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37年8月,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随后的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就成了抗击日寇的主力。而国军第七十四军,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击毙日军无数,可却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部队打败。那这支部队到底有多强呢 又为何会被解放军打败呢
一、淞沪会战爆发,74军崭露头角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再到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些战争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虽然中国是战胜国,但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甚至在1919年战胜国出席的巴黎和会中,中国的利益还受到损害,因此一战并没有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当时的中国仍旧是西方国家眼中的“软柿子”。因此侵华战争开始以后,日军并没有将中国看在眼里,企图三个月就将中国打败,而当时国民政府就设立在南京,上海则是南京的门户。因此日军想直接攻破上海,然后直取南京。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时的国军中师的单位过多,力量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指挥,因此国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合,就形成了一批以军部为单位的队伍,而74军就此诞生。
1937年9月1日,74军诞生,一开始它由已经投入到淞沪会战的51师和58师组成,而这两个师的师长都是国军中的著名将领。51师的师长是被蒋介石誉为“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得“阎王”王耀武,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黄埔四期的学生。而58师的师长则是俞济时,他是后来蒋介石的侍卫长,也是74军的第一任军长,可见蒋介石对他有多信任。在淞沪会战中,74军负责在战略要地吴淞口布防,俞济时率58师驻扎在蕰藻浜,王耀武则率领51师驻扎在罗店,堵住了日军进入吴淞口的两个关键通道。在他们布防后不久,日军就来了,日军将主要兵力都放在了王耀武负责驻守的罗店。但王耀武临危不惧,沉着指挥51师对抗日军,最后51师以损失过半的代价成功打退了日军。他们英勇奋战的事迹不仅被国军上级嘉奖,还被《申报》和《大公报》发表了出来。
刚刚打完淞沪会战的74军,没有多少时间去休息,就要赶回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并且多次打退日军。但南京守军力量和日军力量差距太大了,最终只能撤退,当74军撤退到浦口时只剩下了8000人。
二、连续赢得多场战役的胜利,74军名声大噪1938年6月,日军想要通过江西快速进攻武汉地区,但情报事先被我国军队知晓。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派第九战区总司令薛岳率领12个师在万家岭地区阻击日军106师团。日军刚进入万家岭地区,就遭到了猛烈的进攻。
随后日军想要突围,并将目标选在了俞济时镇守的58师驻地,由于日军训练有素并且武器先进,58师很快就伤亡惨重。但是他们死战不退,最终58师只剩下了500人不到,但是也阻断了日军突围的脚步。日军突围想法破灭之后,只能在万家岭地区死守,但随着国军一支小队的突袭,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攻破,最终日军106师团基本被全歼。1941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遭到了美军的强烈反击,损失惨重,为了鼓舞士气,并挽回在二战中的劣势,就将目标再次放在了中国。他们企图攻占湖南常德,中断我国川湘黔的交通枢纽。
为了阻断日军的计划,我国军队集结了26万兵力驻守常德。这场战争虽然中国胜利了,但是损失极大,国民党军队共阵亡6万余人,而日军大概只损失了1万余人左右。这其中还有着74军的巨大贡献。当时的74军的57师以8000余人对抗日军1万多人,足足坚守了16天。可能有人觉得这实力悬殊并不大,但日军的军队素质和武器设备都是顶尖的,而国军虽然也比较富有,但和日军相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并且在常德会战中,日军还对74军57师的战士释放了毒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镇守在此地的不是74军57师,可能已经败退很久了。甚至57师有两个团最后只剩下数百人,仍旧死战不退,让日军受到了极大阻力,最终57师的169团和171团这两个团全军覆灭。但好在当时的57师师长余程万后来再次带兵杀了回来,夺回了常德。除此以外,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军还参与了长沙会战,徐州会战等著名战役,并立了很多汗马功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了中国军队中的一直中坚力量,名声大震。而74军也被授予了国民党军中的最高荣誉—飞虎旗,当时74军的军长王耀武也因为指导有方,升任24集团军司令。
三、解放战争爆发,74军覆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国民党军事整编会议召开,74军被改编成为74师,张灵甫担任74师师长,整只军队共有3万多人,并且装备十分先进,担任南京的守备军,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议》,解放战争爆发。在解放战争一开始,国民党方面就集结了30万左右的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而张灵甫也成为了蒋介石的帮凶,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一支利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74师由于战斗经验丰富,武器设备先进,让镇守苏北、山东地区的解放军损失惨重。蒋介石更是放出豪言,只要国军有10个74师,就可以统一中国。1947年2月,蒋介石为了攻破山东解放区的解放军部队,共集结了45万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军发起了全面进攻,而74师也在其中。
解放军部队见国军势头过猛,选择暂避锋芒,并且制定了边撤退边打的战略。而这让张灵甫认为解放军部队已经怕了,选择率领74师孤军深入,而这也就导致了74师的覆灭。张灵甫的74师冒进的行为,让得华东野战军找到了机会,成功埋伏国军74师,最后逼得国军74师上了孟良崮,但这时候他们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随后,华东野战军对74军进行了3天3夜的猛攻,国军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也阵亡,一支传奇部队就此陨落。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之一,由七十四军整编而成,实际兵力仍为三万多人。七十四军于抗战开始后由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及五十八师(师长俞济时)组建,军长俞济时.曾有“抗日铁军”的称号。当时有一个说法:“有10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蒋家王朝的“御林军”。第74军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组建,由王耀武第51师和俞济时第58师合编而成,全军共8个团,2.1万人,抗战第一年内已显露其慓悍本色。这支由浙江保安团队,原山东北洋省军与中央军第1师旁枝部队合编而成的奇异组合,是抗战八年之间战功最为辉煌的部队,精彩战例不胜枚举:38年万家岭战役,作为核心主力,给日军重大杀伤,次役首创歼灭日军几乎一个完整师团的佳绩,此战既无平型关八路军奇袭之利,又无昆仑关国军火力之优,全靠将士浴血苦战,74军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伟。(305团团长张灵甫率一支部队奇袭张古山,又坚守数昼夜,为最终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41年参加上高会战,歼敌16000,缴获骏马2800匹,击毙日军中将、少将各一名,74军在战役中“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被罗卓英评价为“战斗力量坚强”!(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铁军。何应钦称之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之众面对日11军数万人马,死守常德16天,顽强抗击了日军陆、空、坦的协同攻击,在日军猛烈炮火甚至释放毒气情况下仍死战不退,伤亡殆尽(时值开罗会议期间,57师的英勇奋战极大的提高了国威、军威,给罗斯福总统的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还专门在备忘录上记下余成万师长的名字。著名作家张恨水就根据常德之战写出一部名叫《虎贲英雄》的小说。为纪念74军为国捐躯的牺牲将士,常德人民自发募捐,于1944年3月在市青年路东侧修建占地达30000平方米的阵亡将士墓地,作为永远的纪念)。湘西雪峰山会战(几乎全歼日军116师团,消灭日军3万左右)。第51师的师歌唱道“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中相从。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援过徐海,大战过兰封。南浔路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国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锋!”这支抗战时期最伟大的部队,在武汉会战后由蒋中正亲定为军委会总预备军,为华中三大战区之前卫。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指所辖的第51师,第57师,第58师,皆以5开头)。在南昌会战中,即使兵败如倒,该军仍不改其英勇豪迈之**铁军本色。曾两次荣获军委会最高荣誉——飞虎旗,一次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连美军顾问团曾有过“中国只有74军能打”的赞誉。国军中无人出其右者。
1946年改编为整编74师,全师3万余人,全副美械,师长张灵甫(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兼任南京警备司令,拱卫首都,号称“御林军”。进攻苏北解放区,连克两淮(淮安、淮阴均为解放军在苏北战略要地淮阴是苏皖解放区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意义,即使在解放军采取积极防御,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战略下,也是属于不到万不得以绝不轻言放弃的要地。两淮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丧失,华野主力只得北撤山东,华东局势日趋严重,造成了很大困难),二战涟水(第一次是搭档整28师太不经打,未能攻占,国军方面损失7000其中74军2000多,解放军6963,10纵司令谢祥军也在战斗中阵亡,这是华东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阵亡的职务最高的将领。第二次对王必成6纵战术成功,顺利成功),攻占宿迁,立下头功。47年5月13日在孟良崮被围,力抗华野五个主力纵队(1、4、6、8、9,不计打援),也全力支撑了三天。(本人认为,此战主要在于汤恩伯判断失误,急功近利,友军不全力增援解围,张灵甫又过于狂妄自大,孟良崮是石头山,既无法构筑工事,又没有水源,是标准的绝地,重炮也无法带上山,炮弹落下,碎石飞溅,杀伤力倍增,失败再所难免,即使换了美军陆战1师,同样条件,3天也挂了)。重建之后的74军,保卫阜阳(对阵中原野战军第1、2、3、6和11纵队以及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成功坚守6天),济南战役死守商埠(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王耀武飞赴南京求援,蒋介石命令74师空运济南。但一天后解放军就以炮火封锁了飞机场,仅空运了7个连,这7个连后来被王耀武派往商埠,担任第2绥靖区司令部的守卫。9月20日,解放军猛攻商埠,22日开始攻击第2绥靖区司令部,74师凭借司令部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楼和四周明碉暗堡组成的工事,负隅顽抗。此出的战斗相当激烈,被誉为济南战役中的“绞肉机”,解放军集中炮火猛轰,整幢大楼被炸得千创百孔,满目疮痍,几乎被炸成个躯壳架子,但74军的这7个连仍然拼死抵抗,子弹和手榴弹不断从窗口和弹孔里飞出,即便在解放军攻入楼内后仍与解放军逐楼、逐屋、逐层争夺,力战不降,解放军称之为“打死不缴枪”,这7个连即使在军官大半死伤的情况下,士兵也极少投降,秉承了老74军的顽强战斗意志,最后全部战死。 战术上,74军爱出险招、奇招,出其不意(在张灵甫任军长期间尤其突出),可谓艺高人胆大,多采取正面佯攻,侧后迂回,或超越攻击(在第二次涟水之战中,6纵就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和整28师、整7师在城外猛干,最后被74军强渡黄河迂回偷袭涟水成功)。“部队骄横,攻击精神较顽强。善于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阵地一点,掩护步兵攻击,且善于使用小部队,以锥形渗入我侧背,错乱我部署,但不善于近战。官兵素质在蒋军中算是比较好的,**占很多,军官、士兵甚至马夫都经过严格标准训练,战术指挥及技术动作均较正规熟练。装备精良,补给充足,两淮战后,该敌伤亡惨重,敢于大胆缩编建制,也不顾兵员缺额。其官兵对蒋甚为信仰,且骄横自大。”(解放军评语,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比较正面了)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74军也就栽在了险招上,如果不冒险前进,被围不坚持“中心开花”,也不会翻船。(但另一方面,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若真放弃了“中心开花”,不敢铤而走险,那也就不是74军了)74军的战斗意志、战斗力、纪律性都是国军中首屈一指的,(孟良崮战后,华野监听还有国军电台活动,立即判断74师还有残部没有解决,果然在孟良崮、雕窝之间的山谷中发现约7000多人,这些官兵不开枪不走动,静静等待解放军撤走后与增援部队会合,解放军先前曾发现过,但见其既没有开火也没有奔跑,以为是友军而未注意。大败之后还能如此,其战力之强军纪之严可见一斑!),待遇也是最好(该军发双饷,薪水是国军其他部队是两倍。老蒋宁可饿着其他人,也不能委屈74军)。同样,也拥有各国王牌军的共同特点:傲、狠、悍,全军自军长以下普遍瞧不起其他部队,不仅是杂牌,甚至也包括中央军,这也是孟良崮战役时83师见死不救的主要原因。
1947年5月13日,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击毙蒋介石的爱将————中将师长张灵甫。七十四师在5月16日全军覆没。七十四师编制随即取消。
第十八军(全军覆没)、第七十四军(全军覆没)、新六军(全军覆没)、新一军(全军覆没)、第五军(全军覆没)。
1、第十八军
第18军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参加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军队,也是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
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与敌作战时又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主力王牌。抗战最有名的战绩为淞沪罗店拉锯战。
罗卓英军长率18军力敌松井石根指挥的第3师团历时近一个月日军为争夺这个弹丸之地,战死的就有几千,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11月8日,以第十八军为主力的黄维十二兵团军(两个月前组建,由武汉驰援徐州),解救被围于陇东的黄百韬第七兵团。
在遭到我军的不断骚扰、截击下,第十二兵团只能走走停停,直到14日才到达阜阳(辎重还在后面)。18日,其主力进抵蒙城以西地区。
到11月22日,黄百韬第七兵团被歼灭时,第十二兵团仍被中原野战军困于浍河南岸地区,后被我军诱至宿县西南方,团团包围在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双堆集地区内。
黄维几度想突围,但是没有成功,只得死守待援。到29日,黄维兵团被进一步压缩至东西15华里、南北4.5华里的窄小地区。时值冬日,粮弹俱缺,外援又被我军死死盯住,所以黄维兵团士气低落,无心恋战,军队减员严重。
12月5日,我军发动最后总攻。12月14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纵横不足1.5公里的地域内,第十八军一部被歼。
15日,黄维见末日来到,只得招来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和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十一师师长封爵林,决定孤注一掷,拼死突围。
然而我军早已有所防范,趁敌不备直接捣毁了黄维的兵团指挥中心,残敌只得分散突围。当日晚12时,黄维兵团4个军11个整师10万人,除兵团副司令官胡琏、十四军副军长谷炳奎等少数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消灭。
至此,第十八军大部被歼(它的一个骑兵团和第四十九师因在包围圈外而得以逃脱)。
2、第七十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组建,由第51师、第57师和58师组成,全军共3.2万人。
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该部队历任主官为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
在抗日战争中,以七十四军战绩最为卓著,被赞国民军长的山东汉子王耀武,打出了七十四军抗日铁军的称号,七十四军被授军中最高奖品——飞虎旗,王耀武本人亦受军队最高勋章。
1946年6月,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74师。由张灵甫任师长,1947年解放战争中,整编第七十四师于5月13日在孟良崮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面合围。
经过四天激战,整编七十四师在5月16日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于孟良崮被人民解放军击毙(一说为自杀)。后虽经重建,但战斗力大不如前,后再次被人民解放军全歼。
3、新六军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于1944年8月从新1军脱颖而出;由名将“丛林虎”廖耀湘亲自统领;全新的美式装备;建功抗日战场;自诩“国军老大”,号称“天下无敌”。
1946年2月上旬,国民政府为安定东北地区,该军奉命运抵东北剿共。先后参加了辽东战役、本溪争夺战(中共称本溪保卫战)、四平争夺战(中共称四平战役)、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临江进攻战役(中共称四保临江)、1947东北夏季防御作战(中共称东北夏季攻势)等。
1947年8月,廖耀湘升任第9兵团司令,李涛继任军长,辖第14师,龙天武任师长;青年军第207师,罗又伦任师长;新编第22师,罗英任师长。
同年11月,东北国军进行整编,该军原辖第14师调出,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后全国番号整编中改番号为83军);青年军第207师改隶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另以东北交警第13、第14总队编为第169师列入该军作战序列。此时,该军下辖:第169师,张羽仙任师长;新编第22师,罗英任师长。
1948年9月,暂编、新编番号统统取消,新编第六军改番号为89军,新编第22师改番号为第240师,并将暂第62师改番号为第296师调归该军。
此后,该军第169、第240师参加辽沈战役,10月下旬在辽西大虎山地区被人民解放军全歼。此次作战后,新编第6军番号撤销,第296师改隶第52军建制。
4、新一军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1927年成立,曾有两支部队,前身福建民军由何应钦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隶属东路军,留驻福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下编制有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一独立师等。
何应钦管辖第一师,时任师长为吕渭生。第二师时任师长为郭凤鸣。第一独立师下编制有独立旅、团等部,时任师长为卢兴邦。
1927年10月蒋光鼐、蔡廷锴率第十一军入闽,将这支第一军解散。现在历史上提到新一军都是以第二支为主。有“蓝鹰部队”、“天下第一军”之称。
新一军就是大家熟知远征缅甸的远征军,抗日时期在广州组建,有着对英美抗日物资运入中国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1948年元旦,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后,整个东北战场的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党东北“剿总”虽然仍拥有14个军、44个师共55万人,但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相联的孤立地区。
新一军和新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三军、第七十一军、第六军、新三军、第四十九军驻守沈阳,由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和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统一指挥。
除锦州外,长春、沈阳两地的铁路、公路交通已完全被东北人民解放军截断,几十万大军的补给供应全靠空运,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力实际上已成了瓮中之鳖。
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已控制了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拥有12个步兵纵队、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个坦克团,总兵力已达70万人。
此外,各军区还拥有33万地方部队。全军共有反坦克炮、步兵炮、迫击炮等轻型火炮1600多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等重炮660门,高射炮116门。
无论是兵力、火力、机动力还是兵员素质,东北人民解放军都远远超过了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
此时的蒋介石、卫立煌、廖耀湘等都面临着一项十分艰难而又痛苦的选择。蒋介石主张撤到关内,卫立煌要求死守东北。后来,蒋介石考虑东北的利益,同意死守长春、沈阳和锦州。
1948年9月13日至1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锦州以北和新民以西地区。封死了锦州的北大门。
蒋介石死令廖耀湘将九兵团从沈阳拉出,增援锦州,从此将新一军送上了断头台。1948年10月8日,廖耀湘率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四十九军等10万大军增援锦州。
1948年10月15日,新一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攻占了新立屯。但救援锦州为时已晚。就在这一天,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了锦州,全歼了范汉杰的部队。廖耀湘得知锦州失守,大惊失色。他立即向蒋介石、卫立煌要求走营口撤退。
但卫立煌仍然坚持要廖耀湘退回沈阳,“以不变应万变”!蒋介石坚持要廖耀湘反攻,收复锦州。
后来,经杜聿明向蒋介石反复争取,1948年10月20日晚,蒋介石终于“开恩”,批准第九兵团向营口方向撤退,但为时已晚!
就在这一天,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定采取“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住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术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
黑山是进出大洼、营口、沈阳、锦州的唯一通道,也是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第九兵团无论退往何处,都必须控制黑山。
只有占领黑山,才能掌握入关、入海的通道,才能进退自如。黑山,成了廖耀湘兵团的生死关。廖耀湘决心背水一战,抖出他的全部“家底”,在黑山杀出一条血路来。
守卫黑山的是梁兴初的十纵和一纵三师、内蒙古骑一师,共5个师的兵力。兵力超过自己5倍的国民党精锐主力兵团的攻击。从10月21日开始,黑山就变成了“红山”。
廖耀湘调集新一军、七十一军、新六军等部队,轮番向黑山发动猛攻,把黑山打得火红火红。新一军军长潘裕昆亲自指挥进攻。
他调集了5个重炮团和10余架飞机,对黑山日夜不停地进行饱和轰炸和炮击。还花重金组织敢死队,参加者每人奖励10万元!
最先冲上去的,奖金再加一倍!无果后,潘裕昆又组织一批国民党党员和年青尉官组成“效忠党国先锋队”,端着清一色的轻机枪和汤普森冲锋枪,发动了新的一轮进攻。结果也无法撼动解放军阵地。
惨烈的黑山阻击战整整打了5天。新一军、新六军等国民党精锐主力却始终未能突破黑山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阵地。
十纵虽然付出了伤亡4100余人的惨重代价,但他们共歼灭了国民党军8000余人,俘敌6300余人,挡住了廖耀湘兵团的去路,为主力部队赶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48年10月26日凌晨,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廖耀湘兵团发起全线总攻。围歼新一军的战斗也打得异常激烈、艰苦。
新一军第五十师一四八团占领了茶棚庵、王家两个村庄,同东北人民解放军五纵十三师三十九团较上了劲。
双方都架起几十挺重机枪和10多门迫击炮对打,三十九团前仆后继,用刺刀、手榴弹、炸药包硬从两个村子中开出一条血路,终于击溃了第五十师的这个主力团。
在前后孙家窝棚,新三十师和第五十师也与东北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激战。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乱仗中,新一军彻底被打垮了。
新一军副军长兼新三十师师长文小山、新一军代参谋长兼第五十师副师长陈时杰、新一军第五十师师长杨温、新三十师副师长谭道善、师参谋长唐山等人全部成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俘虏。只有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和新三军军长龙天武脱逃。
原属于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在1948年10月19日在长春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诚。新一军最后一个师———暂编第五十三师,也在1948年11月在沈阳战役中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诚。
5、第五军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于1938年10月在湖南省湘潭县成立,它是国民党组建最早的一支现代化的装甲部队,被誉为“铁马雄师”。抗日战争,曾血战昆仑,一鸣惊人。
1946年3月,第5军各部开赴武汉,解放战争中5军主要在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
1946年7月开始进攻苏北解放区,参加徐州以西扫荡作战,重创豫皖苏部队,年底国军准备打通平汉线,占领邯郸,5军主攻,连续攻克 濮阳、大名等重要城市,给解放军根据地造成了重大损失。
1947年2月5军45师先头133团一营2连在小坝车站被中野3纵7旅围困猛攻,7旅与45师硬拼, 遗尸遍地,被迫撤出战场直接导致了随后仓促的民权战役的失败。
1947年8月,宋时轮指挥华野10纵在梁山阻击5军和整84师,其表现可以分为两部分,八月初 打的不错,但后来被迫北渡黄河。当时5军摆出转兵南下的架势,只留下84师继续北进。
10纵准备集中兵力吃掉84师,但是邱清泉等10纵从防御转为进攻完 毕之后,转头向北,会同84师合击10纵, 10纵伤亡1000多人,被俘近3000人,被俘民工2000余人。丢弃武器、弹药,辎重骡马不计其数,损失极其重大。
1948年6月,著名的豫东战役爆发,在第三阶段中华野抽调主力,1、4、6、8及两广纵队围攻黄百韬兵团于帝丘店,邱清泉 5军采用大迂回战法。
绕到包围黄兵团华野部队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进攻,与黄百韬里应外合全线击溃了华野,并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黄河边上,俘虏了几千名伤员。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中在陈官庄附近时被解放军包围,困守40多天,49年1月9日,解放军发动总攻击,45、46两师大部分缴械,200师突围被歼灭。五大主力中最后一个香消玉陨。
——国军五大主力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所处的环境一直都十分恶劣,这里距离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中心南京和经济统治中心南京都很近,所以蒋介石派出了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悍的将领对华野进行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华东野战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逐渐发展壮大,打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孟良崮战役就是一个代表。
整编74师,也就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这支部队组建的时间并不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才组建,首任军长是蒋介石的外甥俞济时(黄埔一期),下辖51师(师长王耀武(黄埔三期))和58师(冯圣法(黄埔一期))两个师,后来又补充进了57师(首任师长余程万(黄埔一期))。
但是这支部队发展得很快,尤其是在其第二任军长王耀武时期,74军不论是在战斗力还是在纪律上都是一流的。在上海当过柜员的王耀武在抗战时期还开办了很多工厂,他用开工厂赚的钱补贴军队,使得全军能够上下一心,共同御敌。
74军参加了抗战期间的几乎所有大型会战,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再到长衡会战,湘西会战,每次战役都是战区的王牌部队,对于战局的走向影响很大。到1940年,74军就已经成长为了国军王牌部队,和泰山军第十军被誉为第九战区的两大王牌,由于战斗力强悍,部队官兵素质过硬,这支部队是第一批换装苏械部队的军,也是第一批换装美械装备的军。
在国民党军的各项荣誉中,青天白日勋章是大家所知的一项荣誉,但是还有一项荣誉,比拿青天白日勋章的难度还要高很多,那就是飞虎旗。飞虎旗的数量稀少,从1927年到1949年,国民党军只有24支部队获得飞虎旗,其中74军就获得四面飞虎旗,是获得飞虎旗最多的部队,而且这四面飞虎旗都是74军在抗战期间获得的。
抗战期间,日军对74军也十分重视,将其视作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抗战初期,在国民党军武器装备 和 日军差距很大的情况下,74军就能和日军打出一比一的伤亡比例,到了抗战后期的湘西会战,74军装备了美械部队后甚至能够碾压日军。
比如1945年湘西会战期间的武冈战役,74军58师刚装备美械武器的一个营数百名官兵阻挡住日军半个师团七天七夜,最后又配合增援部队击溃日军,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美军顾问团在看完整场战斗后,评价道:“中国国军只有74军能打。”
74军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军称这支部队为“三五部队”,蒋介石则称其为“虎贲军”。抗战胜利后,74军立刻被空运到南京城,担任南京的卫戍任务,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之为“御林军”。
1946年5月,74军被整编为74师,但是依然有三万多名官兵,而1947年华野每个纵队也才只有两万多名官兵,中野每个纵队才有一万多人。整编74师奉命驻防南京,师长张灵甫中将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1946年,国民党军高层根据国军部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评出了五支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分别是整编74师(原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11师(原国民革命军第18军),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这五支部队又被称之为国军五大主力,其中整编74师,也就是之前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由于在抗战期间表现尤为突出,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
解放战争初期,整编74师并没有作战任务,但是师长张灵甫立功心切,他立下了“五年升上将”的誓言,急需用战功来证明自己。蒋介石也十分高兴,于是将整编74师派到了华东战场上,整编74师虽然在抗战期间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但是却在抗战后充当起了内战的急先锋,成为了蒋家王朝的打手。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派遣数十万大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受到张灵甫整编74师的庇护,一些跟随整编74师行动的还乡团对解放区老百姓进行了血腥的报复,杀人之多,手段之恶劣,比诸日寇当年在山东的暴行毫不逊色,还对一些反抗比较激烈的村庄进行整村整村的屠村。
1947年5月,华东战场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蒋介石为了报苏中,苏北,鲁南和莱芜之仇,调集了24个整编师(军)共45万人对付华东野战军,其中还包括五大主力中的整编74师,整编11师,第五军三支劲旅。
蒋介石以五大主力中的三支部队为骨干,将这45万大军分成了三个兵团,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整编74师所在的汤恩伯第一兵团,足足有20万人,剩下两个兵团分别是王敬久的第二兵团和欧震的第三兵团。
为了避免兵力分散,遭到华野分割包围,蒋介石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他命令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指挥这次军事行动,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强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部署,一步步地包围华野。由于国民党军各兵团部队都紧紧包围在了一起,华野一时找不出战机,只能逐步后退。
作为华野全军的战役指挥员,粟裕密切注视着国民党军各部队的动向,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地看着地图和送来的情报,想要寻找国民党军的破绽。粟裕认为敌人虽然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战略战术上也改进很大,但是在国民党军内部,存在着嫡系和杂牌部队,主力和非主力部队,上级和下级,官兵之间的矛盾。
虽然蒋介石希望能够凭借兵力优势很快结束战斗,但是他的战场指挥员,尤其是各兵团司令和军师首脑,各整编师(军)长之间的关系也不和,很多将领都力求保存实力,邀功请赏,一旦和我军接触,大多数国民党军部队并不会拼命,反而会立刻收缩靠拢,甚至是见死不救。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后,粟裕决定歼灭最嚣张且战位最为突出的整编74师。
为了干净彻底迅速地歼灭整编74师,粟裕拿出了华野战斗力最强悍的五个纵队担任主攻,这五支部队分别是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王建安八纵,许世友九纵,陈锐霆的特种兵纵队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华野剩下的四个纵队,韦国清二纵,何以祥三纵,成均七纵,宋时轮十纵担任阻击任务。
1947年5月13日下午,粟裕下令华野各纵队开始行动,对整编74师展开包围。但是张灵甫并没有慌,他把重武器留在了垛庄(只派一个团看守),自己率领主力上了孟良崮,希望用整编74师为诱饵,吸引解放军主力来攻,最后来一个中心开花,和国军的增援部队一起击败华野。蒋介石也是这个想法,他觉得这是寻求已久的决战良机,想要一战解决山东的问题。
不过让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战斗刚开始,埋伏在鲁南的华野六纵就攻占了垛庄,断了整编74师的后路。但是华野的处境依然很危险,当时华野虽然是五倍于整编74师的兵力优势,但是国民党军的10余个整编师(军)共三十多万大军正对华野展开包围,这些部队近的距离整编74师只有不到十公里,远的也才三天的路程。
不过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中,只有一支杂牌部队—黄百韬的整编25师拼死增援,其余的部队都在观望,尤其是张灵甫的老上级(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巴不得看张灵甫倒霉。战斗进行到5月16日下午,终于将整编74师全歼,张灵甫被华野官兵击毙。
1946年6月,老蒋挑起全面内战,但是仅半年多后,蒋军就损兵几十万人。为了解决兵力分散的问题,缩短战线,老蒋采用了?空心战术?,对解放区由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和山东两地重点进攻。
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粟裕、陈毅的指挥下,在山东省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进攻作战。
最终,这场孟良崮战役,以国军军队惨败而告终,连师长张灵甫本人也被击毙,时年44岁。
老蒋闻讯后悲痛不已,毕竟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师长张灵甫更是国军高级将领,有着抗日名将光环的黄埔军校高材生。
关于这次战役,有人提出了不少的疑点,比如为何国民党军全军惨遭覆灭?黄百韬距张灵甫仅3公里,为何不用炮火支援呢?
这其实和很多因素有关。
01 张灵甫本身自视甚高,过于轻敌
(张灵甫 左三 )张灵甫,黄埔军校毕业,一直在老蒋的嫡系第一军任职,备受器重。当年,年仅30岁的他,就顺利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这也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同一般。
为此,在孟良崮战役中,一身傲气的张灵甫,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中,他根本没有想到,华东野战军会集中十多万的兵力来打他区区1个师。
而汤恩伯本身对孟良崮山区地形地貌并不熟悉,给张灵甫下达命令原地固守,而张灵甫又因过于轻敌,不假思索地听信了汤恩伯,上山死守。
另外,一向刚愎自用的张灵甫,并没有听从黄百韬劝告,以为手握兵力众多,就能轻易灭掉对手。此外,不仅是张灵甫本身自视甚高,74师虽然系蒋军精锐,战斗力比较强,但是过于骄横、孤立,和蒋军的其他各部有着过深的矛盾。
这些都对整个战役的结局,产生了直接的、负面的影响。
02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乡境内,?崮?本是当地对于顶平坡陡的方山地形之俗称,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就曾屯兵于此,为此而得名。
孟良崮的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顶部虽无峭壁,但地势险峻。
石头山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决战的困难程度。由于地质复杂,要想在此修建防御工事都极为困难,为此,一旦真的在此打仗,即便真的占领了高地,也很难运输物资。
所以,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虽然占领制高点,但是由于其深入山区,地势险峻,加之重装备都留在了后方,这就使得其战力被大大削弱。
加之,由于处于进攻态势,又没有任何的地势上的防御依托,这就使得我军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整编74师根本无处可躲,无处可遁。
03 山区地形,敌我不明,不敢轻易赴援
前面说过,孟良崮战役地形复杂,为山区地势。张灵甫在孟良崮作战的时候,虽然边上有两大支援团,一个是黄百韬率领的国军整编25师,第二个是李天霞率领的国军整编83师,其中距离张灵甫最近的为黄百韬25师,仅有三公里距离。
对此,有人问,明明距离如此近,黄百韬为何不用炮火支援张灵甫?这两人是不是纠纷矛盾?其实,说起来,两人确实有些矛盾。不过,要说在那么一个关键的时刻,纵使有矛盾,但黄百韬也没有理由不去支援张灵甫,因为一旦输掉战役,他也难咎其责。
所以,当黄百韬得知张灵甫兵困孟良崮时,其实是最为积极救援的。不过,由于张灵甫选错阵地,山区作战,左右各敌不明,这就使得国军不敢轻举妄动,贸然赴援。
也就是黄百韬在短短三公里内,不敢贸然使用炮火支援,因为仅凭肉眼和自觉,完全没有办法准确定位我军情况。双方都在山头里,要是随意乱用炮火支援,一不小心可能会帮倒忙,使得自身局势更加严峻。
为此,黄百韬只能派兵逐步攻进。而由于我军对地势比较熟悉,对其进行突击,更是使得国军陷入混乱之中。?
最终,黄百韬每行进百米,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三万余人的国军74师,在华野四个纵队十万大军的猛攻之下,被全部围歼。
张灵甫在战死之前,曾给近在迟尺的黄百韬25师发电称:
?此战我军覆没,我意杀身成仁。?
25师总参谋回道:
?灵甫,你再坚持一会,师长已经去前线了,我们到天马山了。?
结果,张灵甫没能等来整编25师救援,而是在战斗中被我军击毙。
总的来说,张灵甫并非没有军事才能,只是因为太过刚愎自负,加之选错了阵地,最终导致黄百韬距张灵甫仅3公里,也不敢用炮火支援。最终,整编74师被我军全歼,也就成了定局。
关注我,了解更多文化历史知识,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