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年,刚登基的元子攸纳先帝的妃子尔朱氏为自己的皇后。做事稳重的他这样做不是耽于女色,更多是政治考量。因为尔朱妃是现在掌握军权的尔朱荣的女儿,立他女儿为后,可以稳住军队,为自己效力。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经过政变,胡太后重新掌权,任用自己的男宠主持朝政,导致军政紊乱、人心浮动。小皇帝元诩也日益长大,为了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元诩密诏传旨让岳父入洛阳起事。
可惜,事情办得不够机密,让胡太后侦悉,视权力如生命的胡太后心狠手辣地鸩杀了孝明帝。之后,胡太后在皇族中挑选三岁小儿元钊做皇帝,继续把控朝局。
尔朱荣通过各方面渠道得知上述消息,勃然大怒,上表反对新立的皇帝,要求推到重立。他的表章,无疑是一道讨伐胡太后的檄文,各方势力集团闻风而动。
首先是元魏皇族子弟看到了上位的机会;其次是洛阳的鲜卑武人集团,被汉化压抑了三十多年,终于有人站出来了。此时,最紧张的无疑是胡太后,这时,她出了个昏招,派禁卫军官尔朱世隆去安抚尔朱荣。
胡太后本想用尔朱世隆去试探下尔朱荣的态度,谁知尔朱世隆成为尔朱荣和洛阳反对派之间的桥梁。尔朱世隆到达晋阳后,尔朱荣对洛阳的动态摸得一清二楚。
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禁卫军欢迎尔朱荣入京城;诸王希望尔朱荣拥立自己。尔朱荣陷入幸福的烦恼,现在决定性的因素是,选谁做新皇帝
尔朱世隆推荐彭城王元勰之子长乐王元子攸。理由是:
第一,元子攸相貌出众、风神秀慧,且长期担任禁卫军官,禁卫集团不会反对;
第二,元子攸党羽众多,汉人官员多依附于他。所以,选择他,洛阳不攻自破。
为慎重起见,尔朱荣又和自己的心腹谋士合议达成一致;最后,他按照草原民族的习俗,铸金像卜问天意,元子攸铸成。天意指示,尔朱荣不再犹豫,兵发洛阳。半路上遇到从城中出逃的长乐王元子攸,现在他们更加名正言顺了,有了“皇帝”的旗帜。
洛阳门户洞开,胜负已分。尔朱荣没有进入城内,通知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新皇帝,并派出一队骑兵抓捕胡太后和小皇帝。大部分官员前来拜见新皇帝,元子攸正式称帝,是为北魏孝庄皇帝。
没有遇到一丝反抗,胡太后和小皇帝被抓到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的黄河岸边,洛阳的禁卫军按兵不动。面对军阀尔朱荣,胡太后想用自己的威仪震慑她,滔滔不绝地数落其罪状。
可惜,这是徒劳的,乱世是用拳头说话的。越听越上火的尔朱荣下令将胡太后和小皇帝抛入滚滚黄河中!史称“河阴之变”。
北魏帝国的分崩离析已经不可避免。老鲜卑人用“六镇大起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鲜卑武人为主的禁卫军团袖手旁观,广阳王元深被杀后,拓跋宗族再也没有豪杰人物,皇族彻底沦为权臣的俎上鱼肉。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接受小人的意见,将两千多名王公权贵、大小官员全部斩杀殆尽,北魏的文官集团彻底被铲除,接下来的中原,完全是靠武力来决定地位了。
北方完全失去秩序,高欢、宇文泰和侯景等英雄豪杰、枭雄人物借势而起,开创了自己的伟业,抒写了个人的篇章。这些都只是前奏,民族融合、人心思定还没有成为主流;纷繁复杂的乱世杂声还在为后世的“隋唐盛世”最强音蓄力!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大秦赋》热播,先不管后面会不会烂尾,单说已经播出的这几集,确实把秦人尚武、以及秦国各代君主锐意进取,力图东出统一天下的进去精神,表现的颇具震撼。其实,在大秦之后,同样有一个原本毫不起眼的部落,不断奋进,最终几乎把大秦奋斗的 历史 ,演绎了一出翻版。
和大秦发迹于西部,远离中原一样,我们要说的这个魏国,缘起于东北的嘎仙洞,从最初一个弱小的游牧部落,最终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北魏帝国。
北魏是鲜卑人的一支,皇族姓氏是拓跋。这也是近几年各种网络小说中一个比较火爆的姓氏。鲜卑族本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弱小的一个部落,所以,鲜卑族在刘家的汉朝以及曹家的魏国时期,并没有太多显著事迹,与中原王朝之间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纠纷。相反,汉魏以来对匈奴的持续打击,迫使匈奴人西迁,反而为鲜卑人的发展挪出了巨大的空间。
鲜卑人真正开始登上 历史 舞台,要从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开始。如同周王室的衰落引起各诸侯国之间的相关攻伐吞并一样,西晋八王之乱引起的自相残杀,也同样迅速把整个国家推入了坠落的深渊。
八王之乱后,残余的皇族及士大夫阶层,退入南方的,迅速建立了东晋政权,南方得以持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局面,而北方,在被抛弃后,则沦为了各个游牧民族争夺厮杀的战场。
经历了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冉闵的冉魏以及鲜卑人的前燕之后,氐人所建立的前秦迅速壮大,最终苻坚统一北方,此时的拓跋氏,也被苻坚击败收降,这个时候的拓跋珪,只有六岁。
早年的拓跋珪,就这样以一个亡国者的身份,在不同的部落间流浪,如同当年秦献公流亡魏国一样,只是, 历史 终究充满了未知的变数,随着苻坚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原本北方被灭亡的各个小国纷纷复国,这其中,就包括拓跋氏所建立的魏国前身:代国。
复国之后的代国,仍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当时的北方,群雄并立,从慕容垂、到姚苌,再到苻坚的子孙们,不同的割据势力相互攻伐,而此时拓跋氏所光复的代国,为了生存,选择依附于慕容垂,在这个大哥的保护之下,默默发展。
拓跋珪确实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在那个动荡纷乱的年代,跟对人很重要,慕容垂,显然就是一个靠谱的老大,这位被称作战神的一代英雄,虽然在王猛的金刀计下痛失长子,但是,个人的军事能力却异常强悍,很快在北方把燕国的版图扩展到最大。
只是,当小弟的势力壮大之后,与大哥之间便难免存在着冲突。拓跋珪,和慕容垂,也不例外。自觉翅膀硬了的拓跋珪,看着已经逐渐老迈的慕容垂,最终选择了与这位曾经的带头大哥决裂,而慕容垂自然难以忍受跟班小弟的背叛,于是,一场震铄古今的大战上演了。
慕容垂挣扎了很近,奈何年迈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自己终究没能跨上战马,燕国的精锐铁骑,近十万人的大军,被委托给了太子慕容宝,奈何,曾经人才济济的慕容家族,此刻却尽是不中用的公子,最终拓跋珪在参合陂击败燕国军队,除被杀者外,投降者四五万人,侥幸逃走的仅几千人。
此战之后,拓跋珪错误的听取了手下的建立,将燕国俘虏全部杀死并且用燕国士兵的尸体筑起了一座硕大的京观。
七十岁的慕容垂,面对着讨回来的太子,听闻着燕军战败的惨状,不由怒从心起,征战一生,还从未有此败绩,再一次的整军备战,准备一举消灭拓跋珪。
此时的拓跋珪,也在紧张的观望着局势发展,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打败慕容垂,毕竟,在那个时代,慕容垂,是如同战胜一般的存在。所以,当慕容垂强撑着病体,亲自统率的燕军出发之后,拓跋珪便迅速的带着自己的步众一躲再躲,根本不敢与慕容垂正面交锋。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北魏,将被碾碎在萌芽之中。当生命已经几乎要走到尽头的慕容垂,率领大军再次来到参合陂的时候,去年燕军的尸体仍在,现场的惨状,仍然可以看到,而此时的军中,很多人是去年这些阵亡将士的父子兄弟,难以抑制的悲愤迅速在全军中蔓延,慕容垂也不例外,最终伴随着口中喷涌而出的鲜血,一命呜呼,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也缓缓开启了。
慕容垂死后,整个北方,便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拓跋珪的崛起了。在拓跋珪的带领下,代国不断攻城略地,迅速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并且在柴壁之战中击败姚兴,北方,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拓跋氏的崛起了。
当一个人没有对手之后,往往容易自大,脾气也会变得暴躁、专横。拓跋珪也是如此,晚年的拓跋珪,喜欢服用古代毒药:五石散,进而导致神经愈发错乱,不少朝臣们丧命在拓跋珪的专横之下。
此时的代国,已经正式改称魏国。望着面前正在不断壮大的帝国版图,拓跋珪再一次飘飘然起来,并且随口就放话要处死不小心触怒了自己的贺夫人。贺夫人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便偷偷的派人送信给自己的儿子,皇次子拓跋绍,拓跋绍当晚便买通侍者和宦官,带人闯入宫中,杀死了拓跋珪,拓跋珪死时,仅三十九死。
一代雄主,却因为自己的暴虐,惨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宫廷惨剧。
拓跋珪死后,太子拓跋嗣迅速带兵清剿了拓跋绍的叛乱,而后登上皇位,成为了魏国的第二任君主,而拓跋嗣,也与秦国继秦献公之后继位的秦孝公,有着众多相似方面。秦国,经秦孝公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而魏国,也是在拓跋嗣改革官制、选用贤能治理之下,国力迅速壮大。
拓跋嗣另一个与秦孝公相似的方面,便是在军事上,拓跋嗣的一生,南征北战,可以说是相当能打,向北,征伐柔然,并且以北魏六镇,取代长城,作为帝国的北部边防机动部队。向南,与刘宋大战,这也是南北朝期间,第一次南北方的大战,并且最终战胜南方刘宋,拓展领土三百里。
最终,拓跋嗣积劳成疾,在三十二岁的壮年驾崩。拓跋嗣虽然在位只有十四年,但是,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帝王,就如同秦孝公为秦惠王所打下的基础一下,拓跋嗣,为自己的儿子拓跋焘,也打一下一统北方的坚实基础。
拿魏国和秦国做对比,拓跋焘可以说是做了秦惠王与秦昭襄王两位秦王所做的事。
拓跋焘,小字佛狸,辛弃疾的那句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所说的便是拓跋焘。拓跋焘的一生,同样是征战的一生,向北,继续打击柔然,向西,攻灭胡夏、北凉、北燕,北方,正式得到统一,从此,纷乱已久的北方,终于逐渐归于宁静。
只是,拓跋焘同样改不掉骨子里的残暴,借口“暴扬国恶”,诛杀了于国有功,一直深受自己信任的崔浩全族,又再次亲自统兵十万向南,与刘义隆展开了 历史 上的第二次南北大战,关于此战,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四个词,总结的十分到位。幻想着一统天下的刘义隆,被拓跋焘吊打,第二次南北大战,再次以魏国胜利告终。
拓跋焘的晚年,脾气异常暴躁,经常杀人,并且经常杀人之后后悔。内侍宗爱,因为与太子有矛盾,设计坑害了太子,回头又担心被拓跋焘发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拓跋焘,纵横整个北方的拓跋焘,像自己的爷爷一样,稀里糊涂的在一场宫廷政变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拓跋焘死后,魏国朝堂一度陷入动乱,宗爱把持着朝政,擅杀宗室,最终,在拓跋濬的忍辱负重之下,诛杀宗爱,成功挽回政权,拓跋濬也成为继拓跋焘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魏国君主。
拓跋濬虽然仅在位十三年,但是,却如同《大秦赋》中秦始皇的爷爷一样,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在国家治理上比较注重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也为子孙的宏图大业留下了坚实的底子。
拓跋濬之后继位的拓跋弘,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皇帝。拓跋弘九岁登基为帝,但是因为年纪尚小,一直由冯太后摄政,等到十七岁的时候,眼见着太后还在摄政,丝毫没有放权给自己的打算,干脆一甩手不干了,先是要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众大臣拼死劝阻后,便干脆把皇位甩给了自己的儿子拓跋宏,而此时的拓跋宏,仅仅五岁。
或许,当时谁都想不到,这个五岁的孩子,将会成为中华文明,最应当感谢的人物。
拓跋弘在冯太后的压制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便一心向佛,礼佛的间隙,再治理下国家,顺便带兵抗击柔然的侵扰。只是,不得志的人生,终归难长久,拓跋弘在年仅二十三岁时,突然暴毙(一说是被冯太后毒死)。
国家,传到了拓跋宏的手上,虽然在名字上,这个孩子的发音和自己的父亲相同,但是,他的功业,将远超自己的父亲,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一位足可以与秦始皇媲美的帝王。
拓跋宏在位早期,由于年幼,国家大事,仍然由自己的祖母冯太后临朝摄政。面对着先王的壮年暴毙,冯太后也一心把对国家的深切期望寄托在了年幼的孙儿辈拓跋宏身上,因此,从小,便挑选名士,悉心教导拓跋宏传统儒家经典,也因此,北魏的皇家文化,从拓跋宏这里,逐渐开始从草原文化向传统汉文化转型。
太和十四年,摄政冯太后病逝,北魏的国家政权终于交接到了拓跋宏手上,也是从这一刻起,拓跋宏开始奋力全面推动北魏汉化。
强迫鲜卑族人改汉姓,并且从皇族开始带头,拓跋姓氏,改为元,同时,强迫北魏高层与汉族名家大族间的通婚,禁止再穿传统的鲜卑族服装,全面改穿汉服。
为了彻底断绝朝中顽固派的守旧念头,拓跋宏(此时已经改称元宏)开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迁都工程。在此之前,北魏的都城一直是平城(今山西大同),所以,平城也充满了鲜卑族的原始文化以及生活气息,在这样的地方,汉化自然是面临着巨大阻力的,直接表明要迁都,又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为此,元宏刷了个心眼。
这一天,元宏突然宣布,要效仿祖辈的尚武功业,决定调集全国大军南下,讨伐南方。众多的文臣武将对此自然不会有太大意见,只是,这次的讨伐,却略微有些奇怪,随同出征的,不仅包括重要文武官员,甚至是平城的官员,不论大小,几乎都在随同出征名单之内。
南下的一路,走走停停,年轻的皇帝似乎丝毫都不着急,原本在都城享受惯了荣华富贵的官员们哪里吃过这种苦头,自然渐渐的开始不愿再向南走,军心开始浮动。又过了一段时间,眼看着大军要到达洛阳了,行进速度却更慢了,碰巧天空又下起了大雨,一路泥泞,更加艰难万分。
官员们终于忍受不住了,有的人担心真的南征,以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很有可能会步苻坚的后尘,更多的人,则是实在受不了一路泥泞的痛苦,不愿再继续走下去了。
年轻的皇帝,眼看着面前黑压压跪的一众大臣,故作为难的说道“百万大军,浪费钱粮无数,说不南征就不南征了?那我们这一趟,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岂不是一无所获?”众臣们相互间观望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年轻的皇帝。
眼看着面前的大臣们已经自觉理亏,元宏便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既然大家都不愿继续南下,我们此行又不能一无所获,那就迁都吧,把国都迁都附近的洛阳来,这样,也算此行不虚”。
众位大臣,虽然对迁都并不情愿,但是,回头看了看南方泥泞的路面,只能咬咬牙,赞同了迁都事项,毕竟,换个地方舒服的活着,远比在他乡痛苦的死去要划算得多。
于是,北魏顺利迁都,洛阳,这座著名的古都,也因此得以开始再次焕发万丈光芒。
为了彻底杜绝达官显贵对鲜卑传统的留恋,元宏进一步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人,死后不得葬回平城,必须就近葬在洛阳,元宏试图通过政策的坚决与彻底,断绝顽固派的挣扎念头。
只是,改变,自然会面临着守旧势力的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来自自己的儿子,元宏也毫不手软。
元宏的太子元恂是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胖子。由于自身体型肥胖,元恂很不喜欢洛阳的湿热天气,相反,更加想念平城的阴凉,并且,元恂对于父亲穿汉服的命令也一直阳奉阴违。趁着元宏外出巡视,自己监国的机会,元恂干脆偷了三千匹御马,要带着自己的手下跑回平城,这可把元宏气坏了,元宏立即折回洛阳,杖泽元恂,并且废掉了元恂的太子位。失去太子位的元恂仍然计划与不愿汉化的朝臣们谋反,并因此被元宏赐死。
元宏,可以说是在中华文明最为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般的拯救了这片古老的大陆。要知道,隋唐,皆源自北魏,如果没有元宏的大力汉化,最终,实际上统一这片大陆的,很有可能将会是鲜卑文化,或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元宏,以一己之力,解除了汉文化断代的危机。
只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三十三岁时突然病逝。而继任者元恪,废除了残暴的“子贵母死”制度,又一位执掌权力的太后得以上位,但是,这位胡太后,在才能及责任感上,均比冯太后要相差甚远,最终,辉煌的北魏,在她的手中,猝然崩塌,融合了董卓的残暴与曹操卓越军事才能的新一代权臣——尔朱荣崛起,并最终成为了北魏的掘墓人。
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屠杀当朝王公贵族近三千人,北魏朝堂,为之一空。即使面对这样强横的权臣,傀儡皇帝元子攸仍然不愿坐以待毙,发出了那句“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的感叹后,设计当庭杀死了尔朱荣。
只是,国家此时的纷乱,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后,迅速被尔朱荣部下报复勒死。北方再次进入纷乱之中。高欢与宇文泰趁此崛起,北魏也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死后,儿子高洋继位,逼迫孝静帝禅位;西魏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很快效仿,逼迫西魏恭帝禅让,至此,北魏,彻底终结,华夏大地,进入了东魏、西魏和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同三国最终归于司马一样,东西魏与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三国竟然同样全是输家。出身西魏的杨坚,很快执掌了宇文家的政权,并且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隋朝就此建立。
先说洛阳的历史大事件,下面说洛阳名人!夏太康迁都斟寻:夏朝前期,太康迁都斟寻其地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是为洛阳建城之始。?
商汤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诸侯讨伐荒淫暴虐的夏代国王桀,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辅国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方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营建洛邑: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洛阳)。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洛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护拥,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孔子入周问礼: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入周问礼后,学业大进,广招弟子,传播儒学。
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诸侯服役。次年夏,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兴: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成中兴之势。
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汉顺帝时扩建。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余人。?
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国(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节来洛阳朝贡,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岗县出土,现藏于福岗市美术馆,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马驮回洛阳。次年,官府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是为中国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王朝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五经”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为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用20余年时间修成。《汉书》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宦官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发明浑天仪,并有天文学专著《灵宪》。?
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党锢之祸:东汉延熹九年(166)、建宁二年(169),宦官把持朝政,以"部党"罪名,两次在全国逮捕党人,史称党锢之祸。两次“党锢”,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与宦官集团之间斗争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正定"六经"文字,经朝廷批准,蔡邕书《尚书》、《周易》、《礼记》、《论语》于石,使工镌刻成碑,互相参检,凡46碑(块),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曹魏建都洛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魏继承两汉制度,于洛阳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兴修水利,使洛阳成为全国水利事业发达地区之一。?
马钧制“龙骨水车”:曹魏嘉平六年(254),马钧在洛阳发明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对当时农业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此外,马钧还改进了织缕机,制成了指南车、转轮式发石车、水转百戏等,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晋建都洛阳: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晋咸宁五年(279),晋灭吴,统一中国。?
陈寿撰《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综合魏、蜀、吴三国史事,修成《三国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蜀、吴之君称主。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真实,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著作。明末罗贯中以此书为史实框架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左思作《三都赋》:西晋时,秘书郎左思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游历三国旧都,历经10个寒暑,在洛阳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举国轰动,豪贵人家争相传抄,一时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为之飞涨,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刘徽注《九章算术》西晋时,刘徽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求周的科学计算方法。《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学著作。?
裴秀创“制图六体”:西晋时,司空裴秀改进了东汉图经绘制方法,创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乱: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后贾南风为了专政,先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捕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在许昌,成都王颖在邺,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战争中,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八王之乱"历时16年而结束。这场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 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主要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汉化改革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阴之乱: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尔朱荣武装叛乱,起兵太原,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今洛阳市孟津老城西)杀王公以下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隋炀帝营建洛阳:隋炀帝继皇帝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605),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次年,东京修建完工。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氵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城,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武周迁都洛阳: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天寿元年(690),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武则天去周帝号。?
创立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该院负责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
安史叛军据洛阳: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劫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洛阳隋唐城在战乱中焚毁殆尽。?
后梁迁都洛阳:天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后唐迁都洛阳: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晋都洛: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受命编撰历代群臣事迹。他与刘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阳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编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书名为《资治通鉴》。该书上起战国(前403),下迄五代(959),记事凡1362年,为文共294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阳。翟兴、翟进兄弟召集族人、乡兵与金人抗战。历时数年,多次争战,翟氏兄弟及翟进之子翟亮战死。
金中京保卫战: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中京洛阳被蒙古军包围,中京留守强申率2500人坚守,蒙古军围攻3个月不能破城。?
李自成克洛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窖藏赈济贫民。
汴洛、洛潼铁路修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汴洛铁路勘测工程全面铺开,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通车,全长1838公里。宣统二年(1910)七月七日洛潼铁路破土动工,民国20年(1931)完工,全长2372公里。?
吴佩孚驻兵洛阳:民国9年(1920)9月2日,吴佩孚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瑞,进驻洛阳,同时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10日,吴佩孚在西工兵营挂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公署"、"陆军第二师司令部"的牌子,扩建西工兵营。洛阳成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1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洛阳红枪会活动:民国15年(1926)1月,河南民众为驱逐省长岳维峻,联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红枪会"。红枪会既抗拒军阀、土匪,也与军阀勾结杀害共产党人和普通百姓。洛阳红枪会西起新安,东到偃师,北起邙岭,南到龙门,几乎村村都有。冯玉祥占领洛阳后,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对红枪会进行收编、改编,红枪会逐渐被瓦解。?
洛阳抗日保卫战:民国33年(1944)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5月5日,日军攻占龙门,由洛阳地方民团组成的国军第15军和94师守卫的洛阳成为一座孤城。面对数倍的日军,洛阳民众和爱国官兵誓与洛阳共存亡。日军穷凶极恶,每日发射炮弹近万发,把洛阳炸成一片火海。洛阳民众、爱国官兵寸土必争,把每个街巷、民居、沟岔变成战场,人人当先,个个英勇,白刃格斗,血染古城。在坚守洛阳的21天中,中国军队自师参谋长到士兵,阵亡1?3万人,仅剩1000余人。日军虽被歼2万,但不断增援。而拥有重兵的刘峙、蒋鼎文违抗中国军事最高统帅部命令,坐视洛阳沦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阳沦陷,未退到城外的爱国官兵全部战死。洛阳抗日保卫战是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一首民族正气之歌。?
建立洛阳市人民政府:1948年3月3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杨少桥任市长。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城,杨少桥入城,发布施政纲领。1949年12月28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毛泽东致电洛阳前线指挥部:194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洛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就谨慎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明确官僚资本界限、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人民自己负责管理城市等作了9条指示。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地区的军政领导,对当时的城市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确定洛阳为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洛阳建立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热电厂、铜加工厂等,共占地307?5万平方米,国家投资78657万元。同时确定洛阳市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按计划顺利截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预计340亿元。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2日主体工程开工。计划2001年12月31日完工。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从5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洛阳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陈,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仁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小就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为和尚,后又在国内遍访名师,他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率,便决心到天竺学习,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了长安。译出经、论35部,凡1335卷,1300多万言。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在尚为完好。他的父亲陈惠在隋代曾任江陵县令,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出身寒门,又早年丧父,依靠亲戚度日。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发奋为文,15 岁明经及第,21岁初仁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为秘书省校书郎。28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青年时代,具有正义感,力主改革时弊,因遭忌,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又任监察御史,奉使东蜀,不畏权贵,惩处贪官污吏,名动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贬谪通州司马。转而依附宦官权势。穆宗继位,召升膳部员外郎,后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穆宗长宗二年升任宰相数月,同年罢相,出任同州刺史、后改越州刺史、又转浙东观察使。在任职属地仍改革时弊,大和三年回长安任尚书左丞。次年任武昌军节度使至死。终年53岁。 他的诗作,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如《国家词》、《织妇词》、《采珠行》、《连昌宫词》。他的小诗《行宫》,写得含蓄有味。虽只有四句,而读者不觉其短。他写的《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
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但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他还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续)
--作者:往事如风 (2005-07-18 20:59) 回复留言
1. (续上) 汤的信任,为其灭夏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朝建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曾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他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来教育国君。他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他对商朝的创立及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岁,到沃丁执政时死去。死后葬于西亳,离汤冢有7里地。在今偃师县城西 10公里处。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协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继位。而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草创、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却引起了周统汉集团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为商地的纣王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反叛。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战斗,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实行大分封,同时觉得镐京偏西,不利于统治全国,有必要在东方伊洛一带建个新都,于是就在成王五年,开始大规模地营建新都洛阳,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洛阳创建两座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城。总称洛邑。洛邑建成后,西周有两个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京制、周公居洛期间,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统治体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成王成人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营建洛邑并长久居洛,与洛邑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洛阳的人们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为幸吉祥、胜利的象征。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尹洙自幼聪敏好学,早就与兄源知名于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调绎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又举书判拔萃,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后召试殿中,任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不久被贬郢州酒税,徙唐州。后复任太子中允,知河南县。又任经略判官,继迁集贤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贤院、太常丞、知泾州。又徙知庆州、晋州,迁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路州等。庆历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终年47岁。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他与欧阳修、梅尧臣等高举韩柳复古文的 (未完待续)
2. (续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坛的浮靡之气,开一代文学新风。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传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还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伎明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诏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火+喜)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郭儒又被罢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贺若弼(544~607)隋大将。?/ca>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