿门宴”的一个极大漏洞,也是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究竟,“鸿门宴”中的刘邦脱身过程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是项羽军中早就安插了刘邦的间谍作内应?还是另有什么特殊情况呢?对这一疑点重重的交锋,很多古籍都有探讨性的记载,比如,在《史记志疑》,《读史漫录》都谈到这一千古难释之惑,都觉得在项羽军中,戒备森严的“鸿门宴”大帐内外,刘邦是不可能如此毫无插曲轻而易举和迅速地逃离现场的。
那么,刘邦从“鸿门宴”轻松得以逃脱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对此,更加赞成明代于慎行所著《读史漫录》中的见解。
《读史漫录》作者认为,项羽本人压根就不想杀刘邦,是项羽自己有意卖了个破绽故意让刘邦轻松逃走,而且还给留够了充足的时间,心中觉得刘邦应该逃得差不多了,然后才慢条斯理地问起刘邦去哪了。
那既然如此,项羽为何要设“鸿门宴”邀请刘邦到帐中呢?如果不邀请,不也一样的结果吗,何必多此一举还让刘邦不舒服又心里暗暗结下更多梁子呢。
于慎行认为,,项羽设“鸿门宴”邀请刘邦,这并非他的本意,而是在身边谋士范增等的怂恿下,不得不作出的权宜之法。
言外之意就是说,“鸿门宴”我设了,你们这些谋士你们想杀刘邦,只要有能耐杀掉我项羽不反对,但是没能耐我项羽也不参和。更何况,项羽与刘邦年龄要小24岁,这个“代沟”,一个年轻气盛,一个老谋深算。项羽年轻而襟怀坦荡,而且还有点傲气,并不会那么早就察觉到刘邦的企图,也不会将刘邦放在眼里。
于是,项羽就这么幼稚的放过了刘邦,给自己的未来,埋下覆灭的种子。
当然,在整个“楚汉战争”项羽与刘邦的对决中,最终项羽的“乌江自刎”结局,尽管导致这种结局的,还有其他因素包含其中,但“鸿门宴”项羽有意放走刘邦确实给这种命运的提前到来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加速作用,至于是不是决定性作用,历史就是历史,不是我们随意猜测就能改写的。只能说,项羽真的是个 满含侠义风范的人物,历史上的真英雄。
我极度怀疑,项羽压根就没打算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
项伯在鸿门宴前后的表现,固然有一些应当是项伯私自为止的,但也有一些,很可能是项羽授意的,或者是征得项羽同意的。只是后来,项羽战败,项伯归顺刘邦,所以鸿门宴上的功劳,全都记在了项伯的头上。
我之所以怀疑项伯的一些行为是经过项羽同意的,是因为刘邦到鸿门后,刚跟项羽表了几句忠心,项羽就把曹无伤给卖了,说自己之所以嫉恨起刘邦来,全是因为曹无伤那个小人从中作梗,坏了二人的兄弟情分,之后,两个人就把酒言欢了。
当时,项羽和项伯东向坐,东向为尊;亚父范增南向坐,南向次之;刘邦西向坐,西向又次之;张良北向侍,北向最末。四个人四个方向坐着,互相的表现,都能看到。然后范增就在那对着项羽频繁地使眼色,举起玉块,暗示项羽,赶紧按照事先的约定,杀了刘邦。
但项羽就在那不做声,假装没看到。如果项羽真的想杀刘邦,会假装看不到吗?
范增见项羽不想动手,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找了个老项家的子弟过来,假装舞剑,找机会杀了刘邦。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自己的身子遮挡住刘邦,让项庄没有机会下手。
项羽看了这出舞剑的好戏,依旧不置可否。
之后,樊哙闯了进来,项羽终于开口说话了,大叫「你是哪一个?」张良禀告项羽说,「这是我们沛公旗下的参乘,樊哙将军。」项羽就说了,「壮士啊!赐酒!」樊哙拜谢,把酒给喝了。项羽又说,「赐肉!」樊哙把肉给吃了。项羽又说,「你还能不能继续喝了?」感觉项羽遇到了知己一般,全然忘了今天原本要杀刘邦似的,或许项羽原本就没拿算杀刘邦吧?
后来,刘邦找了个借口,就溜了。在刘邦已经快要溜回军营的时候,项羽好像突然想起刘邦了似的,就问,「沛公哪去了?」张良就说了,「沛公不胜酒力,醉了,都没法告辞,就先回去了,嘱咐我把一双白璧献给项将军,把一对玉斗献给亚父。」项羽也没生气,接过白璧,仔细地看了看,放在座位上了。
感觉这项羽,压根就没想杀刘邦,不然听到刘邦趁机溜了,还能有心情把玩白璧?
我觉得,项羽之所以没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因为项羽不屑于以这样的手段杀自己的结义兄弟,就算刘邦哪一天真的成了项羽的对手,以项羽的勇猛和气势,完全可以在战场上摆开阵势,跟刘邦当面锣对面鼓,分分钟灭了刘邦啊,项羽为什么要用这么卑鄙的手段杀刘邦呢?没必要啊。
那项羽又为什么要搞个鸿门宴呢?我觉得,主要目的是震慑刘邦,威逼刘邦站队,站到自己这里,然后自己就可以不管怀王之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